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细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细菌发现的重要人物,认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了解细菌的生殖。
?2.能力目标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形成“生物体(细菌)的结构和其功能(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相适应”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的基础;引导关注“科学—技术—社会”。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难点:对比、归纳、总结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分析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原因。
四、计划学时:
1课时
五、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水平: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八(二)班,作为初二学生,他们大多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细菌是不能被直接观察的,学生对本节的学习内容比较缺少相应的认知。
??? 2.学生的能力水平:
(1)兴趣: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较高。
(2)思维:偏重于直观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走出学习的困境,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我们的心情为之豁然。自然界馈赠给我们的何止是美妙的风景?放眼望去,我们可见郁郁葱葱的植物、灵巧多姿的动物,还有看不见的细菌和真菌等。上节课,我们通过探究知道了“细菌和真菌是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的生物”,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揭开细菌的庐山真面。
2、细菌的发现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第一部分内容“细菌的发现”。
细菌很小,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不知道有细菌的存在,是谁首次观察发现到了细菌呢?
学生回答:列文虎克最先发现了细菌。
提问:从17世纪后叶到19世纪中叶以前,人们虽然知道了细菌的存在,但不知道细菌是从哪里来的。请同学们继续阅读,回答:是谁证明了细菌是有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学生回答:巴斯德
教师出示细菌发现的时间简图,鼓励学生根据简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细菌的发现。
进一步提问:巴斯德在微生物学上还有哪些重要的发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尊称他为什么?
学生回答:①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②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尊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3、细菌的形态结构
①细菌的形态
鼓励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做好引导和补充。
学生:细菌很小;呈球状、杆状和螺状;细菌都是单细胞生活的。
②细菌的结构
转折:虽然细菌有不同的形态,但它们的基本结构相同。出示细菌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
补充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具有荚膜和鞭毛。
联系区别:进一步出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
1)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细菌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DNA、荚膜和鞭毛等。与动、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教师补充:像这样细胞中无成形细胞核的生物我们称之为原核生物。
2)推测,细菌能像植物那样制造有机物吗?请说出理由。
不能,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补充,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等。组织学生做好笔记。
4、细菌的生殖
出示细菌生殖的图片,提示学生回忆单细胞生物的生殖。提问:既然细菌是单细胞的。那么它是不是也通过分裂繁殖。
学生:分裂生殖。
教师补充: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细菌不到半小时就能繁殖一次。
技能提升训练,假设你的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在计算过程中,组织学生总结规律:细菌分裂n次,可产生2的n次方个细菌。
五、练习巩固
1、细菌有____状、 ___状、 ____ 状等不同形态。
2、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有______、 ______、 ______ 、但没有成形的 ______。
3、关于细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
B、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
C、细菌有叶绿体,可以自给自足
D、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4、当咳嗽或打喷嚏时,会把口腔或鼻腔内的液滴喷出2米以外。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想一想,如果在感冒时对着别人咳嗽、打喷嚏,会对他人带来什么危害?
六、本课小结
七、板书设计
二、细菌(原核生物)
1.细菌的发现
形态:小;球状、杆状、螺旋状;单细胞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
结构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等
3.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八、课后作业:P74,练习1,2,3 ,了解“超级细菌”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