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原始森林的分布。2.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生态脆弱性。3.掌握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及保护的措施。
一、森林资源的作用及现状
1.资源属性: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作用
3.现状
由于人类长期的开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已被破坏殆尽,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是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
连线 把以下三种森林与其对应的主要作用连线。
答案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2.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被称为“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生态的优势
全年高温多雨→形成雨林群落→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1)土壤贫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再加上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一般很贫瘠。
(2)生态难以恢复: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破坏
(1)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2)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3)主要活动: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2.雨林开发(以亚马孙开发计划为例)
(1)20世纪50年代以前
巴西及亚马孙地区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因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印第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很少,对自然索取不多。此时,对雨林系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巴西实施大规模的公路建造计划;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首都迁往内陆高原。这时,加快了对西部广大疆土的开发,使热带雨林地区受到空前的破坏。
(3)1970年
巴西政府正式公布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加剧对雨林的破坏。
①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②移民亚马孙平原。
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④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面临形势:每年有大约11万平方千米的雨林因砍伐、焚烧而毁灭,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制止,“绿色腰带”将彻底消失。
2.矛盾冲突:雨林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3.理性选择: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4.保护措施
(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3)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4)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5)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6)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探究点一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
2017年7月21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乔纳森·怀特副教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题为“亚马孙南部热带雨林触发湿季的开始”的论文。该论文首次以观测数据证明了热带雨林蒸腾作用在触发南美洲的干湿季转换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据此回答问题。
1.热带雨林对全球碳循环、水循环和生物多样性都至关重要,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三幅关系图。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答案 (1)氧气 二氧化碳 (2)蒸发蒸腾 蒸发
(3)繁衍物种 生物基因
2.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等条件,使这一生态系统又比较脆弱,一旦破坏,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请完成以下关系图。
答案 高温多雨 旺盛 地上植物体内 淋洗 贫瘠
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雨林生态系统的优越性和脆弱性
(1)优越性
(2)脆弱性
读下图,回答1~2题。
1.从图示来看,热带雨林是( )
A.“地球之肾”
B.主要的木材来源
C.天然垃圾场
D.“地球之肺”
2.有关图中森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B.“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C.促进全球水循环
D.生物生长旺盛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热带雨林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是“地球之肺”。第2题,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探究点二 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巴西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的失业问题,鼓励农民向亚马孙流域进军。破产的农民们拖家带口走向森林,他们的目的地主要是西南部的朗多尼亚地区,这里是巴西最富庶的地区。在高峰时期,每月有五万七千多移民来到这里。读“亚马孙流域朗多尼亚地区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图”(图1)、“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朗多尼亚地区1970年至1988年的19年间,人口从10万增加到100万,雨林砍伐的面积从不足10万公顷增长至________公顷,占到雨林面积的________%,这说明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有什么关系?
答案 180万 7.5 人口增长与雨林被毁面积呈正相关,人口数量越多,雨林被砍的面积越大。
2.亚马孙横贯公路的建设对雨林有什么影响?
答案 公路的铺设,有利于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随着大规模农场和牧牛场、城镇居民点、伐木公司、河川沿岸造纸厂、炼铝厂的建立,雨林破坏加剧。
3.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该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那么应如何保护热带雨林?
答案 鼓励保护性的开发,如雨林观光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①移民亚马孙平原的客观条件: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
②导致移民的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人口稠密的巴西东北部地区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二是经济因素,巴西东北部地区贫困人口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三是政策因素,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政策的驱动。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3.亚马孙雨林的可持续发展
[拓展延伸] 湿地的概念、作用及减少原因和保护措施
(1)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其特点是: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湿地的作用
(3)湿地减少的原因
(4)保护湿地的措施
①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②防治水污染;③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④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等;⑤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巴西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巴西境内被砍伐的亚马孙雨林面积为2 800平方千米,较前一年下降21%,为5年来首次下降。据此回答3~4题。
3.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
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
D.开辟大型农牧场
4.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
①雨林观光 ②生态旅游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太快及贫困。第4题,雨林的保护性开发,一方面是开发森林作为木材之外的其他功能;另一方面,是注意采伐和更新相结合。
问题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土 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湿地 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 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 多样 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自身有诞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西辽河流域面积约为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西辽河属于________(填“内”或“外”)流河。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
(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答案 (1)外 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其中耕地增加最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4)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解析 第(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第(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分析。第(4)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2020·甘肃兰州一中期中)下图为“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流量的大小)。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判断正确的是( )
A.a—淋溶作用 B.b—土壤
C.c—生物 D.d—供给养分
2.雨林生态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 )
A.a B.b C.c D.d
3.影响a、b、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土壤
C.生物 D.地质
答案 1.B 2.A 3.A
解析 第1题,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a表示生物,枯枝落叶释放的养分进入土壤,一部分继续维持植物生长,一部分被淋溶而流失,因此b表示土壤,c表示供给养分,d表示淋溶作用流失养分。第2题,根据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的多少可知,a所储存的养分最多,是雨林生态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第3题,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气候条件越好,植物生长就越旺盛,所储存的养分就越多。
近年来,鄱阳湖地区的生态问题引起社会关注。结合“鄱阳湖位置图”和“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演变趋势图”,完成4~5题。
4.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逐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淹没范围扩大
B.泥沙沉积,湖底抬高
C.流域内多年降水量大增
D.流域内土壤含水率增大
5.近期,江西省计划在鄱阳湖湖口修建水闸,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是( )
A.调节湖泊汛期最高水位
B.湖泊泥沙淤积明显减少
C.提高本省水电资源利用率
D.增加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量
答案 4.B 5.A
解析 第4题,湖泊淹没范围与流域内土壤含水率对水位高低没有影响;流域内多年降水量变化不大;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使湖底抬高,水位上升。第5题,河流汛期时,通过水闸可以控制进入湖泊的水量,进而降低湖泊汛期最高水位;含沙量不会减少,不会明显减少湖泊的泥沙淤积;湖口处落差小,水能蕴藏量少,水闸只是控制湖泊的水量,不能提高水电资源的利用率;汛期时,长江下游水资源充足,枯水期时,因有水闸调节,湖泊注入长江的水量减少,因此会减少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量。
6.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带像由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它们对于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亚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着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热带雨林,其全球生态环境效应尤为显著。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现象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方框中。
①水土流失 ②鸟类、兽类减少 ③生态失调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 ⑤风速减小、湿度增大 ⑥气候恶化 ⑦干旱灾害减少 ⑧土地沙化 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热带雨林被毁,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主要有(多选)( )
A.水土流失
B.干旱
C.地表径流加强,洪涝灾害增多
D.酸雨
(3)亚马孙雨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什么?雨林被毁,“地球之肺”功能受损,会对全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第一行②⑦;第二行⑧⑥③④⑨;第三行①⑤
(2)ABC
(3)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全球碳氧平衡。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加剧。
亚马孙河流域具有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热带雨林群落。据此完成1~2题。
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
①光合作用强烈 ②生物循环旺盛 ③生产力高 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热带雨林群落高大密集的原因是( )
①热量充足 ②水分丰沛 ③生长季节连续 ④土壤肥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优势。第2题,亚马孙河流域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热带雨林群落,但其土壤贫瘠,故选A。
读“森林的覆盖率和表面土流失程度的关系图”,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的是森林的哪种生态环境效应( )
A.防风固沙 B.保持水土
C.净化空气 D.平衡大气成分
4.与上图中森林的主要生态环境效应相同的是( )
A.城市园林 B.西北地区的防护林带
C.长江上游的防护林带 D.热带沿海的红树林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图中反映的是森林覆盖率和表面土流失程度的关系,森林覆盖率越高,表面土流失越少,说明森林有保持水土的功能,故B项正确。第4题,城市园林的主要作用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西北地区的防护林带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长江上游的防护林带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热带沿海的红树林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故C项正确。
(2019·吉林省吉林市期中)世界森林的减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下图示意“1990~2000年、2001~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外)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单位:106hm2/年)”。据此回答5~6题。
5.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6.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少直接导致的结果是(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破坏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气候变湿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由图示信息可知,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两个大洲是南美洲和非洲,这两个大洲的森林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故选A项。第6题,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碳氧平衡,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由此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被淹没,B项正确,A项错误;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与洋流异常有关,与世界森林面积减少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强,中纬度地区降水可能减少,气候变干,D项错误。
乌尔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水深春季为4~6米,夏季仅1~2米。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生物圈保留区。据此完成7~9题。
7.该湖春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雨水 B.冰川融水
C.地下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
8.造成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 )
A.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
B.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
C.破坏植被,坡面径流增加
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
9.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尔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是( )
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 ②湖区实施人工增雨 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 ④发展节水农业 ⑤跨流域调水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答案 7.D 8.B 9.C
解析 第7题,图中湖泊的纬度在北纬37.5°,说明冬季气温较低,且入湖河流源头有高山分布,在春季因为气温回升,高山积雪融化,补给湖水,答案选D。该湖泊是咸水湖,说明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地下水不是当地湖泊主要的补给水源。第8题,依据上题可知,该地降水少,蒸发强烈,导致入湖的水量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降水变率增大,但影响内陆湖面积变小的主要原因是蒸发加剧。C、D均是人为原因,故排除。第9题,乌尔米耶湖面积迅速缩小,要改变现状可行的措施是使其面积恢复或变大。湖区发展渔业生产,不会增大湖区面积,①不可行;增加高山冰雪融水,也就是人为使得气温升高,蒸发更强烈,湖区面积反而会缩小,③不可行,故答案选C。
(2020·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非洲森林退化日趋严重,正破坏着地球生态系统平衡。读图回答10~11题。
10.非洲热带雨林没有覆盖整个赤道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洋流
C.地势 D.海陆位置
11.为促进非洲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封山育林,禁止森林的砍伐
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C.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
D.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
答案 10.C 11.C
解析 第10题,赤道东部为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地带性植被为热带草原,故C项正确。第11题,封山育林,禁止森林的砍伐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A项错误;过度开发,会导致资源枯竭,故B项错误;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注重环境保护,故C项正确;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D项错误。
12.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每年6月至8月苏门答腊岛山脉东侧当地民众在森林山地放火烧荒,浓烟殃及马来半岛的旅游业。某跨国纸业集团在苏门答腊岛建成了林、浆、纸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主要销往亚洲、欧美等地区。目前苏门答腊岛85%的原始森林都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下图为苏门答腊岛及附近区域图。
(1)简述苏门答腊岛当地民众烧荒的理由。
(2)分析苏门答腊岛烧荒对马来半岛旅游业的影响。
(3)分析跨国纸业集团在苏门答腊岛建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
(4)针对苏门答腊岛森林现状,提出保护的措施。
答案 (1)处在热带雨林区,土壤贫瘠,烧荒增加土壤肥力,获得耕地,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
(2)每年6~8月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苏门答腊岛烧荒产生的烟尘会吹到东北方向的马来半岛上,污染空气,使马来半岛旅游业受到影响。
(3)热带雨林区,原料丰富;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劳动力廉价;临海,海运交通便利;土地租金低(内部交易成本低)。
(4)建自然保护区;采育结合;发展生态旅游;提高民众环保意识等(不能只答禁止烧荒、禁止砍伐)。
解析 (1)苏门答腊岛当地民众烧荒是因为当地位于热带雨林区,土壤贫瘠,且耕地少而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烧荒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获得耕地,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2)苏门答腊岛位于马来半岛的西南方向。每年6~8月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此时,苏门答腊岛烧荒产生的烟尘会吹到东北方向的马来半岛上,污染空气,甚至产生雾霾,使马来半岛旅游业受到影响。(3)跨国纸业集团在该岛建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要从原料、劳动力、地租等方面分析。而跨国集团的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因此,交通条件也是重要考虑因素。(4)根据材料,目前苏门答腊岛85%的原始森林都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保护森林迫在眉睫,可以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推行采育结合,发展生态旅游,建自然保护区,提高民众环保意识等措施。
13.三江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和同江市境内,是一个以沼泽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图。
材料二 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材料三 1975~2000年三江平原东方白鹤数量变化图。
(1)三江平原位于A、B、C三条江的汇合处,其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试分析三江平原分布有大面积湿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三江平原湿地减少和退化的原因。
(3)材料三表明三江平原湿地萎缩造成什么问题?除此之外,你认为还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4)针对三江平原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请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答案 (1)乌苏里江 松花江 黑龙江 三江平原处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2)粮食等需求增加,盲目对湿地资源大量开垦造成湿地减少和退化。
(3)生物多样性减少。 沼泽地水位下降,生态失衡,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
(4)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对三江平原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综合利用三江平原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渔业生产;成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章末总结
新闻链接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该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我国宁夏引黄古灌区在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被确认为“世界灌溉遗产”并予以授牌。
背景资料
宁夏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2 000多年前,人们在这里利用地面低于黄河河面的独特地理构造,兴修水利。在黄河中以引水堤分水,将水引入黄河两岸修筑的水渠中,实现无坝引水;在修筑水渠时,又使出水口远低于入水口,渠里的水因为高差关系,自动向下流,实现自流灌溉。依水位、时节进行灌溉、封水、洗碱,灌溉体系成熟,适用至今。无坝引水、自流灌溉这些水利技术的应用,也使宁夏成为自汉代以来,西北最古老、最大的人工灌区之一,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下图为宁夏平原排灌渠道分布示意图。
交流思考
1.说明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主要原因。
答案 宁夏平原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古以来开挖渠道,利用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西有贺兰山阻挡偏北风,气温高,风沙危害小。
2.指出该地区过度灌溉易产生的生态问题,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 导致土壤(次生)盐碱(渍)化。干旱地区大量引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共8张PPT)
章末总结
内容索引
INDEX
知识结构 构建网络 整体把握
人地协调观——宁夏平原引黄古灌区
知识结构
人地协调观——宁夏平原引黄古灌区
【新闻链接】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该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我国宁夏引黄古灌区在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被确认为“世界灌溉遗产”并予以授牌。
【背景资料】
宁夏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2 000多年前,人们在这里利用地面低于黄河河面的独特地理构造,兴修水利。在黄河中以引水堤分水,将水引入黄河两岸修筑的水渠中,实现无坝引水;在修筑水渠时,又使出水口远低于入水口,渠里的水因为高差关系,自动向下流,实现
自流灌溉。依水位、时节进行灌溉、封水、
洗碱,灌溉体系成熟,适用至今。无坝引水、
自流灌溉这些水利技术的应用,也使宁夏成
为自汉代以来,西北最古老、最大的人工灌
区之一,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右图为
宁夏平原排灌渠道分布示意图。
【交流思考】
1.说明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主要原因。
答案 宁夏平原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古以来开挖渠道,利用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西有贺兰山阻挡偏北风,气温高,风沙危害小。
2.指出该地区过度灌溉易产生的生态问题,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 导致土壤(次生)盐碱(渍)化。干旱地区大量引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共93张PPT)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
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原始森林的分布。
2.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生态脆弱性。
3.掌握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及保护的措施。
答题指导2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
内容索引
INDEX
预习新知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互动探究 启迪思维
课时对点练 注重双基 强化落实
达标检测 随堂演练 达标过关
预习新知
一、森林资源的作用及现状
1.资源属性: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_________。
2.作用
涵养水源
美化环境
环境资源
3.现状
由于人类长期的开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已被破坏殆尽,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是________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_____境内。
亚马孙
巴西
把以下三种森林与其对应的主要作用连线。
连线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_____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东南亚地区、非洲_______流域和南美洲_________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2.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被称为“_________”。
(2)促进全球_______、调节全球水平衡。
(3)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
刚果河
亚马孙河
地球之肺
水循环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赤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生态的优势
全年高温多雨→形成雨林群落→光合作用_____→_________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_______高。
2.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1)土壤贫瘠:___________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再加上高温多雨的_____作用,土壤一般很贫瘠。
(2)生态难以恢复: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__________,而_________最容易遭到破坏。
强烈
生物循环
生产力
有机质分解
淋洗
植物体内
地上植被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破坏
(1)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_________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________。
(2)直接原因:___________。
(3)主要活动:过度的_________(迁移农业);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商业性木材采伐;_____、水利和公路建设。
人口增长
发展需求
人类的开发
焚耕开垦
农场和牧场开发
采矿
2.雨林开发(以亚马孙开发计划为例)
(1)20世纪50年代以前
巴西及亚马孙地区周围的国家都属于_______国家,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因_____的阻隔和_____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_________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很少,对自然索取不多。此时,对雨林系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_____急剧增长,巴西实施大规模的_________计划;实行_________的发展政策;_____迁往内陆高原。这时,加快了对西部广大疆土的开发,使热带雨林地区受到_____的破坏。
发展中
丛林
湿热
印第安人
人口
公路建造
人口均衡
首都
空前
(3)1970年
巴西政府正式公布著名的____________大规模开发计划,加剧对雨林的破坏。
①修建________横贯公路。
②移民________平原。
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④_________、开辟大型_________。
亚马孙流域
亚马孙
亚马孙
毁林烧荒
肉牛牧场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面临形势:每年有大约11万平方千米的雨林因砍伐、焚烧而毁灭,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制止,“绿色腰带”将彻底消失。
2.矛盾冲突:_________与当地_________之间的矛盾。
3.理性选择:应该把_____放在第一位。
雨林保护
经济发展
保护
4.保护措施
(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_________、生态旅游等。
(2)加强_________,提高公民_________。
(3)设立__________,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4)森林___________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5)加强雨林_______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6)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___________。
雨林观光
环境教育
环保意识
国际基金
选择性采伐
缓冲区
自然保护区
知识归纳
探究重点
探究导引
2017年7月21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乔纳森·怀特副教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题为“亚马孙南部热带雨林触发湿季的开始”的论文。该论文首次以观测数据证明了热带雨林蒸腾作用在触发南美洲的干湿季转换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据此回答问题。
1.热带雨林对全球碳循环、水循环和生物多样性都至关重要,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三幅关系图。
探究点一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氧气
二氧化碳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蒸发蒸腾
蒸发
(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繁衍物种
生物基因
2.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等条件,使这一生态系统又比较脆弱,一旦破坏,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请完成如图关系图。
高温多雨
旺盛
地上植物体内
淋洗
贫瘠
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核心归纳
2.雨林生态系统的优越性和脆弱性
(1)优越性
(2)脆弱性
跟踪训练
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示来看,热带雨林是
A.“地球之肾”
B.主要的木材来源
C.天然垃圾场
D.“地球之肺”
√
解析 读图可知,热带雨林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是“地球之肺”。
2.有关图中森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B.“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C.促进全球水循环
D.生物生长旺盛
√
解析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探究导引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巴西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的失业问题,鼓励农民向亚马孙流域进军。破产的农民们拖家带口走向森林,他们的目的地主要是西南部的朗多尼亚地区,这里是巴西最富庶的地区。在高峰时期,每月有五万七千多移民来到这里。读“亚马孙流域朗多尼亚地区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图”(图1)、“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点二 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1.朗多尼亚地区1970年至1988年的19年间,人口从10万增加到100万,雨林砍伐的面积从不足10万公顷增长至______公顷,占到雨林面积的____%,这说明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有什么关系?
180万
7.5
答案 人口增长与雨林被毁面积呈正相关,人口数量越多,雨林被砍的面积越大。
2.亚马孙横贯公路的建设对雨林有什么影响?
答案 公路的铺设,有利于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随着大规模农场和牧牛场、城镇居民点、伐木公司、河川沿岸造纸厂、炼铝厂的建立,雨林破坏加剧。
3.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该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那么应如何保护热带雨林?
答案 鼓励保护性的开发,如雨林观光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1.雨林被毁的原因
核心归纳
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①移民亚马孙平原的客观条件: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
②导致移民的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人口稠密的巴西东北部地区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二是经济因素,巴西东北部地区贫困人口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三是政策因素,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政策的驱动。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3.亚马孙雨林的可持续发展
拓展延伸
湿地的概念、作用及减少原因和保护措施
(1)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其特点是: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湿地的作用
(3)湿地减少的原因
(4)保护湿地的措施
①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②防治水污染;③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④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等;⑤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跟踪训练
巴西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巴西境内被砍伐的亚马孙雨林面积为2 800平方千米,较前一年下降21%,为5年来首次下降。据此回答3~4题。
3.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
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
D.开辟大型农牧场
√
解析 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太快及贫困。
4.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①雨林观光 ②生态旅游 ③选择性采伐与
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资源
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解析 雨林的保护性开发,一方面是开发森林作为木材之外的其他功能;另一方面,是注意采伐和更新相结合。
答题指导2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
答题思路
问题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土
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湿地
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
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
多样
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自身有诞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针对练习
西辽河流域面积约为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西辽河属于____(填“内”或“外”)流河。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
外
答案 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
解析 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
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
“三北”
答案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解析 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防护林
(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答案 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其中耕地增加最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解析 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分析。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答案 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解析 通过题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达标检测
(2020·甘肃兰州一中期中)如图为“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
的粗细表示物流量的大小)。据此回答1~
3题。
1.下列关于如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
事物,判断正确的是
A.a—淋溶作用 B.b—土壤
C.c—生物 D.d—供给养分
√
2
3
4
5
1
6
解析 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a表示生物,枯枝落叶释放的养分进入土壤,一部分继续维持植物生长,一部分被淋溶而流失,因此b表示土壤,c表示供给养分,d表示淋溶作用流失养分。
2
3
4
5
1
6
解析 根据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的多少可知,a所储存的养分最多,是雨林生态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
2
3
4
5
1
2.雨林生态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
A.a
B.b
C.c
D.d
√
6
解析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气候条件越好,植物生长就越旺盛,所储存的养分就越多。
3.影响a、b、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土壤
C.生物
D.地质
2
3
4
5
1
√
6
解析 湖泊淹没范围与流域内土壤含水率对水位高低没有影响;流域内多年降水量变化不大;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使湖底抬高,水位上升。
近年来,鄱阳湖地区的生态问题引起社会关注。结合“鄱阳湖位置图”和“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演变趋势图”,完成4~5题。
4.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
逐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湖泊淹没范围扩大
B.泥沙沉积,湖底抬高
C.流域内多年降水量大增
D.流域内土壤含水率增大
2
3
4
5
1
√
6
5.近期,江西省计划在鄱阳湖湖口修建水闸,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是
A.调节湖泊汛期最高水位
B.湖泊泥沙淤积明显减少
C.提高本省水电资源利用率
D.增加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量
2
3
4
5
1
√
6
解析 河流汛期时,通过水闸可以控制进入湖泊的水量,进而降低湖泊汛期最高水位;含沙量不会减少,不会明显减少湖泊的泥沙淤积;湖口处落差小,水能蕴藏量少,水闸只是控制湖泊的水量,不能提高水电资源的利用率;汛期时,长江下游水资源充足,枯水期时,因有水闸调节,湖泊注入长江的水量减少,因此会减少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量。
2
3
4
5
1
6
6.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带像由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它们对于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亚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着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热带雨林,其全球生态环境效应尤为显著。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现象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方框中。
①水土流失 ②鸟类、兽类减少 ③生态失调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 ⑤风速减小、湿度增大 ⑥气候恶化 ⑦干旱灾害减少 ⑧土地沙化 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
3
4
5
1
6
②
⑦
⑧
⑥
③
④
⑨
①
⑤
(2)热带雨林被毁,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主要有(多选)
A.水土流失
B.干旱
C.地表径流加强,洪涝灾害增多
D.酸雨
2
3
4
5
1
√
√
√
6
(3)亚马孙雨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什么?雨林被毁,“地球之肺”功能受损,会对全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
3
4
5
1
答案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全球碳氧平衡。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加剧。
6
课时对点练
解析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优势。
亚马孙河流域具有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热带雨林群落。据此完成1~2题。
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①光合作用强烈 ②生物循环旺盛 ③生产力高 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基础过关
2.热带雨林群落高大密集的原因是
①热量充足 ②水分丰沛 ③生长季节连续 ④土壤肥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亚马孙河流域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热带雨林群落,但其土壤贫瘠,故选A。
读“森林的覆盖率和表面土流失程度的关系图”,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的是森林的哪种生
态环境效应
A.防风固沙
B.保持水土
C.净化空气
D.平衡大气成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解析 图中反映的是森林覆盖率和表面土流失程度的关系,森林覆盖率越高,表面土流失越少,说明森林有保持水土的功能,故B项正确。
解析 城市园林的主要作用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西北地区的防护林带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长江上游的防护林带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热带沿海的红树林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故C项正确。
4.与如图中森林的主要生态环境效应相同的是
A.城市园林
B.西北地区的防护林带
C.长江上游的防护林带
D.热带沿海的红树林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19·吉林省吉林市期中)世界森林的减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下图示意“1990~2000年、2001~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外)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单位:106hm2/年)”。据此回答5~6题。
5.根据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
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类型是
A.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知,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两个大洲是南美洲和非洲,这两个大洲的森林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故选A项。
6.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少直接导致的结果是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破坏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大气
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
涝灾害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气候变湿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碳氧平衡,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由此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被淹没,
B项正确,A项错误;
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与洋流异常有关,
与世界森林面积减少没有直接关系,C
项错误;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强,中纬度地区
降水可能减少,气候变干,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乌尔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水深春季为4~6米,夏季仅1~2米。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生物圈保留区。据此完成
7~9题。
7.该湖春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雨水
B.冰川融水
C.地下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能力提升
解析 图中湖泊的纬度在北纬37.5°,说明冬季气温较低,且入湖河流源头有高山分布,在春季因为气温回升,高山积雪融化,补给湖水,答案选D。该湖泊是咸水湖,说明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地下水不是当地湖泊主要的补给水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造成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
A.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
B.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
C.破坏植被,坡面径流增加
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依据上题可知,该地降水少,蒸发强烈,导致入湖的水量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降水变率增大,但影响内陆湖面积变小的主要原因是蒸发加剧。C、D均是人为原因,故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尔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是
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 ②湖区实施人工增雨 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 ④发展节水农业 ⑤跨流域调水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乌尔米耶湖面积迅速缩小,要改变现状可行的措施是使其面积恢复或变大。湖区发展渔业生产,不会增大湖区面积,①不可行;
增加高山冰雪融水,也就是人为使得气温升高,蒸发更强烈,湖区面积反而会缩小,③不可行,故答案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0·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非洲森林退化日趋严重,正破坏着地球生态系统平衡。读图回答10~11题。
10.非洲热带雨林没有覆盖整个赤道
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人类活动
B.洋流
C.地势
D.海陆位置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赤道东部为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地带性植被为热带草原,故C项正确。
11.为促进非洲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A.封山育林,禁止森林的砍伐
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C.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
D.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封山育林,禁止森林的砍伐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A项错误;
过度开发,会导致资源枯竭,故B项错误;
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既可提高经济效
益又注重环境保护,故C项正确;
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不利于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处在热带雨林区,土壤贫瘠,烧荒增加土壤肥力,获得耕地,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
12.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每年6月至8月苏门答腊岛山脉东侧当地民众在森林山地放火烧荒,浓烟殃及马来半岛的旅游业。某跨国纸业集团在苏门答
腊岛建成了林、浆、纸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主
要销往亚洲、欧美等地区。目前苏门答腊岛85%
的原始森林都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图为
苏门答腊岛及附近区域图。
(1)简述苏门答腊岛当地民众烧荒的理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苏门答腊岛当地民众烧荒是因为当地位于热带雨林区,土壤贫瘠,且耕地少而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烧荒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获得耕地,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每年6~8月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苏门答腊岛烧荒产生的烟尘会吹到东北方向的马来半岛上,污染空气,使马来半岛旅游业受到影响。
(2)分析苏门答腊岛烧荒对马来半岛旅游业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苏门答腊岛位于马来半岛的西南方向。每年6~8月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此时,苏门答腊岛烧荒产生的烟尘会吹到东北方向的马来半岛上,污染空气,甚至产生雾霾,使马来半岛旅游业受到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热带雨林区,原料丰富;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劳动力廉价;临海,海运交通便利;土地租金低(内部交易成本低)。
(3)分析跨国纸业集团在苏门答腊岛建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跨国纸业集团在该岛建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要从原料、劳动力、地租等方面分析。而跨国集团的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因此,交通条件也是重要考虑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建自然保护区;采育结合;发展生态旅游;提高民众环保意识等(不能只答禁止烧荒、禁止砍伐)。
(4)针对苏门答腊岛森林现状,提出保护的措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目前苏门答腊岛85%的原始森林都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保护森林迫在眉睫,可以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推行采育结合,发展生态旅游,建自然保护区,提高民众环保意识等措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三江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和同江市境内,是一个以沼泽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材料二 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材料三 1975~2000年三江平原东方白鹤数量变化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三江平原位于A、B、C三条江的汇合处,其中A是_________,B是_______,C是_______。试分析三江平原分布有大面积湿地的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乌苏里江
松花江
黑龙江
答案 三江平原处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三江平原湿地减少和退化的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粮食等需求增加,盲目对湿地资源大量开垦造成湿地减少和退化。
(3)材料三表明三江平原湿地萎缩造成什么问题?除此之外,你认为还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生物多样性减少。 沼泽地水位下降,生态失衡,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对三江平原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综合利用三江平原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渔业生产;成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针对三江平原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请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 1.说出荒漠化的概念和类型。2.结合资料,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3.掌握荒漠化的治理措施。4.掌握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学会分析其他生态问题。
一、荒漠化
1.概念: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形式: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连线 请把我国对应的荒漠化区域连线。
次生盐渍化 “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红漠化 西南喀斯特地貌区
土地沙漠化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石质荒漠化 南方丘陵山地
答案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2.原因
(1)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判断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内的荒漠区。( × )
2.荒漠化的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1)防治内容
(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绿洲地区: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②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5)控制人口增长。
思考 沿包兰铁路乘火车经过宁夏沙坡头会看到许多沙丘被草方格沙障覆盖,草方格沙障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探究点一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西北地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小、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试从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两个方面分析其干旱的原因。
答案 (1)海陆位置: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少。
(2)地形地势: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再加上青藏高原的阻挡,对水汽阻挡作用明显。
2.干旱的自然特征是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因素,而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1)干旱的气候使本区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再加上大风日数较多,风沙活动频繁成为荒漠化的潜在威胁。试把下图补充完整。
(2)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完成下图。
3.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试把以下关系图补充完整。
(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另外,人类对水资源利用不当,比如在绿洲地区,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农业。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比如大水漫灌等会导致生态恶化和次生盐渍化。
1.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及表现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 成因 影响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深居内陆,高原、山岭阻隔 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动力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冬春季节,西北风强劲 为风沙向东、南方向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重要条件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剧荒漠化进程
(2)人为原因
典型地区 主要人为因素 主要危害
能源缺乏地区 过度樵采 破坏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半干旱的农垦区 过度开垦 使沙化土地连片并发展
干旱的绿洲边缘区 过垦、过牧、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萎缩,沙进人退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回答1~2题。
1.1937~2008年,该区域( )
A.荒漠化面积扩大到近5倍
B.人均耕地面积增大
C.载畜量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
D.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
2.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 D.人口数量的变化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荒漠化面积和载畜量(放牧强度)都大致增加到10倍左右,故A错误、C正确;耕地面积扩大的幅度小于人口增加幅度,故人均耕地面积减小,B错误;人口密度增加到4倍左右,即人口总数约翻了两番,D错误。第2题,耕地面积扩大、放牧强度增加是导致该区域荒漠化的直接原因,而这些又是由人口快速增长引起的。
探究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2018年6月17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世界主题为“土地无价,值得投资”,我国确定的主题为“防治土地荒漠化,助力脱贫攻坚战。”请同学们从以下两个角度探讨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试完成以下表格。
序号 地区 防治措施
① 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
②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③ 工矿区、居民点等基本建设区
④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⑤ 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
答案
序号 防治措施
① 扩大林草比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做好防风沙措施
② 合理放牧,加强草场管理
③ 做好土地复垦;恢复植被
④ 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⑤ 发展节水农业;营造绿洲防护林
2.荒漠化的成因有所不同,所采用的治理措施也有所不同,请把关系图补充完整。
答案 能源 人口增长 防护体系
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环境问题的考查,经常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如下:
[拓展延伸]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自然因素 降水 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
地形 地处平原向高原或山地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土壤 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人为因素 过度樵采、毁林开荒 植被破坏(水蚀、风蚀)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破坏林草植被
开矿 开挖露天煤矿 破坏植被,形成新的物源
河道滩地开矿 泥沙入河
(2)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对黄土高原地区: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②对黄河流域(主要为下游地区):使大量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读“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恶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严重 B.冰川融水减少
C.河流水量减少 D.沙丘移向绿洲
4.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 )
A.禁止游牧活动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加强资源勘探开发
D.发展节水农业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新疆塔里木河是内流河,河流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根据因果关系图:水源减少,过度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用水量加大,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从而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荒漠化。第4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保护绿洲主要是保护这里的水资源,合理措施是发展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图表特征:土地利用图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非农业用地和农业用地。非农业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程用地等;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它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类型,各类土地的面积或比重大小等。
下面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读图回答问题。
图1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图1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根据图名可知,图2为三个区域土地类型面积的变化资料。从图中找到横、纵坐标的含义:横坐标表示五种用地类型;纵坐标反映各类土地类型面积的变化幅度。注意图例,找出区域Ⅰ的图例。
Ⅰ区域的灌木林、高草地、农居地都减少,旱地增多,水浇地无变化。
A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1)~(2)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
(2)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 (1)B (2)D
解析 (1)由图可知,该区域耕地增加,草地减少,且草地下降率最大,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退耕还草是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的首要选择。(2)由表格可知,该区域草地面积大,但沙地面积更大,沼泽湿地面积较小,与内蒙古西部自然环境接近。
(2020·蓉城名校联盟联考)下图所示沙漠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据此回答1~3题。
1.与其他沙漠相比,图示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年均温低,蒸发弱 B.山地降水丰富
C.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2.该沙漠冬季稳定积雪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3.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B.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C.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答案 1.C 2.A 3.C
解析 第1题,由图文信息可知,图示地区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该地降水稀少,但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说明冬季降雪量较大,春季融雪量大,所以此处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C正确。第2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沙漠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冬季稳定积雪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A正确。第3题,积雪覆盖地表,会增大反射率,降低地面辐射,减少水汽蒸发,降低大气湿度及大气温度,A、B错误;积雪覆盖地表可以抑制风沙活动,减少春季扬尘,C正确;积雪覆盖,减小土壤水分蒸发,积雪融化,土壤湿度增大,地表径流增加,D错误。
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4~5题。
4.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平面上升 B.水土流失
C.不合理的灌溉 D.荒漠化
5.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
A.宁夏平原 B.三江平原
C.成都平原 D.密西西比河平原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大水漫灌造成的。第5题,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降水不足而需灌溉的集约农业区。
6.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的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人为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新疆绿洲地区土地荒漠化最主要的人为原因。
答案 (1)过度放牧 城市交通建设
(2)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高山环绕盆地,以风蚀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过度樵采(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解析 (1)读图可知,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比重约27%,在成因中占比最大,而城市交通建设占比最小,约4%。(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的原因可以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别从气候、地形、河流以及植被方面进行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降水少,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从地形来看,四周为高山阻挡,湿润气流难以进入。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降水少,河流欠发育,植被稀疏,所以土地荒漠化严重。绿洲地区荒漠化扩展的主要人为原因是植被破坏和水资源不合理的利用。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图”。完成1~2题。
1.引起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A.农业生产 B.工业生产
C.交通建设 D.居民生活
2.我国新疆治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
①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 ②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 ③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 ④塔里木盆地中部废弃油田复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用水,这些都属于农业生产活动,故答案选A。第2题,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会破坏自然环境,①错误;可以在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②正确;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合理分配水资源,③正确;塔里木盆地中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废弃油田不适宜复垦,④错误。
(2020·山西省实验中学模拟)读“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图”,回答3~4题。
3.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荒漠化(植被覆盖减少) ②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③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
B.①荒漠化(植被覆盖减少) ②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 ③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C.①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 ②荒漠化(植被覆盖减少) ③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D.①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 ②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③荒漠化(植被覆盖减少)
4.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开放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图中降水减少的直接原因为植物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地面变干燥会引起荒漠化(植被覆盖减少),故选B项。第4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青铜峡市期末)延安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过去当地人形容延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从春种到夏,到秋一场空”。1999年,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读图完成5~6题。
5.延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7年的313天,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土壤变肥沃 B.植被覆盖率提升
C.入黄泥沙量减少 D.区域水资源增加
6.黄土高原变绿了,但是成果巩固也变难了。下列关于成果难巩固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气候年际变化大 ②植被环境脆弱 ③植被单一,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形成 ④还林、护林积极性降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1999年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植被覆盖率提升,改变的是大气质量, B正确;大气质量变化与土壤、水资源、入黄泥沙量均没有关系,A、C、D错误。第6题,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年际变化大,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对植被生长不利,①正确;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环境脆弱,②正确;人工植树造林使植被单一,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形成,因此黄土高原变绿了,但是成果巩固也变难了,③正确;国家政策支持,还林、护林积极性较高,④错误。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8.导致图示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为原因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带来的河流上游用水增加,会使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第8题,注意抓住题目中问的是“人为原因”,燃料短缺、风沙侵袭均不属于人类活动。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会影响土壤水分。梭梭根区受树冠集流、蒸腾和遮荫作用影响存在土壤水分相对富集区。下图示意“新疆北部沙漠中不同树龄阶段梭梭根区全年土壤含水率差异”。据此回答9~10题。
9.枯树根区含水率最高的原因是( )
A.树冠集水作用强 B.无蒸腾作用消耗
C.树冠遮荫效果好 D.土壤硬化下渗弱
10.导致梭梭根区土壤的“湿岛”效应夏季较春季更明显的主导因素是( )
A.融雪 B.风沙 C.降水 D.蒸发
答案 9.B 10.D
解析 第9题,枯树根区没有树冠,无蒸腾作用消耗,B对。第10题,本题中的“湿岛”效应是指梭梭根区土壤湿度大于周边地区。梭梭根区夏季树冠能够遮蔽阳光,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水分,D对。
(2020·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月考)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绿洲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原因是( )
A.湖泊干涸,盐类物质沉淀 B.地形封闭,补给水源减少
C.不合理灌溉,盐分在地表聚集 D.气候变化,冰川加速融化
12.该区域绿洲及绿洲周围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与其目的对应正确的是( )
A.多途径解决能源——开发丰富的油气资源
B.压缩农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
C.推广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D.进行生态移民——加速区域城市化
答案 11.C 12.C
解析 第11题,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图中绿洲地区人类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水位上升,盐分在地表聚集,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第12题,多途径解决能源,不是为了开发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是为了减少樵采;压缩农田面积,不是为了提高粮食单产,而是为了实现退耕还林、还草;推广滴灌技术,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进行生态移民,不是为了加速区域城市化,而是为了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石漠化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统计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曲线序号与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为石漠化面积 ②为环境人口容量 ③为生物多样性
B.①为生物多样性 ②为环境人口容量 ③为石漠化面积
C.①为环境人口容量 ②为石漠化面积 ③为生物多样性
D.①为石漠化面积 ②为生物多样性 ③为环境人口容量
14.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崎岖 B.降水丰富
C.喀斯特地貌广布 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答案 13.A 14.D
解析 第13题,看图可知,森林覆盖率不断下降,故石漠化面积不断上升、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判断①为石漠化面积,③为生物多样性。第14题,通过图示可知,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流水侵蚀作用增强,从而加剧石漠化的形成。
15.(2019·甘肃白银会宁一中月考)捷列克河是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的河流。读“捷列克河所在区域图”,回答问题。
(1)捷列克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着盐渍化土壤,分析其成因。
(2)试分析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说明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
答案 (1)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邻近里海(咸水湖),地下水盐度(含盐量)高;光照强,蒸发旺盛,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集聚。
(2)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生产成本提高等。
(3)水利改良措施:完善灌溉、排水、防渗等水利工程设施;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制度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等;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等。
解析 第(1)题,可从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蒸发旺盛等方面分析。第(2)题,土壤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第(3)题,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主要有水利改良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等。
16.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示地区自然景观以________为主,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地区有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河西走廊,这里发展农业的主导自然因素是________。
(3)近年该农业区出现了哪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试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1)荒漠 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加之高原、山脉的阻挡,降水稀少
(2)水源
(3)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荒,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 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旱)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
解析 由图示可知该区自然景观以荒漠为主,农业生产区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走廊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灌溉水源是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该地区大气降水少,水源缺乏,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的粮食需求量增加,出现过度垦荒、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上该地强烈的太阳辐射、旺盛的蒸发、大风等作用,便会产生土地荒漠化问题。
(共86张PPT)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
1.说出荒漠化的概念和类型。
2.结合资料,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3.掌握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4.掌握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学会分析其他生态问题。
专项提能2 土地利用图的判读
内容索引
INDEX
预习新知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互动探究 启迪思维
课时对点练 注重双基 强化落实
达标检测 随堂演练 达标过关
预习新知
一、荒漠化
1.概念:荒漠化是指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_________,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形式: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___________。
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退化
次生盐渍化
请把我国对应的荒漠化区域连线。
次生盐渍化 “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红漠化 西南喀斯特地貌区
土地沙漠化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石质荒漠化 南方丘陵山地
连线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
荒漠
温带草原
载畜量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流水
沙质
风沙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表现:_________,过度放牧,_________,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2.原因
(1)来自于_________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由于_____________,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
人口激增
人类活动不当
1
2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内的荒漠区。
荒漠化的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判断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使土地___________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_________,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1)防治内容
预防___________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荒漠化土地的_______
(2)原则:坚持_____________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_____相结合。
自然生产力
持续发展
潜在荒漠化
生产力
维护生态平衡
治沙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_______。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_________,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
内陆地区 _________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节水农业
合理分配
水资源
(2)利用_________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绿洲地区:外围沙漠边缘_________;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内部建立农田__________。
②流沙地区:设置______工程。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_______
_____。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___________、推广省柴灶等。
(5)控制_____增长。
生物措施
封沙育草
防护林网
沙障
宜牧
则牧
兴建沼气池
人口
沿包兰铁路乘火车经过宁夏沙坡头会看到许多沙丘被草方格沙障覆盖,草方格沙障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思考
知识归纳
探究重点
探究导引
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点一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西北地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小、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试从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两个方面分析其干旱的原因。
答案 (1)海陆位置: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少。
(2)地形地势: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再加上青藏高原的阻挡,对水汽阻挡作用明显。
2.干旱的自然特征是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因素,而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1)干旱的气候使本区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再加上大风日数较多,风沙活动频繁成为荒漠化的潜在威胁。试把下图补充完整。
河流
沙漠
植被
疏松
沙质
大风日数
冬春
(2)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完成下图。
加剧
大
温带大
陆性
失
衡
抑制
3.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试把以下关系图补充完整。
(1)过度樵采
激增
樵采
采挖药材
(2)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
载畜
量
(3)过度开垦
荒漠
化
防护
林
土壤肥
力
植被
另外,人类对水资源利用不当,比如在绿洲地区,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农业。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比如大水漫灌等会导致生态恶化和次生盐渍化。
1.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及表现
核心归纳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 成因 影响
基本
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深居内陆,高原、山岭阻隔 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物质
条件 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动力
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冬春季节,西北风强劲 为风沙向东、南方向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重要
条件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剧荒漠化进程
(2)人为原因
典型地区 主要人为因素 主要危害
能源缺
乏地区 过度樵采 破坏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
半干旱的
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半干旱的
农垦区 过度开垦 使沙化土地连片并发展
干旱的绿
洲边缘区 过垦、过牧、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萎缩,沙进人退
跟踪训练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
回答1~2题。
1.1937~2008年,该区域
A.荒漠化面积扩大到近5倍
B.人均耕地面积增大
C.载畜量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
D.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
√
解析 荒漠化面积和载畜量(放牧强度)都大致增加到10倍左右,故A错误、C正确;
耕地面积扩大的幅度小于人口增加幅度,故人均耕地面积减小,B错误;
人口密度增加到4倍左右,即人口总数约翻了两番,D错误。
2.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
D.人口数量的变化
√
解析 耕地面积扩大、放牧强度增加是导致该区域荒漠化的直接原因,而这些又是由人口快速增长引起的。
探究导引
2018年6月17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世界主题为“土地无价,值得投资”,我国确定的主题为“防治土地荒漠化,助力脱贫攻坚战。”请同学们从以下两个角度探讨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试完成以下表格。
探究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序号 地区 防治措施
① 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 ?
②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
③ 工矿区、居民点等基本建设区 ?
④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
⑤ 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 ?
扩大林草比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做好防风沙措施
合理放牧,加强草场管理
做好土地复垦;恢复植被
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发展节水农业;营造绿洲防护林
2.荒漠化的成因有所不同,所采用的治理措施也有所不同,请把关系图补充完整。
能源
人口增长
防护体系
方法技巧
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环境问题的考查,经常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如图:
拓展延伸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自然
因素 降水 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
地形 地处平原向高原或山地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土壤 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人为
因素 过度樵采、毁林开荒 植被破坏(水蚀、风蚀)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破坏林草植被
开矿 开挖露天煤矿 破坏植被,形成新的物源
河道滩地开矿 泥沙入河
(2)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对黄土高原地区: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②对黄河流域(主要为下游地区):使大量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跟踪训练
读“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恶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表示
A.土地盐碱化严重 B.冰川融水减少
C.河流水量减少 D.沙丘移向绿洲
√
解析 新疆塔里木河是内流河,河流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根据因果关系图:水源减少,过度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用水量加大,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从而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荒漠化。
4.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
A.禁止游牧活动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加强资源勘探开发
D.发展节水农业
√
解析 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保护绿洲主要是保护这里的水资源,合理措施是发展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专项提能2 土地利用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土地利用图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非农业用地和农业用地。非农业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程用地等;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它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类型,各类土地的面积或比重大小等。
下面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读图回答问题。
图1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
化,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典型例题
析题过程
图1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根据图名可知,图2为三个区域土地类型面积的变化资料。从图中找到横、纵坐标的含义:横坐标表示五种用地类型;纵坐标反映各类土地类型面积的变化幅度。注意图例,找出区域Ⅰ的图例。
Ⅰ区域的灌木林、高草地、农居地都减少,旱地增多,水浇地无变化。
A
读图训练
如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1)~(2)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
√
解析 由图可知,该区域耕地增加,草地减少,且草地下降率最大,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退耕还草是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的首要选择。
(2)该区域可能位于
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
解析 由表格可知,该区域草地面积大,但沙地面积更大,沼泽湿地面积较小,与内蒙古西部自然环境接近。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达标检测
(2020·蓉城名校联盟联考)如图所示沙漠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据此回答1~3题。
1.与其他沙漠相比,图示沙漠区域
植被覆盖率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A.年均温低,蒸发弱
B.山地降水丰富
C.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
2
3
4
5
1
6
解析 由图文信息可知,图示地区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该地降水稀少,但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说明冬季降雪量较大,春季融雪量大,所以此处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C正确。
2
3
4
5
1
6
2
3
4
5
1
2.该沙漠冬季稳定积雪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
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沙漠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冬季稳定积雪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A正确。
6
解析 积雪覆盖地表,会增大反射率,降低地面辐射,减少水汽蒸发,降低大气湿度及大气温度,A、B错误;
积雪覆盖地表可以抑制风沙活动,减少春季扬尘,C正确;
积雪覆盖,减小土壤水分蒸发,积雪融化,土壤湿度增大,地表径流增加,D错误。
3.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
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B.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C.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2
3
4
5
1
√
6
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4~5题。
4.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海平面上升
B.水土流失
C.不合理的灌溉
D.荒漠化
2
3
4
5
1
√
解析 读图可知,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大水漫灌造成的。
6
5.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宁夏平原 B.三江平原
C.成都平原 D.密西西比河平原
2
3
4
5
1
解析 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降水不足而需灌溉的集约农业区。
√
6
解析 读图可知,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比重约27%,在成因中占比最大,而城市交通建设占比最小,约4%。
6.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
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的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
大的人为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1
过度放牧
城市交通建设
6
答案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高山环绕盆地,以风蚀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过度樵采(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新疆绿洲地区土地荒漠化最主要的人为原因。
2
3
4
5
1
6
欠发育,植被稀疏,所以土地荒漠化严重。绿洲地区荒漠化扩展的主要人为原因是植被破坏和水资源不合理的利用。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的原因可以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别从气候、地形、河流以及植被方面进行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降水少,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从地形来看,四周为高山阻挡,湿润气流难以进入。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降水少,河流
2
3
4
5
1
6
课时对点练
解析 读图可知,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用水,这些都属于农业生产活动,故答案选A。
如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图”。完成1~2题。
1.引起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
主要人类活动是
A.农业生产
B.工业生产
C.交通建设
D.居民生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基础过关
15
16
2.我国新疆治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①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 ②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 ③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 ④塔里木盆地中部废弃油田复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会破坏自然环境,①错误;
可以在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②正确;
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合理分配水资源,③正确;
塔里木盆地中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废弃油田不适宜复垦,④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0·山西省实验中学模拟)读“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图”,回答3~4题。
3.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荒漠化(植被覆盖减少) ②下渗减弱,径
流加强、蒸发加强 ③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
B.①荒漠化(植被覆盖减少) ②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 ③下渗减弱,
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C.①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 ②荒漠化(植被覆盖减少) ③下渗减弱,
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D.①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 ②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③荒
漠化(植被覆盖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解析 图中降水减少的直接原因为植物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地面变干燥会引起荒漠化(植被覆盖减少),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开放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19·青铜峡市期末)延安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过去当地人形容延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从春种到夏,到秋一场空”。1999年,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读图完成5~6题。
5.延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
的238天增加到2017年的313天,该变化主
要得益于
A.土壤变肥沃 B.植被覆盖率提升
C.入黄泥沙量减少 D.区域水资源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99年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植被覆盖率提升,改变的是大气质量, B正确;
大气质量变化与土壤、水资源、入黄泥沙量均没有关系,A、C、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黄土高原变绿了,但是成果巩固也变难了。下列关于成果难巩固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气候年际变化大 ②植被环境脆弱
③植被单一,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形成
④还林、护林积极性降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年际变化大,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对植被生长不利,①正确;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环
境脆弱,②正确;
人工植树造林使植被单一,生态系统
尚未完全形成,因此黄土高原变绿了,
但是成果巩固也变难了,③正确;
国家政策支持,还林、护林积极性较高,④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如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甲表示
A.土地盐碱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解析 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带来的河流上游用水增加,会使河流下游流量减少。
8.导致图示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为原因有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注意抓住题目中问的是“人为原因”,燃料短缺、风沙侵袭均不属于人类活动。
解析 枯树根区没有树冠,无蒸腾作用消耗,B对。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会影响土壤水分。梭梭根区受树冠集流、蒸腾和遮荫作用影响存在土壤水分相对富集区。如图示意“新疆北部沙漠中不同树龄阶段梭梭根区全年土壤含水率差异”。据此回答9~10题。
9.枯树根区含水率最高的原因是
A.树冠集水作用强
B.无蒸腾作用消耗
C.树冠遮荫效果好
D.土壤硬化下渗弱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能力提升
15
16
10.导致梭梭根区土壤的“湿岛”效应夏季较春季更明显的主导因素是
A.融雪
B.风沙
C.降水
D.蒸发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本题中的“湿岛”效应是指梭梭根区土壤湿度大于周边地区。梭梭根区夏季树冠能够遮蔽阳光,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水分,D对。
15
16
(2020·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月考)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绿洲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
产生的原因是
A.湖泊干涸,盐类物质沉淀
B.地形封闭,补给水源减少
C.不合理灌溉,盐分在地表聚集
D.气候变化,冰川加速融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图中绿洲地区人类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水位上升,盐分在地表聚集,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该区域绿洲及绿洲周围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与其目的对应正确的是
A.多途径解决能源——开发丰富的油
气资源
B.压缩农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
C.推广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
用率
D.进行生态移民——加速区域城市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多途径解决能源,不是为了开发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是为了减少樵采;压缩农田面积,不是为了提高粮食
单产,而是为了实现退耕还林、还
草;推广滴灌技术,可提高水资源
的利用率,减少浪费;进行生态移
民,不是为了加速区域城市化,而
是为了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15
16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石漠化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统计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曲线序号与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为石漠化面积 ②为环境人口容
量 ③为生物多样性
B.①为生物多样性 ②为环境人口容
量 ③为石漠化面积
C.①为环境人口容量 ②为石漠化面积 ③为生物多样性
D.①为石漠化面积 ②为生物多样性 ③为环境人口容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解析 看图可知,森林覆盖率不断下降,故石漠化面积不断上升、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判断①为石漠化面积,③为生物多样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崎岖
B.降水丰富
C.喀斯特地貌广布
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解析 通过图示可知,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流水侵蚀作用增强,从而加剧石漠化的形成。
15
16
15.(2019·甘肃白银会宁一中月考)捷列克河是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的河流。读“捷列克河所在区域图”,回答问题。
(1)捷列克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着
盐渍化土壤,分析其成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邻近里海(咸水湖),地下水盐度(含盐量)高;光照强,蒸发旺盛,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集聚。
解析 可从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蒸发旺盛等方面分析。
解析 土壤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提高。
(2)试分析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生产成本提高等。
解析 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主要有水利改良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等。
(3)说明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水利改良措施:完善灌溉、排水、防渗等水利工程设施;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制度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等;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等。
16.读下图,回答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图示地区自然景观以______为主,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荒漠
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加之高原、山脉的阻挡,降水稀少
(2)图示地区有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河西走廊,这里发展农业的主导自然因素是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水源
(3)近年该农业区出现了哪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试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荒,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 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旱)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
解析 由图示可知该区自然景观以荒漠为主,农业生产区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走廊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灌溉水源是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该地区大气降水少,水源缺乏,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的粮食需求量增加,出现过度
垦荒、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不合理
的人类活动,加上该地强烈
的太阳辐射、旺盛的蒸发、
大风等作用,便会产生土地
荒漠化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