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文艺评论和随笔
第三单元
钱钟书(1910~1998),作家、文学研究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赴英国留学。
要点一 作家作品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代表作:《管锥编》《谈艺录》《宋诗选注》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________》、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围城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又恰当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要点二 背景寻踪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钟书的著作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桥梁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要点三 字音字形
suǐ
cù
pì
fàn
pín cù
xiāo
yuān
fèi
chù
xù
kǎn
jiàn
liáo
liāo
jìn
jǐn
yàn
yè
yān
shǔ
shuò
shù
辫
辨
辩
瓣
撩
缭
潦
嘹
卓
淖
棹
悼
绰
纳
呐
枘
衲
蚋
1.近义辨用
(1)悠久·悠远
辨析 悠久:年代久远。悠远:①离现在时间长;②距离远。
辨用 ①新疆的美体现出一种奇异的空灵,她更似一个________的梦境,而非一种触手可及的亲切。
②龙岩不仅山川秀美,物产丰富,而且历史________,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要点四 词语运用
悠远
悠久
(2)数见不鲜·司空见惯
辨析 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两者都有“见多了,不足为奇”的意思,区别在于:“数见不鲜”表示的“不足为奇”客观性强,语义重;“司空见惯”表示“某人认为某物或现象常常见到”,主观性强。
辨用 ①虽然这种场景对他来说,早已________,然而,这是一朵在中华民族的广阔的土地上首次升起的蘑菇云。
②先秦两汉时期的墓葬,用书籍随葬的更是________了。
司空见惯
数见不鲜
(3)一蹴而至·一挥而就
辨析 一蹴而至: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写得很快。
辨用 ①只见他润了润笔,一对条幅________,大家赞叹不已。
②建造如此宏伟的大厦,绝不是________的事。
一挥而就
一蹴而至
2.词语积累
(1)了不足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了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肠荡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拔木转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点儿也没有值得惊奇的。
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能把树拔起来,能把大石头转动起来,形容力量非常大。
(5)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轻鸢剪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握其本质。
原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短轻灵。
重点一 主旨概括
本文针对特定听众(本文是作者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的节译)关心的问题,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既详细介绍了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同中之异”,又阐发了中外诗歌的“异中之同”,以增强听众对中国诗歌的了解,并促进双方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重点二 结构图解
1.“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如何理解这句话?
【品析】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也就不能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诗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
重点三 句段品析
2.如何理解第二段中“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内涵?
【品析】 中国抒情诗的发展比较早,而叙事文学兴起较晚,也不够发达。《诗经》这部最早的古代诗歌总集中,抒情诗占了绝大部分,叙事诗只占了一小部分,而且叙事诗中除了个别的优秀篇章之外,大都比较拙直、稚嫩,而抒情诗则显得比较成熟、老练,且已有许多杰作。
中国除一些少数民族之外,没有产生过规模宏大的史诗,而几乎与中国产生《诗经》的同时,古希腊产生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印度也产生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大史诗。在整个诗歌史上,中国抒情诗蔚为大观,而叙事诗则总显得不够景气。
中国抒情诗在出现唐诗宋词的顶峰后,后世很难再有超越它们的文学作品和样式,所以作者认为“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3.“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请对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品析】 这个句子巧妙地用“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说明了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的“高”,但却没有什么根基的特点。
4.“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品析】 这两句话里,作者用“闪电战”“轻鸢剪掠”形象地写出了阅读中国诗的“快”和中国诗的“短”。
5.“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请对这段文字作简要赏析。
【品析】 “比重”意为厚重程度。句中运用比喻手法,将中国诗与西洋诗进行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笔力轻淡的特点。
6.“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品析】 这两话用狗作比,隐讽那些对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巧妙诙谐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论者“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特点,用语幽默,表达了作者对中西本位文化论者的讽刺与反对。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具有哪些特征?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的,并完善下面的表格。
重点四 小组合作
特征 原因或表现 比较对象
简短而有悠长的意味 原因: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旨在使读者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爱伦·坡
(1) 表现:(2) (3)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原因:(4) (5)
【提示】 (1)富于暗示 (2)引诱读者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不了了之,引得读者遥思远怅;问而不答,以问为答,令读者回肠荡气 (3)魏尔兰、济慈、维荣、拜伦 (4)与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 (5)英语、法语、德语和惠特曼
1.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为什么“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
【探究】 作者借此说明中国诗歌尽管在表现形式上确实有别于外国诗歌,但是中国诗首先是诗,具有诗的基本特征,而且由于人类的基本习性是相同的,所以“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重点五 疑难探究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既对中外“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进行了批判,同时也提醒了外国朋友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诗歌,以及对中国诗歌研究应该持有的态度。
2.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探究】 文章结构布局的主要特点: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时广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文章第一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比较;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分析中国诗的特点。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文章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形象精妙的比喻
本文谈的是“中国诗歌”这一笼统抽象的概念,但作者不是空洞地去谈理论,而是运用巧妙的比喻,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如讲到中国诗歌的篇幅短小时,作者以“闪电战”“轻鸢剪掠”“樱桃核”“二寸象牙方块”喻之,形象生动。讲到中国诗轻淡的笔力和安和的词气时,将中国诗与西洋诗进行比较,用了“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吹着芦管”和“乐队合作”等比喻,明白如话。
重点六 写法借鉴
结尾在讲到中西诗内容、作风暗合,“读外国诗”“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时,打了一个比方:“研究我们的诗准能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设喻生动、亲切。
【素材开发】
清华藏书之富,在当时各大学来说是数一数二的。清华图书馆书库、书架上的书,经常满满当当的几十万册,中外古今图书无不应有尽有。钱钟书入学后的第一个志愿就是“横扫清华图书馆”,读尽清华藏书。
重点七 素材运用
他一个礼拜读中文书,一个礼拜读英文书。每个礼拜六,他把读过的书整理好,抱去图书馆还,再抱一堆回来。在清华,钱钟书是在校借书最多的一位。他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笔画下佳句,还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多是此君手笔。
【主题适用】
“立志”“读书”“积累”等。
【典例示范】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能增加人的智慧,读书能增加人的才干,读书能洞悉天下事。钱钟书当年在清华求学时就立下大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古人也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几句话综合起来理解就是: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奋与毅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就辉煌壮丽的人生。
论快乐
钱钟书
我们经常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1ange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
重点八 美文品鉴
这种神话,确反映了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快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以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
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有删改)
【品鉴】 本文从快乐的短暂性、虚无性和精神性三个方面来阐述作者独特的快乐观,最后以“矛盾是智慧的代价”收束全文,启人深思。本文想象无拘无束,格言警句迭出,随处可见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比喻新奇多样,妙喻连篇。列举多用排比,一气呵成。文笔犀利,语言幽默,于妙趣横生之中不乏调侃和讽刺,读来不由人不会心一笑,有思有得。
第10课 谈中国诗
一、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唐诗达到了中国诗歌的顶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谱写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情浓意厚,字里行间尽显真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出了无限的苍凉,________;“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将心中的诚挚情感抒写得________。
古诗词可以作为文章的调料。我们在写作时,如能熟练运用古诗词,会让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甚至能起到________的作用。朱自清先生常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古诗词,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便成为描写春风的典范。古诗词中含有丰富的文章技法。( )。多读古诗词,我们还会积累丰富的文化符号——意象。意象是诗人主观形象的情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突出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当然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情景下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情怀。比如,“菊”常象征隐逸、高洁、清高,“莼羹鲈脍”常表达思乡之情,“梧桐”带着浓厚的衰飒悲凉之意,常用来表现愁苦、孤寂等情思……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符号,使我们成为一个________的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扣人心弦 痛快淋漓 点石成金 满腹经纶
B.动人心弦 痛快淋漓 画龙点睛 满腹经纶
C.扣人心弦 淋漓尽致 画龙点睛 锦心绣口
D.动人心弦 淋漓尽致 点石成金 锦心绣口
C 解析 第一处,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动人心弦:指激动人心,也指非常动人。句中用来形容诗句,应填“扣人心弦”。第二处,痛快淋漓:形容欢快到了极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根据“情感抒写”可知,应填“淋漓尽致”。第三处,点石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根据语境可知,应填“画龙点睛”。第四处,满腹经纶:形容人很有政治才能或很有才学。锦心绣口:形容文辞优美。根据语境可知,应填“锦心绣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短短几句中有起承转合,也精于构思,意象生动,议论精警
B.它精于构思,意象生动,议论精警,而短短几句中也有起承转合
C.它议论精警,精于构思,意象生动,而短短几句中也有起承转合
D.它短短几句中有起承转合,而精于构思,意象生动,议论精警
B 解析 “精于构思”“意象生动”“议论精警”从三个角度说明了古诗词具有的特点,“短短几句中有起承转合”是对古诗词结构技法的特别强调,因此,“精于构思”“意象生动”“议论精警”应在前,“短短几句中有起承转合”应在后,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精于构思”“意象生动”“议论精警”三者,从诗文特点的角度看,分别对应“结构”“内容”和“感情”,这一先后顺序符合诗歌写作思路,排除C项。故选择B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
B.意象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突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C.意象是表现诗人主观形象的情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
D.意象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
D 解析 画线句有三处语病:其一,成分残缺,应在“诗人”前加“表现”;其二,搭配不当,“意象”与“情感”不搭配;其三,语序不当,“一种”应放在“突出”之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歌被称为“语言的经济”,就更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括最丰富的意义。
①使意到而言不到
②以少量的语言
③让微情妙旨
④言尽而意不尽
⑤寄之于笔墨蹊径之外
A.②③④①⑤ B.②⑤①③④
C.③⑤①④② D.③④②⑤①
C 解析 文段阐述了诗歌语言的经济性、意在言外的问题。⑤承接③,表明微情妙旨是在笔墨之外体现的。①讲的是笔墨之外的“意”的作用,④紧紧承接①,构成一种回环,充分论证“意在言外”这一手法的重要性。结尾一句“隐括最丰富的意义”与上一句形成对比,所以第五处应该填写②。故选择C项。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__①__离不开酒。__②__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__③__唐代文人之醉酒,__④__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__⑤__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__⑥__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总是 如果 而 / 但是 从而
B 都 如果 / 固然 且 因此
C 可是 倘若 那么 既 / 所以
D 却 与其 所以 虽然 反而 /
B 解析 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古代文人墨客都离不开酒。①处,根据前文的“无论”可知,此处表条件关系,故填写“都”或“总是”均可。排除C、D两项。②处,根据后文的“那么”可知,此处应填写与之对应的关联词“如果”;④处,根据后文“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展望”可知,此处有让步的意味,填写“固然”比较合适。排除A项。⑤处,根据前文的“不仅”可知,此处应该填写表递进关系的词语,比如“且”。最后一句是对整段文字的概括,⑥处可以填写表因果关系的词语,如“因此”“所以”等。综上,选择B项。
6.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
C 解析 A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渲染的是宁静的氛围,与西湖夏夜热闹的景象不够协调。B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的是梅花,而下文描写的却是桂花。D项,“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的是对情人的思念,不能用于形容母亲对游子的牵挂和思念。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之一: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等。中国古诗中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乡太久以致儿童不识的情景寄寓着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句诗家喻户晓,也是因为诗中望月思乡的情景为天下游子共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去春来、花开花落的无限启示,是人们在节物变换时常有的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人所共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勉励友人的高唱,又成为后代留别题赠的格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这类诗歌多数是绝句,富有乐府民歌的新鲜风格。民歌本来大多就是人民的集体创作,表现的是当时个人还没有脱离民族生活及其旨趣的思想情感,因而“能代表一种民族情感”。盛唐绝句取法于民歌的这一创作原理,同时又比民歌更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提炼出共同的民族情感,其语言之纯净,情韵之天然,体现了最高的诗应是最单纯、最概括并最富于启示的艺术本质,因而易记易诵,广布人口,历千百年之久仍能触动人心,又如才脱笔砚一般新鲜。
与这类表现人生共同感悟的作品同样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其高峰也出现在盛唐。山水田园诗不仅以高雅的艺术品格成为后世绘画、园林等各种艺术的审美典范,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天人关系的理性精神。人与自然环境能否和谐共处,是全人类在任何时代都要面对的问题,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因玄学思潮的催化而形成于晋宋之际,因而自诞生之初,就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内蕴。在老庄自然观的影响下,文人们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转有自己的规律,自然之道蕴含在天地山水草木的变化之中,而要观察自然之道,必须使心胸澄明,在清虚静默的观照中“坐忘”,遗落一切,心灵与万化冥合。这就使山水田园诗形成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基本旨趣。因此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是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
从南朝到唐代,与其他题材相比,山水田园诗的表现艺术发展得最为充分,而且解决了中国美学中的虚实、形神、意境、兴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中国诗歌确立了一种极高的审美标准。尤其盛唐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气势壮阔,反映了繁荣开明的盛世气象,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给人以生活哲理的积极启示,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其成就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继的巅峰。
(节选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诗歌之所以备受青睐、流传甚广,是因为盛唐诗人们能概括人类普遍的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B.第二段引用不少盛唐名家诗歌意在表明在体察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作诗水平上,盛唐诗人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C.唐代诗人以七言绝句体来表现普遍的情感体验,既体现了其师法民歌的学习精神,又体现了其打造自身风格的创造精神。
D.唐代山水田园诗作为艺术的审美典范,其所具有的理性精神,对于今人观照现实、理清天人关系仍具现实意义。
D 解析 A项,原因分析不全面,原文第二段的表述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B项,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文中引用盛唐名家诗歌的目的是探究中国古诗中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的原因。C项,“以七言绝句体来表现……”错,这类诗歌的体裁不仅有七绝,也有五绝、律诗等。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简明扼要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唐代诗人善于提炼普遍人情,表达共同感受,令今人亦生共鸣。
B.第二段举例证明盛唐诗歌往往能引起人们共通的情感体验,第三段承此点出此类诗歌的文体特点、艺术本质、后世影响。
C.第四段论说了山水田园诗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其以表现人对自然生命的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纯真为基本主题。
D.最后一段再次点明取得前无古人、后无来继成就的唐代山水田园诗,作为唐代文学的高峰,给后人留下诸多借鉴和启示。
D 解析 根据最后一段可知,“取得前无古人、后无来继成就”的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不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且“作为唐代文学的高峰”这一说法于文无据。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会变,但共通的情感体验没有改变,盛唐诗歌传诵千年而不衰,多因此理。
B.盛唐绝句富有乐府民歌的特色,因其比民歌更自觉地提炼共同的民族情感,而使得其语言纯净,情韵天然,易记诵流传。
C.中国山水田园诗受玄学思潮的催化而形成,其创作者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这使得天人合一成为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旨趣。
D.盛唐山水田园诗境美气壮,反映了盛唐繁荣开明之气象,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给人以哲理启示,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B 解析 强加因果,“比民歌更自觉地提炼共同的民族情感”并非“语言纯净,情韵天然”的原因。
三、语言运用
1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汉字之美,美在形体,形美如画,点横撇捺呈现精妙结合。
材料:
声韵 意蕴 传递 传承
抑扬平仄 字词句篇 华夏文明 音美如歌 意美如诗 音律和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将材料分成两组:“声韵”“传递”“抑扬平仄”“音美如歌”“音律和谐”为一组,“意蕴”“传承”“字词句篇”“华夏文明”“意美如诗”为一组。然后分析示例,确定句式:续写的句子应以“汉字之美,美在”开头,基本形式为“汉字之美,美在+2字词,×美如×,4字词+动词+4字词”。
答案 (示例)汉字之美,美在声韵,音美如歌,抑扬平仄传递音律和谐。汉字之美,美在意蕴,意美如诗,字词句篇传承华夏文明。
11.唐诗是汉语言的精华。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以其美的意境、美的形象、美的情趣使古往今来难以计数的读者为之倾倒。唐诗中,哪一句最打动你的心灵,引起你的共鸣?请从以下三句中任选一句作为开头,用动情的笔墨把它抒写出来。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结合相关诗句;不少于100字。
①唐朝的离别苦。②唐朝的诗人清高。③唐朝的月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选取自己熟悉的诗句,扣住所给的关键词进行表述。如①扣住“离别苦”,在唐诗找到一两句最能反映唐朝的离别苦的诗句,然后结合离别时的场景,离人和送者的心情,合理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满含深情地描绘离别时的情景。②扣住“清高”,先选一位让自己有感触的“清高”的唐朝诗人,结合他的相关诗句,发挥合理的想象,用动人的语言来描写这位诗人。③扣住“月明”,由诗句生发开来,联系诗人眼中的明月,揣摩诗人的心境,想象他当时眼中的景象,用生花的妙笔写出唐朝明月的魅力。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示例1)唐朝的离别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灞桥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断多情柳的影子。木兰轻舟,已理棹催发,离愁化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岁月的裙袂。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湘我向秦。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呵?
(示例2)唐朝的诗人清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壶酒,一把剑,一钩残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一路吐胸怀。舞出一颗盛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虚名。喜笑悲歌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沧海一声笑,磊落两袖风。散发弄扁舟,踏遍故国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示例3)唐朝的月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皎洁的月,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床前的明月光如霜似露,永远铺在游子心头。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