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4.1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4.1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10 08:3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学科 生物 年级 初一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要求学生能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中要求学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这是知识目标中的理解水平要求。 教材分析:尿液的形成属于人体八大系统的泌尿系统相关知识,北京版初中教材中简要介绍了尿液形成的过程,人教版高中教材对该部分知识没有进行详细地学习,只是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方面有所涉及。更详细的内容将在大学生理课程中进行学习,但这只是部分学生才会学到的。所以初中阶段对人体泌尿系统尤其是尿液形成部分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这是学生学习、认识自身的基础。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可以将血液中的养料和代谢废物进行运输,有机物和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在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代谢废物,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几种方式就成为学生要学习的下一个目标。排尿是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一种重要方式,尿液的形成是泌尿系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尿液的排出过程受到人体神经系统的调控,这将与本册书的第八章有所联系,故这部分内容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本节课将从血浆、肾小囊腔中液体和尿液的成分对比入手,分析三者异同,根据问题提示使学生明白尿液中物质的来源及去向。通过板书及动态图向学生展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通过对比分析,明白血液及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希望对自己身体更加了解;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对物质运输和排泄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尿液形成的机制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学过类似的过程或方法,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提高材料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方式与策略 讲解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情境教学法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引入:小明的爷爷身体不适去医院看病,医生让他进行了尿检,根据尿液的成分分析,医生说小明的爷爷得了肾小球炎。那么,医生到底是如何根据尿液成分判断出肾小球炎的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肾小球在尿液形成时有什么作用。 从生活中真实场景入手,将尿液成分与微观肾脏结构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兴趣。 2min
结构回顾:我们知道肾脏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是肾单位,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肾单位的结构,请你说出它的组成结构。【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其中,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的血管球;肾小囊是包裹在肾小球外的囊状结构,肾小囊有内外两层壁,与肾小管相连,是肾小管盲端膨大部分凹陷形成的。】而肾小管周围包绕着毛细血管网,后端与其他肾小管集合成稍粗的集合管通入肾盂。 肾单位的以上结构在人体形成尿液过程中都有哪些作用呢? 回顾上一课时知识,为本节课内容学习夯实基础。由结构基础学习功能。 5min
功能学习,尿液的形成:研究人员从健康人的肾小球中取出一定量的血液,从肾小囊中取出一定量液体,并将其与人的尿液共同进行成分分析。对比健康人的血浆和肾小囊腔中的液体成分,你发现了哪些异同?【生:肾小囊腔中的液体与血浆相比,除了水和蛋白质外其他成分含量一样】这说明了什么?肾小囊腔中的液体可能来自于哪里?【肾小球的血液】那肾小球的血液需要经过哪些结构才能进入肾小囊腔中?【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肾小囊壁】肾小囊腔中的液体蛋白质含量也比血浆中少,其实是大分子蛋白质不易通过这两层细胞壁;另外,肾小囊腔中的液体不含血细胞,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肾小球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腔。而水、葡萄糖、无机盐、尿酸、尿素等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以上两层壁】以上过程我们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肾小囊腔中形成的液体我们称之为原尿,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累计约150升。 将表格中尿液与肾小囊腔中的原尿进行成分对比,你发现了哪些异同?【尿液中不含蛋白质和葡萄糖,其他物质的浓度也发生了变化】原尿中的微量蛋白质和葡萄糖去哪里了?【被肾脏某个结构重新吸收了】请观察肾单位的结构,你能说出原尿中的葡萄糖等物质被哪个结构重吸收了吗?【肾小管】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肾小囊腔中的原尿进入肾小管,而肾小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可以与周围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所以肾小管可以将葡萄糖等物质重新吸收回毛细血管。】的确,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无机盐、尿酸、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健康人每天排出的尿液大约为1.5升。 由于大部分水被重吸收了,所以尿液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比原尿中提高了。请大家计算尿液中尿酸、尿素的浓度是原尿中的多少倍?【尿酸:25倍,尿素:66.7倍】这有什么意义?【尿酸尿素要溶解在水中排出,高浓度的尿酸尿素可以使人体在排出代谢废物的同时减少水分的散失。】以上就是尿液形成的过程。 以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表格材料分析入手,由成分分析过程,由结构推测功能。 15min
尿液的排出:当尿液形成后由肾小管汇集入集合管,流入肾盂,从输尿管运输至膀胱中储存,当尿量到达一定时,膀胱壁就会受到刺激,使人产生尿意。所以说,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脑就会控制膀胱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尿道口开放,尿液便排出体外。神经系统相关部位受损的人或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的婴幼儿,通常会发生大小便失禁的现象。关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我们在下一章将再进行详细地学习。 回顾导入情境:请你利用学习的知识解释医生如何判断患者得的是肾小球炎?【若尿液中有血细胞或大分子蛋白质,则说明肾小球出现问题,由此,医生判断他可能得了肾小球炎】 形成的尿液去向分析,联系微观与宏观,使学生对泌尿系统有整体的认识,并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告。 回归生活中真实情境,学以致用。 5min
泌尿系统保健:除了像小明爷爷那样的疾病,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有很多。许多以肾功能损伤或衰竭患者,因无法排泄而危及生命。医生常通过血液透析机将患者的血液从体内引入特殊膜材料制成的管道系统,使血液与管道外的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然后再将出去代谢废物的血液输送回患者体内。患有严重肾衰竭的病人则只能通过肾移植来治疗。如果由于各种原因损害了肾,而且程度已经到了晚期,就无法将体内的毒素排出,这就是尿毒症。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泌尿系统的健康,健康地生活。通常情况下,人体除了从食物中获取水外,每天还要饮用2升左右的水,平时要保证适量的饮水。当条件允许就应当及时排尿,因为长时间过度憋尿会影响膀胱的功能,甚至会引起尿道和肾脏的病变。 关注泌尿系统卫生保健,健康地生活。 5min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尿液的形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酸、尿素等物质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被重新吸收进入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水、无机盐、尿酸、尿素等物质形成尿液,由肾小管流出。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泌尿系统卫生保健,能够健康地生活。 练习:请学生板书画出肾小球,另外学生说出尿液形成的过程。 总结强化,练习巩固。 8min
板书设计
教学特色与反思 本节课在老师设计的层层问题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尿液的来源与形成过程,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充分挖掘并利用课本表格材料信息,强化学生对原理的认识与获得过程。通过板书与动画结合,图片与表格文字融合,充分锻炼学生的图文阅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