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解决坏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解决坏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20 21:3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面对环境问题人类该如何发展
在人类承受着需求膨胀和生态环境恶化双重压力的情况下,我们除了采取有效行动,以求达到环境与发展双赢的结果外,别无选择。
被迫的演变
要把行动由自发转为自觉,必须依靠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因此树立现代环境观和发展观乃是最基本的任务。
一种新的环境观
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知识目标:
1.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并进行“正确认识见诸行动”的教育,以促成环境观发展的新水平。
2.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材料分析法分析得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2.熟练运用图示法掌握可持续发展内涵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的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树立生存与发展双赢的新环境观;
3.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难点:
1.环境伦理观;
2.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
全球的捕鱼业似乎出现了一些问题:渔民捕鱼的速度超过了其自我恢复的速度,一些地区的捕鱼业正在濒临消失。欧洲的渔民几乎将金枪鱼捕至灭绝。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每年约捕捞1亿吨的鱼类资源。自然资源保护者推出“鱼类捕捞极点(peak?fish)”论,称鱼类捕捞量已经到达极点,甚至过度。
日本渔业陷入危机 ,渔业从业人员从巅峰时期的100万减少到现在20万。不断增加的捕捞船数量摧毁着数量不断减少的鱼类资源。2006年,日本经济社会研究院发布报告称,一半以上的日本捕捞领域的鱼类储量陷入危机。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进口国,从1964年的净出口国,变成现在的40%的鱼类依靠进口的国家。其捕捞舰不断到世界各地的海洋上捕鱼。
导致
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说明什么道理?
人口的急剧增长与人类需求的无节制是造成资源枯竭的根本原因。
征服自然
自食其果
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环境观的概念: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
摘棉花
刻舟称瓜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大跃进”以牺牲林业、牧业、渔业为代价发展粮食生产。毁林,毁牧,围湖造田,人造平原,投资很大,费力不小,粮食产量却很低,而且破坏了粮食生产与其他经济作物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   

新的环境观
封山育林
水土保持
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人”与“天”的关系不再是谁战胜谁,而应是“人天共存”或“人地归一”。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 传统的环境观 新的环境观
人地
关系 人地对立 天人合一,人地归一
基本
观点 征服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一时间,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后果 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向人们发出警告,公害病频发就是对人类的报复。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 良性方向发展
归纳
“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与社会不断谋求进步的生命活动。环境是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思考
提示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人人都要把这种正确的认识见诸行动。我们往往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而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背道而驰。
环保行动 经常 偶尔 从不
回收罐头和瓶子
不使用气溶胶产品
使用无磷洗涤剂
回收报纸
利用公交、自行车,不坐小汽车
捐款给环境小组
购买再生纸或再生纸包装的产品
写信给政治家表达对环境问题的看法
做地方环境小组的志愿者








活动

只要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就能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
人类应该怎样实现“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协调”呢?

思考
提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 。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中国古代人们的可持续发展观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进之长。——《逸周书·大禹篇》
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首时》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川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耪、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于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
古人墨子一生以尚贤、尚同、兼爱为坚持,并主张节用,却原来是前卫的想法。墨子提倡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等政策,都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定。
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人地归一”、“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华。
古人的环境观是怎样的?古人是怎样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

思考
提示
在20世纪,人类经受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困扰之后,不得不严肃地考虑人类发展的道路。
联合国召开了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大会,世界各国领导人和科学家共同探讨这个重大问题,认同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即:不能损害环境支持人类生存的能力。

思考
提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可持续发展
1. 概念:
2.内涵
(1)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2)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这就是可持续。

3.基本思想
(1)鼓励经济增长;
(2)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3)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所制订的方案和进行的重大项目”。
【材料阅读】

思考
提示
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世界进步的潮流,而且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据你所知,近年来家乡有哪些建设项目?哪些已经完成,哪些正在进行?

思考
提示
我们应当发挥主人翁精神,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评价这些建设项目哪些是合理的;哪些不尽合理,提出改进意见;哪些是不合理的,应该停建。
可持续发展观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鼓励经济增长
保证满足发展需要的能力
归纳
一、环境观的概念
1.概念:
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环境观:

人地对立
表现:人定胜天!征服自然!
新环境观

天人合一、人地归一
表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2.内涵
(1)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2)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3.基本思想
(1)鼓励经济增长;
(2)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3)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1.关于图1的错误选项是(  )













课堂小结












高考链接
图1 丹麦某生态工业园区生产模式图
A.发电厂的燃料中有炼油厂的废气   
B.该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C.水资源的消耗增加   
D.该模式既有利可图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点拨:该题给出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的模式。考题为了让考生了解这种生产模式的优点,所以选择了专选错误选项的方式进行考核。
答案:C
提示
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不同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它是决定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点拨:该题通过分析人地关系来考查考生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把握,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1)土地;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提示
1.中国传统文化中肯定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思想是( )
A.人定胜天 B.天定胜人
C.天人合一 D.天命主宰
C













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
2. 以下主张和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B.鼓励高消费,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社会持续发展
C.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环境保护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中都有责任和义务,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CD
3.下列人类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
B.科教兴国,提高人口素质
C.国际合作治理酸雨
D.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D
4.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D

5.阅读“环保综合能力”与“环保破坏强度”曲线图,图中能正确表示我国目前城市环境与发展现状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