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07 18:2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类染色体的组成和传递规律。
(2)解释生男生女的原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人类染色体的传递规律,能够科学理解和正确对待性别遗传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遗传学知识,能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描述人类染色体的组成和传递规律。
(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教学难点】
探究染色体与性别决定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教学方法】
激趣、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内容,调查不同范围男女性别比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金星图片
《金星秀》是一档全新的大型时尚文化脱口秀节目。由著名舞蹈家金星独挑大梁,细数文娱热点话题,进行麻辣犀利点评,风靡整个娱乐圈。同时,金星的性别话题再次喧嚣尘上。
课件展示:奥运悬案
1932年波兰运动员斯坦妮斯洛娃瓦拉谢维奇创造了世界纪录,获得了女子一百米冠军,后来在美国遭遇了一起汽车抢劫案,被无辜枪杀。医生在尸检时发现这位被波兰人民称为女英雄的运动员,原来是一位男性。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一起去解开其中的奥秘吧!
二、问题引导,探究质疑
(一)人类染色体的传递
1.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课件展示:人类染色体图谱,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思考:
(1)人类体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分哪几大类?
(2)男性和女性的性染色体如何用字母表示?尝试写出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的表示方法。
?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归纳,小组内交流
(1)人类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第23对与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其余22对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叫做常染色体。
(2)女性性染色体:XX;女性体细胞22对+XX
男性性染色体:XY ;男性体细胞22对+XY;
2.人类染色体的传递
(过渡)我们的父母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那么你的体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呢?
学生思考:
(1)想一想:在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细胞中可能有多少对(条)染色体?
课件展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观察一 观察二 思考:
细胞分裂后染色体数目是否发生变化?
②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反馈:
(2)原来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由于细胞进行了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染色体减少一半,这种减半有什么规律?
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且不是任意的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3)那么,人类染色体是怎样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的呢?
课件展示:人类染色体传递过程示意图
①推测染色体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再到受精卵的传递规律。
课件展示:

② 传递规律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小组讨论,完成图解。
受精卵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染色体数目
(4)生物进行有性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要减少一半,这有何意义?
这样才能使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时又恢复到原来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使后代和亲代的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维持了遗传信息的相对稳定。
结论:人类的遗传信息就是通过染色体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的。
(5)深入探究
我们知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有1对性染色体。以性染色体为判断依据,在细胞分类的过程中,男性会产生几种精子?女性会产生几种卵细胞?
课件展示:男女性染色体分裂示意图
学生观察、讨论,反馈,归纳:
男性精子(2种):X或Y,数目相同
男性卵细胞(1种):X
(二)人类的性别决定
(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精子有2种,卵细胞有1种,那么,不同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机率如何呢?生男生女的机会怎样?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呢?开动脑筋,用模拟实验的方法,从理论上论证你的结论。
智慧背囊:
1.借助调查资料
学生展示课下的调查结果,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其他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分析结果。
初步得出结论:男女比例接近1:1。
2.教材模拟实验——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
课件展示:
提出问题: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吗?
作出假设: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
制定实验计划:
①材料用具:自带一定数量的不同颜色的同种材料。
②方法步骤:参考课本P105方法步骤进行。
温馨提示:
(1)用不透光的容器,随机抽取。
(2)拿出的材料应放回原容器内,确保以后抽取机会均等。
(3)抽取应足够多,尽可能地减少误差。
(4)注意分工明确,忙而不乱。
(5)注意实事求是,不伪造数据。
(6)每次抽取完毕,迅速把你得出的数据填到表格上。
实施计划:按照计划,分组按步骤完成探究活动,并将记录的结果进行统计整理。 
最后统计男孩和女孩的总数,并算出比例。
学生实验,教师走进学生,参与学生实验,各小组对结果分析总结;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并填入汇总表。
表达交流:
(1)请同学们对比各小组探究结果与全班的结果是否一致?怎样做才能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不一致,但很接近。应重复多次取球,次数尽可能要多。
(2)全班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学生得出结论:调查范围越大,男女比例就越接近1:1。
(3)这个结果说明什么?
学生: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3.理论验证——生男生女遗传图解
我们通过模拟实验论证了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那么理论上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课件展示生男生女遗传图解,学生完成图解。
小结:
(1)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或含Y染色体)与卵细胞(含X染色体)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XX——女孩 ;XY——男孩。
(2)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生男生女机会均等:1:1。
4.拓展延伸
(1)假设一对夫妇生育的第一个孩子为女孩,请问这个女孩的性别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如果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肯定是男孩吗?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达成共识:
在受精卵形成时决定性别。如果这对夫妻再生一个孩子,不一定是男孩。因为受精时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生男生女的机会仍然各是50%。
(2)性别是由一对性染色体决定的,而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两者会不会有矛盾呢?
实例:
1990年,科研人员在人类的Y染色体上发现了一个男性性别决定基因,该基因能控制早期胚胎的性腺形成睾丸,从而发育成男性。
结论:人的性别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
危害:性别比例失衡成中国最大的人口问题。
我们应该这样做:加强法律法规保障;用科学的世界观对待自然遗传规律,尊重女性,宣扬男女平等的观点。
6.知识链接
其他生物的性别决定:
(1)XY型:所有的哺乳类动物、两性分化的植物;
(2)XO型:蝗虫、蟑螂;
(3)ZW型: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少数昆虫;
(3)ZO型:极少数昆虫。
  三、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把你学的知识梳理总结,看看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一.人类染色体的传递
1.在体细胞中 : 男:22对+XY 女:22对+XX
2.在生殖细胞中 :精子:22条+X或22条+Y; 卵细胞:22条+X
二.人类的性别决定
1.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2.生男生女由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精子的类型决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性别遗传,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确存在着神秘感,因此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这一节课的知识点不多,只有两个知识点。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且安排了模拟实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并且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通过检测也发现一些问题:少数同学对于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未能区别开来,对二者的关系仅仅局限在记忆环节,不能较好地理解运用,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以注意,注重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