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通过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并学习用思维导图等归纳总结.本节教材内容在编排上,不仅关注各类动物的特征,更加关注人类与它们的联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定位观念: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是生物圈中普通的一员,需要关爱动物,保护动物。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对于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他们相对比较熟悉,已有充分的生活经验及基本印象。因此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重点)
(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
(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法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结合学生常见的动物,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熟悉的各种动物和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自主探究,找出它们的相似特征,教师再精当点拨。最后由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出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进一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规范实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www.renjiaoshe.com
课前准备:
活鲫鱼、鱼的骨骼标本、玻璃缸、清水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回顾,情景导入:
1、出示问题: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师生交流,明确答案)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引入对鱼的关注。
视频:《海底世界五颜六色的鱼》,启发学生:鱼类如何适应水中生活的?
【板书结题: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出示目标,明确重点
(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重点)
(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
(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让学生读目标,教师稍作点拨】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组实验:《观察鲫鱼》,了解鱼类。
1、明确要求及步骤:4人一组,观察时结合课本 80页图片,并完成下列观察内容。
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鳞片,认识各种鱼鳍。
观察各种鳍在鲫鱼运动中是如何配合的。
观察鲫鱼口的开合与鳃盖的张合之间的关系。
触摸鲫鱼的体表,体会一下有何感觉。
观察鱼的骨骼标本,了解脊柱的构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合作交流(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鲫鱼的体形、体色及体表对其生活有何影响?
描述鱼鳍的作用?
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对鱼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展示交流结果,教师点拨:
【体色、体形】
体色——鲫鱼身体的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使鲫鱼不容易被上面和下面的敌害发现)是一种保护色。
体形——鲫鱼的身体呈梭形,可以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体表——体表有粘液和鳞片,可以起到保护鱼体和减少游泳时的阻力的作用。
【鱼鳍】
胸鳍、腹鳍可保持鱼体平衡;
背鳍能保持竖直方向平衡;
尾鳍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
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协调作用。
【呼吸】用鳃呼吸—鱼口与鳃盖交替张合完成呼吸运动,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入鳃丝内的毛细血管;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引导学生认识其他常见鱼类
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活动二:认识两栖动物
展示两栖动物的生命历程,学生思考: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青蛙的主要特征,进而归纳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认识常见两栖动物
分析:怎样的动物才能称得上两栖动物?
教师点拨:
两栖动物既有像鱼类那样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又有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活动三:认识爬行动物
图片展示:常见爬行动物
以鳄鱼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态结构特点
生活在 陆地上
有四肢,指端有爪;皮肤干燥、厚实,覆盖角质鳞甲;用肺呼吸;陆地上产卵。
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的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上产卵,其卵有坚硬的外壳。
分析爬行动物进化的地位
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适应陆地生活。
活动四:归纳“变温动物”的概念
学生思考:以上三种动物的体温有何特点?寒冬季节如何生活?
(师生交流: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都属于变温动物。如青蛙、蛇等动物需要冬眠。)
教师点拨归纳: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都属于变温动物。
四、归纳与小结
1、列表归纳“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拓展延伸:
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它是鱼吗?为什么?
海马妈妈把卵产在海马爸爸的育儿袋里,由海马爸爸孵化,小海马在育儿袋内长大。海马是鱼吗?为什么?
是否有疑问,请提出来集体解答。
达标检测
提供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抽阅学生习题,注意收集错例。
展示错例,纠正释疑。
【附:检测题】
一、选择题
1、鲫鱼在水中游泳的动力来自于( )
A、 尾鳍摆动 B、腹鳍和胸鳍摆动
C、尾部和躯干部摆动 D、胸部和躯干部摆动
2、青蛙冬眠时,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是通过 ( )
A、皮肤 B、肺 C、皮肤和肺 D、皮肤或肺
3、两栖类与爬行类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有脊柱 B、 是否用肺呼吸
C是否为陆生动物 D、是否能用皮肤辅助呼吸
二、识图填空
1.写出图中指示线所指部位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2. 剪去图10和9,鱼体会发生的现象是 。
3. 6是鱼的 器官,主要作用是 。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脊椎动物类群的前半部分,相对来说内容简单,都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而且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很顺利的总结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通过观察,回答问题,总结结论,既锻炼了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又能快速掌握知识。
同时,本节课内容较多,设计的问题也较多,这样学生就不能主动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而只能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去探讨。在小组观察、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愿思考,自信心不足,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进行强化这方面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