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课件(5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4.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课件(5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20 21:2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什么是“草地退化”?
什么是“草地退化”?
草地植被变得低矮、稀疏,种类贫乏,结构简单,草质变劣,生产能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草地退化
保护草地
知识目标:
1.了解草地特点和草场退化原因、过程及危害;
2.运用世界主要草地分布图,说明草地的种类和分布;
3.理解草场资源价值和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半干旱地区牧场退化的原因,理解这一社会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树立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挖掘有效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表达和思辨能力。
重点:
1.草地的特点;
2.草地退化的原因;
3.超载放牧导致的生态灾难;
4.保护草地。
难点:
草地退化的原因、草地的生态功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草地分类:
草原
草坪
草场
草原
草场
草坪
一、草地退化
1. 概念区分
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 草场: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 草坪: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 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2. 草地的特点
草原地区一般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3.载畜量
载畜量: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总载畜量:是指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的牲畜的头数。
如果达不到载畜量即没有充分利用好牧场,如果超过载畜量则导致牧场的退化以至于破坏。
载畜量的合理与超载
合理
超载
3.草地的分布
(1)世界草地的分布

寒带苔原

温带草原

热带草原

草山、草坡、草滩
世界草地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世界草地资源分布不均:
世界草地资源在各大洲的分布不平衡,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所占比重较大,欧洲最小。
提示

思考
世界草地资源的分布与种类状况是怎样的?
热带草原:非、南美、澳;
温带草原:亚、欧、南美、北美、澳;
寒带苔原:北欧、北美;
草山、草坡、草滩:除南美洲外各洲均有热带草原。
提示

思考
热带草原带
非、南美、澳
温带草原带
亚、欧、南美、北美、澳
寒带苔原原带
北欧、北美
类型 世界地区分布 成因 特征
热带草原 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 终年高温,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地带性草原
温带草原 亚欧大陆、南北美洲 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地带性草原
寒带苔原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北极圈以北地区 苔原气候 地带性
草山、草坡、草滩 除南极洲外各大洲的低山,坡地,河漫滩地区 受地形,水分,热量条件制约 非地带性
归纳
(2)我国草地资源的分布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大,草地类型的数量、质量、组合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如南方有热性草地,北方是干旱草地,西北内陆有荒漠草地,青藏高原是高寒草地。在一个小的地域范围内,由于海拨、坡向、土壤条件不同,也可形成不同的草地类型,反映了不同的草地资源特点。
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和特点孕育了不同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运用草地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和规律,配置适宜当地饲养的家畜,合理组织生产。
我国草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我国草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分布在气候条件较差的地区,
被破坏后很难恢复。
我国大面积的天然草地资源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北方。这里的环境特点可概括为高(地势高)、旱(气候干旱)、寒(气温低)。
按地貌学的三级阶梯来看,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拨在4000米以上,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草地面积分别占当地国土面积的58.80%和44.52%。除上述两省区外,我国其余5个草地大省内蒙古、新疆、四川、甘肃、云南均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海拨在1000~2500米之间。以上7省区草地面积之和占全国草地面积的78.61%。

我国的草地资源分布特点给我们哪些启示?
草地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一般较差,只有深入认识和很好掌握这些情况,兴利避害,扬长去短,才能发挥草地资源的较大效益。
提示

思考
(1)草地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5.草地退化的生态灾难
经济价值:为畜牧业提供饲料来源,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
生态价值:对保护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它有较强的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覆盖在地面上,可增加地面粗糙程度,减轻对地面作用于土壤的风力。
(2)草地破坏的后果
由于人口的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导致许多牧场严重超载,引起牧场退化。
牧场退化的表现:
(2)牧场退化严重的地区,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1)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即优良适口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多。
沙尘暴
毒草增多
世界各地区牧场情况
A.欧洲:
牧场载畜量比其他地区高几倍;
B.北美:
目前状况逐渐好转;
C.澳大利亚:
近年来情况已有所改善;
都面临着草场退化和沙化的问题。
D.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大部分牧场:
欧洲
北美
亚洲大部分牧场
欧洲载畜量高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原因:欧洲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有广阔的平原。
人为原因: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的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乳肉禽蛋的动物性食品,加上有发达的科技和工业做保障,因此有世界最发达的畜牧业,有很高的载畜量。
提示

思考
澳大利亚兔灾
澳大利亚本来并不产兔子。1859年,十二只欧洲野兔被移民从英国带到了澳大利亚。这些野兔发现自己来到了天堂:澳大利亚没有鹰、狐狸这些天敌,与兔子处于同一种小生态的小袋鼠对它们也没有竞争能力,因此这些兔子开始了几乎不 受到任何限制的大量繁殖。
到了1886年,这些兔子的后代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出发,以平均一年六十六英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到了1907年,兔子已扩散到了澳大利亚的东西两岸,遍布整块大陆。由于兔子跟绵羊、牛争夺牧草,澳大利亚的畜牧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中国牧场现状:
退化和沙化情况严重



内蒙古的鼠灾
???? 超载放牧使内蒙古草原不堪重负。内蒙古现有草原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8800万公顷减少10%以上,而牲畜量却增加几倍;个羊单位拥有的草场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3.4公顷、80年代中期的0.7公顷降到目前的0.6公顷,牧草覆盖度锐减。载畜量大了,草刚长出来就被牲畜吃掉,加剧了草原的沙化退化。
??? 滥伐树木和滥挖药材严重破坏草原植被,加速草原的沙化。内蒙古草原中生长着丰富的药材,像甘草、麻黄、知母等。据估算,每挖一株甘草,就有5平方米的草地成为“陪葬品”。因滥挖甘草、麻黄、黄芪等药材,至少有7万公顷的草原被毁。国家虽然已禁止挖掘这些药材,但要恢复被破坏的草原植被尚需时日。
???? 对草原功能的片面认识,也是造成草原退化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把草原当作牲畜的“粮食”,忽略草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功能。草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不但使牲畜失去“粮食”,更严重的是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江河湖泊断流干涸、虫鼠灾害频繁、沙尘暴愈演愈烈;大气中的煤烟型悬浮颗粒物、酸雨、水源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都直接间接危害草原生态。
内蒙古草场超载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哪些危害?
内蒙古大草原沙化退化,自然因素也好,人为因素也罢,最关键的是缺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识,对现代草业在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对草原重利用轻建设,加上原始、落后的放牧不断加重掠夺程度,致使反馈机制瓦解,“靠天养畜,只取不予”,或是多索取,少投入。
提示

思考
归纳
①草地面积减少,退化速度加剧;
②草地生产能力下降显著;
③自然灾害频繁;
④生物多样性惨遭破坏。
草地破坏的后果
二、保护草地
草地退化原因
A.过渡开垦
B.过渡放牧
C.滥伐树木和滥挖药材
E.气候异常等

D.鼠害和虫害(主要是蝗虫)严重
(2)解决的关键:
草地退化
(1)本质:
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问题。
我国的草地保护措施
(5)建设“草库伦”等。
(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2)改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合饲、半舍饲方式;
(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
(4)建立饲草料基地;
呼伦贝尔草原围封草库伦样板
大家都知道山羊肉好吃,毛好用,据说比养绵羊划算得多。但这家伙有个令人讨厌的毛病:吃草爱刨根。但凡山羊所过之处,草场均难逃劫难。
“草库伦”解决了这个难题。牧民将草场一片一片圈起来,称作“草库伦”。把山羊放在里面饲养,青草从此有了休养生息的喘息机会。还有人干脆把山羊关进羊圈,割草喂养,对山羊来说,这并不影响它长肉,依然长得膘肥体壮。只要草根不被破坏,草场就能保住;只有包住草场,山羊才能存活。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一、草地退化
1.概念区分
草原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草地

草场
草坪
2.草地特点
3.载畜量
4.草地的分布
草原地区一般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5.草地退化的生态灾害
二、保护草地
草地退化
(1)本质
(2)解决的关键
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的采取的措施
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1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2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













课堂小结












针对性练习
沙尘暴活动路径

强沙尘暴多发区

沙尘暴数量(次)
图1
图2
分析图1、2,回答下列问题。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 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原。
3.说明图1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2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点拨:此题主要由沙尘暴为切入点,考察学生对我国地形区的分布、自然带的特点和沙尘暴产生的原因的掌握。
1.准噶尔;柴达木。
2.准噶尔;黄土高原;华北。
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提示
1.蒙古高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土地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
C
2.世界上热带草原面积最大的地区是( )
A.亚洲 B.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D
3.造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土地肥力丧失、草原退化、沙漠面积扩大等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下列原因中,不属人为原因的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热带草原区,干旱季节时间过长、或连续几年干旱;
C.草原地区放牧过多的牲畜
D.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种庄稼的原始生产方法。
B
4.右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地和荒漠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华北地区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有很大帮助。

(1)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与沙尘暴形成的关系。
【答案】
①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②植被破坏,土壤裸露并荒漠化,沙尘随风而起。③森林面积减少,防风沙能力降低。
提示
(2)治理沙尘暴,在源头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及方法?
【答案】
①防止过度放牧,②兴建草原水利,③有计划营造基本草场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