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第娟 单位:北流市大里镇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细菌》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课前教师应准备有关细菌的相关资料,以介绍细菌的发现史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在讲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要引导学生对比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同时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存繁殖方式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利用常见的生活事例,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及时鼓励,使学生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八年级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方面尚有点欠缺,课外知识也不够丰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2.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www.renjiaoshe.com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 对细菌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
教法与学法:
1.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CAI课件,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剩奶、死亡3天的小鱼、存放3天的猪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死亡3天的小鱼,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提问:
(1)装在矿泉水瓶里的这些食物都存放了3天,若打开瓶盖,你会闻到什么气味?
(2)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发臭?
(3)这些食物上的细菌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三个有梯度层次关系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起食物臭的细菌是如何产生的?”二、细菌的发现
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第P71-72页。
1.细菌是谁发现的?
2.当时看到的细菌是什么形态的?
3.当时人们又是如何认识它的?
4.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说明了什么?
5.巴斯德对微生物研究的贡献有哪些?
教师:1.展示图片——列文.虎克使用的显微镜并介绍列文.虎克发现细菌所引起的轰动。
学生:被故事深深吸引,随教师一同探索细菌的发现过程。
教师:2.展示图片——当时看到的细菌
3.展示惊叹:
设计意图:利用紧张的讲故事式的开场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探索“细菌从哪里来”的欲望。
教师:4.展示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图片。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巴斯德实验的科学性,并得出结论。
总结:1.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2.细菌不是自然的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同学们只有努力学习、在平时积极训练自己科学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做好实验,为将来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5.巴斯德对微生物研究的贡献有哪些?
学生:回答。
细菌的大小:
教师:展示图片—— 牙齿的面貌
学生:观看PPT,感受细菌的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惊诧中走近细菌,进一步感知细菌的大小。
四、细菌的形态:
教师:展示不同形态的细菌图片
问:1.你能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吗?
2.不同形态的这些细菌在组成结构上是否一样呢?
学生:小组代表走上讲台,指图作答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探索交流
细菌的结构及营养方式:
教师:PPT展示细菌、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
提问:1.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3.细菌和植物细胞还有什么不同?
4.根据细菌和植物细胞的不同推测,它们的营养方式上是否不同呢?
5.细菌还有哪些特殊结构?有何作用?
学生:对照细菌结构示意图,依次说出各部分名称。合作交流后,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突破难点。六、细菌的生殖: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展示细菌的分裂生殖图片,请学生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速度如何?
计算:假如你手上此刻有5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2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学生:计算得出结果,大约是 个。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学生谈论计算方式,并且根据这个算法,得出惊人的数字,感受细菌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通过计算,认识细菌的繁殖特点,并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学生:阅读课文P74页
教师:(2)芽孢是怎样形成的?芽孢的形成对细菌有什么意义?
(3)细菌有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密切的关系?
(4)形成的芽孢属于生殖细胞吗?
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根据以上学习的细菌内容,大家来思考:细菌为什么分布广泛?
学生:思考、回答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微小,易扩散;分裂升生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
师生归纳
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1.它个体微小,易扩散;
2.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3.可以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
设计意图:深化对上节课细菌分布广泛的特点的认识。
拓展与应用:再次向学生展示课前展示过的用废旧矿泉水瓶装的食物,让学生回答课前的三个问题,并且拓展应用,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归纳食物保鲜的方法。
学生:回顾课前的问题,思考当前的问题,并用本节课学到的只是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学生:谈谈本节收获
教师:本节小结。
练习1.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细菌的细胞里缺少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成形的细胞核2.关于细菌的错误论述是( )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都是单细胞个体C.都对人有害 D.一般不含叶绿素3.细菌进行生殖时的方式通常虽( )A.孢子生殖 B.出芽生殖C.分裂生殖 D.有性生殖4.下面关于细菌生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生殖产生的新细菌,与原细菌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
B.荚膜有保护细菌的作用,与细菌生殖有直接的关系;
C.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环境适宜时生殖速度很快;
D.细菌适应行很强,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生殖方式。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细菌与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细菌没有细胞壁,有荚膜。 ( )
(2)用放大镜可以观察细菌的结构。 ( )
板书设计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二节 细菌
细菌的发现
细菌的形态:个体小,呈杆状、球状、螺旋状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DNA
荚膜
特殊结构 鞭毛
芽孢
细菌营养方式:异养
细菌的生殖 :分裂生殖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充分体验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查阅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家工作的认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