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经典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经典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0 10:3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 )傅说( ) 丈夫之冠( )胶鬲( ) 拂士( ) 拂乱(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之( ) (2)与民由之( )(3)威武不能屈( )
(4)妾妇之道 ( )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6) 居天下之广居 ( ) (7)无违夫子 ( )(8)往之女家(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B.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C. 往之女家 (《富贵不能淫》)D. 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
4. 翻译下面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填空。
(1)孟子,名 , (朝代)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7.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答: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9.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10. 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


11. 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答:


12.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孟子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答:


(2)【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你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吗?请说明理由。
答: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妾妇之道( )(2)无违夫子( )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答:

10.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

11.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答: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苏武牧羊
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 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后投靠匈奴。②武:苏武。③羝:公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往之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既至海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3.你认为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江苏省盐城市二O一九年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9.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往之女家______(2)或败奔______
(3)同敞危坐不去_____(4)适同敞自灵川至______
10. 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11.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 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 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2.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以是服同敞。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13. 【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




参考答案

1.畎亩(quǎn)  傅说(yuè)  丈夫之冠(guàn)  胶鬲(gé) 拂士(bì) 拂乱(fú)
2.(1)教导、训诲 (2)遵循(3)使屈服(4)三从四德(5)这样(6)居住 (7)违背
(8)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3. A
(解析: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与例句同;B.助词,的;C.音节助词,不译;D.代词,文中指正道。)
4.)(1)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5.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填空。
(1)孟子,名轲,战国(朝代)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
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孟子认为公孙张仪曲艺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8. “是”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0.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11.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12.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孟子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答: 示例:孟母断织、孟子休妻(始作俑者)
(2)【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你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吗?请说明理由。
答:
示例一: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很多家长这样做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上名校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示例二: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妾妇之道 (方法)(2)无违夫子(违背)
8.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9. 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贱不能动摇他的节,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这才叫做大丈夫!
10.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
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1.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
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一)1.(1)同“汝”,你。(2)已经。
2.(1)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呢?
(2)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3.【解析】 甲文在文章末尾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第一句就告诉我们苏武被匈奴放逐到北海,即使没有粮食和水,他也没有投降,这符合甲文中大丈夫的标准。
【答案】 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乙文中的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
【参考译文】
【乙】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能被胁迫,(于是)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希望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关在地窖里,跟外界隔绝,不供给饮食。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数日不死。匈奴认为(他)很神奇。于是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匈奴)供给的粮食不到,(他)就掘取野鼠、收藏草实来吃。拄着汉廷的旄节牧羊,睡卧起身都拿着,节上用牦牛尾做的装饰全部脱落。

9. (1)通“汝”,你,你的 (2)有时 (3)离开 (4)恰逢
10.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11. D
12. (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2)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13. 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女:同“汝”,你的;适:恰逢。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可以根据文言虚词、语气词以及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来进行翻译。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日 赋 诗 倡 和翻译为: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根据翻译,可以断句为: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结构助词,的/代词,它,指书籍;B.表疑问语气,哪里/语气助词,不译;C.于是/竟然;D.两个“诚”都翻译为真的。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换。(1)中的“以”翻译为因此,译文: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2)句难度不大,阅:经过;颜色:脸色;译文: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13题详解】
文中的同敝,“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面对敌人,他将国家大义凌驾于生命之上,宁死不屈,正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张同敝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为人大方、讲义气。每次带兵打仗,就骑着马走在将士的最前面。有的时候战败,将士都逃跑了,但是张同敝端端正正地坐着,不离开前线,将士们看到了就再次投入战斗,有时会取得胜利,军中众将因此都很佩服他。顺治七年,清军攻破了严关,将士们都放弃桂林逃跑了。桂林城中空无一人,只有式耜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敝从灵川到达桂林,拜见了式耜,式耜说:“我是桂林的留守将军,应当死在这个地方。你没有守城的职责,何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呢?”同敝认真地说道:“从前的人以只有自己成为君子为耻,你难道不让我和你一同赴死吗?” 式耜大喜,拿出酒和他一起喝,一直到天亮,清晨时分,被清军所擒,让他们投降,他们不愿意。下令让他们做和尚,也不愿意。于是,就将他们关在民房里。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