1.1我们周围的环境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20 21:3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什么是“环境”?
环境(客体) 人类(主体)






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
什么是“自然资源”?
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我知道的自然资源

石油
天然气
潮汐能
太阳能
风能
煤炭
铁矿


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说说看

生物能
地热能
耕地
铜矿
铝矿
磷矿

为什么要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1.人类需要深刻认识和解决已出现和潜在的种种环境问题;
2.人类需要深刻认识和反省自身的环境意识和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
3.引导人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新发展观
环境
环境问题
表现和特点
成因
人地关系
新环境观






知识逻辑结构: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什么是环境
人类与环境
知识目标:
通过对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
重点:
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难点:
1.环境的概念;
2.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 概念:
中心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是什么?



中心事物












能量
信息
物质
一、什么是环境
什么是“中心事物”?
中心事物 周围事物
人 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
生物 其他非生命物质
人类
环境

能动作用
主体
客体

中心事物不同
周围事物不同

环境的范围不同

环境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受人类活动不同程度影响的自然环境。
2.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概念 举例

良性
恶性
天然
环境
人工环境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读《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看图并回答问题。
二、人类与环境
【材料阅读】
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在50万年前,这里有着适合猿人生活的环境;猿人们过着渔猎采集、茹毛饮血的生活。
旧石器时代的祖先们生活虽然艰苦,却为后人留下了青山绿水依旧的环境。
几十万年过去了,人们在周口店的北部建起了石油化工厂。
高高的烟囱上浓烟滚滚、火炬熊熊,河流成了化工厂的排沟······
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
保护“北京人”遗址
发展旅游业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思考
提示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提示

思考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提示

思考
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提示

思考
1.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历史时期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采集渔猎时代 对人类威胁小 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时期 人口集中区出现 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时期 恶化,危及人类 征服自然
新技术革命时期 日益突出 谋求人地协调
原始平衡
紧张
矛盾激化
可持续发展道路








说说看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矛盾的两方面,对立统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说说看




人类为生存向环境索取资源

人类为发展而改造自然环境



人类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

人类生于自然,死归自然
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依赖
对立
协调


2.分类
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持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A.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劳动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B. 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图1 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相互关系模式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示
2、读图2,完成2-3题。
图2
古城遗址
当代城镇
沙漠
季节性河流
公路



0 80km
2.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3.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点拨:本题考查考生读图、析图、定位、分析的相关能力。关联考点:人与环境的关系,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环境变化、环境问题。题2由图中变迁分析、归纳:当代聚落分布逐渐向河流源头、山麓附近迁移。题3塔里木盆地内,随着人口的增长,环境的恶化,土地荒漠化即沙漠化日益严重。
2.B; 3.B
提示
2.下列现象属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多,产生垃圾、污水、交通拥挤等城市环境问题
 B.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
 C.地震灾害造成人畜死亡
 D.水中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AB
3.读漫画“最后的自卫”,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幅漫画反映出的
环境问题是________,它的主要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破坏
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问题的本质是_________问题。
(3)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减少等。
4.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提示
提示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提示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