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4-22 16:4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实验5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1、 教学目标
1. 学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方法和过程。
2.通过实验,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过程中的基本操作。
3.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小组合作的意义和快乐。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过程中的基本操作
难点: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 实验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2)、胶头滴管(2)、烧杯(2)、细口瓶(2)、玻璃棒。
药品:氯化钠、蒸馏水。
4、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视频展示): 男子自制生理盐水注射进了急诊室。视频中出现的溶液的浓度,我们初中化学用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它的符号怎么表示,计算公式是怎么样的?已知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怎么计算?溶剂质量呢?提问:生理盐水标签上0.9%的含义? 农业上用10%~20%的氯化钠溶液选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板书) 回顾已学知识回答: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和含义。 通过公式变形,掌握溶液质量溶剂质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计算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和水的质量进行巩固。 让学生知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过渡,引入新课。
合作学习一 总结巩固 首先,我们来学习用固体配制溶液(课件展示)板书: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0g6%的氯化钠溶液。我们可不能像视频中的男子胡乱配制,我们要知道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多少毫升?知道了氯化钠的质量和水的体积,接下来就可以配制溶液了,请大家小组讨论: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操作?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 实验仪器我们已经编了号,启用1号量筒、1号胶头滴管、一号烧杯,我们一起来按小组配制溶液吧。 教师巡视实验实验。 总结归纳:固体配制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算、称量、量取、溶解、转移。需要的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计算,代表演示。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动手能力,通过分组实验,掌握用固体配制溶液的步骤和仪器以及注意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改正。
合作学习二 总结巩固 同学们配制的氯化钠溶液都是6%的吗?配制准确吗?有什么操作影响了你们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呢?在大家实验操作的时候,老师拍了一些照片,现在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操作会引起怎样的结果。配制溶液的时候难免出现误差,我们要对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二、误差分析(板书)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了以上老师拍出的情况外,还有哪些会造成实验误差,是偏大还是偏小,请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课件展示)归纳总结: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主要原因是溶质少了或溶剂多了,具体有:①称量溶质时,违反了“左物右码”的原则,造成实际称取的固体质量小于理论值;②称量好的固体没有全部倒入烧杯,有部分散落在烧杯外或沾在了纸上;③量取溶剂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值偏小),造成实际取用的溶剂体积比理论值偏大;④药品中含有杂质等。 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主要原因是溶质多了或溶剂少了,具体有:①量好的溶剂倒入烧杯时,有部分洒在了烧杯外;②量取溶剂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值偏大),造成实际取用的溶剂体积比理论值偏小。 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问题。 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出内容。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三 总结巩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用的稀盐酸、稀硫酸都是由浓盐酸、浓硫酸稀释而来的,接下来,我们学习用浓溶液来配制稀溶液。(板书)我们都有生活经验,生活中如果汤太咸了,加一些水就会变淡了,为什么? 回答得很好。溶液稀释过程溶质质量不变,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呢?(课件展示)用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g 3%的氯化钠溶液。已配好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其密度约为1.04g/mL。请同学们计算,需要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多少毫升?加水多少毫升?(课件展示):m(浓) ×6 %=50g × 3% m(浓)=25gm(加入的水)=50g-25g=25g V(水)=25g/1g.mL-1=25mLV(浓)=25g/ 1.04g.mL-1≈24.0mL同学们计算得非常棒,演示的同学比老师计算得更详细。我们知道了需要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和加入的水的体积,请小组讨论配制的步骤,所用的仪器。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补充:1号量筒量取蒸馏水,2号量筒量取溶液;1号滴管滴加蒸馏水,2号滴管滴加溶液;在2号烧杯中配制。利用好桌面上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我们一起来配制溶液吧。 教师巡视实验实验。总结归纳: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主要步骤是:计算、量取、配制溶液、转移。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实验完毕的小组,把仪器整理好。 代表回答。 学生思考。 计算,代表演示。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 引出内容。 提问,引出稀释过程中溶质、溶剂、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引出浓溶液稀释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动手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改正。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用固体配制溶液、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以及在配制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分析。
板书设计 基础实验5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用固体配制溶液步骤: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转移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误差分析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步骤:计算、量取、配制溶液、转移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教学反思 作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常常容易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就算完成任务了。在实验过程中缺少设计,确实思考,缺少对细节操作的重视。本节课的对此做了一下几个改进:1、具体案例,设计流程。2、分组实验,分组讨论,促进小组合作,促进思维碰撞。3、现场拍照,同步展示,自己找问题,自己来分析。改进后,孩子们的实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了给小组争分,积极讨论抢答。面对照相机,有时候未等老师拍照,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马上改正。误差分析时,对于自己犯错导致的误差分析得津津有味。实验证明,更多放权给孩子,让他们自己讨论,分析,直接面向自己的问题,效果往往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