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古代抒情散文
第二单元
学习语文,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给文言文语段断句,其本质,考查的是“读”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题型有以下两种:
(1)判断文中语句断句是否正确。
就选文中的句子,提供四种断句方式,判断哪种断句方式正确。
考法一 文言断句
(2)直接给语段断句。
从选文中挑选几个未断句的句子,或直接另选一段未断句的材料,要用“/”为之断句,有时还限制具体标注几处。
断句题的四个突破口
(1)善用排除法。作答客观型断句题,可以先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然后分析不同点的正误,找到正确停顿点,最后运用排除法确定正确选项。
(2)词法、句法多联系。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注意联系自己已掌握的古代汉语词句的知识(词法、句法等)来断句。一般来讲,动词的前后都不能断开(省略句除外),因为它的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作谓语的情况除外。
(4)句式、活用要明确。断句时还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有的句子中还有词类活用现象。这些不仅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时的易错点。
(3)借助虚词定停顿。有些虚词的位置是固定的,如“夫、若夫、至若、且夫、盖、凡、窃”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用在句首;“以、为、而”等连词,常用在句中;“也、者、乎、矣、尔、欤、焉、哉、耶、而已”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找出句中的虚词并分析其特点,有助于断句。
文言断句的四大误区
(1)不懂词义
不懂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
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
断句错误是因为不明白“与”的意义。“与肉”的“与”是连词。“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因此,应该这样标点: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让他吃完,又给他准备了一箪粮食和肉,放在口袋中送给他)
(2)不辨语法
①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语或补语误认为是后一句的主语。
②给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割裂介词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动词“观”的状语,这样断句,语意就被割裂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代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会有收获,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探索、思考得很深刻)
(3)不晓句式
对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组合方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理解不透,掌握不牢。
例:①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也?”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②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
文中的“绝湘水”“中济”是两个具有顺承关系的短句,由于不明句式,标成“绝湘水中”,语意大有不同。“不应”“摇其首”也是两个具有顺承关系的短句,“不应摇其首”,则标成了一个否定句。
两个语句应该这样标点:
①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一天,江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坐小船渡湘江。行到湘江中间,小船被大水冲毁,其中一人尽力游泳,也游不了多远)
②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不答应,摇摇头,一会,更加体乏无力)
(4)不知文化常识
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相关的文化常识。
例: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日”连用,意为多少日,并非说某月某日。
应该这样标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就离世了)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案 C
解析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为状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择C项。
自2017年起《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一规定表明了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源于文言材料,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考法二 识记古代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识记“两法”
(1)分类串记法
按照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文化典籍等类别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例如科举制度是个记忆难点,完全可以按照考试等级分类记忆。
①童试。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童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通过了童生考试者,方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②乡试。乡试是科举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中者俗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中举后可以参加会试。
③会试。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④殿试。殿试是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统称“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榜眼、探花,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又被称为鼎元。二甲若干名,统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统名“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为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2)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
这样举一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文化常识题解题“两步走”
第一步:根据积累直接判。凭积累直接判定个别选项正误,缩小思考范围,聚焦剩余选项。
第二步:联系语境细推敲。对于因积累不够而无法直接判定的选项,则应先标画出选项中的敏感点(存疑点),并将选项对此类古文化常识的解释代入原文,根据原文语境再细细推敲,与原文语境信息相合则对,有矛盾则错。
【真题2】 (2019·全国卷Ⅰ)(文本见考法一真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 A
解析 “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儒、道、法三家。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对选文整体或某一部分的信息的提炼和分析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②对人物形象的简要概括;③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④对文章主旨信息的概括。
考法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从考查内容上看,传记类文章要求归纳概括的内容主要是传主的事迹、观点立场、品格节操、成败原因等。非传记类文章是针对传记类文章而言的,主要有论说类、序跋类、山水游记类等文本。这几类文本在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题的设置上,或侧重考查说理方式,或侧重考查文章主旨,或侧重考查景情关系;文体不同,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归纳概括题常见的设题陷阱
(1)张冠李戴。故意混淆材料中人物与事件的对应关系。
(2)曲解文意。故意对某个词语或观点作错误的理解。
(3)以偏概全。有意舍弃某些东西,使概述不够全面。
(4)无中生有。材料中没有的内容,在选项中却提到了。
(5)混淆时态。把材料中还未发生的事说成是已发生的,或把已发生的事说成是未发生的。
(6)顺序颠倒。颠倒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7)强加因果。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硬加上因果关系。
【真题3】 (2019·全国卷Ⅰ)(文本见考法一真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答案 C
解析 “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根据原文“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可知,文帝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理解”是指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翻译”是指运用留(朝代、年号、人名、地名、职称等)、补(省略成分)、删(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换(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调(特殊句式的词序)、选(根据语境选恰当的词义)、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意(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的方法,把给出的句子译成规范的现代汉语。
考法四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明确翻译考查点“三思”
(1)考查点一:实词。思考是否为五种特殊实词。作为得分点的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词翻译到位,就是准确理解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考查点二:虚词。思考译或不译。作为得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②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3)考查点三:句式。思考是否为特殊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找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文言特殊句式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文言翻译的误区
(1)不必翻译的强行翻译。
(2)以古义当今义。
(3)翻译不到位。
(4)随意增删句子成分。
(5)译句不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真题4】 (2019·全国卷Ⅰ)(文本见考法一真题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因为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有名气。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他才学优异,就把他招到自己门下,非常宠幸喜爱。孝文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过去和李斯是同乡并且曾向李斯学习,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向孝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于是,孝文帝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每次孝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老先生都没有什么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都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孝文帝也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一年之内贾谊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当改定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确定官名,振兴礼乐,于是详细草拟了上述各项仪礼法度的方案,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制。
孝文帝刚即位,谦恭退让还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修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来的。于是孝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提拔贾谊任公卿的职位。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孝文帝此后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京城后前往长沙赴任,在渡湘水的时候,作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皇帝召见。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孝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之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一直谈到深夜,孝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孝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谊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喜欢读书,所以孝文帝让贾谊做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
贾谊进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感伤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了一年多,也死了。
第二单元 单元跟踪测评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小知不及大知 B.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C.此小大之辩也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 解析 A项,“知”通“智”,智慧。B项,“销”通“消”,消失。C项,“辩”通“辨”,区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D 解析 A项,以:介词,把;连词,因为。B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项,然:均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水击三千里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A 解析 B项,“襟、带”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C项,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D项,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征夫以前路 B.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C.腹犹果然 D.零丁孤苦
D 解析 A项,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B项,学士: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学位的最低一级,大学本科毕业时授予。C项,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D项,孤苦:古今同义,均为“孤单无靠,生活困苦”的意思。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孟学士之词宗
C.莫之夭阏者 D.彼且奚适也
B 解析 B项为定语后置句,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东轩记
苏 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B.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C.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D.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C 解析 “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且“盖”为发语词,应位于句首,排除A、D两项。“浊污”为“磨洗”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择C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颜子,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B.南面,面朝南而坐。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
C.谴,降低官职,被贬职。表示降职的文言词语还有贬、谪、迁谪、左迁、左除等,如文中“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中的“谪”。
D.先人,祖先,古人,常指已死的父亲。如王安石《伤仲永》中“从先人还家”,“先人”即指仲永死去的父亲。
D 解析 “从先人还家”中的“先人”是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由辟轩不易、有轩难安的现实,理解了颜渊拒仕的苦心,庆幸自己虽经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B.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C.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欲进德修业,这也符合作者官场失意而又欲求摆脱的心理。
D.文章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最后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作者内心的痛苦。
A 解析 根据文中“宜其不可得哉”“然而非所敢望也”等句可知,“终能分享颜氏之乐”不合文意。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然而负责管理盐酒税的以前共有三人,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卸职离开了,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人。
(2)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他不肯求得一点点俸禄来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
参考译文
我因罪被贬主管筠州的盐酒税务,还没到任,筠州连降暴雨,筠水暴涨,淹没了城南的街市,冲上了城北的堤岸,冲毁刺史府的大门。我到任后,房屋破损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守提出请求,想借部使者的府第来办公居住。郡守怜悯我无处可归,便答应了。直到这年的十二月,才能够将倾斜的地方扶正,将倒塌缺损的地方补齐,又在办公厅堂的东面开辟出了一小块地作为轩。然而负责管理盐酒税的以前共有三人,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卸职离开了,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人。这样我白天就坐在市场里卖盐,卖酒,收取卖猪卖鱼人的税金;晚上回来,筋疲力尽,昏昏沉沉倒下便睡,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稳地生活。每天早晚从它的旁边经过,看到它,没有不暗自哑然发笑的。
我过去年纪小的时候读书,曾暗地里奇怪,颜渊凭着一竹筒食物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别人不能忍受那种苦难,颜渊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做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还是可以养活自己,也不妨碍学习,何至于困窘贫穷到如此地步呢?等来到筠州,在柴米油盐的事务中辛勤劳作,没有一天休息,虽然想远离污浊的尘俗,摆脱琐事的羁绊,在讲修养道德品质的地方徜徉,却每每被琐事羁绊而脱不了身。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他不肯求得一点点俸禄来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
唉!一个士大夫,当他尚不懂人生的深刻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以获取丰厚钱财生儿育女为满足,自认为很快乐了。等到他按照义理去探求人生的真谛,抛弃那些身外的浮华而收获内心的充实,做事从容自得,不觉得天地的广阔和生死的变化,更何况在此之下的事呢?所以这种精神上的快乐,足够克服贫穷饥饿而无怨无悔,这种快乐即使是南面称王之乐也不能超过它,大概一个人不是品德高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正诚心实意地想磨洗掉自己身上的污秽,追慕圣人贤者的高尚品德的万分之一,我自知自己的不足,却想得到颜渊那样的快乐,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回到家乡,修缮我父亲留下的破旧的房屋,建成小小的房屋居住其间,这之后就能追随得到颜渊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老体衰。但是连这一点也是不敢奢望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眉山苏辙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5分)
秋湖觞芰图序
曾 燠①
去年此日,湖②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舍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暑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筒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宴。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慧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 ①曾燠:江西南城人,乾隆进士。②湖:江苏扬州瘦西湖。当时作者担任两淮盐运史,在扬州设了题襟馆,与宾客们饮酒咏诗为乐,因在闰六月游湖,故题目中称“秋湖”。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发:出发
B.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酌酒:斟酒
C.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 已:而已
D.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 凡:总共
C 解析 已:停止。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B.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C.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D.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B 解析 “云”为“云朵”的意思,“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结构相同,“慈云”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绿波泛客”与“白羽摇芬”相应,“疑乘太乙之星”与“可结远公之社”相应,其前后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择B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们游览瘦西湖主要景点的行游过程,而且交代了《秋湖觞芰图》中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
B.本文虽然只是简要叙述作者与文人墨客一起闲游秋湖、作画吟诗的情形,但其中也蕴含着一种对当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赞美。
C.本文不仅行文有序,而且描写生动,议论精当,说明简明,语言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之美。
D.本文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乐趣,颇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蕴。
D 解析 “给诗集作的序文”错,本文是为一本名为《秋湖觞芰图》的画集写的序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游船预先停在堤边拐弯的地方,寺庙里的钟声忽然在城北敲响。
(2)(他们)分开,各画了一幅美景图,合起来看都各具特色。
参考译文
去年的今天,把湖水画在图里;今年的闰六月正好是莲花开放的时节。踏着芳草从陈旧的小路走出,走过竹林,才经新雨。只见深深浅浅的荷花,同去年游览时一样;朋友的分离合并,已和前一次不同了。感叹着四时的新陈代谢,珍惜贤主嘉宾的难得相聚。好的聚会不能常常有,美的宴席应该再摆设。
这时,早晨还不很凉,残暑快要结束了。茱萸湾绿水暴涨,杨柳城郭晓风和畅。游船预先停在堤边拐弯的地方,寺庙里的钟声忽然在城北敲响。老僧前来欢迎,许多嘉宾都来了。那是从慧因寺前面出发啊。
不一会儿,解缆慢慢前行,到了虹桥。桥亭一晃而过,天空和水面一下子显得空阔了。走进香海慈云,有琅玕别馆。游客泛着绿波,好像乘着太乙星。白莲飘出芳香,好像慧远的莲社。那是在净香园稍事休息啊。
于是过了莲性寺,沿着筱园的堤岸走,有座高楼,很适宜吟咏。旁边有三栋屋子,前面有一方小池。微微的凉风送来香气,才升起的太阳散发着光芒。排了绮丽的宴席,摆设着美味佳肴。喝着荷叶酒,吃着华峰藕。吟咏着元遗山的歌词,朗诵着谢灵运的五言诗。那是在高咏楼饮酒啊。
随后,余下的酒已经喝完,(我们)清雅的兴致却还没有消散。将要回来的时候,又闻到阵阵荷香。经过远而通幽的别港,清磬的声音悠远地在水里荡漾。一座庵一半遮蔽着,许多树枝条交错留下浓荫。竹林里喝茶,凉露还没干,林风吹来,酒也醒了。那是归路上寻访桃花庵啊。
唉!哪里没有水,哪里没有花?有的因为人事的不如意,难免很少能快意地游览。只有这大江南北,天时调和,年岁丰熟,法令简单,刑罚清正。官吏有空余时间,百姓没有叛离之心。(我)才能够跟在诸君的后面,重开去年的宴席。可以娱乐嘉宾,容纳拙吏。岂不是大幸,(所以)应该把此次游湖的情形记下来。于是有了像董源、巨然这样的山水名家,徐熙、黄筌这样的丹青圣手。(他们)分开,各画了一幅美景图,合起来看都各具特色。那画慧因寺的,是钱塘人钱玉鱼。画净香园的,是长洲的袁竹室。画桃花庵的,是如皋的陈肖生。画高咏楼的,是全椒的吴山尊。图中的客人共有十八人,各人都写了诗,(我就)作了这篇序。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5分)
丁度字公雅,其先恩州清河人。度强力学问,好读《尚书》,尚拟为《书命》十余篇。大中祥符中,登服勤词学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通州。庆历中,副杜衍宣抚河东。时江西转运使移属州,凡市末盐钞,每百缗贴纳钱三之一。通判吉州李虞卿,受财免贴纳事觉大理将以枉法论度曰枉法谓于典宪有所阿曲虞卿所违者转运使移文尔遂贷虞卿死帝尝问,用人以资与才孰先?度对曰:“承平时用资,边事未平宜用才。”时度在翰林已七年,而朝廷方用兵,故对以此。谏官孙甫论度所言,盖自求柄用,帝谕辅臣曰:“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顾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未几,擢工部侍郎、枢密副使。因言:“周世宗募骁健,有朝出群盗、夕备宿卫者;太祖阅猛士实骑军。请择河北、河东、陕西就粮马军,以补禁旅之阙。”又言:“契丹尝渝盟,预备不可忽。”因上《庆历兵录》五卷、《赡边录》一卷。后二年,卫士为变,事连宦官杨怀敏,枢密使夏竦请御史与宦官同于禁中鞫之,不可滋蔓,令反侧者不自安。度曰:“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请付外台穷治党与。”争于帝前。仁宗从竦言,度遂求解政事。迁尚书右丞,卒。赠吏部尚书,谥文简。度性淳质,不为威仪,居一室十余年,左右无姬侍。然喜论事,在经筵岁久,帝每以学士呼之而不名。尝问蓍龟占应之事,乃对:“卜筮虽圣人所为,要之一技而已,不若以古之治乱为监。”度著《迩英圣览》十卷、《龟鉴精义》三卷、《编年总录》八卷。
(节选自《宋史·丁度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受财免贴纳/事觉/大理将以枉法论度/曰/枉法/谓于典宪有所阿/曲虞卿所违者/转运使移文尔/遂贷虞卿死/
B.受财免贴纳/事觉/大理将以枉法论度/曰/枉法/谓于典宪有所阿曲/虞卿所违者/转运使移文尔/遂贷虞卿死/
C.受财免贴纳/事觉/大理将以枉法论/度曰/枉法/谓于典宪有所阿曲/虞卿所违者/转运使移文尔/遂贷虞卿死/
D.受财免贴纳/事觉/大理将以枉法论/度曰/枉法/谓于典宪有所阿/曲虞卿所违者/转运使移文尔/遂贷虞卿死/
C 解析 “曰”的主语是“丁度”,故“度”前应断开,排除A、B两项。“阿曲”是“歪曲违犯”之意,“所违者”的主语应是“虞卿”,由此可知,“虞卿”前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择C项。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东”指今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黄河流经山西省境,由北而南,故称。
B.“契丹”是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国家,国号又称“辽”,与北宋、西夏鼎立。
C.“社稷”是我国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来就用作国家的代称。
D.“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宜。
D 解析 吏部掌管的只是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宜,武官的相关事宜由兵部负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丁度专心治学,凭此进入仕途。他努力求学,尤其喜爱读《尚书》,曾拟《书命》十多篇,后来考中服勤词学科进士,担任大理评事、通州通判。
B.丁度审时度势,根据需要荐才。皇帝问用人优先考虑什么,他说天下太平时重资历,战时重才能;他还建议朝廷从就粮马军中挑选人来填补禁卫军的缺额。
C.丁度一心为国,力主严惩叛贼。禁卫军发生叛乱,因为关涉宦官,有官员认为不应将事态扩大,而他坚持彻查,并在皇帝面前争论,最终被免职。
D.丁度敦厚质朴,深受皇帝敬重。他长期居住一室,拒绝姬妾侍奉;他潜心学术研究,著述颇多,长期为皇帝讲解经史,皇帝称他为学士而不喊他的姓名。
C 解析 “最终被免职”错,原文为“度遂求解政事”,是说丁度自己向皇帝请求免职。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顾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对:“卜筮虽圣人所为,要之一技而已,不若以古之治乱为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丁度担任侍从官十五年,多次论说天下大事,没有发现他涉及私心,孙甫从哪里得到这样的话。
(2)(他)回答说:“预测吉凶虽是圣人所做的事,但总的来说不过是一种技能罢了,不如用古代的治乱兴衰作为借鉴。”
参考译文
丁度字公雅,他的祖先是恩州清河人。丁度努力求学,喜欢读《尚书》,曾草拟《书命》十多篇。大中祥符年间,考中服勤词学科进士,担任大理评事、通州通判。庆历年间,担任河东宣抚使杜衍的副手。当时江西转运使递送文书给所属各州,凡市场上商人所用的盐钞,每百缗要补贴交纳现钞三分之一。吉州通判李虞卿,接受商人财物后免去他们的贴纳钱,事情被揭发后,大理寺将要用枉法罪论处。丁度说:“枉法,是指对于国家的制度法令有所歪曲违犯。李虞卿所违犯的,只是转运使递送的文书罢了。”于是宽恕了李虞卿的死罪。皇帝曾问丁度,任用人才时资历与才能哪一样优先考虑?丁度回答说:“天下太平时任用资历深的人,国家边境未安定时应任用有才能的人。”当时丁度在翰林院已任职七年,而朝廷正在用兵之际,因此他这样回答。谏官孙甫议论丁度所说的话说,丁度大概是为自己谋求权势和重用,皇帝对辅臣说:“丁度担任侍从官十五年,多次论说天下大事,没有发现他涉及私心,孙甫从哪里得到这样的话。”不久,(丁度)被提升为工部侍郎、枢密副使。(丁度)于是说:“周世宗招募勇猛强壮的人,有时早晨出现的许多强盗,晚上便被招抚来充当禁卫军;宋太祖也招募勇猛之士来充实骑兵。请求从河北、河东、陕西一带就粮马军中挑选一些人,来填补禁卫军的缺额。”(丁度)又说:“契丹曾经背弃盟约,所以预先的防备不可忽视。”于是又向皇帝进献《庆历兵录》五卷、《赡边录》一卷。两年后,宫廷卫士制造事变,事情牵连到宦官杨怀敏,枢密使夏竦邀请御史与宦官共同到宫禁中审问他,不能将事态扩大,那样会令皇帝身边不安分的人更加不安。丁度说:“禁卫军发生叛乱,关涉国家社稷存亡,此事如果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受!请将此事交付给外台彻底惩治其同党。”(丁度)在皇帝面前争论。仁宗听从了夏竦的意见,丁度于是请求免除自己的职务。丁度升任尚书右丞,后去世。追赠为吏部尚书,谥号为文简。丁度性情敦厚质朴,不故作庄重之态,居住一室十多年,身边没有姬妾侍奉。但丁度喜欢辩论,长年在御前为皇帝讲解经史,皇帝常称呼他为学士而不喊他的姓名。皇帝曾问丁度蓍龟占卜的事,(他)回答说:“预测吉凶虽是圣人所做的事,但总的来说不过是一种技能罢了,不如用古代的治乱兴衰作为借鉴。”丁度撰述《迩英圣览》十卷、《龟鉴精义》三卷、《编年总录》八卷。
三、语言运用(10分)
18.“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是苏轼《阮郎归·初夏》中的词句,请展开合理想象,对词句进行描写,突出“雨”的作用。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60字左右。(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关键是根据“突出‘雨’的作用”这一要求对词句中的“小荷”“榴花”进行描写,可重点突出“翻”和“燃”。
答案 (示例)初长成的小荷叶,碧绿娇嫩。一阵细雨飘过,荷叶翩翩起舞,翻动的裙裾上水光闪烁。鲜红欲滴的石榴花,经雨一洗,更红得火焰一般。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当触屏手机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__①__。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语言癌”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__②__,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加上记者、明星等在电视、网络上“讲病态中文”的不良影响,__③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处,前文讲“‘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后文则讲余光中对“语言癌”的看法,由此可知,此处的内容与“语言癌”的产生有关。②处,根据前文的“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与后文的“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可知,应填“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之类的内容。③处,由前文可知,此处应填记者、明星等“讲病态中文”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示例)①“语言癌”就在这种背景中产生 ②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 ③“讲病态中文”逐渐成为时尚
20.下面四副对联,分别是为作家、历史人物、楼阁、风景区所撰写的。请分别写出它们所对应的名字。(4分)
①岂有真鬼狐,前贤形此箴世;安得装妖冶,后代剥它画皮。
②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③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④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古今游人忙煞;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解析 ①关键词为“鬼狐”“画皮”等;②关键词为“燕国”“易水”等;③关键词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阁中帝子”等;④关键词为“武陵”“彭泽”“桃花”等。根据题干提示“作家、历史人物、楼阁、风景区”可知,这四幅对联对应的名字分别是:蒲松龄、荆轲、滕王阁、桃花源。
答案 ①蒲松龄 ②荆轲 ③滕王阁 ④桃花源
四、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意思是说,知音难遇,既然遇到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请以“知音难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关于这个话题,可写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种合适的文体,确定一个主题,否则行文就容易天马行空,甚至流于空泛。除了抒写“知音难逢”的感叹外,也可以写“知音难逢”是因为人们被太多的俗念、杂念困扰,有时只要我们敞开心扉,也会发现“知音”并不难逢等。
佳作展台
知音难逢
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一个出入山野的樵夫,在那高山下、流水旁,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高山流水遇知音。
俞伯牙有幸,遇上了钟子期这个知音。钟子期驾鹤西去之后,俞伯牙的琴声再也没有响过——知音难逢。
几千年来,这知音似乎越来越难遇——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甚至有人扬言:如果能够给我一个知音,我愿意分给他一半的家产。
细细分析一下,知音难逢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人缺少了遇到知音的环境。俞伯牙和钟子期在哪儿相遇的?高山流水旁。现代人呢?抬头向窗外看去,到处都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难得有个周末,兴冲冲地爬到梧桐山顶一看,全是黑压压的人头,耳边充斥的全是喧嚣的人声。间或有那么一个悠扬的乐曲声夹杂在里头,仔细一听——手机铃声!
其次,现代人的等级观念切断了遇到知音的道路。试想,俞伯牙如果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他就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家了。别说一个砍柴的樵夫不能碰见他,就是一般的政府官员也难遇见他啊!要聆听他的琴声?排队买票吧!而且价格不菲,动辄几百上千的。一个小老百姓,哪有那么多的闲钱?而那些前去聆听琴声的富豪当中,即使有能听懂俞伯牙的高山流水之音的,但是他又愿意委屈自己去和一个“弹琴的”相交往么?所以,俞伯牙是遇不着他的知音了!
再次,现代人的价值观阻碍了知音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人很忙,忙着赚钱,赚了钱忙着买房买车,炒房炒股炒基金。他们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去聆听一曲《高山流水》?如果钟子期到了现代社会,他就是一个私营企业的小老板——高山砍柴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若是在砍柴的过程中听到了俞伯牙的琴声也不会愿意停下他的斧头的。那么,这千古的佳话就要被改写了。如今的钟子期们哪里会有闲情逸致去对俞伯牙的琴声发出“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江河”的感叹?俞伯牙就是把琴弦弹断,把手指勒出鲜血来也未必能碰着知音啊!
最后,现代人篡改知音的定义防止了知音的出现。现代人早已没有了那种纯粹的朋友关系,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关系——现代人都很精明,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才是朋友,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与之交往;相反,即使是才高八斗、艺高十丈的绝世高手,他也不会用正眼瞧你一下,何况是区区一个路人?你那琴声即使响遏行云,也很难打动一个眼里耳里只有利益的现代人的铁石心肠。没有了打动,这知音又从何而来?
当高楼越砌越高,当防盗门越装越厚,知音就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是现代人的悲哀。如果可以,我愿意回到古代,带上我的镰刀斧头,走进山林,去做一个简单而快乐的砍柴人,当俞伯牙的琴声悠然响起的时候,我停下我略为匆忙的脚步,擦擦额头的汗珠,仔细聆听一下那沉稳如山、清澈若水的琴音……
PAG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