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
亚马孙热带雨林位于南美洲的 亚马孙平原,占地700万km2。占世 界雨林面积的一半,热带占全球森 林面积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种 最多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
近年来,由于开发不当和保护不力,巴西的亚马孙雨林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热带雨林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讨论: 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锐减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
情景导入
1.了解世界森林问题及其原因、特点、危害。
2.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3.了解保护森林的措施。
目标导航
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森林的特点:陆地上最?________、最复杂、最能?__________的生态系统。?__________、植树造林是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
2.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质时期的?________变迁,导致森林覆盖面积有所变化。
强大
长久存在
保护森林
气候
(2)人为原因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和?__________。
②农业社会:无计划?________和大量使用薪柴。
③工业社会:大规模商业性?__________,是世界森林尤其是?__________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游耕制度
垦殖
机械采伐
热带雨林
涵养水源
防风固沙
旅游休闲
水土流失
全球温室效应
原始森林面积的减少,是否可以以人工造林的方式得以补偿?人工林和原始森林具有相同的生态环境效益吗?
【答案】虽然原始森林面积的损失,可以因人工造林部分得到补偿,但是原始森林的生态功能却往往不是人工林所能弥补的。原始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砍伐后所造成植物物种的损失、动物的迁徙和被消灭,连片林地变成破碎小斑块后对大型哺乳动物的毁灭性影响,这些方面都是人工林所无法补偿的。
保护森林
森林培育
植树造林
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林业生态工程?
【答案】“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等。
1.下列生态系统中物种资源最丰富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森林是最丰富的物种库,全球物种的一半乃至2/3以上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之中,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
2.关于森林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供大量木材
B.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C.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答案】A
【解析】提供大量木材是森林提供了资源。
3.下列不是森林破坏后果的是( )
A.生态失调、环境恶化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地沙化、河道淤塞
D.雨季水量含沙量减小
【答案】D
【解析】森林破坏会导致雨季水量含沙量增大。
4.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 )
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 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红树林是一类生长于潮间带的乔灌木的通称,红树林海岸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完成预习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读下图,回答(1)~(2)题。
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该图揭示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 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 D.保护农田
(2)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 )
①河流含沙量增加 ②河道淤浅 ③水患加剧 ④结冰期延长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思维导图】
【答案】(1)C
(2)C
一、森林的概况
1.森林的特点
2.森林的破坏及原因
时期 主要原因 变化特点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和游耕制度 原始森林有所破坏,但仍有自然更新的机会
农业社会 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 森林面积逐渐减少
工业社会 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 世界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面积锐减
3.当前世界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
4.森林的生态效益及毁林的危害
识记森林与森林资源的区别
森林和森林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森林是指覆盖大面积土地并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森林资源是指森林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土地和生物的总称,包括森林、林木植物、野生生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特别提示] 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不同表现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但不同区域其生态功能的主要表现不同,森林破坏引起的危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我国西北地区森林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森林破坏易造成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环境问题;长江中上游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森林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调节径流的作用减弱,河流径流变化大,易加剧中下游洪涝灾害;城市森林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吸收噪声等生态功能。
(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7年12月5日,河北省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角度说明森林的环境效益。
【答案】大气角度:增加林区大气湿度(云量);减小温差;减弱风速;森林的光合作用能消耗CO2,释放O2,维持碳氧平衡,减缓温室效应。土壤角度:森林能截留雨水、根系固定土壤,保持水土;枯枝落叶能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水文角度:森林能够减缓地表径流(调节径流);增加下渗、涵养水源;降低含沙量。
【解析】结合森林的功能,分析环境效益。森林能够增加林区大气湿度,减小温差,减弱风速,减少风沙危害。森林的光合作用能消耗CO2,释放O2,维持碳氧平衡,减缓温室效应。森林能截留雨水、根系固定土壤,保持水土。枯枝落叶能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森林能够减缓地表径流,降低含沙量。增加下渗、涵养水源。
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保护森林
(1)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加木材产量 B.改善生态环境
C.增加农民收入 D.促进产业升级
(2)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防风固沙 B.②防风固沙
C.③美化环境 D.③平原绿化
【思维导图】
【答案】(1)B (2)A
1.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森林保护工作的重点
由于林业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便成为林业的首要工作。针对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的特点,今后一个时期内,林业工作的重点是:
(1)分类经营,分区突破。
(2)保护和发展并重。
(3)提高单位产量。
(4)提高林地利用率。
(5)加大退耕还林力度。
2.森林保护
森林的锐减唤起了国际社会、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和大众的高度关注,他们发起各种保护森林的行动。
地区 举措 意义
国际 1992年联合国通过《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 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中国 1984年公布《森林法》,2002年又公布了《森林法》的实施条例 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从初期的8.6%提高到目前的20.13%,人工林的保存率超过了0.53亿公顷。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以上,但人均木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此完成第1~2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 )
A.总量不足
B.品种质量较差
C.分布不均
D.人均占有量偏低
2.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的是( )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 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材料中反映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人均占有量偏少,不能说明森林品种质量较差。第2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快速有效提高”。营造防护林体系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森林覆盖率,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都是对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破坏、砍伐。
教材P56(上) 思考
提示:应该辩证地看待森林减少与工业化的关系。森林减少与工业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发是必然的,但人类如果认识到森林的环境效益,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保护森林,加强植树造林,就不会造成森林的锐减。开发要有一定的限度,过度开发必将造成森林的锐减。
教材P56(下) 思考
提示:1.可以从身边的事例找起,也可以通过参与的旅游活动和媒体的相关报道来总结出森林的生态功能。
2.森林的生态功能除教材提到的以外,还具有美化环境、杀菌除病、指示环境污染等多种功能。另外,森林还具有经济功能,为我们提供多种食物,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可以制作家具,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教材P58 思考
提示:1.我国政府民间团体对保护森林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已经收到初步效果。我国自《森林法》实施以来,对森林的保护逐渐得到加强,许多林业部门和大型国有林场的主要功能已经从林木采伐转为森林培育。民间也有保护森林的积极行动,他们不仅植树造林,而且发起各种保护森林的行动。目前,我国人工林的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
2.为保护森林应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用一次性筷子;平时生活中节约纸张;积极使用再生纸产品;按规定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等。
第1节 森林及其保护
【基础巩固】
读下图,完成第1~2题。
1.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上最主要的两种森林,一种是分布在纬度较高(被北极圈穿过)的亚寒带地区,另一种是分布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被赤道穿过),由此我们可判断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天然森林为亚寒带针叶林。
2.世界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和游耕制度
B.农业社会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
C.工业时代的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
D.自然原因引起的森林火灾
【答案】C
【解析】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和游耕制度,虽然对原始森林有所破坏,但是因人口稀少,森林仍然有自然更新的机会;农业社会人口增多,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使森林面积逐渐减少;而工业时代的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是世界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2017年湖北省鄂州市私立华森中学第一次段考)石家庄新客站地区规划结构为“一带三廊”。“一带”指沿铁路布局的生态防护林带;“三廊”指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的“绿色历史”生态廊道,贯穿新客站核心区的“绿色科技”生态廊道,以及穿越居住区的“绿色生活”生态廊道。据此完成第3~4题。
3.材料中关于“一带三廊”生态作用不包括的是( )
A.降低噪音、减轻污染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增加城市绿地
4.“一带”生态系统若在城市交通中应用,可起到的作用是( )
①放氧除尘、吸毒杀菌 ②降噪隔音、减轻污染 ③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④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⑤划分车道、隔离交通 ⑥提神醒脑、减少事故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据材料可知,“一带三廊”生态作用可以降低噪音、减轻污染、美化环境、增加城市绿地;防风固沙和保护农田的作用题干中没有体现。第4题,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作用不是生态系统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故③④错误。
(2017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第一次段考)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下图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据此,完成第5~6题。
5.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6.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 ②雨林与沙漠都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5.A 6.A
【解析】第5题,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第6题,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反映了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其脆弱性主要是因为雨林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植物在快速成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的土壤一般很贫瘠。由此可见,“长着森林的沙漠”并非真正的荒漠化,只是反映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①②正确。
加里曼丹岛是世界第三大岛,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该地区的某种资源遭到了惊人破坏。面对严峻和紧迫的形势,文莱、印尼、马来西亚三国希望通过实施“婆罗洲之心”计划,吸引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应对挑战。结合下图完成第7~8题。
7.材料中的“利益”指的是( )
A.砍伐森林,出口木材,换取外汇收入
B.毁林开荒种植桔子,发展经济种植
C.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牛羊饲养
D.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
【答案】A
【解析】该地区森林破坏主要有两个原因:砍伐森林,出口木材,换取外汇收入;毁林开荒种植油棕树,发展经济种植。
8.“婆罗洲之心”计划的内容可能有( )
A.减少载畜量
B.把森林全部保护起来
C.扩大耕地面积,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所需
D.对森林进行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
【答案】D
【解析】“婆罗洲之心”计划是针对雨林的保护计划。减少载畜量是针对草原地区采取的保护措施;把森林全部保护起来太绝对;扩大耕地面积势必又会导致森林破坏;对森林进行采育结合能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开发利用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精炼提升】
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区,森林的作用是什么?
(2)B区森林的作用是什么?B区森林对河流水文特点的影响有哪些?为什么?
(3)C区森林比较明显的作用有哪些?
(4)森林调节气候的机制是什么?
(5)森林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有哪些?
(6)森林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2)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影响:河水含沙量减少、调节径流的时间变化。 原因:森林使山坡上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避免了暴雨时河水暴涨,干旱时地下径流可稳定地补给河流。
(3)净化空气、吸烟滞尘、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
(4)降低风速,森林的蒸发作用使空气湿润,增加降水,夏季森林的蒸发作用可以吸收大量汽化热,减小温差。
(5)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提供食物。
(6)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解析】第(1)题,A地东侧为草地和农田,森林在此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2)题,B区森林位于山区,在此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进而影响着河流的水文特征,使河水含沙量减少,同时调节径流的时间变化。第(3)题,C区森林位于城市中,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等功能。第(4)题,森林调节气候的机制在于森林对风速、降水、温度的影响。第(5)题,森林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包括: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提供食物。第(6)题,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是森林无论在何处都有的作用。
10.(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示意某地区毁林开荒前后的水盐平衡变化,其中甲地为盆地。
说出甲地毁林开荒后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问题:土壤盐碱化。 产生原因:毁林开荒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表径流量增大,甲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抬升,毁林开荒后裸露的地表蒸发量加大;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在地表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
11.随着巴西政府开发亚马孙地区的深入,盲目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修筑公路、过度采伐木材而使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的破坏,面积剧减。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D处的植被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降水减少了约20%,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虽然降水量减少,但该地区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为什么?
(4)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说明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破坏造成的影响。
【答案】(1)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2)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植被蒸腾到空中的水汽减少,致使降水量减少。
(3)森林被砍伐,其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进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4)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土壤、生物、地貌、水文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由于雨林遭受破坏,必然会导致水旱灾害多发,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土地退化加速,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态恶化。这也体现了雨林的生态效益及其脆弱性。
【解析】第(1)题,D处为亚马孙平原,注意题目要求回答其对全球的环境效益。第(2)(3)题,要以“雨林的破坏”为突破口,阐述其对流域内气候和地表径流的影响。第(4)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亚马孙地区主要为由植被的变化引发气候、土壤、生物、地貌、水文的整体变化。
12.(2019年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些年,一些城市不惜花大钱把天然的大树、古树、名树从农村、山区移栽到城里(如下图)。天然的大树、古树、名树往往保存了珍贵的物种资源,记录了大自然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传承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成年大树可塑性较差,移植往往会加速树体老化,有的成了“光杆树”和“残疾树”,长期“挂吊瓶”“支拐棍”, 有的假活2~3年后死亡。
简述“天然大树、古树、名树移植”对原生地自然及人文环境造成的危害,并针对该现象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危害:造成原生地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威胁森林生态平衡,甚至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撕裂原生地的历史、文化传承、乡土情感。 建议:加强宣传,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绿化理念;完善法律法规,实行严格审批政策,严禁移植天然大树、古树、名树;积极发展城市育苗基地,培育适合城市造林绿化的珍贵、优质苗木,以大苗栽植替代大树移植。
PAGE
1
(共36张PPT)
第二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飞机就要降落呼伦贝尔机场,记者看到,绿油油的草原上不规则地露出黄色沙面,犹如一块块疮疤,令人心痛。呼伦贝尔大草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聪明的人们对它的发现不止于景观,如今,地下丰富的矿产成了草原和林区财富的重要来源。现在,呼伦贝尔草原仍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变成“呼伦贝尔荒漠”。
情景导入
讨论: 导致呼伦贝尔草原向“呼伦贝尔荒漠”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采矿等。
1.了解草地的特点。
2.了解世界主要草地的种类和分布。
3.掌握草地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4.理解草地资源的价值及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树立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
目标导航
一、草地退化
1.载畜量:一定面积牧场所能?________(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________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2.过载原因:由于?________的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__________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引起牧场?________。
3.表现:草群变得?________,产草量?________,草质?________。
容纳
羊
人口
盲目扩大
退化
稀疏低矮
减少
变劣
欧洲
逐步改善
过度放牧
退化
沙化
牧场超载
过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唯一原因吗?
【答案】过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也往往导致草地退化,如将草地开辟为耕地,破坏了土壤结构,使植被覆盖率下降,导致草场面积减少,出现土壤沙化;过度捕杀草原鼠类天敌,导致鼠害,也可能造成草地退化。
社会经济
人口
经济结构
禁牧
舍饲
草库伦
为什么说草场退化的本质是社会经济问题?
【答案】草场退化问题主要是由人口压力过大、经济发展落后,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超载放牧、盲目开垦引起的。因此,草场退化的本质是社会经济问题。
1.草地退化的主要人为原因为(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不合理的灌溉
C.超载放牧 D.暴雨集中
【答案】C
【解析】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为自然原因;草原地区不存在不合理灌溉;草原地区降水少,暴雨集中不符合实际。
2.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草地且可行的是( )
A.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B.增加牲畜数量
C.加大游牧范围 D.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
【答案】A
【解析】增加牲畜数量会使草地破坏严重;加大游牧范围会加大草地破坏范围;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可能导致土地的盐渍化。
3.半干旱地区牧场退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本质上反映的问题是( )
A.水资源短缺 B.社会经济
C.生态环境 D.人口
【答案】B
【解析】半干旱地区牧场退化是由贫困引起的,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
4.内蒙古高原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经济,下列做法最不可取的是( )
A.变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B.建设“草库伦”
C.大力植树种草,保护生态
D.扩大牧场牲畜数量以增加牧民收入
【答案】D
【解析】草场地区滥采乱挖使地表裸露导致荒漠化;扩大牧场牲畜数量不利于草场资源的保护性利用。
完成预习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读“我国草场资源和四大牧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草地退化
(1)图中A地区属于________草原,该地区草场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该地区草场不断退化?
(2)图中B地区森林带以上的草场资源属于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什么?该草场资源适宜作为________季牧场。
(3)图中C、D地区草场资源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思维导图】
【答案】(1)温带 地处内蒙古高原,平坦开阔,且由于距海较近,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适宜草类生长。
牧场过载、滥垦、滥挖情况严重,鼠害、虫害比较猖獗。
(2)高山草甸 森林带以上气温较低,只有夏季适宜草类生长。 夏 (3)高山草甸。
1.世界草地的分布及特征
类型 分布地区 特征 世界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
草原 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 呈带状分布,含有散生乔木或灌木 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
温带
草原 主要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温带气候区 呈带状分布,以温带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为主 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亚
类型 分布地区 特征 世界主要分布地区
寒带
草原 分布在较为湿润的寒带气候区 呈带状分布,以苔藓为主 亚洲、欧洲、北美洲
草山、
草坡、
草滩 分布在低山、坡地、河漫滩等地 非地带性分布 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
2.草地退化原因和表现分析
3.利用载畜量判断草场利用状况
(2018年广东省深圳市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草原是我国陆地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面积将近4亿 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规范草原牧区放牧秩序,陆续对分户到家的草原牧场建设草原围栏(一般高度为1.2~1.5 m,用铁丝网编织而成,有些围栏上还加有带刺的铁丝)(下图),围栏单位面积一般从几百亩到几千亩不等,围栏总面积超过100万km2。近年来,草原围栏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日益明显,有些地方已开始拆除围栏。
简述草原围栏对草原野生动物和草场资源可能造成的危害。
【答案】影响野生动物迁徙,繁衍;野生动物在迁徙觅食或为了躲避天敌而跳跃时,极易被围栏挂死或刮伤;围栏使家畜活动范围缩小,植物种子传播受到影响,植物种类减少;围栏内草地受牲畜高强度啃食、践踏和排泄物覆盖加剧退化;围栏建设施工过程中对草地产生破坏。
【解析】草原系统是一个整体,人为地设置草原围栏破坏了草原的完整性,使得草原被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围场,不利于草原上野生动物的迁徙、繁殖;由于设置的围栏较高还加有带刺的铁丝,野生动物在迁徙觅食或为了躲避天敌而跳跃时,极易被围栏挂死或刮伤;围栏单位面积一般从几百亩到几千亩不等,围栏内范围小,限制家畜活动,家畜对围栏内植物的啃食能力加强,草地上的植被受牲畜高强度啃食、践踏和排泄物覆盖,不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容易导致草场退化;围场范围较小,植物种子的传播范围受到影响;此外在建设围栏施工过程中,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也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
读“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影响因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草地的保护
(1)过度樵采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过度樵采最为有效?
(2)为了杜绝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我国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思维导图】
【答案】(1)因地制宜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
(2)退耕还林还草,合理确定载畜量,实行划区轮牧和禁牧;依法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管理。
草地的保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草地是人类宝贵的资源,也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防污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
材料二 我国牧区有草原3.13亿公顷,草原可利用面积约2.2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3。长期以来,我国对草地资源的经营一直处于掠夺式利用和自然粗放经营阶段,导致了天然草场退化、沙化趋势日益严重。平均风沙日每年在80天以上,草原退化速度现仍以每年133.4万公顷的速度扩展。
材料三 我国可利用草场资源示意图。
(1)分析我国草场资源退化、沙化日趋严重产生的主要危害。
(2)我国畜牧业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1)使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程度加剧(或水土流失面积逐渐扩大);沙尘暴增多,沙漠化扩大;旱灾水灾频繁;土地肥力下降;草场资源产量、质量下降,畜草矛盾突出;物种减少等。
(2)建设人工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保护天然草场资源。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导致草场的退化和沙化严重,草地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防污等多种生态功能减弱。第(2)题,合理发展畜牧业要保护草场,禁止过度放牧。
教材P60 思考
提示:1.若有草地退化现象,可以从草地数量种类、载畜量的变化方面表现出来。
2.草地退化的原因可以从当地自然条件(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超载放牧、滥垦草原等)两个方面考虑。
3.草地的保护可以从禁牧、轮牧、舍饲、半舍饲、建设草地基地、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退耕还牧等方面采取措施,还可以考虑加强法治相关建设和增强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等。
第2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基础巩固】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草地资源存在着草地退化现象。完成第1~3题。
1.下列地区,草场退化现象日益加重的是( )
①西欧 ②北美 ③非洲 ④中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目前草场退化现象日益加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及亚洲。西欧的草场由于气候温和湿润,管理细致,情况较好,而北美牧场状况已逐渐好转。
2.造成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对草地的盲目垦耕 ②超载放牧 ③实行轮牧制度 ④大水漫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对草地的盲目垦耕、超载放牧等,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3.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包括( )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 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 ④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由过度放牧和对天然植被的破坏所致,因而要合理放牧和植树种草以恢复植被。
读下表中的数据,回答第4~6题。
地区 美国 新西兰 中国 澳大利亚 蒙古
每公顷草场养羊头数 2.1 11.61 0.97 1.21 0.58
4.造成上述国家草场载畜量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 B.地形条件
C.市场条件 D.管理水平
【答案】A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新西兰草场的载畜量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主要原因是新西兰的草场地处降水丰富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单位面积产草量大且草质优良,其他国家的草场主要位于降水较少的地区,单位面积产草量较低。
5.我国草场载畜量较低,在草场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 )
①我国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 ②天然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逐渐下降 ③天然草场利用不充分 ④天然草场环境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由于我国对草场资源只重视利用而忽视建设,导致牧场超载,草场退化严重。
6.我国在利用草场资源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 ②减少人工草场,提高天然草场的比重 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④实行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要因地制宜,草地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2017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段考)生态学家在我国某地进行生态调查,发现水源所在地的抽水井植被从水井往外呈同心圆分布,水井附近土地是光秃和坚硬的,距井200米左右,出现稀疏且干硬的杂草,距井250米左右是带刺的灌木丛,250米外到1 000米,才是一些相隔甚远的草本植物群及灌木。据此,回答第7~8题。
7.导致该地植被分布的人类活动方式最有可能是( )
A.过垦 B.过牧 C.滥伐 D.滥采
8.上述植被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塔里木盆地 B.呼伦贝尔草原
C.青藏高原 D.松嫩平原
【答案】7.B 8.B
【解析】第7题,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的水源供应,人畜活动必然以水井为中心,水井周围就会因为过度放牧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第8题,在呼伦贝尔草原,发展畜牧业人们采取掘井方式而导致出现草地退化现象。
【精炼提升】
9.世界上羊绒品质最高的阿尔帕斯羊生长在我国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羊绒产量受草场载畜量的限制。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示分析,假设在年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全球变暖对图中阴影所示地区羊绒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2)针对鄂尔多斯高原出现的环境问题,简述鄂尔多斯羊绒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草场退化,载畜量降低,羊绒产量减少,影响羊绒产业的发展。
(2)合理利用资源(放牧、樵采、开垦、采矿);培育良种羊;人工培育优质草场;退耕还草等。
【解析】第(1)题,假设在年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全球变暖会导致鄂尔多斯高原蒸发量增加,会使该地区更加干旱,导致草场退化,进而影响羊绒产量,影响羊绒产业的发展。第(2)题,鄂尔多斯高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羊绒业可持续发展应注意保护当地环境,避免在开矿、放牧等生产活动中破坏生态,另外要加强对草场和牧羊的科学管理。
10.(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游牧是干旱草原地区通过移动放牧的方式利用水草资源,以获取生活资料,并保持草场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式。每年十月哈萨克牧民就像候鸟一样,浩浩荡荡地从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向百公里外的冬季牧场迁徙。到了六月,又从冬季牧场向夏季牧场迁徙,这样的传统转场生活已经延续了近3 000年。
与自然状态相比,说明冬季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有利影响。
【答案】冬季放牧,枯草被啃食,使地面裸露,春季地温回升快,促进植被生长;牲畜粪便进入草场,增加了土壤肥力;牲畜踩踏使草籽进入土壤,有利于种子春季发芽;枯草数量减少和牲畜活动有利于积雪融水渗入土壤,从而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11.宁夏盐池县马儿庄乡地处我国自然环境敏感地带,年平均气温8.9℃,年降水量306.8mm。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甲为“马儿庄乡人口与耕地的关系图”。
材料二 图乙为“草地植被指数与羊只数量的关系图”(草地植被指数是指草地植被覆盖率与草层高度的乘积)。
(1)在20世纪50年代,马儿庄乡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经过50年的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经历了从________业向________业的转变,引起这种转变的最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说出1955~1995年间马儿庄乡羊只数量与草地植被关系及草原生态存在的环境问题?
(3)为了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你认为马儿庄乡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草地 畜牧 种植 人口增长过快
(2)羊只数量越多,草地植被指数越低(或者草地植被指数与羊只数量呈负相关关系)。 环境问题:过度放牧导致草地质量不断降低(草场退化;草地承载力下降,土地沙化或者荒漠化)。
(3)控制人口数量;退耕还草、还牧;合理规划草地载畜量、合理轮牧;增加科技投入,种植优质牧草;发展滴灌等农业技术,节约用水;培育、种植耐旱作物;调整农业结构。
【解析】第(1)题,结合马儿庄乡的自然条件可判断出其自然植被类型应为草地,结合图甲可判断出其农业生产的变化及原因。第(2)题,读图乙即可得出马儿庄乡羊只数量与草地植被的关系,羊只数量的增多会导致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第(3)题,主要考查草场退化的防治及应对措施。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家庭生态牧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巴音哈太苏木(乡)有一个叫舍登的牧民,是内蒙古草原上第一个办家庭生态牧场的牧民。他说,这完全是沙化逼的。他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休牧和轮牧,二是人工种草。舍登在休牧区里补播了两种适合沙地生长的牧草,用来抗风固沙,保护生态。还在休牧区打了3眼深井,配置了3套移动式喷灌设备,对草场实行节水浇灌。在围封前,禁牧区亩产干草36.2千克,围封后亩产量上升到128千克。不但数量增长,草质也提高了。牧草品种呈现多样化,草群结构稳定。他打破牧民不种地的传统,利用荒漠化了的草场种了40亩人工草地。
舍登的家庭生态牧场,展示出了一本清晰的账:过去他养着700只羊,风调雨顺的最好年份,年纯收入也没有超过2万元。如今养着300只羊,在连续4年遭灾的情况下,年纯收入一直保持在4万元以上,而保护了草原生态这本大账还没算在内。
(1)牧场退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牧场退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案例及所学知识总结建设生态牧场的措施。
【答案】(1)草群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杂草、毒草增多。
(2)人口压力。
(3)休牧和轮牧;季节性禁牧;人工种植牧草;实行舍饲、半舍饲养畜;推广畜种改良;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生态建设,治理沙化及水土流失的土地,恢复草原植被。
【解析】超载放牧、鼠害与虫害使我国内蒙古草原草场退化和沙化问题突出,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的超载放牧。牧场退化后,表现出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降低,草质变劣,即优良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多。建设生态牧场可以使草原地区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通过围封轮牧、禁牧、限牧和季节性禁牧,人工种草,建设棚舍,实行舍饲、半舍饲养畜,推广改良畜种、模式化饲养和程序化免疫等实用生产技术,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生态建设,治理沙化及水土流失的土地,恢复草原植被,使草畜达到动态平衡就可以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牧场。
PAGE
1
(共40张PPT)
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若尔盖湿地位于四川阿坝州,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特有的、最大的青藏高原高寒泥炭沼泽湿地,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被誉为“中国西部高原之肾”。300余种野生动物生活在这里,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便有21种。20世纪70年代后,若尔盖湿地一度水土流失加剧,沙化愈演愈烈。直至今天,若尔盖湿地的沙化趋势仍不容乐观。
情景导入
讨论: 若尔盖湿地有哪些生态效益?
提示: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目标导航
1.理解湿地的概念及中国湿地的特点。
2.理解湿地减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国内外实例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一、什么是湿地
1.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________、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________、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________的海域。
2.生态功能:具有调节气候、?__________、净化水体、?__________、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人工
沼泽
6米以内
调蓄水量
释放氧气
绝对数量大
多样性
三江平原
青藏高原
海拔最高
湿地有哪些效益?
【答案】湿地所产生的效益在所有自然生态中是最高的,主要有三类,包括:①湿地的生态效益: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提供水资源,降解污染物。②湿地的经济效益: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城乡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提供能源和水运。③湿地的社会效益:观光旅游,科学研究价值,综合价值。
沉积物
土壤侵蚀
营养物
湖沼
海滨
大量引水灌溉
过度引水灌溉
盲目围湖造田
湿地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吗?
【答案】不是。湿地的减少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所以,人类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湿地,合理利用湿地,以减少对湿地的破坏,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既然能加速其减少,同样能采取措施,使湿地得到恢复,以阻止湿地的进一步减少。
水利工程
水文
1.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就是过湿的土地
B.盐湖、盐沼是湿地
C.天然湖泊、河流是湿地,而水库不是湿地
D.青藏高原上的湿地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答案】B
【解析】A项说法太片面;湿地包括淡水或咸水,天然的或人工的,故盐湖、盐沼是湿地;天然湖泊、河流、水库都是湿地;青藏高原湿地对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沼泽是重要的湿地,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在( )
A.松嫩平原 B.三江平原
C.辽河平原 D.柴达木盆地
【答案】B
【解析】我国目前最大的湿地是三江平原,面积达8 64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
3.下列能加快湿地消失过程的是( )
A.湖泊内外的沉积物自然充满其中
B.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
C.实施保护湿地的一系列国家政策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解析】湖泊内外的沉积物自然充满其中是湖泊自然消亡的过程。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实施保护湿地的一系列国家政策会减缓湿地的消亡。
4.广东省是我国湿地大省,其重点保护的湿地类型是( )
A.淡水湖 B.红树林海滩
C.水稻田 D.鱼塘
【答案】B
【解析】红树林海滩是广东重要的湿地资源,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作用巨大。
完成预习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读“中国政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湿地的分布与作用
(1)我国湿地的类型很多,主要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浅海滩涂湿地和人工湿地等,试判断图中字母所示区域最主要的湿地类型是:A_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我国的浅海滩涂湿地在杭州湾以北和以南地区有什么差异?主要利用方式有哪些?
【思维导图】
【答案】(1)沼泽湿地 湖泊湿地 河流湿地 浅海滩涂 湿地 人工湿地 (2)以北多为沙质和淤泥质型海滩,其主要利用方式有滩涂湿地围垦、海水养殖、盐业生产和油气资源开发;以南多以岩石性海滩为主,在海南至福建北部沿海及台湾、海南沿海,有珊瑚礁海岸,主要利用方式有建港、旅游等。
1.中国湿地的状况
项目 状况
面积 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
特点 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
典型湿地 东北三江平原沼泽面积8 64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
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是我国多条大河的源头,如长江、黄河、澜沧江等
2.湿地的美称和作用
美称 作用
资源的宝库 生产出大量的鱼、虾、蟹、稻米、莲藕和菱角等农副产品
生命的摇篮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天然空调机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水库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地球之肾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鸟类的乐园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特别提示] 湿地的价值
生态价值 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号称“地球之肾”
经济价值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能源和水运等
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2018年重庆市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澳大利亚悉尼的维多利亚公园社区是占地24 hm2的综合开发项目,包括高密度住宅、商务及零售设施,下图为该社区根据雨水的自然循环过程设计的雨水利用方案示意图。这样的设计使社区道路除了满足交通功能外,还是路面雨水收集和处理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根据图文材料简述上图设计方案的主要目的,并指出该设计衍生出的新功能。
【答案】主要目的:收集雨水,提高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减缓城市内涝;净化水质,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多样性的生物栖息地,改善生态环境。
新功能: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利用工程设计,实现科普教育的功能。
【解析】设计方案中的湿地、蓄水池等可以收集雨水,提高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减缓城市内涝;泥炭层、湿地还可以起到净化作用,使得水体可以再利用;这些湿地、公园还可以充当生物栖息地,起到生态保护功能。设计方案营造的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精巧的工程设计,可以起到科教的功能。
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也是鸟类集中的栖息地,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分析“长江中游湿地 50 年的变迁”图(阴影部分表示湿地),回答问题。
湿地减少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简述图中长江中游湿地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人为原因。
【思维导图】
【答案】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湿地面积大幅下降。 人为原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是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上游地区对森林的砍伐,使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也加快了河湖的淤积。
1.湿地减少的原因
2.湿地的保护
(2019年山东省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由大型咸水湖及周围盐沼和草甸组成。人们以该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近30年来因农业垦荒截水,玛纳斯河完全断流,湖区大多已变成干涸的盐地和盐漠。下图为“玛纳斯河流域局部示意图”。
(1)简述玛纳斯湿地形成的原因。
(2)分析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3)分析玛纳斯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4)为防止该地湿地水库群萎缩,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高山冰雪融化,河水泛滥。
(2)改善绿洲小气候,使温差变小,湿度增大;涵养水源,保证了供水水源,扩大人工灌溉绿洲的面积;蓄水调洪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能够抵御荒漠化对绿洲的威胁,防止流域内土壤次生盐渍化;保护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
(3)全球变暖,蒸发加剧;人口增长快,农业垦荒截水;生产、生活过度用水。
(4)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发展节水农业;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林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
【解析】月牙泉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一个河迹湖,但是由于气候的干旱,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面临消失,因此要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节约用水,为保住月牙泉而努力。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影响的地理环境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是为了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材P61 思考
提示:1.对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理解:(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对湿地的生态意义可以这样理解: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它号称“地球之肾”,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3.三江平原大部分沼泽变成商品粮基地,就失去其作为湿地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作用。
教材P63 思考
提示:1.湖泊消失,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2.对围湖造田的认识分两方面:一方面为什么要围湖造田,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前利益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恶性循环;二是如何解决,简单讲就是“开源节流”,“开源”即实行多种经营方式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生存问题,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节流”即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对环境的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教材P64 思考
提示:要重视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积极研究“趋利避害”的对策。河流的生态建设应尽可能地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恢复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挖掘自然河流内在的美学价值,使人们在自然状态的河流中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破坏湿地会对生态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极为不利。人类对湿地的认识得到提高,已从维持现状提高到恢复和重建受损的湿地的水平。
第3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基础巩固】
2016年2月23日国际湿地日主题为“湿地关乎我们的未来:可持续的生计”。选择这一主题考虑到湿地对人类未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湿地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据此回答第1~3题。
1.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
①纳木错 ②三峡水库 ③东海滩涂 ④日本海 ⑤尼罗河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海洋不是湿地,滩涂、河湖、水库等属于湿地。
2.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答案】A
【解析】湿地是地球上陆地表面有较多水的地区,有多种功能,其中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上。
3.导致我国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水分蒸发
B.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C.围湖造田,垦荒种粮
D.过度开发,发展旅游业
【答案】C
【解析】我国由于人多地少,以及以前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深,导致各地大量围湖造田,开荒种粮,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的围湖造田以及东北沼泽地的开发等,都使湿地大面积减少。
下图四处为分布在我国云南的国际重要湿地,分别是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读图,完成第4~5题。
4.与图中四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
【答案】D
【解析】与图中四处湿地形成相关的是地势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植被较好。但位于长江上游的湿地与长江洪水泛滥无关。
5.纳帕海20世纪80年代的状态( )
A.影响着云南省的干湿状况
B.影响着对长江水的调蓄功能
C.破坏当地农业生态,使粮食总产量减少
D.改变植被垂直分布,破坏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B
【解析】纳帕海作为湿地具有调节河流径流的作用。
(2017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十中、二中、二十三中、二十八中第一次联考)下图为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水池(4m×2m×1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的一个人工湿地系统。读图,完成第6题。
6.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是( )
①防风固沙 ②净化水质 ③塑造地形 ④涵养水源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湿地不具有防风固沙的功能,也没有塑造地形的功能,①③错误;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即净化水质的功能,②④正确。
(2017年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期末)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的折线图”(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完成第7~8题。
7.据图分析,该流域主要的湿地类型是( )
A.河流 B.湖泊 C.沼泽 D.河流与湖泊
8.下列能够使湿地率增大的措施是( )
A.洞庭湖平原围湖造田 B.三江平原种植水稻
C.黄河三角洲向海延伸 D.沿海滩涂种植海水稻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读图分析可知,从图中看全部湿地与干燥度呈负相关关系,而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与干燥度并不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该地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与干燥度的关系对全部湿地和干燥度的关系影响不大,也进一步说明该地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占全部湿地的比重较小;沼泽湿地与干燥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全部湿地与干燥度的相关性一致,而且沼泽湿地随干燥度的变化最明显。这说明该地沼泽湿地对该地总体湿地与干燥度的相关性影响较大,也能说明该地的沼泽湿地占全部湿地的比重较大,故该流域主要的湿地类型是沼泽湿地。第8题,黄河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说明三角洲的面积在逐渐扩大,因此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也会增大,C项正确;洞庭湖平原围湖造田,会使湖泊面积减小,湿地面积减少,A项错误;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较大,水稻田为人工湿地,沼泽开垦种植水稻,虽然湿地面积大小不会变,但是会破坏天然湿地的面积,B项错误;沿海滩涂种植海水稻,是沿海滩涂发展农业的一种方式,通过种植海水植物,逐渐降低土壤含盐量,实现正常的农业生产,因此湿地面积会逐渐减少,D项错误。
【精炼提升】
9.(2018年河南濮阳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水是长江最长的支流,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水中上游,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下图为“丹江口水库外围生态过滤库图”。
分别说明生态过滤库中植物与生态过滤坝的作用。
【答案】植物的作用:减小地表径流流速,使泥沙沉积;阻截、过滤和吸收入库污染物,改善和净化水质;给鱼类提供食物。
生态过滤坝的作用:滞留和沉降入库泥沙,防止主库泥沙淤积、库容减少;可减少进入主库的污染物和营养盐类,防止主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
【解析】丹江口水库作为水源地应该具有良好的水质,因此应在河水进入水库前加以治理,使其水质达到标准才能进入水库。从材料可以看出挺水植物位于入口处,植株高大密集,可拦截泥沙、过滤吸收污染物,植物为鱼类提供饵料,鱼类反过来控制植物的数量,使其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生态过滤坝(工程措施)作为最后的一道屏障,只有表层水体可以进入水库。显然它可以降低水速,滞留和沉降入库泥沙,减少进入主库的污染物和营养盐类,防止主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
10.(2019年河南省八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的高寒沼泽湿地,是黄河的天然蓄水池。但目前玛曲湿地退化相当严重。境内433 km的黄河沿岸已有200多km严重沙化,流入黄河的27条主要支流已有11条断流,另有大量支流变成了季节河,大部分山谷和小溪绝流,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10.67万km2,萎缩近2/3,许多沼泽草甸湿地连年干涸,湿地核心区面积已由12万km2缩小到3.4万km2。
简述玛曲湿地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答案】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重;生物多样性锐减;草场大面积退化;荒漠化面积扩大;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对环境污染的净化能力下降。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湿地的功能进行分析,即湿地退化导致湿地原来具备的一些功能和作用也退化了。结合材料可知,玛曲湿地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主要包括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锐减;水质恶化,自净能力减弱;荒漠化加剧等。
11.(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湿地。2001年起,某私企老板在洞庭湖建堤圈地,筑起一道高高垒起的堤坝,围出一片面积近3万亩的私人湖泊开展养殖活动。2018年6月,湖南省对非法矮围进行整治,将其全部清除。下图为“该矮围局部示意图”。
说明非法矮围给湖区带来的主要危害,并为治理非法围湖行为提供合理化建议。
【答案】危害:湖泊调蓄能力减弱;破坏湖区生态平衡;污染水环境,影响供水安全。 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湖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沿湖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等。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沙漠淡水湖,曾是汉蒙两族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生命禁区”,是毛乌素沙漠中的绿洲天堂,而现在,随着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红碱淖水面萎缩了一半,正一步步走向死亡。据专家测量,其pH值为9.0~9.42。遗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临灭绝物种之一。每年夏天,近90%的遗鸥都会前往红碱淖的红石岛筑巢繁衍。
(1)结合材料和上图,分析该湖泊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2)分析造成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答案】(1)湖泊水质下降;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
(2)降水减少,蒸发量大;河流上游的大坝拦水,使进入湖泊的水量减小;过度的开采矿产和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水位下降,湖泊萎缩;工业废水流向湖泊及河流,导致水质变坏;水质下降和湖泊萎缩带来生物多样性减少。
PAGE
1
(共34张PPT)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恐龙大灭绝的噩梦恐再度在人类世代上演!2015年6月,由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伯克利大学科学家联合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地球已经进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阶段,人类可能是最早遭殃的物种之一。研究人员指出,通过评估化石记录,查看历史上脊椎动物的灭绝速度并进行比对,当前的物种灭绝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14倍,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情景导入
讨论: 该材料反映了哪种环境问题?
提示:生物多样性减少。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的数量及分布。
2.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目标导航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1.生物多样性层次:包括?______多样性、?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__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2.分布:地球上的生物3/4生活在?________地区,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________中的物种最为丰富。
遗传
物种
生态系统
热带
珊瑚礁
3.物种:物种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物种的平均寿命约?________万年,地球历史最近2亿年来,每?______年平均有90万个物种灭绝,平均?______年灭绝一个物种。
500
百万
1.1
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灭绝有什么关系?
【答案】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狩猎
生物多样性
对生物多样性威胁最大的人类活动是什么?
【答案】对地球物种多样性威胁最大的是乱垦滥伐。砍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遍布全球,尤其采伐热带雨林的破坏性后果最为严重。就地球生物多样性而言,热带雨林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它们的地表覆盖率仅占7%,却是地球上一大半物种的栖息地。
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环境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对于物种灭绝人类无能为力
B.物种的数量如此巨大,所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C.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在短期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物多样性,但是灾变过后新的物种又在生成,使物种多样性重新增加
D.人类新发现物种数量超过灭绝或者濒危物种数量,所以对生物多样性应持乐观态度
【答案】C
【解析】物种灭绝虽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可以加速或延缓其灭绝速度。物种灭绝会减少生物多样性,但物种灭绝后还会产生新的物种,又增加生物多样性。
3.我国在黄河三角洲上发现大面积的野生大豆种群,国家有关部门下令大力保护。保护野生大豆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从中获取有用的生物基因
B.野生大豆是上等的饲料,经济价值很高
C.野生大豆的水土保持作用比其他植被强
D.野生大豆是常见的美化绿化植被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野生大豆,主要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可以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改进现有大豆品种的基因,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
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
C.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D.离地保护
【答案】A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完成预习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思维导图】
【答案】(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
物种灭绝现象
物种数量 历史上 5亿种
现今(估计) 500万~5 000万种
分布 约3/4生活在热带地区,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种最为丰富
物种寿命 平均寿命 约500万年
哺乳类 达600万年
鸟类 200万年
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森林、草地、湿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
B.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C.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
D.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答案】C
【解析】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会加速其进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江江豚被称为“水中国宝”,是世界罕有的淡水鲸类,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距今已生存了2 500万年,被誉为“长江精灵”,无天敌,以鱼和虾类为食,由于沿岸过度的经济活动,导致近20年来长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目前总量不到百条;专家估计,人类若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长江江豚可能在15年后绝迹。
(1)分析导致江豚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
(2)简述应采取哪些措施有效保护长江江豚?
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思维导图】
【答案】(1)沿江水利及工程建设,破坏江豚栖息地;密集的航运,威胁江豚生命;过度捕捞,导致江豚食物匮乏;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2)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 在长江流域实施休渔或禁渔;加强立法以保护江豚;强化管理,严禁乱捕滥杀;加强水质监测,防治水污染;加强保护江豚的宣传教育。
1.物种灭绝的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为
原因 人类社会早期 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
农业生产活动 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而且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增加,全世界损失的物种大部分是植物和昆虫,而且相当一部分尚不为人所知,形势严峻
工业生产活动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4)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2019年广东省揭阳市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有鸟中“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下图)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北亚地区的森林地带,在高大乔木上筑巢栖息与繁殖,到邻近的稻田、河滩和沼泽等湿地觅食鱼、鳅、鳝、螺、蛙等。朱鹮性情温顺,“奉行”一夫一妻,亦称“爱情鸟”, 其筑巢简陋,鸟蛋易从巢穴跌落,雏鸟易受到蛇、鼬、鼠狼以及猛禽捕食。自20世纪中叶以来,受自身和环境因素影响,朱鹮濒临灭绝。1981年,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中国秦岭被发现,后经人工饲养、繁育、野化放归等措施的精心保护,中国朱鹮数量繁衍至2 600余只。但因高度近亲繁殖,朱鹮所携带的抗病毒基因存在缺陷,目前仍未摆脱灭绝威胁。
分析朱鹮濒临灭绝的原因以及今后进一步保护的措施。
【答案】濒临灭绝的原因:人类砍伐森林、破坏湿地、水田变旱地等活动使得朱鹮生存空间缩小;朱鹮天敌较多,自身抵御天敌能力较弱;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朱鹮觅食湿地;朱鹮自身繁殖能力低下。
保护措施:增设朱鹮自然保护区,扩大野生朱鹮栖息范围;建立健全朱鹮保护法规,加大宣传与执法力度,提高公众对朱鹮的保护意识;建立朱鹮种群的遗传管理谱系,制定严格的配对繁殖计划,科学繁殖,克服高度近亲繁殖,以避免缺陷基因的干扰。
【解析】从物种入侵角度分析,放生大量外来物种,易造成当地某物种灭绝。从生存环境分析,“放生”不适合在纳帕海环境中生活的水生动物,会导致其死亡,并污染帕纳海水生环境。从安全角度分析,放生危险生物,如食人鱼等,会危害周边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从生态保护角度分析,在短时间内大量放生,超过当地生态负荷,容易导致生态环境失衡。购买各种水生动物尤其是野生水生动物放生,会刺激更多人去抓捕野生动物,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导致被放生动物的锐减。
阅读该图还应明确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从海洋生物进化来的,并且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既具有不可逆性,又具有阶段性,地质时期的许多种生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就灭绝了。
教材P67 思考
提示:1.300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呈上升趋势。
2.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数量呈上升趋势。
3.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种灭绝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4.由此可以得出,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教材P69 思考
提示:1.在人类还没有了解某种物种之前,它将从地球上消失,将会使人类抵御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并面临生存威胁。
2.①青蛙的眼睛很敏锐,据此人们发明了“电子蛙眼”。②利用超声波,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准确地捕捉到猎物,据此人们发明了雷达。③鱼能在水中自由的上下游动,据此人们发明了潜水艇。④猫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事物,据此人们发明了夜视镜。⑤某些植物的叶子有许多小齿,鲁班据此发明了锯。
3.从保护野生生物的角度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食用野生动物,要保护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另外,我们要积极宣传保护野生生物的重要意义。
第4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基础巩固】
读下图,完成第1~3题。
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共达30%左右
B.外来物种入侵也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比重达20%左右
C.哺乳动物不会灭绝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B
【解析】注意读图分析,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两大原因中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的比重超过60%。哺乳动物也会灭绝,因为物种的灭绝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2.下列关于鸟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达80%左右
B.北美候鸽的灭绝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C.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55%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C
【解析】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其他都不是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北美候鸽的灭绝进程,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3.该图主要说明了( )
A.我们要保护生物资源,要禁止捕猎野生动物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C.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B
【解析】该图主要说明导致哺乳动物和鸟类受威胁的几大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C项说法本身有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本地失去生态平衡,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读下面漫画,回答第4~5题。
4.这幅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答案】C
【解析】漫画说明是森林、草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
5.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面积进一步扩大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答案】A
【解析】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6.读漫画“启事”,该漫画涉及的环境问题包括( )
①水土流失 ②森林破坏 ③土地荒漠化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由漫画可知森林遭到砍伐,老虎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生存受到威胁。
(2018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生境又称栖息地,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生态地理环境,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下图示意我国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潜在生境及居民点密度在两流域(寿溪、渔子溪)集水区等级上的分布。据此完成第7~8题。
7.该图可以反映出( )
A.流域集水区等级越高,流域内居民点密度越小
B.居民点密度越大,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越好
C.两流域Ⅱ级集水区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最差
D.两流域I级集水区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最好
8.为应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潜在生境存在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干支流沿岸城镇数量
B.提高城镇内部森林覆盖率
C.控制城镇沿河口向上游扩张
D.整体迁移干支流沿岸城镇
【答案】7.D 8.C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卧龙自然保护区内两流域的集水区等级越高,居民点密度越大;除渔子溪Ⅲ级集水区外,两流域内居民点密度越大,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越差;寿溪和渔子溪两流域的Ⅳ级集水区内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最差;寿溪和渔子溪两流域的Ⅰ级集水区内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最好。第8题,读图可知,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寿溪和渔子溪流域总体呈现出集水区等级越高,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越差的分布格局,即距离河源越远,距离河口、干支流交汇处越近,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越差;而集水区等级越高,人口和聚落密度越大,生物的多样性也就越低。因此,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河口处都存在人类活动破坏大熊猫潜在生境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应有效控制城镇沿河口向上游扩张,限制人类活动范围进一步向大熊猫潜在生境渗透,这样才能减少大熊猫潜在生境受到人为干扰的机会。
【精炼提升】
9.(2017年宁夏银川一中四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7年4月24日,丹麦驻华大使馆发布的一篇题为《生蚝长满海岸,丹麦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的文章火了,引发中国网友的广泛关注。文章称,一种叫作“太平洋生蚝”的物种入侵了丹麦,对海岸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种生蚝原本不属于丹麦的海域,经过数十年时间的生长,形成了现在巨大规模。近年来,诸如美国引进的亚洲鲤鱼、德国和英国的大闸蟹、苏格兰的小龙虾等生物,也泛滥成灾,成为当地的祸害。
分析“外来物种”泛滥成灾的原因及危害。
【答案】原因:作为外来物种,缺乏天敌;当地地理环境与原生长环境相似,适合其生长;当地人不喜食用;当地食物充足,有利于外来物种的大规模繁殖。
危害:外来物种入侵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来物种入侵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和生物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解析】外来物种泛滥成灾的原因主要从生长环境、天敌及饮食习惯角度分析。外来物种,缺少天敌;而当地的生长环境与原生地相似,有利于生长;从饮食习惯来讲,当地人对于外来物种不喜食用,导致泛滥成灾。危害主要从对当地物种种群、生态环境及经济损失方面考虑。外来物种入侵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来物种入侵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和生物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危害。
10.(2019年河南省郑州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沙海蜇为一种经济价值较低的水母,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以浮游生物为食、成体天敌数量少,环境耐受力极强,但其幼体常遭受一些鱼虾摄食。沙海蜇对环境很敏感,温度上升可能触发水螅体释放小水母。近年来,由于秦皇岛海域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常导致沙海蜇水母的暴发。
分析近年来秦皇岛海域沙海蜇经常暴发的主要原因。
【答案】沙海蜇天敌少、生长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经济价值较低,人为捕捞较少;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加剧沙海蜇暴发;过度捕捞海洋鱼类,使其竞争者和天敌数量急剧减少;近海养殖排污,海水富营养化加剧,鱼虾因缺氧大量死亡,天敌减少;同时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沙海蜇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因此短时间内沙海蜇数量激增。
11.(2018届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等四大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大闸蟹早在1900年通过商船从中国“移民”到欧洲。鲜活的大闸蟹是中国人餐桌上的“超级美味”,但在欧洲许多国家却不食用或少食用,而且这种“什么都吃”的八脚猛士开始在欧陆江河横行,对本土物种构成严重的生存威胁。欧洲媒体把大闸蟹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而大加讨伐。但是近年来,许多欧洲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闸蟹不再泛滥成灾。
说明大闸蟹在欧洲许多国家泛滥成灾的原因并推测当地为抑制大闸蟹泛滥可能采取的措施。
【答案】原因:食性杂,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外来物种,本地缺少天敌;欧洲人很少食用大闸蟹。
措施:捕捞大闸蟹加工成动物饲料;鼓励人们食用大闸蟹;捕捞后卖给华人餐馆。
12.(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菲氏叶猴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成年菲氏叶猴毛色灰黑,攀援和跳跃能力很强。菲氏叶猴取食叶类、果实、种子等50多种食物,几乎没有破坏庄稼和其他农作物的“不良记录”。20世纪后期,菲氏叶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有些栖息地甚至绝迹。过去我国对其研究很少,直到其被生态志愿者在云南德宏的亚热带森林中拍摄后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近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人员发现,保护区内的菲氏叶猴数量有所增加。下图所示为我国菲氏叶猴主要发现地的分布区。
(1)说明除种群数量少外,野生菲氏叶猴过去很少被发现的原因。
(2)分析菲氏叶猴在我国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的原因。
【答案】(1)菲氏叶猴毛色灰黑,且栖息在遮蔽性好的森林中,隐蔽性强;栖息地地处偏远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观察者和研究者难以到达;食物来源丰富,对当地农业生产无干扰,当地人难以发现。
(2)菲氏叶猴在我国的栖息地森林覆盖率增加,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的环保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增强,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得到遏制。
PAGE
1
(共44张PPT)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总体要求和目标是通过试点逐步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和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形成相应的鉴定评估管理与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及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情景导入
讨论: 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提示:巨大的人口压力和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此外,大型工程建设环保措施不力也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及主要生态问题。
2.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
目标导航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现状:非常严重。
2.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表现为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3.区域性特点
(1)森林面积减少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华南林区。
东北
西南
(2)草原退化主要分布在?________、青海、宁夏、?________牧区。
(3)生物多样性锐减主要分布在?________、草原、近海海域。
(4)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东南丘陵。
(5)湿地萎缩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湖滨海滨。
(6)荒漠化主要分布在?________、华北半干旱地区。
内蒙古
新疆
林区
黄土高原
三江低地
西北
我国的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南丘陵都有土壤侵蚀现象,其形成的外力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西北地区的土壤侵蚀主要是由于风力侵蚀引起的,而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南丘陵地区则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掠夺式、粗放型
投入不足
植树造林
水土保持林
天然林资源
退耕还林还草
自然保护区
生态示范工程
环境保护法制
生态环境问题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吗?
【答案】不是。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巨大的人口压力,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的。也就是说,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但绝不能否认自然因素的影响。
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存在
B.青藏高原因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
D.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在;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及新疆等地
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
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D
【解析】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破坏,但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内蒙古、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是由于草原退化而导致土地荒漠化,但荒漠化的分布不只在这四个省(区),它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半干旱区;保护湿地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
3.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西北草原退化 B.东北平原土壤酸化
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 D.华南丘陵水土流失
【答案】B
【解析】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土壤为肥沃的黑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经过大规模开发,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在开发过程中,导致黑土大量流失,这是东北地区的环境问题。
4.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减少资源开采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完成预习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下图中字母所在地区是我国环境脆弱区,四种不同图例表示森林破坏、草地退化、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锐减四大生态环境问题。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1)图中A、F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哪两种?
(2)图中D、E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哪一种?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3)除图中各地区共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外,B、G两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哪一种?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4)图中F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哪一种?该地区这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思维导图】
【答案】(1)森林破坏、土壤侵蚀。 (2)土壤侵蚀。原因:地处南方丘陵山区,人口密集,垦殖过度;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 (3)草地退化。原因:过度放牧。 (4)生物多样性锐减。原因:地处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质条件复杂,人民生活贫穷,过度开垦、过度采伐导致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致使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现状 非常严重,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扩大
原
因 自然
原因 地域广大,季风影响显著,气候和地势差别明显;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较小,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
原因 巨大的人口压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大兴安岭西侧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严重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草场退化 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严重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人口密集,过度开垦严重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富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地质条件复杂 人民生活贫穷,过度开垦、过度砍伐严重
青藏高原 土壤侵蚀,草地退化 高寒地区,生态十分脆弱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8年四川省遂宁市三诊)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洞庭湖,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被誉为“长江之肾”,是我国首批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7块湿地之一,被称为全球不可多得的巨大的物种基因宝库。近年来,洞庭湖区自然保护区大面积种植经济林欧美黑杨的问题突出,截至2017年,种植面积已达28.75万亩。黑杨绰号“湿地抽水机”,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大,更被视为“生态杀手”。黑杨大部分种植在湖区湿地,需开挖沟渠,幼苗生长需杀虫施肥。从2017年11月开始,一场规模空前的清理欧美黑杨的攻坚行动在湖南洞庭湖保护区核心区内展开,目前“砍树”行动仍在持续进行中(见下图)。
简析大规模种植黑杨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危害。
【答案】黑杨吸收土壤水分能力强,加速了湖滩等湿地的旱化、陆地化;黑杨树冠密集,霸占了光照和养分,使周边原生湿地植物难以生长;湖区内高大密集的树林还会影响调洪、蓄洪的能力;初期在洲、滩栽培黑杨时往往需要挖沟排水,导致湿地破坏;使用灭虫剂护树,使得湖区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加剧;湖区水环境的恶化还会影响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生长。
【解析】欧美黑杨给洞庭湖区带来的生态危害,主要从对候鸟、鱼类、土壤、当地物种、防洪等影响分析。候鸟降落时有一个滑翔过程,欧美黑杨挡住了其滑翔的空间,不利于候鸟降落。欧美黑杨遮挡了候鸟觅食的视线,不利于其寻找食物。欧美黑杨吸水能力强,导致湿地日益陆地化,鱼类产卵场所丧失。欧美黑杨生长速度快,大量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欧美黑杨枝繁叶茂遮挡了阳光,树下方其他植物无法生长。欧美黑杨高大茂密,洪水季节阻碍行洪,影响防汛。初期在洲、滩栽培黑杨时往往需要挖沟排水,导致湿地破坏;幼苗生长需杀虫施肥,使用灭虫剂护树,使得湖区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加剧;同时湖区水环境的恶化还会影响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生长。
2013年12月18日国务院部署并加强推进一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以构筑区域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如图为“我国重点水源涵养功能区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列举该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问题。
(2)试分析对该生态功能区进行保护的主要措施。
【思维导图】
【答案】(1)生态功能衰退;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土壤侵蚀严重;湿地萎缩;冰川后退、雪线上升。 (2)加强对水源涵养功能区的保护与管理;重点保护自然植被;恢复和重建水源涵养功能区森林、草原、湿地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控制和治理水污染;严格控制载畜量,改良畜种,鼓励围栏和舍饲。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防治措施
生物多样
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图解法理解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2018年山东青岛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芦苇湿地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自2002年7月始,黄河三角洲开始实施芦苇湿地恢复工程,主要通过筑坝修堤,在雨季和黄河丰水期蓄积淡水,旱季则引黄河水补充,以淡压碱,扩大经济植物芦苇湿地面积。
【答案】芦苇湿地恢复区水体pH值下降,化学耗氧量明显减少,氮磷类营养物质的含量也低于未恢复区水体,水质明显改善。芦苇湿地恢复区,工程引水增加了湿地水量,扩大了湿地水域面积,湿地水体被稀释;湿地水体流动性增强,水体更新能力提高;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减少;芦苇经济价值高,种植芦苇增大了植被覆盖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导致氮磷类营养物质含量下降。
【解析】分析原因首先应找出水质变化的主要表现,由表可知,芦苇湿地恢复区水体pH值下降,化学耗氧量明显减少,氮磷类营养物质的含量也低于未恢复区水体,可以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去分析。改善水质可从水体自净能力以及芦苇的生长习性去考虑,影响自净能力的原因有哪些,并结合材料中提到的恢复措施去分析。
教材P71 思考
提示:1.见下表:
序号 自然背景
A 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B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C 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D 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E 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区
G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2.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教材P72 思考
提示:不同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不同,该题应抓住某一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应采取的措施有退耕还林、改坡为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第5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基础巩固】
读“我国生态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关于图中生态问题描述可信的是( )
①A区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壤侵蚀,引起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 ②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B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 ③A区域的生态问题可能引发石漠化 ④B、C两区域生态问题不同,C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图中B、C区域都表示的是土壤侵蚀,其中B为山地丘陵地带,要更严重一些;A所在的云贵高原由于土层薄,水土流失易造成石漠化现象。D位于西北干旱区与东部耕作区之间,而E位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区,环境问题不同,两者生态建设的意义自然不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态环境脆弱区北多南少 ②生物多样性锐减南方地区相对严重 ③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④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人口活动较活跃的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结合图例可判断南方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较大,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多发区也是人类活动强烈区,说明人为原因是生态破坏的重要因素。
读“我国某地区部分资料统计表”,完成第3~4题。
年份 森林 覆盖率 耕地 面积 年降 水量 气温 年较差 河流 含沙量 粮食平 均亩产 粮食 总产量
某年 19% 333 km2 520 mm 38℃ 10% 205 kg 1.025 亿kg
十年 后 10% 478 km2 450 mm 42℃ 35% 135 kg 0.975 亿kg
3.该地所在的地形区,可能位于( )
A.塔里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江南丘陵
【答案】B
【解析】从表中年降水量的数值可知,该地位于半湿润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耕地面积较大,应为黄土高原。
4.该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次生盐渍化 D.土地石质荒漠化
【答案】B
【解析】从表中可知,该地森林覆盖率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突出的生态问题应为水土流失。
读“七省区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总面积的比例图”,完成第5~6题。
5.该植被分布区所存在的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壤次生盐渍化 B.土地沙漠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锐减
【答案】B
【解析】由图中各省区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及该植被面积比例可知,该植被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所占比例较大,可推断出,该植被为草原,这些地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沙漠化。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被分布区属高寒地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B.该植被分布区属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草场退化严重
C.该植物分布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 mm,气候较干旱
D.该植被分布区由于人口稀少,所以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答案】C
【解析】该植被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古和新疆,所以既有高寒气候区,也有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但降水量大多在400 mm以下,人为原因是形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2017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期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中华水塔”之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据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化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据此回答第7~8题。
7.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有( )
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减少
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
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
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
8.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正确的叙述是( )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使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C.即将建设的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答案】7.B 8.B
【解析】第7题,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湿地将消失,气候变干燥,整个区域环境的水资源将减少,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减少,地下水相应减少,A项错误;湿地消失,气候变干燥,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B项正确;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很难再生并难以恢复原貌,C项错误;生态环境破坏,植被退化、减少,会造成荒漠扩大,但这里是高原高寒气候,降水少,不会导致水土流失,D项错误。第8题,三江源是三大江的源头区,是中华水源地,这里的经济建设要立足保护环境基础上进行,这里人口稀少,以放牧为主,经济发展要结合当地的环境保护,不必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使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应在发展中解决,B项正确;合理的及注重环境建设的青藏铁路在此穿过,对该地区影响较小;三江源地区是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高寒的草原、草甸,要建设自然保护区,可以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精炼提升】
9.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生态功能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三个生态功能区中水质较好的是________,为什么?
(2)简要说明甲生态功能区对乙生态功能区所起的作用。
(3)说明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
【答案】(1)甲 理由:甲区位于河流上游,远离城市;有湖泊调节。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稳定径流;提供优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
(3)为河口生物提供栖息环境,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线,抵御海水对海岸线的侵蚀;降解河流污染,净化水质等。
【解析】甲区位于河流的上游,为河流的发源地,水质好,要保护好生态植被和图中湖泊,因为其对河流下游水量、水质及生态环境都有影响。乙生态功能区为河口湿地,有利于保护河口生物和海岸线,降解河流污染。
10.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所示的环境问题依次是( )
A.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
B.酸雨危害、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森林锐减
C.森林锐减、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水体污染
D.水体污染、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土流失
(2)试分析南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防治酸雨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A
(2)山区面积广,地形坡度较大;降水丰富,暴雨集中;植被破坏(毁林开荒)。
(3)减少矿产能源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对酸性气体进行综合利用。
11.(2019年广东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调查发现,我国青藏高原海拔在6 300 m以下的地区,基本没有常年积雪。在过去100年内,树线(即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位置平均上升了29 m,最大上升幅度为80 m。
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常年积雪覆盖范围减少的原因及对该地区自然带产生的影响。
【答案】原因: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上升。 影响:冰雪融水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林线上移,导致高寒灌丛、草甸分布范围减少;物种数量下降,部分物种消失。
12.江西省某县低山丘陵区花岗岩、钾长石和瓷土等建材资源丰富,下图为“当地建材资源开发前后相关信息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该地区生态问题的分布特点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答案】分布特点:由以点状分布为主变为以面状分布为主。
成因:(露天)采矿,破坏植被和表土;该地区是低山丘陵区,多坡地;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侵蚀强(水土流失强)。
【解析】通过示意图对比可知,问题区域为低山丘陵区,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据图判断出生态问题的面积越来越大,这主要是与开采建材导致当地植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所致。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