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世界若有十分愁,九分在耶路撒冷。
-----《塔木德》
据不完全统计,战后50多年来,全球共爆发160多次局部战争和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其中40余起发生在中东,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当代世界知识200题》
为什么中东地区如此频繁地发生武装冲突和流血事件?
一、中东艰难的和平之路
一、中东艰难的和平之路
地理位置: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点,连接两洋三洲五海
中东处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和欧洲侧翼,是亚非欧三大洲的汇合点和交通枢纽。……1869年通航的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联系,使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8000至1万公里。此外,这里还是沟通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的交通要道和从中东到欧洲的重要石油通道。因此,这里一向被西方帝国主义称为“生命线”。
“中东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波斯湾及其周围广大地区蕴藏着石油资源,有“石油海洋”之称。据统计,其蕴藏量约占全世界的2/3以上。近几年来,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量的2/3。”
“除石油外,中东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已经探明的储量有21300O亿立方米,其中储量最多的是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塔尔,这三个国家的储量是178000多亿立方米。”
一、中东艰难的和平之路
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莱人。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莱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族轮番占领。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侵占了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公元637年,巴勒斯坦并入帝国后,其
居民、宗教、文化逐渐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300多年来,他们在这一地区劳动生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耶路撒冷市 (Jerusalem) 位于巴勒斯坦中部犹地亚山的四座山丘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古城,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耶路撒冷旧城是一座宗教圣城,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三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
犹太教认为:这是上帝赐给他们的土地,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城内锡安山上还有他们的宗教圣殿; 基督教认为:这是耶稣诞生、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当然是无可替代的圣地;
伊斯兰教说:这是穆罕默德夜游登宵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清真寺。
①.内因:
大国力量的干涉(战略利益的需要)
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主权要求
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突出(耶路撒冷 三教圣地)
b、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
②.外因:
④.冲突关键:
③.现实原因:
分治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等问题
1、中东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a、历史原因:
2、中东问题的曲折发展
①五次中东战争
巴勒斯坦 战争
苏伊士
运河战争
六日战争
十月战争
黎巴嫩战争
时间 名称 起因 参战国 结果
第一次
1948
第二次
1956
第三次
1967
第四次
1973
第五次
1982
以色列
建国 埃等国
VS 以 以获胜
埃及收回运河 埃及 VS 英法以 埃及胜利
以色列
袭击 埃叙
VS 以 以占埃叙领土
埃叙收复失地 埃叙
VS 以 埃叙夺回部分土地
以打击巴解总部 巴解黎叙
VS 以 以胜利
四次中东战争后的局面
说明:地图中绿色为巴勒斯坦国土,白色为以色列国土。
在加沙北部杰巴利耶难民营,一名巴勒斯坦男子搂着儿子坐在一片废墟中
认识:战争难以化解阿以间的分歧和积怨!
3、中东和平的努力
巴、以和解
①巴解组织提出“以土地换和平”
②《巴勒斯有限自治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
③ 2003年,“中东和平路线图” ,巴解组织和以色列表示接受
(停火、过渡、建国)
1993年,在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斡旋下,拉宾同阿拉法特签署了《奥斯陆协定》,中东和平出现了曙光。
90年代中东和平的进展
1991年10月在土地换和平原则基础上双方进行和谈。
1993年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签署《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原则》。
1993年8月20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会面后达成的和平协议,称奥斯陆协议。
9月13日,双方于美国白宫草坪签署了《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原则宣言》,被认为是以巴和平进程中的里程碑。
1994年,约旦和以色列实现关系的正常化。
1995年,拉宾遭以色列极端分子剌杀,其后巴勒斯坦极端势力亦连续发动针对以色列的袭击事件,街头冲突逐渐演变成双方武装对抗,奥斯陆协议的执行遭无限期搁置。
阿拉法特,1929年出生。年轻时曾在埃及开罗大学和军事学院学习,后在埃及军队中服役,成为爆破专家。20世纪60年代,开始领导激进组织“法塔赫”的军事分队。由于阿拉法特享有崇高声誉,在1969年被任命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毕生致力于争取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与世长辞。
亚西尔·阿拉法特
伊扎克·拉宾(1922年3月1日-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政治家、军事家。生于耶路撒冷一个犹太复国主义分子家庭,是犹太人第一支武装帕马尔契成员。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旅长身份打通耶路撒冷的交通线成名,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他是负责策划指挥的以军总参谋长,1977年出任以色列总理,1992年起再次出任总理,和巴勒斯坦人和解,直至1995年被犹太激进分子刺杀身亡。
伊扎克·拉宾
1995年拉宾被刺杀
“我梦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地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拉宾身上所带的被鲜血染红的《和平之歌》歌词
和平之路——任重道远……
4、中东和平进程的前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实现中东和平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中东和平进程会充满曲折,它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巴以双方的相互谅解。
南亚次大陆
印巴战争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势力衰退,印度的独立运动迅速高涨。
②二战后,印度的宗教冲突日益尖锐,1940年,印度穆斯林联盟的拉合尔代表大会通过了《巴基斯坦决议》,要求在穆斯林聚居的地区建立与印度斯坦并立的“清真国”。
③1947年,英国的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了允许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
二、印巴战争
1.印巴分治(了解)
(1)背景
1947年,巴基斯坦宣布独立,第二天,印度自治领也宣布独立,尼赫鲁出任第一任总理。
(2)概况
①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基本结束了英国在印度190多年的殖民统治。
②印巴分治带来了一系列的恶果:造成了居民的大规模迁徙和大批难民;酿成了不同宗教派别之间的仇恨与仇杀;人为地破坏了印度业已建立和发展的统一经济;使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两国长期纷争的重要根源。
(3)影响
【特别提示】 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直接产物,与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政治分歧等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南亚次大陆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2.印巴冲突
(1)原因:英国“分而治之”殖民政策
宗教信仰不同
主权斗争
大国推动
1947年至1949年
1965年至1966年
1971年
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所有权
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所有权
肢解巴基斯坦
印度占领克什米尔60%领土,巴基斯坦占其余40%领土
双方未取得明显胜利,并重申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东巴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2)三次印巴战争
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印巴冲突(战争)的影响
(1)严重阻碍了两国的发展
(2)两国进行军备竞赛,相继发展出核武器,严重威胁南亚乃至世界安全
(3)为美苏干涉该地区事务提供了契机
(4)对中国国家安全与中印边界领土争端影响巨大
尼赫鲁主张麦克马洪线为中印分界线,经谈判无效后出兵进攻争议地区,于1962年发生中印战争,这次战争印度在军事上惨败, 但印度仍然占有麦克马洪线以南土地。
3.启示
(1)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居民和平相处的前提是彼此尊重。
(2)在确定民族国家时,要遵循大多数人民的意愿,不能实行自相矛盾的“双重标准”。
(3)边界和领土的归属尽早确定。
(4)对大国的干涉提高警惕,独立自主解决内政问题。
美国援助巴基斯坦:
1954.5,美巴签定共同防御协定
1954.9,巴基斯坦与美英法等8国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
1954.9,巴基斯坦加入地区性军事联盟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
苏联向印度提供经济和武器援助
→使南亚次大陆成为冷战的延伸场
这样,在土邦的归属问题上,英国就制定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双重标准
1.“以教定土”原则:
按这一原则,克什米尔土邦,因其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占多数,所以应加入巴基斯坦
2.“自行选择”原则
按这一原则,克什米尔王公又可以代表土邦选择加入印度
这就使印、巴都认为对克什米尔地区拥有主权,这就为后来两国争夺克什米尔地区埋下伏笔
1.克什米尔地区重要性
地理上:与中、印、巴、阿交界
战略上:在冷战格局中有重要政治、军事价值
(军事价值:建立机场可对亚洲大陆其他国家构成战略威胁;政治价值:与克什米尔联系在一起的南亚次大陆在东西方集团中的归属将对冷战格局的稳定与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2.印巴对克什米尔的认识角度不同
印度:从整个亚洲政治格局、战略位置的角度认识
→反映了印度想通过控制克什米尔,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巴基斯坦:从民族荣誉、民族独立的角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