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3课 边 城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
要点一 作家作品
1930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
李健吾称沈从文的《________》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边城
1933年夏,沈从文偕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怜弱的身影,他想到了家乡小辈用河里或井里的水为去世的长辈抹洗尘垢的风俗,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以及自己从湘西走出来艰苦奋斗的经历,不禁产生了写作《边城》的冲动。
要点二 背景寻踪
他自己曾说,创作《边城》的目的,不是描绘一幅与现实隔绝的世外桃源图,而是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并在这个人生形式里,注入自己在3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所体验到的人生哀乐。
要点三 字音字形
zhàn
líng lì
qiú
zhà měng
nuó
chuài
zōng lǘ
jié jū
lòu
yàng
tǔn
cí bā
yú
pì nì
rǎng
tián
ào
niù
ǎo
mán
mái
káng
gāng
wěi
wēi
xū
yù
壤
攘
瓤
踹
揣
湍
竟
竞
拌
绊
掂
惦
1.近义辨用
(1)放肆·放纵
辨析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放纵:①纵容,不加约束;②不守规矩,没有礼貌。
辨用 ①青春里,我们还能________多久?青春里,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去做一些纯粹的事情?
②过度________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的必然是堕落。
要点四 词语运用
放肆
放纵
(2)应和·附和
辨析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辨用 ①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________着。
②我为什么要________他这种平庸的见解,干这种鹦鹉学舌的蠢事呢?
应和
附和
(3)平淡无奇·不足为奇
辨析 平淡无奇:平平常常,没有奇特的地方。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辨用 ①那部小说________,读起来乏味得很。
②孩子会弹电子琴,这在我们幼儿园是________的。
平淡无奇
不足为奇
2.词语积累
(1)安辑保守:____________________
(2)锣鼓喧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礼轻仁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抚守卫边疆。
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礼物虽然很轻,但情意却很深厚。
重点一 主旨概括
《边城》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情画,生活在“边城”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小说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的人性进行热情的讴歌,从而体现出作者对理想的“人生的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重点二 结构图解
1.“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品析】 这几句话交代了小说的社会环境,突出了边城之“边”。两个“莫不”表现了边城百姓的安居乐业,突出了边城的宁静祥和。
重点三 句段品析
规范作答社会环境描写作用题
(1)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2)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3)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品析】 两个“惊讶”有不同的内涵。翠翠的“惊讶”包含着两层意思:“二老”在当地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她没有想到刚才那个人竟是二老;很显然,她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害羞。那人“惊讶”是因为傩送在河街是知名人物,而翠翠竟然不认识,从侧面说明傩送是个优秀的男孩。
3.“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另外一件事”指什么?
【品析】 “另外一件事”是指翠翠见到二老之事。对二老的误会使翠翠有些后悔,但见到人人称赞的“岳云”,她的内心又荡起了涟漪。这个细节说明翠翠已经长大了,开始考虑自己情感上的事情,尽管还有些朦胧。
分析下面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试完善下面的表格。
重点四 小组合作
文中的句子 人物心理分析
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第五部分第二段) (1)
“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第五部分第七段) (2)
文中的句子 人物心理分析
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第五部分第十一段) (3)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第五部分第十四段) (4)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第五部分第十六段) (5)
【提示】 (1)含蓄地点明了翠翠对两年前的那个端午节意外碰上二老的事念念不忘,体现了翠翠含蓄多情的心理 (2)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 (3)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 (4)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同时这里也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5)祖父所唱的歌令翠翠想到了此时正在青浪滩行船的二老,反映出翠翠对二老的牵挂和思念
1.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探究】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人的人生形式和处于都市中心的人的人生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流行。
重点五 疑难探究
2.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探究】 选文部分是以端午节为线索展开叙述的。作者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茶峒一带的民俗风情之一——端午节赛龙舟。赛龙舟是当地最隆重的文娱活动。端午节这天人们改善伙食,穿着新衣,倾城出动,观看划船。接着,作者将作品的时间推到了两年前的端午节:就在这一天,翠翠遇见了她的心上人傩送。然后,作者又带领读者回忆一年前端午节的情形:那一天,翠翠又去看划船,内心希望再次看见傩送,可是却遇见了天保;
祖父倾向于天保,可没有想到旁敲侧击的试探却引来了翠翠的不快。翠翠的满腹心事又能向谁言说?最后,时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祖孙二人回忆着往事,心中不免都有几分惆怅。由此可以看出,文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关系的展开都是以端午节为线索的,端午节像一根银线,串起了边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充分展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情美、人性美。
3.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出色,其中翠翠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这一细节出现了多次,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探究】 翠翠从心里喜欢傩送,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这句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这一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翠翠的情感倾向也愈加明朗化;
三则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人物性格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大鱼咬你”作为贯穿翠翠和傩送之间爱情的一根线,这根线愈清晰,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就愈浓烈。但是又不难看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人性的含蓄化之间的矛盾又无意间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
4.翠翠是《边城》中的主要人物,故事的展开与发展都与翠翠有关。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探究】 ①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如在等不到爷爷时,翠翠内心是万分焦急的。两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表现了她对爷爷的无比依赖。
②纯真,可爱。如在终于见到爷爷时,面对爷爷“是不是你”的提问时,回答“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体现了祖孙情深,又体现了少女的纯真可爱。
③聪慧,矜持。如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再如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两年前端午节的事情时,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端午节的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5.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探究】 《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优美、健康的。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张扬,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得深沉,爱得彻底。
6.作者为什么要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探究】 作者笔下的湘西边城不仅环境美、风俗美而且人格也美。作者极力描写边城人的人性美,正是为了表现作者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作者的创作用意在于把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相对照;
另一种是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唯利是图的价值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一种对于虚伪的都市现实生活的反讽。
1.语言朴实,自然饱满
小说的语言朴素、饱满,不晦涩、不雕饰。这样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表现边城人古朴、自然的生活,并且从中透露出田园诗情。如描写赛龙舟的场面,叙述翠翠和傩送相遇的场景,描写抬花轿的情景等,都突出地体现了小说的语言风格。
重点六 写法借鉴
2.诗情画意,注重本色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城具有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他对湘西的民俗民风作了细致的描绘: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子的龙舟竞赛,并看善泅水者去河中捉鸭子;中秋夜晚,山城人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优美和谐的风俗画,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独特的地方色彩。
3.表现内心,细致传神
小说并没有静止的独白式的内心剖析,而是以细致入微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表现翠翠的情感萌动,揭开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内心的隐秘。作者选取特定环境下人物的神态、行动,构成强烈的暗示,指引人们透过这些神态、行动去体味人物内心的奥秘。这一点正是沈从文刻画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素材开发】
《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古朴而淳厚的风情画,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理想。小说中的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他们都有着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重点七 素材运用
文中所抒写的男女之间的纯真的爱情、祖孙之间的真挚亲情、邻里之间的淳朴友情,表现了一种真实、纯朴的人性美。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纯美。
【主题适用】
“人性与爱”“和谐之美”“精神家园”“山水美与心境”等。
【典例示范】
看倦了霓虹闪烁的纷扰,听够了市井红尘的喧嚣。静静的夜,心却飞翔于青山绿水间。
我向往高山流水,云淡风轻,月照花拂,自然轻灵。捧起沈从文的《边城》,山依旧青,水依旧绿,人依旧那么美。“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看山望月赏水是消遣,千里之外,唯有这才是一种淡雅闲适。
我惊诧于《边城》将陶渊明的理想演绎得如此浪漫而又美丽。许久,才发现在浮沉奔波的人生旅途中,半日的清闲又是何等地美丽。难怪诗人李涉感叹:“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花香送微影,风清涤埃尘。临风听蝉,抒不尽闲适对空林。天之涯,海之角,流水是天上的浪花,流云是地上的江河。云海之幻,姿态百变,不变的是情怀,我依然是行云流水一片天。
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
佚 名
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喜欢沈从文,于是喜欢上了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喜欢上沈从文笔下山山水水的我突然悟到:从文先生就是一条河,从文先生就是一座山。
重点八 美文品鉴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听过、看过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可有哪一个如翠翠的爱情那样不沾一丝世俗之气?
于是,当烦恼接踵而来时,我乐意拿起《边城》,走进从文先生水的世界,在那里,我听到湘西水轻轻流淌,听到船夫嘹亮的歌声,品味翠翠如水的情思和爷爷如水的爱。
从文先生这样地写了,也是这样地爱了,爱得执着,如灵动的水一般常年保持一色的蔚蓝。他的爱人在他死后多年也终于悟了从文先生这份纯真的爱。
山有山的性情——沉稳。从文先生无疑也是一座山,他有着山的秉性。在“文革”期间,人们误解了他,伤害了他,他却毫不在意,也不争辩,当无知的人们要他去打扫女厕所时,从文先生认认真真地做了。他用大山的沉默去回击这群无知者的攻击。
沉稳的大山在四季中却能变幻出不同的色彩,这无疑是对从文先生最好的评价。大家都知道从文先生是著名作家,殊不知从文先生也是著名服装研究专家。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则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在“文革”期间,从文先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中国服装史》被没收弄丢了,但从文先生硬是又写出了一本。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从文先生:一条汩汩流动永远不会停歇的河流,一座四季常青生机盎然的大山。
在那湘(沅)江畔,你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去听一听,你看见一位书生在书写、在吟唱了吗?
书写,书写山的传奇;吟唱,吟唱水的多情。
【品鉴】 这是一篇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的高考满分作文,作者用“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来比况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是最恰当不过了。作者选择沈从文先生作为叙写的对象,本身就是一种眼光、一种睿智、一种对人与山水的独特感悟。
文章用朴素平实的笔触,阐释了沈从文先生性格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阐释了湘西的山水对先生性情的孕育与熏陶。文章采用了多段落结构的方式,具有轻快跳跃的节奏和韵律,使人在阅读的时候有一种面对“长河”般的快感。
边城
一、基础巩固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________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________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________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________。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A.调理 剧烈 便 情形
B.调节 激烈 便 情景
C.调节 剧烈 又 情景
D.调理 激烈 又 情形
A 解析 作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第三处横线表示承接关系,应填“便”,排除C、D两项。第四处横线表示小说中梁红玉擂鼓时的样子,应填“情形”,排除B项。故选择A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有着丰富的“乡下”经验,这使边地生活和民间文化构成了他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尤其是沅水,在沈从文的创作生涯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B.小说精心设计了主要情节发生的时节——端午和中秋,充分营造了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环境和背景,这一切生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
C.小说结尾写到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在渡船老人死去的那个夜晚轰然坍塌,预示了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必然终结。
D.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B 解析 A项,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使用恰当。B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用错对象。C项,田园牧歌:泛指田园生活。使用恰当。D项,名噪一时:指名声在一个时期内很响,尽人皆知。使用恰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B.“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沈从文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C.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因为诺贝尔奖只颁授给在世的人。
D.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后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B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应把“丰富”改为“扩大”。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或者“因为”。D项,不合逻辑,应把“前者”和“后者”领起的内容互换。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________。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________。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连两岸的篾缆换成了脚拇指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________,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因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
⑤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D 解析 作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第三处横线后的“也许是有的”暗示前面只能填⑤,排除A、C两项。第一处横线后的“这里”说明前文讲的是“渡口”,而非“茶峒”,排除B项。故选择D项。
5.老师准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描写祖国山川风物的文学作品,打算按照所写的地域编两个专题:甲、巴山蜀水岭南;乙、骏马秋风塞上。下列作品与专题名称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1)《锦江春色来天地——都江堰》
(2)《李清照的汴京情结》
(3)《不教胡马度阴山——呼和浩特》
(4)《共来百越文身地——柳州》
(5)《烟波浩渺岳阳楼》
(6)《秦时明月汉时关——天水》
(7)《锦官城外柏森森》
(8)《遥梦敦煌》
A.甲:(2)(5)(7) 乙:(3)(4)(8)
B.甲:(1)(4)(7) 乙:(3)(6)(8)
C.甲:(1)(5)(8) 乙:(3)(6)(7)
D.甲:(1)(2)(5) 乙:(4)(6)(8)
B 解析 甲,“巴山蜀水岭南”,指的是四川和两广;乙,“骏马秋风塞上”,指的是边关。八个文学作品依次对应的地域分别为四川、河南、内蒙古、广西、湖南、甘肃、四川、甘肃。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静
沈从文
女孩岳珉年纪约十四岁,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地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色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北生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地搁在滩上。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的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地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地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地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地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地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回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像竹子吧,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儿。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做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着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地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儿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查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地就平静了。
下楼后,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地想道:“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吧?”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地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地微微地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童年女性的视角来观察与感受,笼罩在一片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岳珉的情绪复杂而微妙:寂寞中有热烈的渴求,快乐中有现实的隐痛。
B.一家人在无可奈何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信,希望是渺茫的,生病的母亲与已谙世事的岳珉只能编造乐观梦境,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
C.小说人物描写细腻生动,准确传神,如对岳珉听到隔壁有人拍门、说话后的心理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寻来的心情。
D.小说末尾写映到天井角上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残酷的现实与急切的期待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故事的结局,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B 解析 “安慰自己”错,根据“岳珉望着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这一情节来分析,两人互相谈着晚上各人所做的好梦,不仅是对自己的安慰,更是对对方的安慰。
7.小说设置了“楼上”与“楼下”两个典型的空间场景,请结合文本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及两个场景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场景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而且作为一种情境成为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场景的选择隐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一问,答题时须指明具体场景及其特点。“楼上”写的是女孩岳珉从后楼屋顶的晒台上向四处眺望,看到了风筝、小河、草坪、菜园、桃花和小庵堂等。正如题目“静”所暗示,岳珉所想“为什么这样清静”的那样,静谧是这幅风景画的主色调。这是一个富有生命感的空间,这里没有现实困境。而在“楼下”的空间里,通过故事背景的介绍和这家人焦急地期盼未来的心理可以看出,情节的推进与故事的脉络,战争、死亡、等待的现实图景在此一一呈现。第二问,“楼上”和“楼下”是作者有意切割的两个空间,二者相互对照,相互影响。答题时,要结合文本中明确显示二者关系的语句进行分析。
答案 特点:“楼上”所见都是日常风景,自由、灵动、有生命力;“楼下”则呈现着充满现实苦难的生活图景,战争的背景、死亡的阴影、毫无希望的等待。
关系:“楼上”所见所感能影响到“楼下”的人物的言行和思想,给单调灰色的现实空间带来一点新鲜的“亮色”。如“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同时,“楼下”所思所想也影响了对“楼上”风景的选择。如“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
8.小说以“静”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标题的探究,可以从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及主题等方面切入。从环境来说,小说主要描写了“静”的环境,营造了静穆的气氛。从人物来看,“静”是身处乱世、遭遇不幸的小说中的人物的言行特征。从情节来看,小说情节平淡,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可见“静”是小说的情节特征。从主题来看,小说在寂静的氛围、平淡的情节和人物娴静的言行下展开,“静”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答案 ①“静”是小说描写的环境特征和营造的整体氛围。②“静”是身处乱世、遭遇不幸的小说中的人物的言行特征。③“静”是小说的情节特征。小说情节平淡,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④“静”构成小说的艺术张力,表示小说的悲剧主题。小说在寂静的氛围、平淡的情节和人物娴静的言行下,隐藏着时局的动荡、人物命运的艰难、人物内心的焦虑期盼等不安静因素。(前三点任答两点,第四点必答)
三、语言运用
9.下面是某地楹联协会创作的有关“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两副对联的下联或上联,请写出相对应的上联或下联。
(1)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九万里开放筑新篇章
(2)上联:革故鼎新,令江山焕彩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内容上与“改革开放40周年”相关;二是形式上对联要满足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类、仄起平收的要求。
答案 (示例)(1)四十年改革别旧思想
(2)富民强国,让梦想成真
10.下面是某班主任王老师家访中的对话,请找出用语不得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
家 长:王老师好!今日您到贵府家访,我们顿感蓬荜生辉。有失远迎,请见谅。
王老师:家长客气了,孩子在学校表现非常好,只是有些问题需要跟您垂询一下。
家 长:让老师费心了,孩子的事我希望您能够尽绵薄之力,有什么问题您请说。另外,这是我的新手机号。
王老师:您的手机号我会惠存,也请您在家中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
(1)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贵府”,敬辞,称对方的家。(2)“垂询”,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3)“绵薄之力”,谦辞,指自己薄弱的能力。(4)“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答案 (1)贵府 寒舍 (2)垂询 交流 (3)我希望您能够尽绵薄之力 我相信您一直都竭尽全力 (4)惠存 保存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