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第2课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1860~1904),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州塔甘罗格市。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
要点一 作家作品
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开始从事医务工作,广泛接触、了解平民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1904年,契诃夫因病逝世。
代表作:小说《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凡卡》《变色龙》《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伊凡诺夫》《三姊妹》《樱桃园》。
契诃夫和法国的________、美国的________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用散文写作的普希金”。鲁迅曾说:“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
莫泊桑
欧·亨利
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处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统治剥夺了人们的自由。
要点二 背景寻踪
全国密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要点三 字音字形
zēng
qí dǎo
xiá
qiè
sǒng yǒng
yàng
chán
pì
jīng
cuō
qiào
ju
qiào
ké
sāng
sàng
hè
xià
jī
qǐ
zhàng
zhǎng
chàn
zhàn
xuē
xiāo
僻
癖
避
壁
辖
豁
瞎
割
宵
霄
绡
硝
诮
俏
悄
淬
粹
翠
瘁
碎
萃
悴
1.近义辨用
(1)辖制·挟制
辨析 辖制:管束,控制。挟制:倚仗势力或抓住别人的弱点,强使服从。
辨用 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被人________。但是,我们不能让人家抓住把柄,处处受人________。
要点四 词语运用
辖制
挟制
(2)不止·不只
辨析 不止:①继续不停;②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
辨用 ①那位画家一定画了________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
②长江三峡水库建成后,________可供灌溉、防洪,而且可用来发电。
不止
不只
(3)声明·申明
辨析 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②声明的文告。申明:郑重说明。
辨用 中国政府已发表严正________,向全世界________了鲜明的立场。
声明
申明
(4)平心静气·心平气和
辨析 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平心静气”侧重指“冷静”,“心平气和”侧重指“温和”。
辨用 ①刚才你有几箭没有射中靶子,还有一个原因是看的人多了,你心慌,不能够________。
②养花是一种精神的享受,看着娇艳的花草,脾气暴躁的人也能变得________。
平心静气
心平气和
(5)安然无恙·毫发无伤
辨析 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毫发无伤:没有受到丝毫的损伤。两者都有“没有受到损伤”的意思,但“安然无恙”适用的范围较“毫发无伤”广。
辨用 ①一印度女子在火车来临时突然跌入车道,火车过后,该女子竟然________,堪称奇迹。
②洪水吞没了这个村庄,幸运的是村里人都_________。
毫发无伤
安然无恙
2.词语积累
(1)六神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唉声叹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垂头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人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指品行端正的人,有时也用来讥讽假装正经的人。
(5)不成体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战战兢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筋疲力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快人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话、做事不合体制,没有规矩。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重点一 主旨概括
小说从两个角度刻画了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形象,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所、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描述他的“套子”性格,揭露他的“套子”的反动本质;
再通过叙述他的婚姻悲剧,表现他与新生力量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他必然失败和灭亡的命运。小说揭示了沙皇严酷的统治所造成的僵死、腐朽、可悲的社会现实,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表达了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重点二 结构图解
1.“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品析】 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就是他的“雨鞋”“雨伞”,这里运用了暗喻手法。“雨鞋”“雨伞”是他隔绝现实生活的套子,而他教古代语言也是为了躲避现实,“古代语言”实际上也是一种套子,只不过是无形的套子。
重点三 句段品析
2.“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品析】 这句话连用六个“不敢”,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明别里科夫所辖制的范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突出了全城人对别里科夫的恐惧之甚。
3.“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品析】 这句话表明了别里科夫衡量一件事情能否去做的标准。别里科夫作为沙皇政府的代言人,他所做的就是忠诚地维护旧有的腐朽制度和专制秩序。从中可看出别里科夫的反动迂腐。
4.“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这句话有何深层含意?
【品析】 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想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皇专政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1.结合表思考:课文一至五段着力描写了别里科夫形形色色的套子,这些套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重点四 小组合作
套子的类别 内容 “套中人”的性格特点
外套的套子
职业的套子
思想的套子
论调的套子
生活的套子
【提示】
套子的类别 内容 “套中人”的性格特点
外套的套子 雨鞋、雨伞、棉衣、黑眼镜、羊毛衫等 封闭怀旧、
思想僵化、
胆小多疑、
害怕变革、
维护现行秩序
职业的套子 教古代语言,歌颂过去
思想的套子 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
论调的套子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生活的套子 卧室像箱子,睡觉蒙脑袋,不跟人并排走路
2.请结合下面表格中的句子,判断描写手法,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典型描写的句子 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分析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第十四段) (1) (2)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第十八段) (3) (4)
典型描写的句子 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分析
别里科夫等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第二十一段) (5) (6)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第三十一段) (7) (8)
【提示】(1)语言描写 (2)表现了别里科夫落后、保守、顽固、不敢接受新事物的特点 (3)动作、神态描写 (4)表现了别里科夫因为遭遇“骑车事件”,内心焦虑程度之深和受到伤害之大,表现了他害怕新事物、保守顽固的性格特点 (5)细节描写 (6)进一步表现了别里科夫胆小怕事、守旧的性格特点 (7)心理、动作、神态描写 (8)形象地表现了别里科夫此时内心的慌张和恐惧
概括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注意事项
(1)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2)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3)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4)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1.“促狭鬼”画的漫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画那幅漫画?
【探究】 这幅漫画画的是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手挽手逛街的情景。按说自由恋爱是正常的,但在当时,“自由”是被套上枷锁的。在别里科夫看来,这是不合“规矩”的,有失“体统”的。这幅漫画,强烈地嘲讽了“套中人”的思想和生活。别里科夫对此越是感到“难堪”,就越是告诉我们:所谓的“恋爱”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也必将被淘汰。
重点五 疑难探究
2.柯瓦连科姐弟俩是怎样的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 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人物形象出现的,他们代表着有民主自由思想的进步力量,他们有正常的人类感情,敢于和“套中人”斗争。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不但鲜明地展示了两种不同性格的人物的水火不容和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别里科夫“套中人”思想的虚伪、腐朽和反动,表达了作者鞭挞丑恶的旧事物、支持积极进步力量的立场。
华连卡的笑声一方面是正常人对“套中人”越出常规出洋相的嘲弄,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钳制生命的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
五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
(1)从“自身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2)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
(3)从“情节作用”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从“主题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5)从“‘我’的作用”考虑。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3.“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探究】 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了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表明人们对完全自由的无比向往。但像他这样的爱打小报告的沙皇政府的鹰犬还大有人在,所以,“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人们惧怕的不是别里科夫本人,而是像别里科夫一样深受其毒害而又为之效忠的沙皇专制统治的鹰犬。
虽然别里科夫一笑即死的脆弱预示着专制统治的一触即溃,但只要反动政府没有被推翻,它就会做垂死挣扎,甚至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残酷地杀害有进步思想的民众。小说的结尾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呼吁人们起来和反动势力斗争。
4.小说是怎样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
【探究】 夸张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人物性格的夸张,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人物作用的夸张,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民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
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5.契诃夫塑造的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探究】 ①别里科夫式人物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代表着两股历史潮流。在民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专制主义显得更加反动,别里科夫为专制主义所辖制,又辖制他人,遏制民主自由潮流的发展。
②别里科夫式人物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许多人受着专制主义的辖制,心里是非常反感的,只是敢怒不敢言。别里科夫跟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政府的一切看作天经地义,把沙皇的政令当作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还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宽,唯恐别人出乱子,认为有责任给别人忠告,这样把整个中学辖制了整整十五年。别里科夫之类的“套中人”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类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他们实际上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鹰犬。
③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我们教师们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狐假虎威,辖制着整个中学,辖制着全城。但是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里,自以为“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但是他还是如此虚弱,不堪一击,一幅漫画就弄得他难堪至极。更富有戏剧性的是,他竟死在恋爱对象的笑声里。作者用这个形象昭示天下: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其脆弱,你怕他,他就辖制你;你不怕他,他就一触即溃。
④别里科夫既是一个象征形象,又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作者把别里科夫写成一个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连睡觉都藏在“套子”里。当然,现实中不可能有这样的怪人,作者将别里科夫完全漫画化了。别里科夫又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他也曾恋爱过,而且差点儿结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连科的训斥,他心慌意乱;被华连卡嘲笑,他无地自容,以致一命呜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个性特征,他有他的生活逻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1.精妙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让人物形象真正丰满起来。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别里科夫式的逻辑,说明了其荒唐的思维方式。再如,别里科夫看到漫画后“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他看到柯瓦连科和姐姐骑自行车时,“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
重点六 写法借鉴
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些细节描写无不显示出其奇特的心理状态,从而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
2.鲜明的对比
对比能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与别里科夫形成鲜明的对比。
3.夸张的语言
契诃夫常用讥刺和嘲讽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如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些夸张的、具有喜剧色彩的语言生动地显示出别里科夫的怪异之处,反映了其落后守旧的思想,让读者看清了他的本质。
【素材开发】
别里科夫是一个保守、反动、扼杀新思想的“套中人”的典型形象。这个形象从外表、言论到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无不是“套子”式的。他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时至今日,生活中处处可见这样的“套中人”。
重点七 素材运用
他们因循守旧,看到网络如见陷阱,谈起歌厅如临大敌,见到发廊顿觉犯罪……陈腐的观念、愚昧的言行与社会格格不入。他们总是用极端挑剔的眼光去挖掘社会的阴暗点,总是觉得人与人之间不能过于相信。他们固执地坚守“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终究,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主题适用】
“守旧与新潮”“强大与弱小”“顽固与创新”等。
【典例示范】
守旧的别里科夫最终在变革的恐惧中死去了。是变革,还是守旧?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急流险滩,不进则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过于循规蹈矩,就难免故步自封,迟早会被淘汰。变革的痛苦是剧烈的,却也是痛并快乐着的。唯有勇敢地走出陈局,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才能打开新的局面,涅槃重生!
演说家
[俄]契诃夫
一天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他死于俄国广为流行的两种疾病:老婆太凶和酒精中毒。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一名同事,有位姓波普拉夫斯基的人,坐上出租马车,去找他的朋友格里戈里·彼得罗维奇·扎波伊金——此人虽说年轻,但已相当有名气了。
重点八 美文品鉴
这个扎波伊金,诚如许多读者知道的那样,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他任何时候都能开讲:半睡不醒也行,饿着肚子也行,烂醉如泥也行,发着高烧也行。他的演说,好似排水管里的水,流畅、平稳、源源不断。在他演说家的字典里,那些热情似火的词汇,远比随便哪家小饭馆里的蟑螂要多。他总是讲得娓娓动听,长而又长,所以有的时候,特别是在商人家的喜庆上,为了让他闭嘴,不得不求助于警察的干预。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开始说,“你快穿上衣服,跟我走。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这会儿正打发他去另一个世界,所以,朋友,在告别之际总得扯些废话……全部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了。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要知道这人是秘书……某种意义上说,是办公厅的台柱子。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上,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讲得比西塞罗①还西塞罗,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
扎波伊金欣然同意。他把头发弄乱,装出一脸的悲伤,跟波普拉夫斯基一起走到了街上。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格利沙②,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对死者要么三减(缄)其口③,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两位朋友赶上了送殡的行列,就跟在后面。灵柩抬得很慢,所以在到达墓地之前,他们居然来得及三次拐进小酒馆,为超度亡灵喝上一小杯。
在墓地上做了安魂祈祷。死者的丈母娘、妻子和小姨子遵照古老的习俗痛哭一阵。当棺木放进墓穴时,他的妻子甚至叫道:“把我也放在他身边吧!”不过她没有随丈夫跳下去,多半是想起了抚恤金。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
“能相信我们的眼睛和听觉吗?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哭号,岂不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似的如此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这个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如今已变成一堆骸骨,化作物质的幻影。冷酷无情的死神把它那僵硬的手按到他身上的时候,尽管他已到了驼背的年龄,但他却依然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光辉灿烂的希望。
不可弥补的损失啊!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呢?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他嫉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妄图收买他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拢他,让他背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是的,我们还看到,普罗科菲·奥西佩奇把他为数不多的薪水散发给他穷困的同事们,现在你们也亲耳听到了靠他接济的那些孤儿寡母的哭丧。
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种种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这样的同事呢?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可是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他的演说也还让人满意,也博得了几滴眼泪,但是其中许多话令人生疑。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④,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打生下来就没有刮过脸,因而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听众都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耸着肩膀。
“普罗科菲·奥西佩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道,“你的脸不算漂亮,甚至可以说相当难看,你总是愁眉苦脸,神色严厉,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正是在这样一个有目共睹的躯壳里,跳动着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就连演说家本人也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瞧着那边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内奇⑤!”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内奇是秘书呀。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佩奇,这没错,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但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转身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佩奇。一个脸面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你这是何苦呢!”行完葬礼后,一些文官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说,“把个活人给埋葬了。”
“不好呀,年轻人!”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埋怨道,“您的那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赂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生!再说谁也没有请您,阁下,来宣扬我的脸面。什么不漂亮呀,什么难看呀,就算是这样,又有什么必要拿它来当众展览呢?气死人了,先生!”
【注】 ①西塞罗(前106~前43),古罗马演说家、政治家。②格利沙,格里戈里的小名。③原文为拉丁文,但他说错了。④上文的奥西佩奇为奥西波维奇的简称形式。⑤伊凡内奇为伊凡诺维奇的简称形式。
【品鉴】 文章开篇即点出演讲家的演讲“艺术”,奠定全文的讽刺基调。到了墓地,演说家慷慨陈词,充分发挥了演讲才华——可是他连死者是谁都没弄清楚。他的演说让在场的奥西佩奇颇为难堪,明明是给死人致悼词,却让人感觉是在“夸赞”活人——契诃夫小说的讽刺艺术可见一斑。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够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A.他也真怪,即使(即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B.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有时)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C.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甚至)压得我们透不出气。
D.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不只)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
A 解析 A项,“即使”与“即便”都是连词,表让步假设,没有区别。B项,老是:总是(多含不满或厌恶意)。有时:有时候。二者意思不一样。C项,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甚至: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二者意思不一样。D项,不止:副词,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连词,不但,不仅。二者意思不一样。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开口“三个代表”,闭口“为人民服务”,这位正人君子台上一套,背后又是一套,实在令人讨厌。
②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同学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③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④班主任告诉我们,下学期我们班的语文将由特级教师王军来上,这真是大快人心的消息。
⑤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睛,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
⑥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C 解析 ①正人君子:指品行端正的人,有时也用来讥讽假装正经的人。使用正确。②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不合语境。③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不合语境,此处应用“兢兢业业”。④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望文生义。⑤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使用正确。⑥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B.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不让做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C.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显然也是苦事。
D.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使得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A 解析 B项,不合逻辑,否定失当,应把“禁止”或“不让”去掉。C项,成分残缺,应在“孤僻的人”后面加上“来说”。D项,成分残缺,应把“由于”或“使得”去掉。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①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
②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
③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④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
⑤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⑥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⑤⑥③①④②
C 解析 从选项来看,首句有③和⑤。根据材料可知,第一处的内容应是“中学受辖制”,而不是“全城受辖制”,因此首句应该是⑤,排除A、B两项。另外,②和④语意相承,且受③的总领。而①与③语意递进,由学校推及全城。故①③相连,③与②④相连,正确顺序为⑤①③②④⑥。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听说李鸣病了,我代表同学们屈驾前往探视,希望李鸣早日康复,回到学校上课。
B.你爸爸刚才来找过你,恰好你不在,有几句话让我转告你,你一定要洗耳恭听。
C.昨日收到您的来信,十分高兴。好久不见,甚是想念;我现在工作、身体、家庭都很好,承蒙垂念,本人不胜感激。
D.父母在,不远游,我今天要出远门,如果不给令尊、令堂说一声,真怕二老牵挂。
C 解析 A项,屈驾:敬辞,委屈大驾(多用于邀请人)。不能用于自身。B项,洗耳恭听: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不能用于对方。D项,令尊、令堂,尊称别人的父母,不能指自己的父母。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轻蔑的一瞥
[德]库尔特·库什贝格
电话铃响了。警察局长拿起听筒:“喂?”
“我是警察凯尔策西。刚刚有个行人轻蔑地看着我。”
“或许您搞错了,”警察局长考虑了一会儿说,“碰上警察的人几乎都有些负疚感,所以走过警察身边时看看他,您就以为是种藐视的神情了。”
“不,”警官答道,“并非如此。他轻蔑地从上到下打量了我一会儿呢。”
“您为什么不逮捕他呢?”
“我当时大惊失色,当我意识到这是一种侮辱时,那人已经溜走了。”
“您能认出他来吗?”
“那当然,他留着红胡子。”
“您现在感觉怎么样?”
“很不好受。”
“您坚持一下,我派人接您的班。”
警察局长接通电话,派了辆救护车到凯尔策西所属的管区,并下令逮捕所有蓄着红胡子的市民。巡逻队一接到命令便迅疾投入战斗。他们封锁了大街,来到商店、饭店和居民家中,只要发现蓄着红胡子的人便强行带走。交通到处中断,警笛声让人惊恐万状,有谣传说警方在追捕一名杀了许多人的凶手。
搜捕几个小时后便取得了辉煌战果:58名红胡子男人被带到了警察局。警官凯尔策西由两名男护士搀扶,仔细察看嫌疑犯,但他没能认出罪犯来。警察局长把这归因于凯尔策西警长的健康状况,命令警察们拘留并审讯这批嫌疑犯。他说:“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
但审讯毫无收获。那名正受缉捕的男子回到家里已经好久了。警察揿他家门铃时,他正往浴缸里放水,没有听见。待洗澡水准备好,他听到邮递员的按铃声,电报带来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有人为他推荐了一个国外的好职位,条件是必须马上动身前往。“好,”他说,“现在还需做两件事:剃掉讨厌的胡子,马上搞到护照。”他舒舒服服地洗了澡,穿上衣服;为了庆贺这个大喜的日子,又着意挑选了一条特别漂亮的领带。他打电话询问,该乘坐哪一次航班,然后出了家门去理发,最后前往警察局办护照。
这里还得追忆一下,事实上这位男子的确是鄙夷地瞧过那名警察的人,因为凯尔策西酷似他的堂兄埃贡。对于这个没用又欠他债的堂兄,他心怀蔑视之意,这在他看到凯尔策西时无意从眼神中流露出来了。凯尔策西观察敏锐,他的告发是无可非议的。
办护照的事可不像那名男子所想的那么轻而易举。任凭他随身携带着各种各样的证件并出示电报也无济于事:警察局里忙乱不堪的情景把负责办理护照的官员吓坏了。他解释说:“护照是很重要的证件。签发护照需要时间,这只能让警察局长来决定。请他来办吧。”官员收起文件,站起来,“您也同去,”他说着,“我们抄近路——穿过机关办公室。”
他们走过三四个房间,里面坐着的全是红胡子男人。“真滑稽,”那男的想,“我不知道竟会有那么多的‘红胡子’,但我现在已不再是他们中的一员了。”
警察局长显得很善于交际应酬,他说:“小官员胆小怕事,避免作任何决定。您理所当然应该立即得到护照。您去伊斯坦布尔任职是我市的荣耀。祝贺您。”他在护照上盖了章,签了名,懒洋洋地将证件递给了客人。“您戴的这条漂亮领带,”他说,“上面似乎绘着一幅地图。”
“对,”那男的回答,“是一张伊斯坦布尔的市区图。”
“好主意。那么现在,”警察局长站起来,将手伸给他,“祝您一路顺风。”他把客人送到门口,热情地挥手告别,接着便到审讯被拘留者的房间去了。
为了减轻自己的痛楚,那些“可怜虫”替某些犯罪行为承担了责任,但对被指控的罪行却一致矢口否认。“继续审讯!”
警察局长下过命令,便径直吃午餐去了。餐后回来,他发现一份报告。有个理发师作证说,上午他应一名顾客的要求,刮去了那人的红胡子。他无法描述那男人的长相,可还记得他系着一条绘有地图的领带。
“我真蠢!”警察局长喊道。他急匆匆地走下楼梯,汽车正在大院里待命。“快去机场!”他大声命令司机。汽车风驰电掣地向前冲去,先后碾死了两条狗、两只鸽子和一只猫,擦伤了一辆有轨电车,损坏了一辆装有废纸的手推车,使成百上千个行人惊慌失措。到达机场时,远远望去,只见那架开往伊斯坦布尔的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警察为全城搜捕“犯人”忙得焦头烂额、不可开交时,“那人”却“舒舒服服地洗了澡”,并且轻松去警局,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曲折有致。
B.警察凯尔策西因为一位过路人轻蔑地瞧他便相当难受,且需要救护,是因为他一贯高高在上,心理素质极差,他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
C.“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一句,体现了当权者混淆黑白、善恶不分、强词夺理的丑陋嘴脸。
D.本文以“轻蔑的一瞥”为线索组织情节,描写了一个抓捕“红胡子”嫌犯的故事,揭露了警察作威作福、民众连基本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实。
B 解析 “是因为他一贯高高在上,心理素质极差,他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错,整个事件是因他而起,但他并不是“罪魁祸首”。
7.小说具有一定的荒诞色彩,试从原文中举出三例,并谈谈这种荒诞手法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荒诞”指“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小说具有荒诞色彩”意味着:在内容上,小说的情节、人物的动作行为等不合情理;在形式上,小说多采用反讽、夸张的手法,具有幽默讽刺意味。通读全文可知,事件的起因是凯尔策西因被人“轻蔑的一瞥”而打电话向警察局长投诉;事件的发展是警察局长动用了大量警力,全城搜捕,抓来了几十个嫌疑犯,而真正的嫌犯却在警察局长那拿到了护照;事件的结局是警察局长带人去机场围堵嫌犯,而嫌犯乘坐的飞机正在缓缓升空。这些情节都具有荒诞色彩,突出了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作答时,可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 (1)①凯尔策西因为别人对自己“轻蔑的一瞥”就坐立不安,甚至要诉诸法律。②警察局长接到凯尔策西的投诉居然就动用了警察局的警力大张旗鼓地全城搜捕,抓来几十个嫌犯进行审讯。③真正的嫌犯因为接到出国工作的任务,恰巧刮了胡子,恰巧要到警局办理护照,恰巧被理发师揭发。(2)荒诞手法的作用:用夸张变形的笔法,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讽刺效果更强。
8.有人认为,小说在倒数第三段即“继续审讯!”处收尾会更好。与本文相比你认为哪一个结尾更好?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文章的最后两段的内容:倒数第二段写警察局长知道了真正的嫌犯是谁;最后一段用漫画式的夸张笔法写警车追捕嫌犯的场景,而当他们到达机场时,嫌犯乘坐的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然后,从情节的设置、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等方面去分析有这两段与没有这两段的区别。
答案 观点一:本文结尾更好。理由:作者用一种漫画式的夸张,描写了警车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街面一片混乱的场景,而这又与后文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举式的笔法使得小说在叙述节奏上具有一定的张力。“案犯”乘飞机离开这个结局,可以让读者去想象警察局长暴跳如雷而又无可奈何的愤怒与沮丧,表现了作者对他们丑恶行径的无情的讽刺与嘲弄,意味深长,更有利于彰显主题。
观点二:倒数第三段结尾更好。理由:文章以警察局长命令“继续审讯!”作结尾,戛然而止,既未交代无辜者的命运,也未点明“案犯”最终的结局,读者可根据社会状况和人物性格对故事结局进行推想,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案犯”被当面放走,无辜者却要受审讯,其中也饱含着无尽的讽刺,揭示了主题。
三、语言运用
9.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要求:以“生命”为主题,句式一致,字数基本相同,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内容上,仿写句应以“生命”为主题;句式上,前面两个分句的句式是“把每一……看作生命……”,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式是“让每一……生命都能……”。
答案 (示例)把每一次花开看作生命的萌动,把每一次花落看作生命的归尘,让每一个这样小小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些美好的情感的回忆。
10.下面是一种依靠互联网终端和物联网支持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的使用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先要认真观察流程图,明确框中要素之间的关系,再根据箭头指向,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阐述这种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的使用流程。注意图中圆框代表市民的行为,实方框是回收机的操作,虚方框则表示回收机对特殊情况的处理。
答案 (示例)市民点击回收机屏幕,从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纺织物中选择可回收垃圾类别,并投入相应的回收箱。回收机经过称重或计数得出环保金额,市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收款。当回收箱集满后,系统平台会通知相关人员来清运。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