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同步练习(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同步练习(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19 21:58:16

文档简介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第1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 如图所示的植物的茎按生长方式分属于( )

A. 直立茎
B. 攀缘茎
C. 匍匐茎
D. 缠绕茎
2. 茎的主要功能是 ( )
A. 运输物质和支持作用
B. 支持作用和蒸腾作用
C. 光合作用和运输作用
D. 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
3. 下列植物有年轮的是( )
A. 青菜 B. 萝卜 C. 甘蔗 D. 马尾松
4. 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很薄的几层细胞,这是( )
A. 导管 B. 筛管 C. 形成层 D. 髓
5. 杜仲的树皮可入药,但剥树皮时不能切口太深,否则会影响树的生长,其原因是与茎中哪个结构被破坏有关( )
A. 木质部 B. 韧皮部
C. 外树皮 D. 形成层
6. 茎中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茎的 ( )
A. 韧皮部 B. 木质部 C. 外树皮 D. 髓
7. 双子叶植物茎中的导管分布在 ( )
A. 树皮 B. 韧皮部
C. 形成层 D. 木质部
8. 木本植物的茎由外向内的结构排列顺序是( )
A. 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
B. 树皮、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髓
C. 树皮、木质部、形成层、髓
D. 树皮、木质部、髓、形成层
9. “笋有多大,竹有多粗。”竹子长成后的茎与刚钻出地面时的竹笋一样粗,这说明竹子的茎中没有( )
A. 表皮 B. 韧皮部
C. 形成层 D. 木质部
10. 用肉眼观察木本植物的横切面,不能观察到的结构是 ( )
A. 外树皮 B. 木质部
C. 髓 D. 形成层
11. 多年生植物体的树干横切面上往往会有年轮,年轮形成的原因是( )
A. 运输水分及输送养分两种细胞的交互排列
B. 水分经过树干输送的侵蚀作用
C. 温度、水分、阳光的周期变化
D. 便于记忆树龄
12. 在暴风雨中,大树有时会被连根拔起,而树干却不折断,这是因为( )
A. 树皮较厚 B. 韧皮部发达
C. 木质部发达 D. 韧皮纤维较多
13. 梧桐树木质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有____________ ,它的细胞呈____________,细胞壁薄,具有____________能力,向外的细胞可发育成____________ ,向内的细胞可发育成____________ 。所以这种茎能____________ 。
14. 如图是植物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木本植物的茎之所以坚硬,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 有很强的支持力。木本植物的茎之所以能逐年加粗是因为含有____________ 。
(2)输导水和无机盐的导管位于植物茎的[ ] ____________ 部。④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具有储存营养的功能。
(3)树的年轮一般是许多的同心圆,这些同心圆是树结构的____________ 部。通过观察发现,相邻两个同心圆间的距离在树生长时朝南的方向疏一些,而朝北的方向却密得多,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
从树的年轮中还可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B组 自主提高
15. 小明参加了假期夏令营,学会了如何利用植物年轮辨认方向的野外生存能力,下列有关年轮的知识,错误的是( )
A. 根据树木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龄
B. 树木的年轮能告诉我们当地的气候条件
C. 从植物的年轮我们可以辨别南北方向
D. 植物年轮是由植物的韧皮部形成的
16. 几位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时得出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根和茎的导管是连接贯通的
B. 导管中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
C. 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因此扩大了吸收水分的面积
D. 植物的茎中存在形成层,所以任何植物的茎都可不断增粗
17. 橡胶树通过割皮可获得橡胶制品的原料——白色乳汁状的液体。若如图表示橡胶树茎的切面,请问乳白色的液体是从图中的什么部位流出来的( )
A. a与c B. b与c C. a D. c


18. (丽水中考)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癌症”,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传播,寄生在木质部,破坏细胞,导致松树枯死。如图为松树茎的横切面,松材线虫寄生的部位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9.光与温度对某植物茎生长的影响如表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生长性状 日温28℃、夜温12℃
红光 远红光
茎长度 60.2cm 98.1cm
茎节数 20.5节 21节


茎长度 夜温15h
7℃ 17℃ 26℃
日温9h 30℃ 75cm 52cm 29cm
7℃ 60cm 50cm 35cm
7℃ 38cm 38cm 60cm



A. 茎的伸长生长与光及温度有关
B. 茎的生长与夜温有关,与日温无关
C. 日温30℃、夜温17℃处理比日温23℃、夜温26℃处理有机物积累多
D. 远红光条件下,日温30℃、夜温7℃的环境最有利于促进茎的伸长生长
20. 植物茎中的导管可将根吸收的水运送到植物地上部分的各结构。若将植物茎倒置,水分是否依然能向高处输送?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某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
切取稍稍萎蔫、不带叶片的青菜茎14段,分成A、B两等份(用杆秤称量时通过切割调整两组质量相等)。将A、B两组青菜茎分别插入150g水中(如图:其中A正立,B倒置;水用保鲜袋密封,以防直接蒸发),置于温度为15℃左右的环境中,约14.5小时后观察到两组个别青菜茎上方切面均有水滴出现,取出A、B,称得青菜茎与保鲜袋中的剩余水量如下表。并观察到两组青菜茎都整条变硬挺,且程度相似。


组别 A B
实验前青菜茎质量 66g 66g
实验后青菜茎质量 80g 78g
实验前袋内水质量 150g 150g
实验后袋内水质量 137g 137g


(1)稍稍萎蔫的青菜茎插入水中后变硬挺,说明细胞内的水分含量____________ (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2)通过实验可知,导管的结构中____________(填“具有”或“没有”)控制水分单向流动的结构。
(3)若在30℃左右的环境中,用带叶片的青菜茎代替以上材料进行相似的实验(A组叶片暴露于空气中,B组叶片浸入水中),实验后最有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____
(填“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B组袋内的水比A组少”或“A、B两组袋内的水基本相等”)。








参考答案
1—5. CADCB 6—10. ADACD 11—12. CC
13. 形成层 扁平状 分裂 韧皮部 木质部 加粗
14. (1)木质部 形成层 (2)③ 木质 髓 (3)木质 南面阳光充足,生长快 当地气候变化
15—19. DDDDB
20. (1)增加 (2)没有 (3)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第2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 导管中的物质运输的方向是 ( )
A. 从左到右 B. 从右到左
C. 从上到下 D. 从下到上
2. 在热带种植的橡胶树必须通过割皮才能获得橡胶制品的原料——白色乳汁状的液体,这种乳白色的液体流出来的部位是 ( )
A. 外树皮 B. 木质部 C. 韧皮部 D. 导管
3. 根从土壤里吸水,土壤里的水通过根向上输送到茎的途径是 ( )
A. 土壤水分→导管→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茎
B. 导管→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茎
C. 根毛→土壤水分→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D. 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4. 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后制造的有机物运送到根部的顺序依次是 ( )
①根的木质部 ②根的韧皮部 ③茎导管
④叶柄筛管 ⑤叶柄导管 ⑥叶脉 ⑦茎筛管
A. ⑥⑤③① B. ⑥⑤⑦②
C. ⑥④③① D. ⑥④⑦②
5. 有人把人行道上的树木用铁丝扎上晾衣,结果导致树木死亡,其原因是( )
A. 树木因缺氧而死
B. 树木不能输送水和无机盐
C. 树木输送有机物的功能被破坏
D. 树木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
6. 甘薯中含较多糖分的原因是( )
A. 甘薯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根
B. 甘薯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运输到根
C. 甘薯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和导管运输到根
D. 甘薯根吸收了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自己制造了糖分
7. (牡丹江中考)俗话说,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其中的道理是( )
A. 树皮中有筛管,能运输水分
B. 树皮中有导管,能运输水分
C. 树皮中有筛管,能运输有机物
D. 树皮中有导管,能运输有机物
8. 小明为了探究叶片中的输导组织功能,把芹菜叶片浸在红墨水溶液中30分钟后,用眼睛仔细观察,发现呈红色部分的是 ( )
A. 只有叶的边缘 B. 整片叶片
C. 叶脉 D. 只有叶尖
9. 如图所示,将丝瓜茎靠近基部处切断,可发现“水”会从切面处不断缓缓地向外冒,并可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 )

A. 植物的根细胞已经丧失呼吸作用
B. 根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 “水”主要从切面的筛管处冒出
D. 根系吸水对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动没有影响
10. 糖拌番茄时,盘里会出现许多水,这水主要来自( )
A. 番茄果皮细胞质 B. 番茄细胞核
C. 番茄细胞壁 D. 番茄细胞液
11. 在植物茎中,导管位于____________,能输送____________;筛管位于__________,能输送____________。
12. 橘子树枝顶端的橘子往往比较小,而枝条下部的橘子比较大。这是由于橘子形成过程中的有机物是由叶片提供的,而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在植物体内是通过____________内的____________由上往下运输的。
B组 自主提高
13. 某研究人员正在对某种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进行研究,研究过程如下:①他解剖其茎,制作茎切片,发现茎运输物质的通道结构有两种,如图中的A、B所示;②他认为结构A可能为植物运送水分和无机盐,结构B可能为植物输送有机物;③他想将结构A封闭,植物会萎蔫而死亡;④他想切断此植物的结构B,一段时间后,在切口的上方会出现瘤状物。则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②为“推论”,③④为“实验”
B. ②③为“推论”,④为“实验”
C. ②为“假说”,③④为“推论”
D. ②③为“假说”,④为“实验”
14. 小宇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做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 。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用显微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枝条和乙枝条的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面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____________ 被染成红色,在茎的木质部中,只有____________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____________ 运输的。
15. 将一根带叶的杨树枝条,插入红墨水中,置于阳光下照射。请回答:
(1)过一段时间,在枝条基部上方横切,横切面变成了____________ 色,纵切枝条,用放大镜观察切面,变红色的部位位于茎的____________(填“中央”或“周围”),属于植物茎的____________ 。
(2)若在离基部较远的部位切开枝条,结果发现,茎内红色部位与基部相比,颜色较____________ (填“深”或“浅”)。
(3)在这个实验中,红墨水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选择的材料是带叶的枝条,并放在阳光下照射,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
(5)该实验证明了茎的确有____________功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茎的____________ 。
16. 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十几个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从实验中可知,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在植物体内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管道系统。其中导管负责运输____________,筛管处在____________,负责运输______ 。
(3)纵切枝条,观察发现红色越往上越浅,这是因为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上面水太多了,把红色冲淡
B. 上面的红色随水分蒸发了
C. 水分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就越浅
D. 这是枝条自身的一个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4)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放在黑暗环境中
B. 放在阳光下照射
C. 让红墨水的浓度稍大一些
D. 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5)实验中把枝端削成平整的斜面,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管切口横截面积,有利于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的运输。
17. 如图所示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____________,其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这是因为____________是通过茎里的 向上运输的。
(3)枝条上的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哪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 DCDDC 6—10. ACCBD
11. 木质部 水分和无机盐 韧皮部 有机物
12. 韧皮部 筛管
13. C
14. (1)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促进水分的运输 (3)木质部 (4)导管 (5)相同 (6)木质部 导管 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
15. (1)红 中央 木质部 (2)浅
(3)作为一种指示剂,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加快水分的运输速度
(5)运输 木质部
16. (1)A(或木质部)
(2)水分和无机盐 韧皮部 有机物
(3)C (4)A (5)增加 水分 无机盐
17. (1)B 筛管 (2)水分 导管 (3)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是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4处有机物积存不会太多,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