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达标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②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③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⑥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2)按提示默写相应的句子。
①《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俯仰两种视角,写出了月夜与云霞的美丽。
②《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山之高峻、水之清澈。
2.名著导读。(13分)
我一边和他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他,因为在中国,像许多其他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皮肤黝黑、粗糙,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qiè、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和颜悦色,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1)以上片段选自美国记者__________的《红星照耀中国》。其中“他”是____________。(2分)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黝( )黑 粗糙( ) 羞qiè( )
(3)成语“和颜悦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在作者动身前往红都保安时,“他”给了“我”哪些帮助?(3分)
(5)第一次接触“他”,作者对他的印象是怎样的?(3分)
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材料一: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地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他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材料二: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材料三: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主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1)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2)据材料三,你想对那些占便宜的顾客说点什么?请用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或运用一种修辞劝解。(4分)
(3)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诚信”的社会风气?(4分)
二、阅读(5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3分)
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
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沈先生瘦瘦小小,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我1946年到上海,因为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他写信把我骂了一顿,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他在信里说了一些他刚到北京时的情形。同时又叫三姐从苏州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安慰我。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
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烦”。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他年轻时常常夜以继日地写。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至昏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我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血迹的手稿。
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是在《国文周报》上连载的,每期一章,共二十一章,他告诉我,写了半年。这篇东西是他新婚后写的,那时他住在达子营。巴金住在他那里。他们每天写,巴老在屋里写,沈先生搬个小桌子,在院子里树荫下写,巴老写了一个长篇,沈先生写了《边城》。沈先生称自己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因此试验了各种方法。为了教学生写对话,有的小说通篇都用对话组成,如《若墨医生》;有的,一句对话也没有。《月下小景》确是为了履行许给张家小五的诺言“写故事给你看”而写的,同时,当然是为了试验一下“讲故事”的方法。同时,也为了试验一下把六朝译经和口语结合的文体。这种试验,后来形成一种他自己说是“文白夹杂”的独特的沈从文体,在四十年代的文字(如《烛虚》)中尤为成熟。他的亲戚,语言学家周有光曾说“你的语言是古英语”,甚至是拉丁文。沈先生讲创作不大爱说“结构”,他说是“组织”。我也比较喜欢“组织”这个词。“结构”过于理智,“组织”更带感情,较多作者的主观。他曾把一篇小说一条一条地裁开,用不同方法组织,看看哪一种方法更为合适。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个性的字迹。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
他很爱自己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柳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凤凰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就是这样!”八十岁那年,和三姐一同回了一次凤凰,领着她看了他小说中所写的各处,都还没有大变样。家乡人闻听沈从文回来了,简直不知怎样招待才好。他说:“他们为我捉了一只锦鸡!”锦鸡毛羽很好看,他很爱那只锦鸡,还抱着它照了一张相,后来知道竟作了他的盘中餐,对三姐说:“真煞风景!”锦鸡肉并不怎么好吃。沈从文说时大笑,但也表现出对乡人的殷情十分感激。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对年轻人打鼓失去旧范很不以为然。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
沈先生的两个儿子,小龙小虎,兄弟怡怡。他们都很高尚清白,无丝毫庸俗习气,无一句粗鄙言语,他们都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温雅。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大概开过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见到过,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之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节选自《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有删改)
4.本文开篇画线句子能否删除?为什么?(5分)
5.第①段“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6分)
6.通观全文,沈先生是个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7.沈先生逝世后,其妻妹著名书画家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词,其中有“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评价,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6分)
[二](18分)
漫啜秋光浓似酒
叶 静
独自走出去,我发现秋天最摄人魂魄之处,当在于那空明的秋光。
一个秋晚,我独自走在山路上,太阳在西山岗上跳荡,欲落未落,从树林的空隙间透出来的亮光,格外惹眼,像闪光灯突然打开,要把松林和果林定格在一幅未命名的油画中。秋林在沉静中打发黄叶归去,满目是金色的眩光。听到的是秋天沉实的脚步声,鼻尖前弥漫着浓浓的秋香:成熟的草木的香味,果实的香味,菊花的芬芳,就连蝴蝶的翅上也凝满素馨。秋天的灵魂,全在于一个“清”字。
一个背着草捆的老人,沿着斜坡慢慢走下山来,我不知道他那捆草的用途,却从那微青微黄的草色上,看见了秋天的成色。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积蓄着寒风到来之前的温暖:收获一只瓜,割取一把草,团起一筐落叶……尽管燃烧和取暖已经不需要柴草和落木,但在乡下,草和农民,秸秆和季节,乃至谷壳和收成,都贮满秋天的深切情怀。柴扉遮掩着的,是古典的诗意与现代的失落感。
秋光入目,如浓浓的琼浆入口,令人陶醉。天地原来只是一只巨大的海碗,盛着清冽的酒醴,任你啜饮。山鸟彼此鸣和,这种俚俗的语言已经跟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差无几了;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银杏树上,显露出缀满白果的枝串,松鼠从这枝腾跳到那枝,褐狐一般的身影,似乎已在空中划出了线条。果实的光芒是我第一次看见的,就像我第一次目睹画家画柿子、石榴,满纸上只有线条,那种温柔的曲线,是旋律,是思路,是时光的足迹。
老人继续缓缓地走下山去,背上庞大的草捆越来越像一座山。刚才还有些微青的草色,现在一点也看不见了,全是金黄。田野在他面前铺展开来,成为一块画板,老人也许就是一团墨,一滴巨大的浓墨。一个身影在秋天能够成为一滴墨,这是他自己所不知道的。
一条小河在我脚边歇息着,清清潭水似乎不溢不漫,总是那么含蓄地保持着它的素养。野生的猕猴桃攀枝扯蔓,坠下的椭圆形果实散发出童年嗅惯的香味。这是一种自己能酿出酒香的野果,它用熟透的浆液,用时间混合着耐心来发酵,用布袋似的容器,盛放着原生态的精华。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我从祖父坟前走过,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
祖父在世时,有年秋天歉收,补种荞麦。那年秋天,荞麦大丰收,祖父沉醉在红秆绿叶的荞麦地里,捋下几粒籽实放到嘴里嚼,嚼出满嘴白粉。而后开始收割,再大捆地背着荞麦棵子回去,我看见祖父的背影一如眼前背草老人的形象。
秋天的分量,只有他们用肩背称量得出来。
秋天的浓度,只有他们用呼吸测试得出来。
(有删改)
8.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漫啜秋光”?请简要概括。(4分)
9.文章除了写祖父,为什么还侧重描写背草捆的老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0.按要求赏析句子。(6分)
(1)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从修辞角度赏析)
(2)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赏析加点词语)
11.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三](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淖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徙知徐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卒全其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4.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15.【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三、写作(55分)
16.请以《你是我最____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1)①山山唯落晖 ②日暮乡关何处是
③征蓬出汉塞 ④谁家新燕啄春泥
⑤老骥伏枥 ⑥岂不罹凝寒
(2)①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②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2.(1)埃德加·斯诺 周恩来
(2)yǒu cāo 怯
(3)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4)动手替“我”拟订采访旅程;答应让“我”骑马去保安并安排第二天早晨就动身;给毛泽东和苏区其他干部打电报,告知“我”就要来到等。
(5)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九年来宣传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3.(1)①人言即信,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承诺;②守信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失信的人会丧失一切。
(2)①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修辞:诚信就像一面澄澈的镜子,能照透每个人的心灵。)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维护个人形象,维护这个传统美德,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3)①多进行自我反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信”的标准;②要加强“信”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③树立“诚信”楷模典范,引导人们学习;④社会要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谴责并做出相应惩罚。
二、[一]4.不能。①结构上:以地域、民族特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沈从文“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的记述;②内容上:以“湘西少数民族特有的蛮劲、狠劲”,揭示沈从文写作和工作时的特点。
5.①这句话是沈先生对“我”因找不到工作而情绪很坏的批评。人面对困难不该自暴自弃,这是弱者的表现。文人手中有了笔就能无所畏惧。②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表现沈先生不畏困难、锲而不舍的品格以及做事一定要做出名堂来的韧劲。③同时引用传主的话也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6.①沈从文的血管里有湘西少数民族的血液,有蛮劲狠劲,是敢于拼搏的人。②他是一个做事情“耐烦”,锲而不舍,对作品苦心雕琢,精益求精的人。《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写了半年,他年轻时常常流鼻血夜以继日地写作,是个多产的作家。③他是一个热爱自己的家乡的人,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④他是一个看破人事乘除,得失荣辱置之度外,心地明净的人。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需结合文章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7.示例:①“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对其文学成就和为人的高度赞扬。沈从文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②正是因其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之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③此外,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其《边城》在近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文学地位。
[二]8.①从视觉角度写了太阳西下的情形及落日照耀下树林的色彩。②从嗅觉角度写了秋天成熟的草木等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和芬芳。
9.①衬托祖父的形象。“背草捆的老人”这一形象和祖父互为印证,说明只有像他们这样勤劳、坚持、有耐心的人,才会获得人生的丰收,得到温暖。②老人也是秋光中的一道风景,对老人的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利于揭示主旨。
10.(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的蝉声优美动听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光的喜爱之情。
(2)“犟种”一词表面上是说那些没有被风吹掉的僵桃,实则是形容祖父的倔强,写出了祖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不屈服的精神。
11.①强调只有辛勤地劳作,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才能渡过难关,才能获得人生的丰收。②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
[三]12.(1)考虑,想到。 (2)大概是。 (3)只是。
(4)到、去往。 (5)这里。 (6)终于。
13.(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他)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
14.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5.宦途失意的苦闷。 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乙参考译文】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水汇聚在徐州城下,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露出水面仅仅有三版那么高。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
三、16.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的补充应从所给的四个词语中挑选。在补充题目前,可先列出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并加以比较。审题时要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你”。从题目“……的人”来看,“你”只能是具体的人物,可以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如老师、朋友、亲人等;也可以是历史上的伟人、英雄、诗人等;还可以是文学世界中的典型形象,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第二个关键词是“我”。这表明写作本文要采用第一人称,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观点。此文重点写人,而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就要从不同角度选择典型事例。而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进行刻画。当然,在记叙的同时,还可在文章的恰当位置,用几句议论点明人物的品质,或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文章锦上添花。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