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 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 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19 13:0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文化史学习方法
为什么:
(1)社会根源:经济 政治
(2)所处的阶级立场
(3)文化的继承、借鉴
所涉及的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
 一定的思想观点代表某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儒学发展到理学新阶段
构建知识框架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形成__、__、__、__各家
春秋:___创立儒学
战国:___发展儒学




孔子
孟荀
儒学创立
和发展
焚书坑儒
儒学遭重创
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大力提倡
儒学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程朱理学(二程、朱熹)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
李贽(“离经叛道”—异端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经世致用思想)
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
儒学受到道、佛冲击,逐渐融合
儒学与道、佛三教合一
春秋战国
西 汉
宋 明
明 清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①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②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概念
1.含义:
春秋战国,各阶级、阶层知识分子(士)从维护本阶级<阶层>利益出发,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批驳其他学说,形成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2.诸子百家:
“百家”,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载,主要分儒、道、法、墨、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等;
儒墨两派最有实力,“非儒即墨”。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生平思想文化教育成就
天人关系礼的思想
哲学政治思想
思想学说
思想学说
思想特点
仁政思想
二“百家”代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春秋时期 儒家产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私人讲学;51岁从政;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68岁返鲁国从教,整理文献,73岁去世。
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仅凭才学、道德、精神赢得弟子深情爱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核心:“仁”、“礼”
仁者爱人
“亲亲”“泛爱众”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A、仁
(核心)
内容: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暴政;
克己复礼为仁。
作用:有助于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抑制统治者的暴政,缓和矛盾;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体现民本思想。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不学礼,无以立。
兴于诗,立于礼。
人而不仁,如礼何?
B、礼
内容: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克己复礼
实质: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
评价: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    具有保守性;
   有利于建立有序社会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主张“德治”
(3)重政治和人事,远鬼神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逐步改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耻其言而过其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
“过则勿惮改”
A、有教无类,兴办私学
作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扩大了教育范围,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B、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积累了因材施教等有益的教学经验
A、整理、编订了《诗》、《书》、《礼》、《易》、《乐》(亡佚)
B、撰写了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鲁国)
*其思想通过《论语》流传下来
明代《圣迹图》,描绘孔子晚年埋头编著《诗》、《书》、《春秋》;教授学生,培养人才。
亚圣庙
孟子
荀子
稷下学宫
2、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孟子名言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尽信《书》,不如无《书》。
……
2.孟子(亚圣)
主要思想
发挥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提出“民贵君轻”的基础的原则,成为早期民本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3、荀子及其思想
集大成者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和“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天行有常”:大自然是有规律的
“制天命而用之”人们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利用它为自身服务,而不是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去改变规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荀子: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
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②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③性恶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冯友兰
爱人
仁政
仁义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点
儒家形成
孔子——儒家创始人
孟子——儒家思想体系奠基人
荀子——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思想家
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
民本
异 人性论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思想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1)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 《道德经》
(2)主要思想
①“道”为世界的根本
(二)老庄之学---道家
1、主要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
③主张“无为而治”
④向往“小国寡民”社会
“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消极悲观的态度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3、庄子
①“道”无所不在,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齐物论)
②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逍遥论)
1)、战国时期
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
2)、主要思想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4、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2、法家的政治实践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文化)有利于打击旧制度;建立封建制度,使秦国强大。
诸侯国 魏国 楚国 韩国 齐国 秦国
变法者 李悝 吴起 申不害 邹忌 商鞅
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
1、理论来源
2、观点主张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3、发展趋势
4、作 用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韩非子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同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朝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
——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
(四)墨家主张
1、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2、主张:
①“兼相爱、交相利”,讲求实际功利(宗旨、核心思想);
②非攻、尚贤、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③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即“三表法”)
④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墨 子(约前468-376年),姓墨名翟,鲁国 (今山东滕州)人。
3、墨家的代表:
墨子
4、演变:
战国初期,由墨子创办;他死后,一些弟子开创了“墨辩”学派;汉代以后,逐渐淹没消失
仁、礼、德治
小结:儒、道、法、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春秋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春秋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仁义、制天命而用之、礼、性恶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无为、小国寡民、辩证思想
齐物、逍遥游
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变法革新




主要主张
时代
人物
学派
 
1、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3、阶级关系: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三、“百家争鸣”的背景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深化·拓展
四“百家争鸣”的意义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易中天说:“先秦诸子,儒家关注的是文化,留下的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关注的是社会,是站在社会层面上看问题,留下的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的是人生,更关注个人,留下的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的是国家,主张‘以法治国’,留下的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墨道法的核心问题:如何治国,如何做人,这就是先秦百家争鸣的宝贵遗产。”
治国思想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适用时期
以德治国
无为而治
以法治国
兼爱非攻
练一练: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的是:① “仁者,爱人” ② 贵贱有“序”③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④ “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B
C
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
依据 D.奠定“非攻”的思想基础
B
5.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
A. “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B.农本思想
C.有教无类思想 D.民为贵,君为轻思想
4.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A
A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上述材料反映出老子
A.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哲学概念 B.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C.认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D
7.“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8.以下对庄子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战国儒家代表之一 ②提出“齐物”观点③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④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其思想代表
A.新兴地主利益 B.富商利益
C.奴隶主利益 D.平民利益
10.孔子说:“仁者,爱人,爱有等差”;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爱无等差”,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11.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2.战国墨家曾显赫一时,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们拥护
B.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C.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深得士人拥护
D.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
13.墨子和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