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文艺评论和随笔
第三单元
林庚(1910~2006),作家、诗人、学者。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1928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参与创办刊物《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1934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继续写诗。这一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
要点一 作家作品
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探索新的格律体诗。1947年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有独到的研究。著有《夜》《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冬眠曲及其他》《北平情歌》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新格律诗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然而发展到后来,诗坛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过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来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要点二 背景寻踪
要点三 字音字形
niǎo
zhuó
zhēn
cén
quán
tiáo
jiǎo
yùn
dìng
rǎn
piān
dān
chán
níng
nìng
fā
fà
chuàng
chuāng
bó
pō
萧
箫
潇
淀
锭
绽
砧
粘
拈
掂
帖
迢迢
沼
诏
笤
招
1.近义辨用
(1)传诵·传颂
辨析 传诵:①辗转传布诵读;②辗转传布称道。传颂:辗转传布颂扬。
辨用 ①这首诗曾经________一时。
②全村人都________着他英勇救人的事迹。
要点四 词语运用
传诵
传颂
(2)典型·典范
辨析 典型: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②文学艺术作品中用艺术概括的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辨用 ①《孔雀东南飞》是古代民间叙事诗的_______作品。
②卡夫卡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勇于跳出19世纪文学塑造纤毫毕见的________人物的桎梏,为当时的文坛贡献了全新的元素。
典范
典型
(3)一字千金·一字千钧
辨析 一字千金:一个字值一千金,形容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一字千钧:一个字有三万斤重,形容文辞极有分量。
辨用 ①《拉贝日记》以具体而真实的文字,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________,有力地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
②鲁迅杂文的语言,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现不足,妙喻层出,讽刺深刻,旁征博引,可谓_________,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力。
一字千钧
一字千金
2.词语积累
(1)熟能生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难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落于言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去无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用一句话难以说清楚,形容事情曲折复杂。
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远。
重点一 主旨概括
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对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剖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重点二 结构图解
1.“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如何理解“暗示性”一词?
【品析】 所谓“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因其不是词语的一般义(词典可查的),但与一般义有关,所以说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重点三 句段品析
2.“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如何理解“敏感而有修养”这一短语?
【品析】 “敏感”是指诗人们能认识语言中一切潜在的力量,就是说不但懂得词语概念的意义,而且熟悉它的丰富而微妙的形象色彩、感彩。“有修养”是指诗人们能够把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如何理解这段话?
【品析】 这段话说明了“木叶”的形象生动的原因。古诗中引用“木叶”,其意象往往没有离开过一个“秋”字。对“秋”的古人,或壮志未酬、抱负未展,或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羁留他乡、倍感思亲,他们面对肃杀、萧索的秋景,一股凄然悲凉之情就会随之而生。而我们读到“木叶”之类字眼,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阅读全文,结合第六段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下面的表格。
重点四 小组合作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1) (2)
木叶 (3) 干燥不湿润 (4)
落叶 (5) (6) 春夏之交
落木 (7)
【提示】 (1)密密层层浓阴 (2)繁密充实 (3)微黄 (4)疏朗、飘零之意 (5)繁密绿色 (6)饱含水分 (7)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1.作者是如何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木”的意味的?
【探究】 作者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木”与“树”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异同:“‘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重点五 疑难探究
由于“木”和“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因此,古代诗歌中由此而生发出的“木叶”“树叶”“落木”“落叶”的意味就不相同了。这不相同首先表现在使用的场合不同,表达的情感就不同,营造的意境也不同。其次是表现的形象不同:“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2.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在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要用“说‘木叶’”作为标题?
【探究】 用“说‘木叶’”作为标题,一是小中见大,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以具体喻抽象,以此作为引子,引出随笔话题,自然贴切;二是以“木叶”作为例证,使得文章富有形象感,阐释有凭有据。在文中作者先指出一遇到“木叶”,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再探寻“木叶”用于秋天的情景时所蕴含的意味,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整个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可能得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写出的文章便是一篇理论性较强的、较为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了。
标题探究“五思考”
(1)思考标题自身的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2)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有的作品的标题,直接点出了写作对象。作答时要特别关注其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有的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作答时,更要注意结合对象前面的修饰语以及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思考标题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在标题中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对象的外在特征、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
(4)思考标题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有些文章是以句子为标题的,这些句子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
(5)思考标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从构思看,文章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是文章的线索。
1.简明的结构,严谨的思路
文章由“木叶”成为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联想到古诗词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有用“落木”的,但就是没有用“树叶”的,从而展开思索,发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它本身没有“落叶”的因素;二是“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还会带来颜色的暗示性。
重点六 写法借鉴
2.旁征博引,循循善诱
作者以屈原诗开头,引起读者对“木叶”的关注,紧接着引用历代诗人沿用“木叶”这一形象的诗句,提出疑问,引出下文。为说明“木叶”的艺术特征,作者分析了大量与“木叶”有关的艺术形象,如“树”“叶”“落木”等等。对于每一个艺术形象,作者都大量引用名家诗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素材开发】
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他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从这一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后面,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遣词用语的谨严。
重点七 素材运用
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主题适用】
“深阅读”“语言的奥秘”“严谨治学”“读诗”等。
【典例示范】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忠贞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提升个人素养的香茗。让我们从名利场中走出来吧,让我们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和劳碌的身心吧,静静地坐下来倾听诗,品味诗,吟诵诗,在霞光满天的早晨,在小雨淅沥的黄昏,在万籁俱寂的深夜……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林庚先生的“做人”
余 杰
常言说“做人”,而高境界的人不是“做”出来的。
年逾九旬的林庚先生是北大中文系年纪最大的老教授。老人平时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我在中文系呆了整整六年,也不过见了先生三五次面而已。
重点八 美文品鉴
据说,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那天,林先生穿着一身笔挺的新衣服,满头的白发也梳得“一丝不苟”。他讲《红楼梦》,讲古典诗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那风度,那气派,学长们回忆起来至今依然为之而神往。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我曾经跟先生有一次直接的来往。中文系要办一份学生刊物,我是编委之一。大家建议去找林庚先生题字。我说:“先生高龄了,不好去打扰吧?”其实,背后还没有说出来的话是,我担心老先生脾气大,去了有可能自讨没趣。一位老师猜出了我的想法,告诉我说,林先生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放心去找林先生吧。
于是,我壮着胆子拨通了林先生家的电话。从电话的那头传来沉稳有力的声音:“您是哪位?”我简要介绍了我的请求,忐忑不安地等待先生的答复。先生很爽快地答应了。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欢喜,小心翼翼地问:“那么,您看我什么时候来取呢?”先生说:“看您什么时候方便。下午行吗?”我万万没有想到,先生会用这样的口气跟一个20出头的后辈学子说话。
先生不是着眼于自己什么时候有空,而是问对方什么时候有空。按照约定的时间,我赶到了先生的寓所。更没有想到的是,先生早早地就在门外等着。那时还是初春时节,先生站立在料峭的风中,胸前围巾飘飘,依然具有当年神采飞扬的诗人气质。
先生一见面就跟我握手,然后对我说:“我担心您找不到地方,便出来看看。”先生的手干瘦而温暖。
把我接进屋子,拿出一张精美的写好题词的卡片,先生带着歉意的微笑对我说:“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不知道适不适合刊物用?”我接过先生写的字,仔细一看,发现有一处刮过的痕迹。原来,有一个笔画大概是写的时候手抖了一下,先生便小心地刮去,再精心添补上。我顿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几个小小的题字,先生也如此认真。我想象着先生趴在桌子上一点一点地刮去墨迹的情景,眼睛湿润了。
心里有些责怪自己,真不该打扰先生的。先生和蔼微笑着送我出门。我已经走出很远了,一回头,看见先生还在门口目送我。林庚先生是一位国宝级的学者,而我仅仅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普通学生,先生却以完全平等的方式来对待我,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附加价值的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这种尊重在今天已经“多乎哉?不多矣”。
一位学贯中西的世纪老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待人接物的。我想,俗话说“做人”,其实,高境界的人都不是“做”出来的。比如林庚先生,他的一切言行都是自然而然的,在他看来理应如此。真个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出乎常理的,所以感到惊讶。这就是我们与老一辈学人之间的差别。学问的差别是看得见的,而在人格上的差别却是看不见的。我们没有那份“平常心”。我们会压抑不住自己的傲慢、轻狂,即使是谦虚,也是有意做出来的,显得很勉强。与林庚先生相比,真是汗颜啊!“高山仰止”,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吧。
一流的学问背后是一流的人品;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来。不少年轻的学者,沉湎于沽名钓誉,对学生敷衍了事,早忘了什么叫作“为人师表”。
想想林庚先生吧。想想那位衣着朴素的老人,那位认认真真备课的老人,那位认认真真题字的老人。这是一位真正的长者。
(有删改)
【品鉴】 这是一篇优美的记叙文,文章记叙了林庚先生的两件事:一是为北大学生讲“告别课”,一是为学生刊物题字。两件事一虚一实,一略一详,生动地表现了林庚先生一流的学问、一流的人品。略写讲课,详写题字,意在照应“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来”。文中细节描写细腻逼真,人物刻画生动形象,值得我们模仿学习。
说“木叶”
一、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多作为思想的载体,而诗则多作为感情的载体,因而文偏于表现逻辑思维,而诗偏于表现形象思维,似乎是个________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打破,对于________的人来说,无疑会被认为是一种生疏可疑的异端而加以反对。但如果我们不从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出发而从作品本身出发,就可发现:( );并且,散文化的议论本身还有助于突出抒情诗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构成了宋诗一个很大的特色。
至于宋人以才学为诗,这主要体现在诗中用典故方面。用典风气的流行与形成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有关联的。宋代诗人多数是博学之士,他们的高层次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诗的创作中,从而出现了作者以才学为诗、作品风格繁缛、用意深曲等种种现象。这是宋诗的又一特色,但这一特色的优劣,则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无法________。陶渊明可算古来第一位善于用典的诗人,将陶诗囫囵读去的人,往往未能详悉。但我们即使找到它们有那么多的“来处”,也无须________,因为“用事而不使人觉”,也就近于或同于“胸臆语”,即创作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相沿成俗 墨守成规 混为一谈 自鸣得意
B.相沿成俗 故步自封 混为一谈 沾沾自喜
C.约定俗成 故步自封 一概而论 自鸣得意
D.约定俗成 墨守成规 一概而论 沾沾自喜
D 解析 第一处,相沿成俗:沿袭某种做法逐渐形成风俗习惯。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语境强调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了诗文写法的区别,应填“约定俗成”。第二处,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根据“这一传统的打破”“加以反对”可知,应填“墨守成规”。第三处,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一概而论: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式)。语境强调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分析所有作品,应填“一概而论”。第四处,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自鸣得意”比“沾沾自喜”的语义重,根据语境可知,应填“沾沾自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含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有益于表现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性
B.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含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性
C.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性,并不被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含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所排斥
D.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性,并不因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含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而被排斥
B 解析 根据后文“散文化的议论本身还有助于突出抒情诗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可知,括号内的语句应以“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含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开头,排除C、D两项。比较A、B两项,根据后文“并且”可知,括号内的语句与后文形成递进关系,“并不排斥……”与“还有助于……”衔接更紧密,排除A项。故选择B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典风气的形成与流行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是有关联。
B.学术文化的隆盛和用典风气的形成与流行是有关联的。
C.形成与流行的用典风气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是有关联的。
D.用典风气的形成与流行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是有关联的。
D 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其一,成分残缺,画线句缺少谓语,可在“有关联的”前面加上“是”,或删去“有关联的”中的“的”;其二,语序不当,“流行与形成”应改为“形成与流行”。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些经典古诗文__①__经久不衰,__②__它们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振。优秀的古诗文作品,__③__具有文学上的审美趣味,__④__具有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它们穿越千年,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__⑤__在个体精神世界疲惫、懈怠、干涸的时候给予他们心灵上的甘霖,__⑥__使他们保持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之所以 是因为 不仅 还 并 /
B / 就在于 除了 并且 由于 必然
C 既然能 肯定是 / 也 甚至 因此
D 之所以 不排除 不但 而且 / 进而
A 解析 “一些经典古诗文经久不衰”和“它们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振”之间是因果关系,前为果,后为因,故①②两处应填表因果关系的一组关联词;“优秀的古诗文作品”自然应该具有“文学上的审美趣味”,而“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则是其深层次的美,故③④两处应填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故选择A项。
5.下列有关贺词、对联和诗句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杏林之光(赞教师)
②鱼跃龙门(贺升学)
③敬颂钧安(祝平辈)
④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挽联)
⑤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勉辞)
⑥一联佳句随流水,百合香车动画桥(贺友情)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D 解析 ①“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杏林之光”用于赞教师不恰当。②“鱼跃龙门”比喻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用于贺升学,使用恰当。③“钧”用于称有关对方的事物或行为(对尊长或上级用)。“敬颂钧安”为敬辞,用于祝平辈不恰当。④该联意思是:仙鹤跟随着白云的影子消失不见,杜鹃的声音好像冬天的月光一样寒冷。用作挽联,使用恰当。⑤该联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苔》,意思是: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用于自勉,使用恰当。⑥该联是贺新婚用联,上联贺新婚夫妇成为知音,下联描写结婚时热闹、喜庆的场景。用于贺友情,使用不恰当。
6.下列诗句的意境,与“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最为相似的一项是( )
A.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B.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
C.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
D.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
C 解析 “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的意境,由“片石孤云”“清池皓月”可看出是清幽渺远的。A项,“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与题干中诗句的意境不符。B项,“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中“无”与“有”虚实相生,组合巧妙,突出故居之寂寞、处士之孤独,与题干中诗句的意境不符。C项,“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写山中幽静,幽溪苍苔,鹿过不惊;鸟栖深树,悠然自得,树上白云飘然而过,鸟儿不知。与题干中诗句的意境相符。D项,“疑天上”“似镜中”突出了皇宫和京城的繁盛、美丽,与题干中诗句的意境不符。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的“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辞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词语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一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能心领神会,恍若身历其境。
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的诗,崇尚有神韵的诗,而不是崇尚单纯形似的诗。王维的《终南别业》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陶渊明的《饮酒》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藏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摘编自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其实是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字里行间隐含着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
B.评判一首古典诗歌艺术的高下,不仅要看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看已经说出的言辞对其隐含着的意思是否有所暗示。
C.在日常口语表达和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时可以长篇大论、反复铺陈,而诗的语言则讲究“言约旨远”,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
D.“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两句可以理解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正好体现了诗的语言“言约”的特点。
C 解析 “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错,原文第二段的表述是“诗中的言辞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的语言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常常借描写具体场面或景物的语言进行象征和暗喻,从而营造深远的意境。
B.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借暮云春树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张九龄的《感遇》以丹橘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它们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
C.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那些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富有神韵的作品应该受到推崇,而一些描写景物时单纯注意形似的作品则相对逊色。
D.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里的“画”不仅指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更重要的是“画”的背后往往还隐藏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B 解析 “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错,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并未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的诗性有多种表现,即便有些日常普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读者和听众也能从中感悟到未直接表达出的潜在内容。
B.诗的语言往往在已经直接表达出的内容中,还隐含着很多未说出的内容,这一点是诗的语言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重要区别。
C.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但富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确很常见,成为其显著的艺术特色。
D.陶渊明的《饮酒》通过组合意象来表达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因此,“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
D 解析 “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错,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指“隐藏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
三、语言运用
10.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①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②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③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④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通读题干所给的四个句子可知,所写的单句应包括“林庚”“成了北大名师”“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等信息。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所写的单句的陈述对象应是“林庚”,“成了北大名师”是谓语和宾语,其他信息应为修饰成分。
答案 (示例)在林庚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之后,他成了北大名师。
11.根据下面的漫画《春光先到野人家》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文字。要求:①语言形象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②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关键是根据图中的景物(山、树、花等)的特点和人物(大人和小孩)的动作、语言来表现漫画主题——春光先到野人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字数的要求。
答案 (示例)春寒乍暖,山林尚未葱郁,远处的山头还留着冬日的残雪,乡野春光却早早地赶来报到。孩子牵住父亲的手,指着树上的花苞,高兴地大喊:“爸爸,快看,春天来了,花开了!”桃花星星点点地落在树枝上,开在余寒未尽的早春里,有的含苞待放,半藏半露;有的迎风初绽,鼓鼓的小骨朵嘟着红嘴儿,像姑娘嫣然微笑。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