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壶觞(shāng) 荒芜(wú)
丰谂(rěn) 耘耔(zǐ)
B.熹微(xī) 舒啸(xiào)
盈樽(zūn) 靡途(mǐ)
C.怡颜(yí) 容膝(xī)
流憩(qì) 瑕观(xiá)
D.出岫(yòu) 沟壑(hè)
船棹(zhào) 窈窕(yǎo)
解析:选B A.谂—稔;C.瑕—遐;D.岫—xi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何,为什么
B.知来者之可追 追:追赶
C.引壶觞以自酌 引:举起
D.善万物之得时 善:喜好,羡慕
解析:选B 追:补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A 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介词,把/介词,因为;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D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眄庭柯以怡颜 B.或棹孤舟
C.怀良辰以孤往 D.园日涉以成趣
解析:选C C项,怀:留恋,爱惜。A项,怡:使动用法,使……愉快。B项,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D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5.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复驾言兮焉求
B.既自以心为形役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乐夫天命复奚疑
解析:选B 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被动句。
6.下列各项中对陶渊明辞官原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情。
B.“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不愿折节为吏,虽冻饿难以忍受,但违背本心会身心痛苦。
C.“程氏妹丧于武昌”——嫁到程家的妹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D.“幼稚盈室”“彭泽去家百里”——家里小孩多,而彭泽离家太远,无法照顾家人。
解析:选D D项不是陶渊明辞官的理由,“幼稚盈室”是说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彭泽去家百里”是说彭泽离家近,适合去那里做官,而不是离家远。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陶渊明传
萧 统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①,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②,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③。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④。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⑤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笺注陶渊明集》,有删改)
【注】 ①弦歌:据《论语·阳货》记载,孔子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②秫:黏性的高粱,多用来酿酒。③秔(jīng):即粳稻,稻谷的一种。④舁(yú)篮舆:抬竹轿。⑤宋高祖:即南朝宋武帝刘裕。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解析:选D 作答本题时要注意,“曰”字后要断开,“道济”“贤者”“天下”都是名词,“奈何……”是固定句式,再结合文段注意各句主语、谓语等相关内容的变化来断句,本题的断句就不难了。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是古代官职任免调动的专用词语之一,指起用人任以官职。
B.解绶,解去官印之绶,文中借指辞官归隐田园。绶带,用以系官印或勋章。
C.九月九日,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故名“重阳”。在重阳节那天,民间有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等习俗。
D.卒,指人死亡。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称谓:天子诸侯死为“崩”,大臣死为“薨”,士死为“不禄”。
解析:选D 天子死为“崩”,诸侯与有爵位的大臣死为“薨”。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博学多识。他擅长文章写作,《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的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因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任职不久,就自请解职归家。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率真任情。他曾将颜延之馈赠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解析:选B “亲老家贫”的意思是“孝敬父母,家里很穷”,而非“亲人去世,家里贫穷”。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答案:(1)现在派给你这个佣人,(让他)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关键词:此力,薪水,善遇)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关键词:安,勤苦,同志)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高雅的志趣,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超脱世俗的拘束,卓尔不群,率真任情。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陶渊明)孝敬父母,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请解职归家。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前去任职。(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竟得了痼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文教昌明的时代,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做邑令,用俸禄作为隐居生活的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用度,难以自给自足。现在派给你这个佣人,(让他)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都被下令让种高粱,陶渊明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儿女们坚持要求种稻谷,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稻谷。
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向乡里小儿弯腰鞠躬(丧失尊严)啊!”当天就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
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他没有前去任职。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动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间邀请他。陶渊明有脚疾,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竹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什么抵触。
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常常去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家,以便来了就能喝酒。
曾经在九月九日这天,(陶渊明)在房子边上的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把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
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酒后快意,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守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又把头巾戴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自从宋高祖的基业渐渐兴盛,他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的征聘,恰好去世了,当时年仅六十三岁,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三、表达运用
11.李华的语文老师张老师上课时曾解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是指薪俸少,而李华在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则认为“五斗米”是日薪,指薪俸高,这么高的薪俸陶渊明却不为之折腰,更能体现他的节操,李华觉得杂志上说的有道理。于是,他想找语文老师交流一下。请你为李华拟写一段话,既要说明李华的观点,又不至于让老师听后感到尴尬。注意:语言要得体,100字左右。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李华想要表达的内容,将李华的问题简明、清晰地表达出来。其次需要注意学生的身份,语言应谦逊有礼。
答案:张老师,关于“五斗米”的解释,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不过,与您的解释有些出入。这篇文章中认为“五斗米”是日薪,是指薪俸高,这么高的薪俸陶渊明却不为之折腰,更能体现他的节操。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合理,您能帮我解释一下吗?
1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假如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其是乡村旅游胜地,请你为它设计一段旅游广告词。(40字以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既然是旅游广告词,就要重点突出此地风景优美的特点,让人产生旅游的欲望,作答时要注意用语的形象生动。
答案:聚天地灵气,揽日月精华。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欢迎来到桃花源。
PAGE
6
第5课 滕王阁序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C.腾蛟起凤
D.宾主尽东南之美
解析:选C 例句与C项中的加点词均为使动用法。A项,“襟”,名词作动词;B项,“下”,名词作状语;D项,“美”,形容词作名词。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俨骖于上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走上路程,动身;②上轨道。
(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3)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看机会,看形势。
答案:(1)高高的道路。(2)困厄,处境艰难。(3)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时维九月 维:句中语气词
B.穷岛屿之萦回 穷:尽
C.时运不齐 不齐:不整齐
D.老当益壮 益:更加
解析:选C 不齐:有蹉跎,有坎坷。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B B项,连词,表并列。A项,连词,和、同/动词,给;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项,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下面各句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奏流水以何惭
A.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B.望长安于日下
C.纤歌凝而白云遏
D.童子何知
解析:选D 例句句式与D项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判断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
6.《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
B.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那样的好邻居。
C.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和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说自己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远大抱负,想要从军。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典出《论语·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解析:选B “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是说自己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却能在今天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滕王元婴,贞观十三年始王,实封千户。为金州刺史,骄纵失度。在太宗丧,集官属燕饮歌舞,狎昵厮养;巡省部内,从民借狗求罝,所过为害;以丸弹人,观其走避则乐;城门夜开,不复有节。高宗以书切责曰:“朕以王至亲,不忍致于法,今署下上考【注】,冀愧王心。”
久之,迁洪州都督。官属妻美者,绐为妃召,逼私之。尝为典签崔简妻郑嫚骂,以履抵元婴面血流,乃免。元婴惭,历旬不视事。后坐法削户及亲事帐内之半,谪置滁州。起授寿州刺史,徙隆州,复不循法。录事参军事裴聿谏正其失,元婴捽辱之。聿入计具奏,帝迁聿六品上阶。帝尝赐诸王彩五百以元婴及蒋王贪黩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二王大惭武后时,进拜开府仪同三司、梁州都督。薨,赠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献陵。
子十八人,长子脩琦嗣,为长乐王,馀爵公。垂拱中,六人死诏狱。神龙初,更以少子脩信子涉嗣,开元中,授左骁卫将军。薨,子湛然嗣,从玄宗至蜀,擢左金吾将军。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有删改)
【注】 下上考:唐代对官员实行考评的制度,考课成绩在中上以上的,每进一等就奖赏一季的俸禄;考课成绩为中中的,无赏无罚,俸禄不变;中下以下,每降一等就扣发一季俸禄。有下下考的,削除官职。元婴的成绩是下上考,要贬降。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尝赐诸王/彩五百/以元婴及蒋王贪黩/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二王大惭/
B.帝尝赐诸王彩五百/以元婴及蒋王贪黩/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二王大惭/
C.帝尝赐诸王/彩五百/以元婴及蒋王贪黩/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二王大惭/
D.帝尝赐诸王彩五百/以元婴及蒋王贪黩/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二王大惭/
解析:选B 作答本题时,要先通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根据人名、动宾结构、标志词语等断句。正确断句为“帝尝赐诸王彩五百,以元婴及蒋王贪黩,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二王大惭”。
8.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
B.旬,一个月分三旬,即上旬、中旬、下旬,一旬为十天。
C.公,爵位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其余四等爵位分别是侯、伯、子、男。
D.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
解析:选C “五等爵位的第二等”错,“公”应为一等爵位。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元婴担任金州刺史时,骄横放纵,不遵守法纪,为害百姓,被高宗写信责骂,并且把他的考课评为下上考。
B.李元婴和蒋王都贪污钱财,所以高宗没有赏赐他们丝织品,而是给他们麻绳,要他们拿麻绳去串贪污的钱,以此羞辱他们。
C.崔简的妻子郑氏被李元婴逼迫,但她勇敢抵抗,不惜抓破自己的脸,李元婴自感惭愧,就放了郑氏,郑氏得以免受污辱。
D.李元婴有十八个儿子,开始由长子李脩琦继嗣,后改由小儿子李脩信的儿子李涉继嗣,李涉在开元年间被任命为左骁卫将军。
解析:选C “不惜抓破自己的脸”错,原文说的是“以履抵元婴面血流”,把李元婴的脸打出血。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以王至亲,不忍致于法。
(2)录事参军事裴聿谏正其失,元婴捽辱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意思,并把关键词翻译出来。第(1)句关键词:以、至、致;第(2)句关键词:谏正、失、捽。
答案:(1)朕因为你是朕的至亲,不忍心使你陷于法网。
(2)录事参军事裴聿进谏纠正李元婴的过失,李元婴揪住他侮辱。
【参考译文】
滕王李元婴,从贞观十三年起开始被封为滕王,享受实封一千户。担任金州刺史,骄横放纵,不遵守法纪。在太宗丧礼期间,召集官属宴饮歌舞,亲昵奴仆;巡行部内,向老百姓借狗和网打猎,所到之处,为害百姓;用弹丸击人,看着他们躲避以取乐;城门夜晚大开,不加以节制。高宗写信严加责备他说:“朕因为你是朕的至亲,不忍心使你陷于法网,现在给你下上考的成绩,希望能使你感到惭愧。”
很久之后,升任洪州都督。对于有美色的官属之妻,他就欺骗说是妃子召见,然后逼迫私通。(他)曾经被典签崔简的妻子郑氏责骂,她用鞋子打得李元婴面部流血,才免遭侮辱。李元婴感到惭愧,数十天不处理政事。后来因犯罪被剥夺封户及王府亲事官一半,贬往滁州安置。后起用为寿州刺史,又改授隆州刺史,还是不守法纪。录事参军事裴聿进谏纠正李元婴的过失,李元婴揪住他侮辱。裴聿因入朝汇报有关事宜,详细上报了李元婴的所作所为,皇帝晋升裴聿为六品上阶。皇帝曾经赐给诸王每人彩色丝织品五百匹,因李元婴及蒋王贪污钱财,皇帝只是写信说:“叔父滕王和弟弟蒋王不需要赏赐,给两车麻,让他们用来作串钱的绳子。”二王十分羞愧。武后时期,升任开府仪同三司、梁州都督。去世后,追赠其为司徒、冀州都督,让其葬在献陵。
滕王有十八个儿子,由长子李脩琦继嗣,封长乐王,其余的封公爵。垂拱年间,有六个儿子死于诏狱中。神龙初年,改以少子李脩信的儿子李涉继嗣,开元年间,授任李涉为左骁卫将军。李涉去世后,儿子李湛然继嗣,随从玄宗前往蜀中,升任左金吾将军。
三、表达运用
11.下面是某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同学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答案: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12.我国每一个传统佳节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参照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另选两个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思考其有代表性的习俗,仿写句子,保证前后语意连贯。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组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答案:(1)唯在清明,江南江北,共念隔世亲人;或在春节,用一副副对联,粘住亘古不变的欢欢喜喜与和和美美。
(2)唯在端午,江南江北,共品只只香粽;或在重阳,将一支支茱萸,插成亘古不变的思思念念与牵牵挂挂。
(3)唯在重阳,江南江北,齐登座座高山;或在春节,着一件件盛装,穿成喜气洋洋的热热闹闹和红红火火。
PAGE
5
第6课 逍遥游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各句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④此小大之辩也 ⑤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⑥而征一国者 ⑦而御六气之辩 ⑧彼且恶乎待哉
A.②④⑤⑦⑧ B.①③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⑥⑦
解析:选D ③⑤⑧不含有通假字。①“冥”通“溟”,海;②“知”通“智”,智慧;④“辩”通“辨”,区别;⑥“而”通“能”,才能;⑦“辩”通“变”,变化。
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腹犹果然 果然:没有出乎人的意料
B.众人匹之 匹:比
C.未有知其修者 修:长
D.抢榆枋而止 抢:触,碰
解析:选A 果然:很饱的样子。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发怒。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野生的马。
(3)蟪蛄不知春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春天和秋天。
(4)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转折关系连词。
(5)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功劳。
(6)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答案:(1)奋发,文中指鼓起翅膀。(2)游动的雾气。(3)指四季。(4)即使这样。(5)无所为,故无功利。(6)一般人。
4.下列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A.斥安鸟笑之曰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汤之问棘也是已
D.之二虫又何知
解析:选C 例句与C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代指鹏。B项,结构助词,的。D项,代词,这。
5.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后乃今将图南
A.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B.宾主尽东南之美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选C 例句与C项均属于名词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B项,形容词作名词。D项,形容词作动词。
6.对下列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南冥者,天池也
②奚以知其然也
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⑤之二虫又何知
⑥《齐谐》者,志怪者也
⑦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⑧而莫之夭阏者
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B.①③⑥/②⑤⑦⑧/④
C.①③⑤/④②⑦⑧/⑥
D.①③⑤/②⑥⑦⑧/④
解析:选B ①③⑥均为判断句;②⑤⑦⑧均为宾语前置句;④为状语后置句。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残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B.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C.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D.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解析:选A 断句时注意标志词“曰”“夫”“者”,还有相同句式,如“示之以虚”“开之以利”。正确断句为: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即门客,其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都养有大批门客。
B.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C.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对古代君主、诸侯王的敬称。
D.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解析:选C “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义正辞严地批评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解析:选B A项,只是庄子自己的说法,不一定是事实。C项,正确的说法应是“庄子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项,对本文主旨理解有误。主旨应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答案:(1)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2)假如我对上能说服大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意愿,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参考译文】
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客居在宫门左右,有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划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大王,使他停止对斗剑之士的喜爱,(我就)赠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庄子应该能够担当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肯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会见太子,说:“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假如我对上游说大王却触犯了大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哪里还用得着这些赠金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大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是这样。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使用剑术。”太子说:“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会见父王,那样事情一定会很糟。”庄子说:“请为我准备剑士的服装。”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备办完毕,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文王。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文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文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因此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文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对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滞留。”赵文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文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试。”
赵文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残伤的人有六十多个,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文王说:“今天可以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文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平日所用的剑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进行比试。”
赵文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这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文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五行的道理来支配,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在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在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应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赵文王说:“百娃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冠帽下垂,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了。如今大王坐拥天子之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拉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文王围着座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三、表达运用
11.作家陈英生(男)捐赠给安野中学30册图书《智能化时代,我们这样思考》,安野中学图书馆撰写了一份《捐赠证书》送给陈英生,请你在下面内容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每空限填2个字)。
捐赠证书
陈英生__①__:
承蒙__②__本校《智能化时代,我们这样思考》图书30册。所赠书籍,悉数__③__。深荷__④__,特发此证,以资__⑤__。
此致
安野中学图书馆
2018年12月20日
答案:①先生 ②惠赠 ③收讫(收藏) ④厚意(情意) ⑤谢旌(“感谢”“感激”)
12.下面是某商品网络购买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客服接到买家的大宗购买订单后,向法务提交审核,如审核未通过,该交易终止。若审核通过,则提交折扣申请,申请未通过,按原价销售。折扣申请通过,确定打折销售,再派专人跟进该订单。
PAGE
6
第7课 陈情表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凶(sù)
门衰祚薄(zuò) 更相为命(gēng)
B.茕茕孑立(qióng) 床蓐(rù)
猥以微贱(wěi) 生当陨首(yǔn)
C.责臣逋慢(bū) 犹蒙矜育(jīn)
过蒙拔擢(zhuó) 宠命优渥(wò)
D.期功强近(qī) 终鲜兄弟(xiǎn)
除臣洗马(xiǎn) 刘病日笃(dǔ)
解析:选D D项,“期”应读jī。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指命运不好;凶:不幸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借鉴
D.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息:子
解析:选C C项,“鉴”,察。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解析:选C A项,“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B项,“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D项,“蓐”通“褥”,垫子。
4.下列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以险衅
A.谨拜表以闻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臣以供养无主 D.以弱天下之民
解析:选C 例句与C项中的“以”都是连词,因为。A项,连词,表目的,来。B项,介词,用。D项,连词,表目的,来。
5.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历职郎署
A.群贤毕至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解析:选B 例句与B项均为名词作动词。A项,形容词作名词。C项,意动用法。D项,名词作状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B 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均为介词,表比较。C项,连词,况且/连词,表让步,尚且。D项,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与“为”连在一起表被动。
7.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刘夙婴疾病
A.则告诉不许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此小大之辩也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解析:选A 例句与A项均为被动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判断句。D项,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节选)
陈 亮
臣闻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智者而后知其不济也。前史有言:“非常之元,黎民惧焉。”古之英豪,岂乐于惊世骇俗哉?盖不有以新天下之耳目、易斯民之志虑,则吾之所求亦泛泛焉而已耳。
皇天全付予有家,而半没于夷狄,此君天下者之所当耻也。《春秋》许九世复仇①,而再世则不问,此为人后嗣者之所当愤也。中国,圣贤之所建置,而悉沦于左衽,此英雄豪杰之所当同以为病也。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而无余矣。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内之志,又二十余年,而天下之士始知所向。其有功德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之所能诵说其万一也。
东宫居曰监国,行曰抚军。陛下近者以宅忧之故,特命东宫以监国。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陛下何不于此时命东宫为抚军大将军,岁巡建业,使之兼统诸司,尽护诸将,置长史、司马以专其劳。而陛下于宅忧之余,运用人才,均调天下,以应无穷之变。
臣闻吴会者,晋人以为不可都,而钱镠据之以抗四邻。其地南有浙江,西有崇山峻岭,东北则有重湖沮洳②,而松江、震泽横亘其前,虽有戎马百万,何所用之?此钱镠所恃以为安,而国家六十年都之而无外忧者也。独海道可以径达吴会,而海道之险,吴儿习舟楫者之所畏,虏人能以轻师而径至乎?破人家国而止可用其轻师乎?书生以为江南不易保者,是真儿女子之论也。
(选自《龙川文集》,有删改)
【注】 ①九世复仇:指春秋时,齐襄公为报九世祖齐哀公被纪侯向周天子告密而遭烹杀之仇,灭掉纪国。②重湖沮洳(jù rù):湖泊重叠广布,低洼潮湿。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B.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C.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D.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解析:选A “事有是非可否”意为凡事都有是非对错,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试以事”是状语后置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正确选项为A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黎民:即百姓,原是对古代战争中俘获的九黎民族的俘虏的称谓。古代对百姓的称呼还有黎庶、黎元、布衣、黔首等。
B.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成为我国的专称。
C.陛下: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陛”本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古时大臣们奏事,不敢直接惊动皇帝,而是请在台阶下的近臣转呈,以示对皇帝的尊敬。
D.东宫:指太子。古时除正房外,东为大。皇宫也是如此,皇上居正殿,太子地位仅次于皇上,应居东宫,所以把东宫作为太子的代称。
解析:选C “陛下”是对君主的尊称,而非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己所争取的也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东西,而不像古代英豪那样让世人惊骇,使天下人耳目一新。
B.时隔九代尚能复仇,这是《春秋》称许的事情,也是作者认可的,而第二代就不问复仇之事是应当让子孙后代愤怒的。
C.作者建议皇帝委命太子为抚军大将军,让他统领各个部门,监管各军部将,并为他配置长史、司马。
D.作者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尤其强调吴会一带的重要性,认为据此可以与敌人对抗。
解析:选A “作者认为自己所争取的也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东西”错。作者说如果不令天下人耳目一新,改变天下人的思想,那么自己所追求的不过是平常的东西了。因此可见作者追求的并不平常。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功德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之所能诵说其万一也。
(2)而海道之险,吴儿习舟楫者之所畏,虏人能以轻师而径至乎?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及特殊句式。第(1)句关键点为“宗庙”“非”“万一”,第(2)句关键点为定语后置句“吴儿习舟楫者”和“轻师”“径”。
答案:(1)那些有功德于江山社稷的,不是区区小臣所能述说出其中的万分之一的。
(2)而海路上的风险,连吴地熟悉舟桨的人也是畏惧的,难道敌虏能以轻装的军队径直过来吗?
【参考译文】
臣听说过,有了不寻常的人,然后可以建非凡的功业。想求得非凡的功业,却用平凡的人才、拟定平凡的计策、采取平凡的行动来应对,不用等着有智慧的人评说也知道那是成不了事的。前人史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凡是不寻常的开端,百姓会感到畏惧的。”古代的英豪,怎会以故意让世人惊骇为乐呢?大概是因为不使天下人耳目一新,不改变民众的思想,则我所争取的也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东西而已。
上天给予我宋朝完整的国土,却有一半沦陷于外族手里,这是统治天下的君主应当感到耻辱的。《春秋》称许时隔九代而能复仇之事,而第二代就不问复仇之事了,这是子孙后代应当感到愤怒的。中原之国,是圣贤所开发创建的,却全沦陷于外族之手,这是英雄豪杰们应当公认的心头病患。秦桧以“议和”误国二十余年,致使天下斗志荡然无存。陛下继位后情绪激昂,大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又过了二十多年,天下志士才明确了方向。那些有功德于江山社稷的,不是区区小臣所能述说出其中的万分之一的。
东宫太子平常时称为监国,出征时称为抚军。陛下近来因守孝之故,特命太子来监理国事。按天下人的说法,认
为凡事都有是非对错,而父子之间的事就实在不好评说是非了。太子聪明睿智,而今四十岁,不必再以试用来让他办事了。所以太子不敢安闲,而陛下也是知道他的难处的。陛下何不现在就委命太子为抚军大将军,每年巡察建业,使他再统领各个部门,监管各军部将,并为他配置长史、司马,来保证他运作的独立性。陛下于守孝之余,运用人才,均衡调配各地所需,以应对任何变故的发生。
臣听说吴会这个地方,晋朝人以为不可作为都城,而五代十国期间吴越的钱镠却占据此地以对抗四邻。其地,南有钱塘江,西有崇山峻岭,东北则湖泊交错且低洼潮湿,而松江、震泽则横向绵延其前,即使有兵马百万,又如何能派上用场?这就是钱镠所赖以为安,且六十年以此地为国家都城而没有外忧的原因了。唯有海上通道可以径直到达吴会之地,而海路上的风险,连吴地熟悉舟桨的人也是畏惧的,难道敌虏能以轻装的军队径直过来吗?攻破别人的家国只需使用轻装的军队吗?朝中的书生们认为江南之地不容易保卫,真是小儿女一般的见识。
三、表达运用
12.下面是一则启事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由我省乡村旅游节组委会牵头操办的乡村旅游节征文大赛正式开场,面向全国征集优秀稿件。参赛作品要求围绕“秀美乡村,织造幸福”的主题,写出我省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展现我省乡村新时代的田园样子和乡村居民的精神劲头。
答案:①“牵头操办”改为“主办”;②“开场”改为“启动”;③“写出”改为“抒写”;③“样子”改为“风貌”;⑤“劲头”改为“风采”。
13.某班级拟了一个班级学习分享活动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转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班级学习分享活动,由小组分享和班级分享两部分构成。其中,小组分享包括主题、书目、作业三部分;班级分享有海报展示、笔记漂流、投票评比三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能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