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古代抒情散文
第二单元
1.品味研读文章,领略文体风格
2.梳理文言知识,积累实虚词、句式
3.鉴赏作品语言,赏析语言风格
4.把握作品内容,感受作者志趣、情感
考点及能力要求 学考 高考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B B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B B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B B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B B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C C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29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下级官职。
要点一 作家作品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时,他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仕。著有诗歌《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等,辞赋和散文《闲情赋》《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陶潜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鲁迅先生评论:陶潜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伟大。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几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职而归,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要点二 背景寻踪
要点三 文言知识
rěn
yáng
xī
miǎn
zài
qì
xiù
chóu
yǎo tiǎo
jìng
huáng
zūn
huán
jiǎo
qí qū
内亲外戚
有农事
未来的事情
行人
拐杖
动词,拉开弓
动词,牵,拉
动词,拿来,取来
动词,延请
动词,避开,退却
动词,引用,援引
名词,马鞭
动词,拄着
动词,记录
名词,策略
动词,随从,顺从
动词,卸落
动词,托付
动词,舍弃
动词,留恋,爱惜
动词,怀念,想念
名词,心情
名词,内心
名词,怀抱
动词,揣着
副词,将,将要
动词,行走
动词,离开
动词,运行
动词,实行
名词,行为
古诗的一种体裁
量词,排,队
名词,泛指军队
名词,辈分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动词,到,往
代词,它
介词,使,让
连词,表修饰
介词,把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结果
连词,表修饰
介词,用,拿
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修饰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代词,相当于“之”,他
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名词作状语,有时
名词作动词,拄着
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
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名词作动词,误入迷途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愉快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特殊句式
(1)皆口腹自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有事于西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复驾言兮焉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乐夫天命复奚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皆”,都是,表判断;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状语“于西畴”后置
状语后置,状语“以春及”后置
状语后置,状语“以前路”后置
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焉”作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奚”作宾语前置
代词“自”作宾语前置
(8)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遂见用于小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寓形宇内复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稚子候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脱然有怀,求之靡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于是怅然慷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或命巾车,或棹孤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动句,为,被
被动句,见,被
省略句,省介词“于”
省略句,省介词“于”
省略句,省主语“余”
省略句,省主语“余”
省略句,省主语“余”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慰自己顺应自然,乐天安命,不要疑虑。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归去来兮辞》中直接交代诗人归隐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要点四 名句默写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以赋诗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灵活自由的________韵文,大体上以________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________言、________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体上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要点五 文化常识
古体
四
四
六
重点一 主旨概括
这篇文章是一篇述志之作,文中着重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强烈愿望,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表现了田园生活的安适与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
重点二 结构图解
1.宋代叶梦得对“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大加赞赏:“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避暑录话》)请说说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重点三 句段品析
【品析】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是陶渊明诗文中的名句,一方面描写景物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又极具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为“倦飞”,是因为自己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经典之例。
2.怎样理解“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三径”和“松菊”?
【品析】 三径,用西汉隐士之典,相传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于竹院中辟出三条小路,唯与好友求仲和羊仲二人往来。从此,“三径”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地理坐标,三径处,即归隐处。
归隐,可以说是历来中国文人的一个情结,也可称之为文人的一种集体心态。东晋,恰是一个文人归隐心态爆发的时代。既然陶潜处在一个个性爆发的时代,那么依他的性情,稍有些非常的变故就足以成为他改变生活的动因。在这里,我们应该约略地知道陶渊明的隐居之志了。
松菊是古代文人最喜欢赞颂的两种植物,松树代表着坚贞,菊花代表着高洁。这里的“松菊”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它们是陶渊明精神世界的外化。在外做官多年,虽然适合隐居的家有些荒芜了,但所幸坚贞高洁的精神世界仍在。
1.陶渊明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弃官归隐之乐?
【提示】 ①家中之乐。院中虽“三径就荒”,但“松菊犹存”;悠闲地自斟自酌,看看园子里的树木就觉得很愉快;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自成一种乐趣;“时矫首而遐观”,见园中将暮之景,又徘徊不忍离去。
②田中之乐。农人提醒田事,作者准备春耕;又乘车乘船“寻壑”“经丘”,拄着拐杖除草培苗,为万物及时生长而欣喜,同时慨叹自己人生迟暮。
重点四 小组合作
③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隐田园正顺了自己的心意。“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选择,心胸旷达,心情愉快。
2.魏晋时代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渊明是最为焦灼的一个,第三段结尾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四段中作者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提示】 作者触景生情,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让他感叹人生的倏忽即逝,流露出了及时行乐之意。“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中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的精神,也流露出其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1.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情感线索又是什么?
【探究】 叙事线索:辞归—归程—归舍—归园—归田—归心。(或: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重点五 疑难探究
2.请根据文章的序和第一段概括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
【探究】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④“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奔“程氏妹丧”只是表面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的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之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又违背了自己的天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比挨饿受冻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际弃官归田。正如朱自清先生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中指出的那样:“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
3.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探究】 从序和第一段文字中均可看出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却只言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而不言官场的黑暗。对以往的做官经历,作者也只言“不谏”“昨非”;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用“请息交以绝游”轻轻带过。而在写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流出,写家中景——有松,有菊,有幼,有酒;
写出游,“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处处流露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
作者的感慨、追求、心志等借助于景物描写而自然流露,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文中第二段用朴实的语言写作者归隐后恬静的日常生活。他徜徉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与清新的空气、鸟语花香为伴,院门关闭,没有世俗的干扰,悠然自得。景物描写中处处充溢着作者无拘无束、得到解脱的心情,又表现了作者断绝与上流社会交往的傲世嫉俗的气质。
重点六 写法借鉴
2.语言朴素,音节谐美
全文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极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全文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
【素材开发】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主题适用】
“热爱田园”“迷途知返”“坚守节操”“退与进”等。
重点七 素材运用
【典例示范】
醉心山水,钟情田园,他用手中之笔描绘田园生活,引得人们赞叹。东晋诗人陶渊明官场失意,向往自由的田园生活。官场黑暗,他全身而退;田园宁静,他逍遥自在。脱去官服,陶渊明只是一介草民,他却拒绝平庸,即使躬耕于田野之间,也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我敬佩他把平凡的乡野变成不平凡的千古绝唱。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争斗权谋的无果和无聊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重点八 美文品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辞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
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有删改)
【品鉴】 “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之文笔加以描写的具体对象;“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作者用极富表现力的文字分析了陶渊明的“安静哲学”,揭示了“田园”之于陶渊明、之于我们的意义,深刻透彻,引人深思。
归去来兮辞 并序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载欣载奔 载:一边……一边……
B.觉今是而昨非 是:正确
C.三径就荒 就:接近
D.知来者之可追 追:追赶,追逐
D 解析 追:补救。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A 解析 “骑着快马奔跑”不正确,此处“骏”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像骏马奔驰一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C 解析 A项,为:均为介词,表被动。B项,而:均为连词,表并列。C项,乃:副词,于是;副词,竟。D项,以:均为介词,把。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策扶老以流憩 D.善万物之得时
D 解析 A项,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B项,有事:古义,有耕种之事;今义,泛指发生某事。C项,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搀扶老人。D项,万物:古今同义,均指一切存在物。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眄庭柯以怡颜
②审容膝之易安
③园日涉以成趣
④吾得兄事之
⑤乐琴书以消忧
⑥或棹孤舟
⑦乐琴书以消忧
⑧悦亲戚之情话
A.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 解析 ①②使动用法,③④名词作状语,⑤⑥名词作动词,⑦⑧意动用法。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王之蔽甚矣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复驾言兮焉求
D 解析 A、B、C三项均为被动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以抒情为主。
B.古人纪年,主要采取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方法。干支纪年就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乙巳岁十一月”中的“乙巳”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C.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会采用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八月。
D.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径,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A 解析 “以五言、七言为主”错,应是“以四言、六言为主”。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2)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涓涓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结束。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 解析 “天下”为“无道”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有道则至”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择C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既是官职名称,又可用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在文中是对年长者的尊称。
B.解绶,解下印绶,指辞去官职。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的丝带,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
C.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
D.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文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
A 解析 “祭酒”在文中是官职名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作。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
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不堪官场琐事,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B 解析 “亲人去世”错,应是“亲人年迈”。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就弹拨一番寄托心意。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是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来比况自己,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是对他生活的实录。陶渊明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最终衰弱生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仰卧床上身体瘦弱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后来陶渊明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他不带家眷独自上任,只是安排了一个奴仆供他的儿子差使,写信说:“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有困难。我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向这乡里小儿屈身侍奉!”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后来官府征召他为著作郎,他没有去上任。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携带酒具,在半路上叫作栗里的地方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的后军功曹,曾经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馆,留着以后慢慢去喝酒。曾经于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把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就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滤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把自己作为后代担任小官看作一种耻辱,等到南朝宋高祖皇帝的基业壮大起来,就不愿再出来做官了。元嘉四年,陶渊明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恰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当时的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三、语言运用
13.下面是摘编自朱光潜《诗论》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个字。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看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文段中,朱光潜先列举了一般人对陶渊明的评价,表示自己同意陶渊明“是隐士”“是忠臣”,又用“却”点明了自己的看法与一般人不同,指出其“还有……的一方面”,即“处处都最近人情”。作答时,根据字数限制提炼重要词语组合成句即可。
答案 (示例)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与忠臣。
14.请参照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另选两位我国古代诗人的名句进行仿写。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分析画线句可知,所写句子应满足两方面的要求:内容上,应引用古代诗人的名句,且能体现其对生活的理解;形式上,应为“……说,生活是‘……’的……”。
答案 (示例)李白说,生活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王维说,生活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惬意
15.下面是某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的教学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明确构架图的构成要素,然后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教师录制视频上传,学生在家观看学习,学生完成训练,教师查阅作业,最后生成“课堂展示,师生探讨释疑”的结果。
答案 (示例)教师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上传至校园网。学生在家观看教师上传的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并独立完成训练题,提出看法,做好笔记。课前教师查阅学生的作业、笔记。课堂上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师生探讨释疑。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