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20 20:5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什么是“湿地”?
什么是“湿地”?
它号称“地球之肾”,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池,不仅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促淤造地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什么是湿地
日益减少的湿地
保护湿地
知识目标:
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保护湿地的环保意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湿地减少的原因,培养思维能力;
2.通过“围湖造田”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表达和思辨能力。
重点:
1.湿地的概念、特点
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难点:
湿地减少的原因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一、什么是湿地
1. 湿地的概念
(1)狭义
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只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沼泽和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不包括湖泊的开阔水体和海岸外面的浅海部分。
(2)广义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世界《湿地公约》
你是怎样理解湿地定义的?
对湿地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加以理解。(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提示

思考
2. 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
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地球之肾
(2)经济价值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3)社会价值
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狭义的理解湿地概念,对湿地价值的发挥带来什么影响?
狭义的湿地只强调出沼泽、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忽略了水体部分。将湿地区域限定为一个相对的狭窄地区,大大减弱其在环境应发挥的巨大价值。
提示

思考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以沼泽为主的湿地分布区。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三江平原先后出现过三次开荒高潮。第一次开荒高潮始于1956年至1960年新建和扩建了32个国营农场,共开荒48.85万公顷;第二次开荒期为1970~1972年,各农场共开荒30.39万公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国家对垦区实行了现代化农业试点,其间开荒面积达20万公顷左右,形成了第三次开荒高潮。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湿地的保护力度,在三江平原湿地中划定了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七星河自然保护区、洪河自然保护区和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划定了六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即:三江、燕窝岛、长林岛、虎口、月牙湖、六岸湖等湿地自然保护区。1998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做出了保护湿地的决定,明确了严格禁止湿地开荒,并对已开垦的湿地进行农用地结构调整。
纵观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对于三江平原的开垦利用,你认为有什么影响?
一方面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把三江平原建设成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对粮食的需求。另一方面限于过去对生态保护尚缺乏认识,导致盲目开荒,使湿地面积迅速下降,从而导致了生态恶化和土地退化。
提示

思考
三江平原大部分沼泽变成商品粮基地后,从湿地生态意义的角度,带来什么影响?
使其失去作为湿地的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及野生生物栖息地的作用。
提示

思考
三江源湿地保护
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
有高原肾脏之称的三江源湿地对于稳定和改善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输出水量减少,湿地及周边地区荒漠化趋势加剧,生态系统面临退化危机。
3.中国湿地现状
(1)面积
(2)特点
类型多
绝对数量大
分布广
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
区域差异显著
生物多样性丰富
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
中国湿地植被约有101科 ,其中维管束植物约有94科,中国湿地的高等植物中属濒危种类的有100多种。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
(3)分布
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为什么湿地面积都在不断减少 ?
科学家们从空中摄影和卫星侦测的数据当中,发现长江、黄河源头的湿地在过去四十年减少了一成。长江的情况格外严重,源头湿地面积缩减了29%。此外,长江源头的小型湖泊有17.5%已经干涸。
挠力河流域湿地面积变化
案例2
阅读案例2《洞庭湖和青海湖的变化》,并回答问题。
【材料阅读】
洞庭湖和青海湖的变化
洞庭湖形态的变化
近几十年来,我国湖泊减少情况及产生原因是什么?
湖泊减少的情况相当严重,其原因主要是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提示

思考
湖泊减少有哪些危害?
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圣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提示

思考
湖水的矿化度
中国的湖泊,按湖水矿化度的高低,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三类。淡水湖的矿化度小于1克/升,咸水湖矿化度为1~35克/升,矿化度大于35克/升的则是盐湖。
天然水体矿化度变化趋势
湖泊面积缩减、睡眠缩小往往导致湖水的矿化度增加,使水质变劣。湖水矿化度即湖水含盐量,指一升湖水中所含各种盐类的总重量。一般以每升多少克或多少毫克来表示。湖水矿化度是表示湖水化学性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1. 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例如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例如环境污染;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例如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截流改向。
2. 湖泊面积减少
为什么湖泊面积都在不断减少?
总面积/km2 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个数/个
20世纪50年代 83400 2848
20世纪80年代 70988 2305
减少数量 12412 543
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湖泊面积减少概况
大地明珠—湖泊
绿色陷阱—沼泽
围湖造田
洞庭湖是长江沿岸的一个湖泊,对长江来说是一个分洪、蓄洪场所。可是近几十年来长江水量稳定,加上人口增多,人们就围湖造田,使湖面不断小,1998年的洪水是百年不遇的大水,长江沿岸的湖泊面积缩小,分洪蓄洪力下降甚至丧失,这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就有了退田还湖的举措。
你是如何看待“围湖造田”的?
“开源节流”,开源即实行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生存问题,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节流”即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对环境的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为什么要围湖造田?
如何解决?
大多情况是因为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前利益而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恶性循环。
二、保护湿地
1.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有些基础建设和水利工程没有注意到对湿地的保护,如有的把湿地填平,建造楼宇;有的在治理河流和湖泊的工程中,过分强调河流的行洪功能和湖泊的蓄水功能,采取裁弯取直,铺砌水泥护坡等措施,割断了河流,湖泊与周围环境的水文联系和生态联系。
2.湿地减少的危害
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均化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管理无序,会导致导致湿地资源大量损失,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明显衰退,致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风险不断累积。
案例3
阅读案例2《佛罗里达南部大沼泽疏干的教训》,并回答问题。
【材料阅读】
佛罗里达南部大沼泽疏干的教训
佛罗里达大沼泽地生态恢复计划
湿地减少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1)使本应滋润沼泽的水分流入海;(2)引起沼泽水富营养化(3)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提示

思考
1971年,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拉姆萨签署了《湿地公约》。
3.保护湿地的措施
目前,湿地保护已不再局限于现状的维持,而是着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湿地公约与世界湿地日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简称《湿地公约》)。
这一公约于1975年12月正式生效。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目前,《湿地公约》已成为国际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缔约方达158个,全球有1831块在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湖沼学或水文学方面具有独特意义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
一、湿地的概念
1.概念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广义
狭义
3.中国湿地现状
生态价值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2.湿地的价值
(1)面积
(2)特点
(3)分布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湿地减少的原因;
2.湖泊面积减少。
三、保护湿地
1.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湿地减少(干涸)的危害;
3.保护湿地的措施。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1-3题。













课堂小结












针对练习
1.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
A. 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舞,能见度好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
A. 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3.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 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 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点拨: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取信息迁移思考的能力。1.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条件在于:气候(纬度低、气候适宜,适于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
点拨:2.“一条线”、“一大片”反映出湖区水域轮廓的变化,可从水量、水位的变化进行分析。3.“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影响,但人为原因占主导,即:围湖造田、湿地开发或引水灌溉致使湖水水量下降。
答案:1.A; 2.C; 3.B
提示
1.下列对“湿地”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 ? )
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
A
2.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B
3.我国湿地的特点是 ( )
①类型多样 ②分布广泛
③数量很少 ④均为自然湿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4.关于东北沼泽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B.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C.是未来的主要开垦耕地
D.是我国珍禽丹顶鹤和天鹅的栖息地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