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解析]
1.本节教材的内容组织。本节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地壳物质循环。
在第一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中又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阐述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第二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四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是第二部分内容的重点。
在第三部分中,教材讲述了地壳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的塑造似乎是关联性不大,两个自然地理问题,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是地壳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因此,在介绍地壳物质循环时,教材首先阐述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即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地壳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以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地壳物质循环,难点是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导入新课】
1.直接结合身边的微地貌景观,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表形态,然后,用设问的方式引入新课,如: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2.从初中学习的海陆变迁知识导入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然后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引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新课】
1.对于内力作用部分,教师可以从力量来源、表现形式、主要作用方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四个方面展开教学。
对于第一段,教师需要重点讲清楚什么是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和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对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特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之后设了一个案例,即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对于这个案例,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佐证材料穿插在讲课过程中,也可以将其作为阅读材料处理。当然,教师也可以用其他合适的案例替换本案例。
教材的第三段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在进入这部分的学习之前,教师要做好过渡介绍,即说明在内力作用的三种形式中,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也是教师讲课的重点。对于地壳运动部分的介绍,建议教师借助教具和案例,从运动特点、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相互关系三方面介绍,以避免内容过于抽象。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尺度展开分析。从全球尺度分析,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两个全球地貌单元,奠定了地表的海陆分布格局;从大陆和洋底两大地形单元内部分析,内力作用又在大陆上形成了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在洋底形成了大洋中脊、大洋盆地等次级地貌单元,奠定了大陆和洋底的地形格局。对于大陆地形格局的影响,教师可以将“活动1”的第二个问题作为案例进行例证分析。在进行了两个尺度的分析之后,教师总结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特点,即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对于外力作用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从一些学生熟悉的案例引入,比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土地貌的发育、我国西北地区的风沙扩展与土地沙漠化、泥沙淤积与黄河三角洲的扩展等。
在导入内容之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对这部分内容展开分析:(1)四种外力作用方式的特点是什么;(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它们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在这部分内容中,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都是直接的,课文中也做了清楚的介绍。比较难讲的是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面上看,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作为外力作用的一个环节,风化作用破坏了地表物质,才能使部分侵蚀和堆积作用得以进行;也只有搬运作用不断地转移和运输物质,才能使侵蚀作用不断地继续、堆积作用得以完成。所以,在讲课时,教师一定要把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阐述清楚。
3.在阐述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教材没有直接给出三种岩石的形成过程,而是将它们融入到了地壳物质循环的阐述中。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进行单独介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目标]:
1掌握岩石圈的概念和物质循环,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2掌握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3掌握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基础梳理]:
第二课时
一、岩石圈
(一)概念: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组成:
1化学元素组成:(由多到少)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2矿物组成:
石英、方解石、云母、长石
3岩石组成:
(1)岩浆岩
成因: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岩浆 侵入型岩浆岩 (花岗岩)
岩浆 喷出型岩浆岩 ( 玄武岩)
矿产资源:内生矿床(金、钨、铜、金刚石、铅锌矿、雄黄、汞)
(2)沉积岩(常含化石)
成因:暴露在地表的岩石,遭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其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矿产资源:变质矿床(赤铁矿)
(三)物质循环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破碎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 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二、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①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位移→绵长的断裂带
水平运动(主)
弯曲变形→巨大的褶皱山脉
上升运动→隆起→陆地、山脉
垂直运动(辅)
下降运动→凹陷→海洋、盆地
喷出作用→喷出岩→玄武岩
②岩浆活动 岩浆岩
侵入作用→侵入岩→花岗岩
③地震活动:世界三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大洋中脊火山地震带、地中海(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④变质作用——地壳深处→变质岩
页岩 板岩
石灰岩 大理岩
3对地形的影响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资料:板块构造学说
张裂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
背离运动(张裂)
发育成为海洋:红海
褶皱山系和海沟:科迪勒拉山系和海沟
相对运动(碰撞) 岛弧和海沟:东亚岛弧和海沟
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系
资料:板块运动与我国地形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我国南北走向的山脉:
北列:贺兰山
南列:横断山脉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天山→阴山→燕山
中列:昆仑→秦岭→大别山
南列:南岭
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东北—西南向的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东亚岛弧)
中列: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武夷山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课时
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势能。
2表现形式
①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和收缩,很容易崩解破碎。岩石中水的融冻、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等,也都对岩石起到风化破坏作用。
②侵蚀作用
吹蚀作用(风)、冲蚀作用(流水)、拔蚀作用(冰川)
③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
流水的搬运作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浮运→颗粒直径小的
底运→颗粒直径大的 分选作用
重力的搬运作用 无分选作用
冰川的搬运作用
④沉(堆)积作用
风力沉积作用
1.物理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作用
重力沉积分异规律:
颗粒直径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在近处(底部)
颗粒直径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在远处(上部)
砾石→沙→粉沙→粘土
砾岩→沙岩→粉沙岩→粘土岩
2.化学沉积作用
氧化物(例如:氧化铁、氧化锰、二氧化硅的胶体)
↓
铁的硅酸盐(例如:绿泥石)
↓
碳酸盐(石灰岩CaCO3、白云岩CaMg(CO3) 等)
↓
硫酸盐(石膏CaSO4)
↓
卤化物(NaCl、KCl、MgCl2)
↓
化学沉积分异规律
3.生物沉积作用:珊瑚礁、硅藻土、煤
⑤固结成岩作用
3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外力作用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风力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戈壁 沙丘,沙垄, 黄土高原的形成
流水作用 瀑布、河谷、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蚀陡崖、海蚀洞 冲积平原 山麓冲积扇 中游河漫滩平原 河口三角洲
冰川作用 U形谷、角峰、冰斗、峡湾、羊背石 冰蘑菇、冰碛丘陵
练习一
写出相关的地质作用
练习二
读上图,分析回答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
甲 ______ ,乙 丙 。
(2)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是_____和_____;
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都是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_____。其能量来源来自于地球的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地貌都属于_________地貌类型。
(3)甲地形一般分布在 。该地形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扇顶_______,扇缘_____。乙地形一般分布在 _________,丙地形多分布在我国 气候地区。
其迎风坡以_________作用为主,其背风坡以_________作用为主。
侵入作用
喷出作用
高压
高温
岩浆岩
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