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 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夯实基础+知识要点+规律方法+自我综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课练 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夯实基础+知识要点+规律方法+自我综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21 16:04:27

文档简介

第三章第五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知识点梳理:
1.呼吸是指人体与 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
2.人体的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
(1)呼吸道由 、 、 、 构成。
(2)肺由许多 组成,它是 的主要场所。
3.(1)肺和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完成。
呼吸运动由 和 的收缩和舒张来完成。
呼吸运动
膈肌
肋间
外肌
肋间
内肌
肋骨
胸腔体积
胸腔内压力
气流
方向
吸气






入肺
呼气






离肺
(2)肺泡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通过 完成。氧气由肺泡进人血液,二氧化碳由血液进人肺泡。
4.呼吸作用:人体细胞内的 与 反应,生成 和 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 的过程。以葡萄糖为例,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
5.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 系统运送到全
身各处组织细胞,在细胞内参与 作用。而该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波运到肺部进人肺泡,最终排出体外。
6.动物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 ,分解 ,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
7.植物也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和植物的其他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能进行 作用,且每个活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8.微生物等其他生物也有 作用。
9.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都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知识点一: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下列器官中,既是气体通道又是食物通道的器官是(  )
A.咽 B.肺 C.支气管 D.喉
2、(2019?岳阳)呼吸道不具有的功能是(  )
A.温暖气体 B.湿润气体 C.清洁气体 D.交换气体
3、(2019?南通)PM2.5颗粒物从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人肺的“旅程”是(  )
A.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B.鼻→咽→气管→喉→支气管→肺
C.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D.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4、如图所示,表示人体呼吸时膈肌顶部造成胸腔容积变化的情况。人处于吸气状态时,膈肌 ,胸腔体积 ,外界气压比胸腔气压 ;当人处于呼气状态时,膈肌 ,胸腔体积 ,外界气压比胸腔气压 。
知识点二:呼吸作用
5、(2019?开封)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吸收作用 D.蒸腾作用
6、下列是呼吸作用实质的是(  )
A.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D.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知识点三: 生物体的呼吸作用
7、(2019?潍坊二模)下列措施不能抑制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
A.水果、蔬菜在低温条件下贮藏
B.小麦种子在入仓前咬晒干
C.向贮藏粮食的密闭粮仓内冲加二氧化碳
D.花生播种前要耕田松土
8、没有晒干又放置过久的玉米堆会发热,那么与玉米细胞产热直接相关的生理作用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运输作用
9、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如图实验,回答问题
操作说明:先捏紧甲管,松开乙管,向乙内呼气,再捏紧乙管,松开甲管,吸气,重复3-4次
气体成分
大气中的含量(%)
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1)从表中数据可知:呼出气体中的氧气比吸入气体中的 。
(2)按如图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 状态。
(3)实验中通入甲瓶的是空气,通入乙瓶的是 。
实验现象: 瓶中石灰水浑浊程度大。
实验分析:呼出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 (填结构)。
1.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物质交换和运输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通过呼气和吸气完成了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通过呼吸作用完成了乙处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通过扩散作用完成了甲处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通过异化作用完成了组织细胞内的物质分解和能量释放
2.下列关于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人体一次呼吸过程中,吸气结束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最多的两种成分依次是氮气、二氧化碳
C.呼吸运动需要肋间肌和膈肌提供动力
D.人工呼吸依据的是呼吸运动原理
3.如图表示人体胸廓容积的变化,到b点时,肺泡内,呼吸道,外界气压的关系是( )
A.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B.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C.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D.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4.呼吸运动是人重要的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中二氧化碳多于氧气
B.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C.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
D.呼出的气体中不仅含有二氧化碳气体,还含有氧气
5.冬天打过霜的蔬菜吃起来特别甜,经检测是因为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低温时( )
A.淀粉转化成的葡萄糖较多,使植物的细胞液内葡萄糖含量升高
B.植物的有氧呼吸较强,使植物的细胞液内葡萄糖含量升高
C.植物的蒸腾作用较强,使植物的细胞核内葡萄糖含量升高
D.植物吸收土壤中的葡萄糖,使植物体内葡萄糖含量升高
6.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如图是人体呼吸时胸廓变化示意图。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A发生时膈肌___(填“收缩”或“舒张”),膈顶下降。图B是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此时肺内气压___(填“大于”或“小于”)大气压。?
(2)人及动物的呼吸、汽车尾气排放、煤的燃烧和焚烧桔杆等多种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导致___效应。从保护环境角度出发,我们倡导低碳生活,下列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___(填序号)。?
①绿色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②节约用水 ??③出门随手关灯??
④使用一次性筷子 ⑤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6℃左右
?⑥尽量少使用塑料袋
7.图所示曲线分别表示人体血液中O2和CO2含量的变化情况。则你认为B段血管应是____________;血流通过B段血管时,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迅速___________。
8.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相互协调,使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1)各系统在_______调节和激素调节下,协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根据图甲信息,说明肺泡内的氧气是如何到达组织细胞内的?___________
(3)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十分重要。正常人进食后,血糖含量变化如图乙所示,期中CD段血糖含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
9.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科进行了以下实验:
1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和图3。(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箱子是不透光的,目的是__________。
(2)菠菜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通过图4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进出植物体的。
(3)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衣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__________。
10.如图中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几乎只能成单行通过,流速缓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和肺泡间的_____。
(2)图乙中,①和②合称_____,血液通过该结构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经过[_____]_____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3)由肾小管重吸收的葡萄糖,经静脉血管流回心脏,首先到达[_____]_____。
1、(2019?自贡)人体呼吸时,膈顶部会上升或下降,当膈顶部上升时不会发生的是(  )
A.肺内气体压力增大
B.肺收缩
C.胸腔容积扩大
D.肋骨间的肌肉舒张
2、(2020?广东模拟)如图是某小组进行实验的装置图,能验证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装置是(  )
A.B.C.D.
3、如图所示,表示人在不同状态下的呼吸情况。相对于安静时人的呼吸情况,人在运动时出现的呼吸情况会使人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变得更快。分析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科学知识,解释其原因。(提示:肺容量是指肺容纳的气体量)
4、如图甲、乙所示为气体在人体内的两个交换过程,鸟类pO2和pCO2分别代表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压强,且压强越大,浓度越高。(括号内的数字单位为kPa)
图3-5-8
(1)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__ __来实现的。
(2)根据气体分压值的变化,可以判断图甲中血液的流动方向是__ __(选填“A→B”或“B→A”),乙图中血液的流动方向是__ __(选填“C→D”或“D→C”)。
5、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min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10min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
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min内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方案二:在两个温度不同的相同密闭容器中各放入一只健壮的蟑螂(如图乙),利用传感器测定30min内的相关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图3-5-16
(1)该实验通过__ __反映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
(2)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一的变量控制有什么优点?__ _(列举一点)。
(3)根据方案一所得数据(如图丙),三位同学分别在图丁中画出了甲装置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大致变化趋势,其中合理的是__ __。
第三章第五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比较,认识空气中氧气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意义。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
2、了解动物的呼吸。
3、了解植物的呼吸,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
4、了解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呼吸作用。
难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呼吸作用。
知识点梳理:
1.呼吸是指人体与 外界环境 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
2.人体的呼吸系统由 呼吸道 和 肺 组成。
(1)呼吸道由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构成。
(2)肺由许多 肺泡 组成,它是 气体交换 的主要场所。
3.(1)肺和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完成。
呼吸运动由 膈肌 和 肋间肌 的收缩和舒张来完成。
呼吸运动
膈肌
肋间
外肌
肋间
内肌
肋骨
胸腔
体积
胸腔内
压力
气流
方向
吸气
收缩
收缩
舒张
向上、向外移动
增大
减小
入肺
呼气
舒张
舒张
收缩
向下、向内移动
减小
增大
离肺
(2)肺泡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通过 扩散作用 完成。氧气由肺泡进人血液,二氧化碳由血液进人肺泡。
4.呼吸作用:人体细胞内的 有机物 与 氧气 反应,生成 二氧化碳 和 水 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 释放出来 的过程。以葡萄糖为例,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葡萄糖+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5.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 血液循环 系统运送到全
身各处组织细胞,在细胞内参与 呼吸 作用。而该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波运到肺部进人肺泡,最终排出体外。
6.动物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 氧气 ,分解 有机物 ,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能量 。
7.植物也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和植物的其他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能进行 呼吸 作用,且每个活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8.微生物等其他生物也有 呼吸 作用。
9.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都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知识点一: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下列器官中,既是气体通道又是食物通道的器官是(  )
A.咽 B.肺 C.支气管 D.喉
【解答】解: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通过二者对比可知:咽是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故选:A。
2、(2019?岳阳)呼吸道不具有的功能是(  )
A.温暖气体 B.湿润气体 C.清洁气体 D.交换气体
【解答】解: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鼻腔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鼻毛和鼻腔内的黏液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的灰尘和细菌,对吸入的空气起到过滤作用。因此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19?南通)PM2.5颗粒物从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人肺的“旅程”是(  )
A.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B.鼻→咽→气管→喉→支气管→肺
C.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D.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解答】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PM2.5颗粒物从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人肺的“旅程”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故选:C。
4、如图所示,表示人体呼吸时膈肌顶部造成胸腔容积变化的情况。人处于吸气状态时,膈肌 ,胸腔体积 ,外界气压比胸腔气压 ;当人处于呼气状态时,膈肌 ,胸腔体积 ,外界气压比胸腔气压 。
【解答】解: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故答案为:收缩;增大;大;舒张;缩小;小
知识点二:呼吸作用
5、(2019?开封)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吸收作用 D.蒸腾作用
【解答】解: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这种现象叫共生;如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所以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呼吸作用。 故选:B。
6、下列是呼吸作用实质的是(  )
A.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D.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解答】解:呼吸作用实质是生物体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同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化学键中的能量,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故选:B。
知识点三: 生物体的呼吸作用
7、(2019?潍坊二模)下列措施不能抑制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
A.水果、蔬菜在低温条件下贮藏
B.小麦种子在入仓前咬晒干
C.向贮藏粮食的密闭粮仓内冲加二氧化碳
D.花生播种前要耕田松土
【解答】解:A、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在生产实践上贮存蔬菜时应该降低温度,抑制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可延长储存时间。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小麦种子入仓前晒干,种子内的物质必须先溶解在水里才能被种子利用,因此种子含水多,呼吸作用旺盛;含水少,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晒干的种子,水分减少,抑制了种子的呼吸作用,可以延长了种子的储存时间。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释。据此原理,在贮存蔬菜时,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抑制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储存时间。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不是抑制呼吸作用,)促进根的生长。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8、没有晒干又放置过久的玉米堆会发热,那么与玉米细胞产热直接相关的生理作用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运输作用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还有一些以热的形式散失出来。所以堆放时间较长的蔬菜会因受热而腐烂,堆积在一起的玉米能产生热的原因是植物进行了呼吸作用分解了玉米内的有机物导致的。 故选:B。
9、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如图实验,回答问题
操作说明:先捏紧甲管,松开乙管,向乙内呼气,再捏紧乙管,松开甲管,吸气,重复3-4次
气体成分
大气中的含量(%)
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1)从表中数据可知:呼出气体中的氧气比吸入气体中的 。
(2)按如图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 状态。
(3)实验中通入甲瓶的是空气,通入乙瓶的是 。
实验现象: 瓶中石灰水浑浊程度大。
实验分析:呼出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 (填结构)。
【解答】解:(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呼出的气体中,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是有差别的: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由于组织细胞的利用,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同时水分增加了。 (2)呼气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按如图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3)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这样,人呼出的气体通过橡皮管进入乙瓶内;一段时间后,乙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因此实验中呼出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线粒体。 故答案为:(1)少;(2)舒张;(3)呼出的气体;乙;线粒体。
1.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物质交换和运输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呼气和吸气完成了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通过呼吸作用完成了乙处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通过扩散作用完成了甲处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通过异化作用完成了组织细胞内的物质分解和能量释放
【解析】A、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A正确; B、图中乙处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动脉血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使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B正确。
C、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图中甲处二氧化碳、氧气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C错误。 D、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过程。同化作用指的是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异化作用指的是分解有机物、排除代谢终产物、释放能量,D正确。
2.下列关于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人体一次呼吸过程中,吸气结束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最多的两种成分依次是氮气、二氧化碳
C.呼吸运动需要肋间肌和膈肌提供动力
D.人工呼吸依据的是呼吸运动原理
【解析】肺通气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的,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主要是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气时膈肌和肋间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的气体排出体外;吸气时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廓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内,同时在人体一次呼吸过程,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最高,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而呼吸前后改变的是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氮气和氧气。故选B。
3.如图表示人体胸廓容积的变化,到b点时,肺泡内,呼吸道,外界气压的关系是( )
A.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B.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C.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D.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解析】
由图可知,到b点时,胸廓容积在扩大,此时,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形成吸气运动;因此,到b点时,肺泡内、呼吸道、外界气压的关系是肺泡内<呼吸道<外界,可见C符合题意。
4.呼吸运动是人重要的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中二氧化碳多于氧气
B.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C.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
D.呼出的气体中不仅含有二氧化碳气体,还含有氧气
【解析】
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二氧化碳占0.03%;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6%,二氧化碳占4%。因此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中二氧化碳少于氧气,不是多于氧气,A错误;
呼吸道由上而下的顺序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后,在肺泡里进行气体交换,然后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故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B正确; 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C正确;
呼出的气体中不仅含有二氧化碳气体,还含有氧气等,D正确。
5.冬天打过霜的蔬菜吃起来特别甜,经检测是因为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低温时( )
A.淀粉转化成的葡萄糖较多,使植物的细胞液内葡萄糖含量升高
B.植物的有氧呼吸较强,使植物的细胞液内葡萄糖含量升高
C.植物的蒸腾作用较强,使植物的细胞核内葡萄糖含量升高
D.植物吸收土壤中的葡萄糖,使植物体内葡萄糖含量升高
【解析】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呼吸作用会增强,但是当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或过低,使植物细胞中的酶的活性减弱,进而呼吸作用会减弱。因此,冬天打过霜的蔬菜吃起来特别甜,原因是温度低,呼吸作用减弱,淀粉转化成的葡萄糖较多,使植物的细胞液内葡萄糖含量升高。故选A。
6.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如图是人体呼吸时胸廓变化示意图。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A发生时膈肌___(填“收缩”或“舒张”),膈顶下降。图B是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此时肺内气压___(填“大于”或“小于”)大气压。?
(2)人及动物的呼吸、汽车尾气排放、煤的燃烧和焚烧桔杆等多种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导致___效应。从保护环境角度出发,我们倡导低碳生活,下列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___(填序号)。?
①绿色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②节约用水??③出门随手关灯??④使用一次性筷子⑤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6℃左右??⑥尽量少使用塑料袋
【答案】收缩 大于 温室 ①②③⑥
【解析】
(1)图A表示吸气过程,人体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径增大,使胸腔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图B表示呼气,人体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肋骨向下向内移动,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径均缩小,此时膈顶上升,引起胸腔上下径缩小,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导致“温室效应”,①绿色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②节约用水、③出门随手关灯、⑥尽量少使用塑料袋都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④使用一次性筷子、⑤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6℃左右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7.图所示曲线分别表示人体血液中O2和CO2含量的变化情况。则你认为B段血管应是____________;血流通过B段血管时,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迅速___________。
【答案】肺部毛细血管 结合
【解析】
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在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发生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即血液中的氧气逐渐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因此,图示中B段毛细血管是肺部毛细血管。血流通过B段血管时,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迅速结合,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8.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相互协调,使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1)各系统在_______调节和激素调节下,协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根据图甲信息,说明肺泡内的氧气是如何到达组织细胞内的?___________
(3)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十分重要。正常人进食后,血糖含量变化如图乙所示,期中CD段血糖含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神经 肺泡处的氧气通过扩散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经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处,经过气体交换进入组织细胞 胰岛素分泌增加
【解析】
(1)人体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同时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对人体也有调节作用;在人体内,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2)呼吸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因此,根据图甲中信息,肺泡处的氧气通过扩散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经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处,经过气体交换进入组织细胞。因此,肺胞内的氧气,到达组织细胞内所经历的生理活动依次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3)如图乙所示:糖类在人体的小肠内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并加入血液,此时血糖含量出现上升。糖类在人体的小肠内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并加入血液,这时,胰岛分泌胰岛素的量增加。其中CD段血糖含量下降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增加,调节血糖,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
9.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科进行了以下实验:
1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和图3。(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箱子是不透光的,目的是__________。
(2)菠菜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通过图4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进出植物体的。
(3)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衣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__________。
【答案】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A 减慢
【解析】
(1)实验中采用的箱子是不透光的,目的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2)菠菜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通过图4中的A气孔进出植物体的。 (3)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10.如图中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几乎只能成单行通过,流速缓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和肺泡间的_____。
(2)图乙中,①和②合称_____,血液通过该结构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经过[_____]_____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3)由肾小管重吸收的葡萄糖,经静脉血管流回心脏,首先到达[_____]_____。
【答案】气体交换 肾小体 ③ 肾小管 A 右心房
【解析】
(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泡是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肺泡数量多,肺泡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
(2)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成分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含有的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以及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其他没有被重吸收的成分,从肾小管流出,成为尿液。因此,图乙中,①和②合称肾小体,血液通过该结构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经过③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3)血液循环的途径如下,
因此,由肾小管重吸收的葡萄糖,经静脉血管流回心脏,首先到达A右心房。
1、(2019?自贡)人体呼吸时,膈顶部会上升或下降,当膈顶部上升时不会发生的是(  )
A.肺内气体压力增大
B.肺收缩
C.胸腔容积扩大
D.肋骨间的肌肉舒张
【解答】解:吸气时,呼吸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舒张,顶部上升,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0?广东模拟)如图是某小组进行实验的装置图,能验证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装置是(  )
A.B.C.D.
【解答】解:A、B、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图A能够验证种子萌发消耗氧气,图B能够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乙能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金鱼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C不符合题意。 D、丁装置可以用来验证植物的蒸腾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如图所示,表示人在不同状态下的呼吸情况。相对于安静时人的呼吸情况,人在运动时出现的呼吸情况会使人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变得更快。分析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科学知识,解释其原因。(提示:肺容量是指肺容纳的气体量)
图3-5-5
【答案】 相对于安静状态,人在运动时,人的肺容量增大,呼吸频率加快,这样有利于更多的空气进入肺部和更多的废气由肺排出。从而促进呼吸作用,释放更多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合理即可)
4、如图甲、乙所示为气体在人体内的两个交换过程,鸟类pO2和pCO2分别代表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压强,且压强越大,浓度越高。(括号内的数字单位为kPa)
图3-5-8
(1)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__ __来实现的。
(2)根据气体分压值的变化,可以判断图甲中血液的流动方向是__ __(选填“A→B”或“B→A”),乙图中血液的流动方向是__ __(选填“C→D”或“D→C”)。
【解答】解:(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换气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完成的。 (2)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进行了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进入了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内,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大的地方向浓度小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位置。甲图血液中二氧化碳压力由6.33kPa变为3.33kPa,表明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内,氧气压力由5.33kPa变为13.33kPa,表明氧气从肺泡扩散到血液中,因此通过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压力(浓度)变化,可以判断图甲中血液的流动方向由A→B.同理,乙图血液中二氧化碳压力由6.13kPa变为5.33kPa,表明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内,氧气压力由13.33kPa变为5.33kPa,表明氧气从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中,因此通过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压力(浓度)变化,可以判断图乙中血液的流动方向由D→C.乙图中C血管中血液pH比D血管中血液pH低。 (3)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以推测A血管与心脏的右心室相连。 故答案为:(1)气体扩散作用(2)A→B; D→C;(3)右心室
5、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min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10min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
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min内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方案二:在两个温度不同的相同密闭容器中各放入一只健壮的蟑螂(如图乙),利用传感器测定30min内的相关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图3-5-16
(1)该实验通过__ __反映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
(2)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一的变量控制有什么优点?__ _(列举一点)。
(3)根据方案一所得数据(如图丙),三位同学分别在图丁中画出了甲装置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大致变化趋势,其中合理的是__ __。
【解答】解:(1)蟑螂的呼吸作用是吸入空气中的氧,分解有机物,并呼出二氧化碳,公式表示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所以可以通过测定容器中氧气的含量来反映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 (2)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一的变量控制的优点是:使用了同一只蟑螂,避免了不同只蟑螂在体质上的差异;使用同一装置也避免了不同装置的差异的影响。 (3)根据图丙曲线可知,前10分钟温度不变时,容器内氧气含量因呼吸作用而迅速减少,10分钟后随着温度的降低,氧气的减少处于减缓状态,而根据呼吸作用的公式可知,当氧气消耗多时,会呼出较多二氧化碳,当氧气消耗少时,会呼出较少的二氧化碳,丁图中a曲线是10分钟前二氧化碳增多较快,10分钟后二氧化碳增加较缓,与氧气的变化吻合,因此可判定a曲线符合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 故答案为:(1)测定容器中氧气的含量; (2)用同一只蟑螂,避免了不同只蟑螂体质的差异等;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