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0 17:19:32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文艺评论和随笔
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
1.通读剖析文章,筛选概括文章信息
2.梳理作品结构,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3.理解重点句段,提炼文章主旨观点
4.借鉴文章写法,学习写作方法技巧
考点及能力要求 学考 高考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句子的含意 B B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C C
3.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 C C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C C
5.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C C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曾在上海与叶圣陶、夏衍、丰子恺等创办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为《中学生》)。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
要点一 作家作品
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任教。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代表作:《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汉语言文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掌握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走上大街放眼望去,错别字不少;翻开书报,错别字、病句到处可见;听人讲话,不规范的用语几乎随时都可以听到……鉴于此,作者从生活和文学艺术出发,举例分析,旨在引导读者认真学习祖国语言,养成一字不可放松的谨严精神,从而能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要点二 背景寻踪
要点三 字音字形
míng 
zú 
cén 
zhēn zhuó 
zǎo 
zǐ 
jiǎo 
pēng 

jiáo
jué 

è
ě 
yūn
yùn 

jiè 

bāo 
chéng
shèng
蛊 
盅 
镞 
簇 
弊 
蔽 
敝 
锱 
淄 
辎 
渎 
黩 
牍 
赎 
窦 
椟 
婵 
惮 
殚 
箪 
禅 
蝉 
掸 
1.近义辨用
(1)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辨析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
要点四 词语运用
辨用 ①戏曲事业要发展,就要________,要走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正确道路。
②嘉靖皇帝在继位之初做了一些________的工作,包括起用被降调的官员,追赠被处死的官员,裁革多余官员,等等。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2)锱铢必较·斤斤计较
辨析 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
辨用 ①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__________不可。
②本来是无所谓的事情,不要再__________了。
锱铢必较 
斤斤计较 
(3)咬文嚼字·字斟句酌
辨析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辨用 ①编写工具书就必须___________,字词的释义要准确、到位。
②他沉默了许久才开口,___________,生怕说错。
咬文嚼字 
字斟句酌 
2.词语积累
(1)不即不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富五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才高八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索然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形容文才非常高。 
形容呆板枯燥,没有趣味。 
(5)清沁肺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点铁成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鸣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新、爽朗的感觉渗入人的肺腑。 
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重点一 主旨概括
文章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重点二 结构图解
1.“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够味”一词有什么含义?
【品析】 “够味”的意思是说将“是”字改为“这”字,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强烈。这个例子说明一句话虽然只改了一个字,但表达效果却大为不同,说明不同的语言形式能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重点三 句段品析
2.“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如何理解这句话?
【品析】 这句话是说文字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特点。科学领域的文字需要准确和相对稳定的意义,越明显越好,越确定越好;而文学的语言则需要借助联想,使文字具有活生生的特殊意义,越有特色越好,越鲜活越好。
3.“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品析】 这句话为文学艺术的进步,指出了一条根本途径,对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对整个文艺学界,都有指导意义。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
作者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在文中前五段举了几个实例?举这些实例各有何用意?所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的写作带来怎样的启示?
重点四 小组合作
列举的实例 作者的用意(论证的观点)
郭沫若改台词(第一段) (1)
(2) 强调情感在表达上的作用
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第三、四段) (3)
(4) 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提示】 (1)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句式不同,意味也不同,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水浒》和《红楼梦》(第二段) (3)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也不同,斟酌文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4)“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第五段)
共同点:例子都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本部分的材料丰富,大都取自于名家名篇,如《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这样有说服力,便于表达作者观点。我们写作时也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

1.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即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重点五 疑难探究
【探究】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情感走的,更动了文字同时也就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就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2.从朱先生做学问的精神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关语言修养的启示?
【探究】 ①一般人写文章不大重视语言修养,没有用严谨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推敲文字,以致白字连篇,语病百出。朱光潜先生的文章会让我们深受触动,原来语言文字中有那么多的奥秘,有那么大的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写作,我们必须一字也不放松,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味的习惯,这样,就有提高语言修养的希望。

②文学,也是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媒介和手段。文学研究、文学欣赏不能不重视语言。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欣赏,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是有教益的。
1.叙议结合,析评交织
文章以叙述开篇,不厌其烦地列举炼字的例子,而且边举例,边分析,边讨论,使得“叙”中渗透“议”,“评”时不离“析”。因而文中所提出的观点,都有事例作论据,都有分析作支撑,都有坚实的根基。如举“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和《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改写的例子,说明“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重点六 写法借鉴

2.取例典型,论证有力
本文之所以用例十几个,但并无累赘之感,除了以例分析、由例入理之外,用例典型而具有代表性也是原因之一。首先,作者所举用字成功之例,一般都是名篇中的名句。其次,作者举例时常变换角度,如前五段中的几个事例,尽管都是在说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但角度却完全不同。
【素材开发】
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赋予成语“咬文嚼字”以新义,揭示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根本途径,阐明了文学艺术进步的关键所在,深刻揭示了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主题适用】
“咬文嚼字”“治学”“创作”等。
重点七 素材运用
【典例示范】
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锤炼来。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的“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卢延让的“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无不诠释着美言妙句背后诗人锤炼语言的艰辛,也许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来,要创作出足以“泣鬼神”的佳句,还真得进行一番“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令文化之花更绚烂
佚 名
近年来,《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在我看来,这一举措会促使文学再次成为一方净土,还传统文化与正统文化一份本真与圣洁。因此,咬文嚼字,必然会令文化之花更加绚烂。
重点八 美文品鉴


所谓咬文嚼字,便是认真推敲语言文字,乃至文史知识方面的运用。试想,倘若就连被尊为经典的书籍当中也有小儿科的知识性错误,那么谁还会保持对文化原有的那份敬畏,又有多少人会被误导?由此观之,咬文嚼字亦是必须。
再看当下,书刊界、影视界,颠覆、戏说经典之作比比皆是。诸葛亮成了营销高手,潘金莲成了形象大使,孙悟空成了好员工,而各种切割、拼凑的另类图书也总能在畅销热卖区占据一席之位。然而,其背后却是传统文化精神的缺失,人们在娱乐中贱卖着自己的灵魂。可见,咬文嚼字乃大势所趋,它不仅应当消除名家作品中的错误,更应当祛除用以掩饰内心浮躁的荒诞颠覆,还文学作品一份可信度,令文化之树常青。

若想将“咬文嚼字”这一行动进行到底,只靠一份杂志的力量远远不够。正如卢梭所说:“我们必须学会再次醒来,并让自己保持清醒,不是靠机械的帮助,而是靠对黎明的无限期望。”而我要说:消除文学领域的谬误,不是要靠读者的督导,而是要靠作者内心对于文化的敬畏,自己改错,咬文嚼字。
当代网络写手层出不穷,但最终如烟火般灿烂一时之后又归于沉寂,为何?人们也许短时间内会青睐那些无厘头的作品,但无法长久忍受文字背后的浮华与短视。这一现象应该使写手们惊醒,领悟到对自己的作品“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唯其如此,作品方可受到一致好评,流传于千古而不衰。可曾想过,司马迁三十年著《史记》,曹雪芹十年语“红楼”,这为何?正是他们“咬文嚼字”,对自己的作品反复琢磨,才耗时如此之长,也因此为我们呈献了一份文学大餐,涵养了我们的心灵。
荣格说:“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实则出于一份对于国家、社会、人才培养的责任,出于一份对于文化的敬畏,从而使人们寻找到人格坐标的原点,令文化的百花园纷繁却不杂乱。
咬文嚼字,令文化之花更绚烂,令精神之原春暖花开,令世界万物灵动自然。
(有删改)
【品鉴】 作者有着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改革发展和转型期的中国文化现象体察极深,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依赖于每一个普通民众的觉醒,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拥有的文化自觉。文章开篇旗帜鲜明地提出论点,直击现实,从反面现象入手,反衬自己的观点。然后举出司马迁、曹雪芹的事例,形成鲜明的对照,材料与论点相得益彰。同时,作者精妙的引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第四段引用卢梭的名言,“我们必须学会再次醒来,并让自己保持清醒,不是靠机械的帮助,而是靠对黎明的无限期望”,并顺水推舟,引出了自己的观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倒数第二段引用荣格的名言收束结尾,有画龙点睛之效。






第8课 咬文嚼字
一、基础巩固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郭先生________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②“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________,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③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________。
A.照例  沉寂  含蓄
B.援例  岑寂  蕴藉
C.照例  岑寂  含蓄
D.援例  沉寂  蕴藉
B 解析 ①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援例:引用成例。②沉寂:十分寂静。岑寂:寂静,寂寞。③含蓄:(言语、诗文)意思含而不露。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他那锱铢必较的样子,不用问,肯定是小气鬼。
B.成熟的苹果吃起来酸甜可口,不熟的苹果吃起来可是索然无味。
C.他们对当地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纷纷写信给上级纪检部门。
D.只有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我们的文艺创作才能推陈出新。
B 解析 A项,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使用恰当。B项,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没有趣味。望文生义。C项,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使用恰当。D项,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使用恰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汉赋虽然呈现出堆砌辞藻以至好用生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锤炼语言词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B.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城市各大医院常常人满为患,专家号更是一号难求,无形推高了医疗费用和患者负担。
C.农村孩子的阅读受图书资源短缺、阅读渠道狭窄和读书氛围不浓等因素的影响而明显落后于城市同龄人,存在巨大的“阅读差”。
D.文化自信强不强,思想解放够不够,敢领风气之先的魄力足不足,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
D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可在“好用生僻字”后加“弊端”。B项,搭配不当,“推高”与“负担”不搭配,可将“和”改为“并加重了”。C项,结构混乱,应在“存在”前加“城乡之间”。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生的绿色阅读,__①__从梦想起飞的少年开始。少年最宜学诗,__②__入门得句,__③__清新可喜。__④__这与童眼观察,童心体味,终以无忌童言天真道出,大有关系。少年脱口吐秀,不关堆垛,不倚雕琢,只关性灵,__⑤__难能可贵。__⑥__,当今寄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父母,更应洞开诗窗,让孩子们翱翔于充满想象和创造力的文学天地,在孩子的人生初始阶段培育一颗优雅的诗心。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最好 如果 则 当然 / 所以
B 不妨 一旦 大都 / 当然 因此
C 应当 虽然 但是 其实 / 可见
D / 即使 也 因为 因而 而且
B 解析 作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②③两处在语意上无转折,不适宜用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排除C项;⑥处不适宜用表递进关系的“而且”,排除D项。比较A、B两项,①处如用“最好”,语气较生硬,用“不妨”更合适;且②③处选填“一旦”“大都”表意委婉,填“如果”“则”表意就过于绝对。故B项最为恰当。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多地中小学接连曝出校园欺凌事件,引发了公众的普遍焦虑。从网上流传的一些视频看,________,也让人难以置信。校园欺凌,已成为必须正视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A.欺凌者手段之残忍、花样之翻新、情节之恶劣,令人震惊
B.欺凌者手段之残忍、花样翻新、情节十分恶劣,令人震惊
C.令人震惊的是欺凌者手段之残忍、花样之翻新、情节之恶劣
D.令人震惊的是欺凌者的手段残忍、花样翻新、情节恶劣
A 解析 作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由横线后的“也让人难以置信”来看,C、D两项以“令人震惊的是”开头,与之不衔接,可排除。比较A、B两项,“手段之残忍、花样之翻新、情节之恶劣”句式整齐,比“手段之残忍、花样翻新、情节十分恶劣”更恰当。故选择A项。
6.某学校即将举行百年校庆,下列代学校拟的面向全体校友的短函,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敬爱的校友,母校建校百年庆典即将举行,母校热切盼望您的到来。
B.亲爱的校友,母校百年庆典即将举行,全体师生恳望您,届时拨冗出席。
C.母校过去的成就有您的贡献,母校今天的发展渴望您的支持,请务必出席校庆。
D.母校华诞,普天同庆,热望您共襄盛举,贡献心力,再创辉煌。
B 解析 A项,从学校的角度称校友为“敬爱的”,不得体。C项,“务必”带有命令的语气,不得体。D项,“普天同庆”指天下的人一同庆祝,不适用于“校庆”这一场合。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戊、戌二字很相似,区别仅是其中的一横,但音义亦各不相同。不过,要说戊、戌二字,还得先从戈字说起。
②戈的甲骨文字形,像是一把在木头长柄上装有锋利长刃的兵器,那可是远古时的一种兵器。从商代到战国时代,戈在中国战场上十分常用,拼打厮杀中总是离不开戈,秦朝后,戈才逐渐消失。戈主要由青铜浇铸而成,其刃横出,可勾可击。戈在中国古代武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荀子·议兵》曰:“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就是说,古代的兵器,也不过是戈、矛、弓、箭罢了。在《说文解字》中,戈还是540个部首中的一个,凡由“戈”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兵器有关。戊、戌,就是由戈组成的。
③戊字,从戈,可是对于左边的“丿”的理解,人们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从丿从戈,是个会意字。“丿”为“不”的意思。“丿”与“戈”,作为部件,组成了“戊”,表示“不动之戈”,也就是不用动武的意思。古时戊字与武字同音通义(武,从止从戈,就是将戈举起来,停止战事的意思)。有的则认为,戊与戉相似,戉是钺的异体字,“戊像斧钺之形,为戚(古代兵器,形同斧)之古文”。《说文解字》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我认为,此说在理。戊是一种像斧,却比斧大,圆刃可砍劈的武器。此为戊之本义。
④但是,许慎《说文解字》曰:“戊,中宫也。”意思是说,戊在中央,即宫殿中央的意思。且用五行来解释,这显然不是本义。因为许慎生活在东汉,在撰写《说文解字》时,并未见过甲骨文。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约1 500年,而甲骨文的重新发现、被认识的历史又仅短短的100多年。再加上许慎是根据秦朝的小篆训诂的,其错断就在所难免了。由于甲骨文的深埋,时光的流逝,戊的本义也随之消失了,逐渐假借成了天干的第五位,即甲、乙、丙、丁、戊的中文序数“第五”的代称。
⑤戌也从戈。甲骨文字形也是长柄斧钺类古兵器的样子,与戊的甲骨文字形很像,只是“戊”的头部没有戌那么大,仿佛是一条线似的,而“戌”的头部则像是斧头,粗大多了,且用弧线表示宽度,更为形象了。“戌”字比“戊”字还多了一横。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一横,是区别兵器大小的标志。戊是小的斧头模样的兵器,戌是大的斧头模样的兵器。不过,“戌”作为本义的使用并不常见,主要用于地支和人名。也许因为戌与戊太相似了,难以区别,便被用于地支的同音假借了,成了地支的第十一位。
⑥《说文解字》曰:“戌,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从戊含一。”这仍是根据小篆字形来解释而造成的错误,其依据仍然是天干地支,并非本义。
⑦天干地支,是远古时代中国古人对天象的观测。至于为何戊戌年是狗年,那是天干地支的编排。戊为天干的第五位,戌为地支的第十一位,而狗是中国十二生肖排行第十一的动物,对应地支为“戌”。
(摘编自金辉《戊戌之别》)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慎并未见过甲骨文,是根据秦朝的小篆训诂的,所以无法正确判断“戊”字的本义。
B.“戌”比“戊”多了一横,这一横是区别兵器大小的标志,由此可探知二者的字义。
C.“戌”字作为本义的使用并不常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它的释义并不是本义。
D.狗在中国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十一,对应地支的第十一位“戌”,因此戊戌年俗称狗年。
B 解析 由原文第⑤段中的“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一横,是区别兵器大小的标志”可知,这是作者的猜测,并不是事实,选项变推测为肯定。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论述了人们对戊字意义的两种说法,作者认同第二种说法,并由此推断出它的本义。
B.文中多处引用《说文解字》对“戊”“戌”二字的释义,意在说明二者现今的意义并不是其本义。
C.为了指出“戊”“戌”二字的不同,作者先对“戈”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具体说明其与“戊”“戌”二字的联系。
D.本文论据翔实,作者运用大量事实论据推翻了许慎《说文解字》对“戊”“戌”二字的错误论断。
D 解析 “大量事实论据”错,原文并没有运用大量的事实论据。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戊、戌两个字的字义都与戈字有关,但因其中一横而有所区别,音义各不相同。
B.戈是远古的一种兵器,常用于中国战场,在中国古代武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戊的本义逐渐消失,是因为甲骨文还没有被发现,随之假借成了天干的第五位。
D.凡由“戈”组成的字大都与兵器有关,戊、戌都由“戈”组成,可知都与兵器有关。
B 解析 “常用于中国战场”错,原文第②段的表述是“从商代到战国时代,戈在中国战场上十分常用……秦朝后,戈才逐渐消失”,选项扩大了范围。
三、语言运用
10.下面两段文字,在逻辑推断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请分别说明各段的问题。
(1)不少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所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某些科学技术的运用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部分物种灭绝。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物种灭绝其实是大自然的规律。据科学考证,物种至少经历了五次大灭绝,自然灾害是这五次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以偏概全,第一个分句中的“不少学生”只是指部分学生,第三个分句中的“学生”变成了全部学生。(2)偷换概念,把“前五次物种灭绝的原因”混同为“现代部分物种灭绝的原因”。
答案 (示例)(1)前文的“不少学生”只是部分,后文的“学生”变成了全部。
(2)前五次物种灭绝的原因并不能与现代部分物种灭绝的原因等同。
11.下面这则通知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通 知
全校师生:
我校将于9月20日与实验中学展开辩论赛,现万事俱备,急需母校师生找一找辩论时的背景音乐,希望广大师生不吝赐教。请于明天下午2:00~5:00交到团委办公室,其他时间恕不接待。
校团委  
2018年8月10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万事俱备”文言色彩浓厚,与整则通知的语体色彩不符。②“母校”用来称本人曾经在那里毕业或学习过的学校,用在此处不恰当。③“找一找”口语色彩浓厚,与整则通知的语体色彩不符。④“不吝赐教”的意思是“不吝惜给予赐教”,是请人提意见或发表看法的客气话,用在此处不恰当。⑤“其他时间恕不接待”语气过于强硬,不符合通知的语体要求,可删除。
答案 ①“万事俱备”改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②“母校”改为“全校”;③“找一找”改为“提供”;④“不吝赐教”改为“大力支持”;⑤“,其他时间恕不接待”删除。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