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空气与氧气 同步练习(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空气与氧气 同步练习(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19 22:06:01

文档简介

第1节 空气与氧气(第3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 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
A. 加热双氧水 B. 加热高锰酸钾
C. 分离液态空气 D. 加热二氧化锰
2. 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A. 镁+氧气氧化镁
B. 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C. 水氢气+氧气
D. 硫+氧气二氧化硫
3. (舟山中考)同学们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
A. 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的水有残留
B. 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
C. 排水法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
D. 排水法收集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
4. 如图所示的操作中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 )



5. 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则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 生成O2的质量
C. 固体中MnO2的质量
D.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6. 潜水艇里需要配备氧气的发生装置,以保证长时间潜航。下列反应都能产生氧气,其中最适宜在潜水艇里供给氧气的反应是 ( )
A.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B. 水氢气+氧气
C. 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
D. 过氧化氢水+氧气
7. (杭州中考)小金为了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借助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略去)进行了两次实验,两次实验的部分设计如表所示:


实验1 实验2
MnO2的质量/克 0.5 0.5
5%的H2O2的体积/毫升 40 待填
水浴温度/℃ 20 80

(1)实验2中应加入5%的H2O2____________毫升。
(2)在两次实验中,可通过____________ 来比较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大小。
(3)实验2中水浴温度控制在80℃时,测定的反应速率会比真实值偏大,其原因除锥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外,还有____________ 。
(4)实验结束后若要将MnO2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
8. (台州中考)为探究催化剂对双氧水(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图中的实验能否证明MnO2是双氧水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并说明理由:

实验二:从表格的设计可以看出,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
9. (台州中考)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标准状况下,甲烷密度比空气密度小,难溶于水。
(1)A装置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所需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填下列装置图编号)。






B组 自主提高
10. 两瓶标签破损的双氧水,分别取10mL于a、b两支试管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与时间关系如图(温度相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氧化氢、水所含元素种类不同
B. 若只有一支试管中加入了MnO2,一定是a试管
C. 二氧化锰可以增大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量
D.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试管大于b试管
11. (湖州中考)如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以下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a口进气
B. 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
C. 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
D. 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由a口进气
12. (绍兴中考)进行氧气制取与性质检验的实验。



(1)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_(选填序号)。
(2)实验中,用装有一定量水的集气瓶进行排水法收集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体积分数的最低值是多少呢?进一步展开探究。
第一组实验:5只容积均为100毫升的集气瓶,分别装入一定体积的水,再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伸入5只集气瓶中,记录实验现象。以相同方法完成第二组实验。两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下表。(已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①第一组实验D瓶,集气结束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 %。
②经计算,第二组实验C瓶的氧气体积分数为48.65%,由此得出“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体积分数的最低值只能是48.65%”的结论。对此结论和过程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
13. (温州中考)小明发现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中,反应速度逐渐变慢。查阅资料得知:其原因是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以及二氧化锰的催化能力降低。为了探究二氧化锰催化能力降低的影响因素,进行如下实验。
【材料准备】取三份质量均为2克的二氧化锰分别催化4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10%、20%、30%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实验后回收二氧化锰,并分别标为A、B、C;另取多次催化分解10%过氧化氢溶液实验后回收的二氧化锰,标为D。
【实验步骤】①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取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0.5克,加入锥形瓶中,再加入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记录收集120毫升氧气所需的时间。
③再分别取A、B、C、D组二氧化锰各0.5克,重复上述实验。
④多次实验取平均值,记录数据如下:



(1)实验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在液面以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
(2)实验中,通过比较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的时间外,还可以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反映二氧化锰的催化能力。
(3)由上表数据可知,引起回收的二氧化锰催化能力下降的因素是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5. CCDAA 6. C
7. (1)40 (2)相同时间内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3)高温下水蒸发成水蒸气 (4)过滤、洗涤、干燥
8. 实验一:不能,虽然能改变反应速度,但无法判断MnO2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改变
实验二:探究二氧化锰质量对双氧水(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的影响
9. (1)酒精灯 (2)AC或AE
10—11. DA
12. (1)AE (2)①52.6 ②该结论不严谨;实验过程可省去第二组中编号A、D、E的实验,补充一个当水的体积为34毫升的实验
13. (1)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2)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 (3)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二氧化锰使用的次数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第2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 若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富氧空气(通常指氧浓度大于40%,医学专家推荐长期氧疗的最佳浓度为22%~35%)时,会发生氧中毒现象,这里的“氧”指的是( )
A. 氧气 B. 氧化物 C. 氧原子 D. 氧元素
2.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空气 B. 冰 C. 液态氧 D. KMnO4
3. 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点燃木炭
B. 点燃铁丝
C. 点燃红磷
D. 点燃蜡烛
4. 三个集气瓶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中的一种气体。用一根燃烧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的现象为火焰熄灭、继续燃烧和燃烧更旺。由此可知,三个瓶中所盛的气体分别是( )
A. 氧气、氮气、空气 B. 氮气、氧气、空气
C. 空气、氧气、氮气 D. 氮气、空气、氧气
5.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能看到浓厚白烟的是( )
A. 氢气 B. 硫粉 C. 红磷 D. 木炭
6. (营口中考)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C.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7. 判断铁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反应的主要依据是( )
A. 发出耀眼的白光
B. 放出大量热
C. 有黑色固体物质生成
D. 火星四射
8. (苏州中考)下列描述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
A. 通常状态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通过低温加压,可使氧气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
C. 液态氧可用作发射火箭的助燃剂
D. 氧气是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氧化许多物质
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B. 氧气具有可燃性
C.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D. 氧气不溶于水
10. 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可用燃烧除去氧气的方法,下列物质中可选用的是( )
A. 红磷 B. 木炭 C. 硫粉 D. 蜡烛
11.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下列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产物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A. B. C. D.
物质 Fe S C H2
在氧气中燃烧产物 Fe2O3 SO2 CO2 H2O

12. 实验室中闻气体的方法是用手____________,仅使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闻一闻它的气味。氧气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味(填“有”或“无”)的气体。
13. (嘉兴中考)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分子的过程。如图是在密闭容器中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反应的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
B组 自主提高
14. 如图,等体积的A、B两集气瓶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硫和红磷。当红磷和硫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你将看到的现象是( )

A. A瓶中有水流入 B. A、B瓶中均无水流入
C. A、B瓶中均有水流入 D. B瓶中有水流入
15. (金华中考)火电厂发电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由于煤中含有硫元素,未经脱硫的煤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会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进入水体,也会加剧水污染。
(1)硫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后生成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写出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是生命之源,“五水共治”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保护水环境、珍惜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 节约用水
B. 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C. 不任意排放生活污水
D. 工业污水净化处理后排放
16. 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很旺盛,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D是一种无色可溶于水的气体;将燃烧的B放入C或D中均熄灭;C能造成大气污染。A、B、C、D各是什么物质?从①~⑨中选择答案,将序号填入空格:①空气 ②氮气 ③硫磺 ④木炭 ⑤氧气 ⑥二氧化碳 ⑦红磷 ⑧铁丝 ⑨二氧化硫
A是____________, B是____________,
C是____________, D是____________。
17.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铁丝盘成螺旋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按图实验时,集气瓶炸裂了,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螺旋状铁丝的末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进行探究。下表是他将纯镁条和不同含碳量的铁丝(镁条和铁丝直径均为0.4mm)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的记录。请你分析后回答问题:
物质 镁条 含碳0.05%的铁丝 含碳0.2%的铁丝 含碳0.6%的铁丝
燃烧时的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无火星 剧烈燃烧极少火星 剧烈燃烧少量火星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造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如图是铁丝、硫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错误操作会导致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两个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图实验中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现象的原因可能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4)归纳、比较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上述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写出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 ABBDC 6—10. BCDCA 11. A
12. 在瓶口轻轻扇动 无 无
13. (1)2∶1 (2)化合反应
14. D
15. (1)硫+氧气二氧化硫 (2)B
16. ⑤ ③ ⑨ ⑥
17. (1)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燃着的铁丝碰到集气瓶壁(合理即可) (3)引燃铁丝
(4)铁丝中含有的碳引起的
18. (1)实验A中的集气瓶中没有加入少量水或铺一层沙
集气瓶炸裂 (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硫+氧气二氧化硫
(3)氧气纯度太低 铁丝生锈(合理即可)
(4)均是化合反应

第1节 空气与氧气(第4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试管中加入的药品是MnO2和H2O
C. 待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氧气
D. 实验结束时应先从水槽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
2. 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先检查氧气的纯度,后点火
C.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D.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加热,后预热
3. 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既可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也可采用分解氯酸钾的方法。上述两种方法的主要共同点有( )
①均采用MnO2改变其反应速率
②反应都不需加热
③都利用分解含氧化合物来达到目的
④所需仪器相同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4. (丽水中考)如图是“用双氧水制取收集一瓶氧气”实验的主要步骤,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A. 加入药品 B. 收集气体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验满
5. 下面是“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请你写出其可能的原因或者结果: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水槽中的水变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炸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热时,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试管破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热高锰酸钾时灯芯与试管底部接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制取氧气结束后,先撤掉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研究气体的制取和性质,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_______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以备使用。
(3)按图F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只答一条),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发生下列反应:2NO+O2■2NO2,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7. (衢州中考)利用图示仪器测量氧气体积,来测定高锰酸钾样品的纯度(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步骤如下:

(1)检查气密性:连好发生装置后,将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____________,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证明装置不漏气。
(2)组装装置:连好的装置如图甲,其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在不移动、不调整酒精灯的前提下,需要调节____________(选填字母)螺母改正错误。
(3)进行实验:采用正确的反应装置和图乙所示的收集装置制取并收集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 加热时间过短,会使测量结果不准
B. 反应一段时间,排出反应装置内原有空气再连接乙装置收集气体,会使结果更准确
B组 自主提高
8. (丽水中考)小峰和小刚阅读试剂标签后发现,市场销售的高锰酸钾晶体纯度高达99.5%,含水量可以忽略不计。为探究“试管放置方式对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速度和体积的影响”,他俩设计了制取氧气的直立型装置(如图),并与斜卧型装置比较,在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分别加入5.0g高锰酸钾晶体,用同一酒精灯分别加热,用同一型号的集气瓶收集气体,每组实验进行五次,实验数据取平均值后记录见表:

装置类型 直立型 斜卧型
收集1瓶氧气所需时间(s) 59 68
收集2瓶氧气所需时间(s) 95 108
收集氧气的总体积(mL) 525 476

(1)收集2瓶氧气,所需时间较短的装置类型是____________。
(2)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到不再产生气体,斜卧型装置收集到氧气的总体积比直立型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发现,斜卧型发生装置收集到的氧气体积明显大于理论值,他们对其原因进行了探究:
【提出假设】
小峰假设: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在较高温度下受热分解放出氧气;
你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要验证小峰的假设能否成立,请设计简明的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台州中考)资料显示,将新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H2O2溶液,加热到80℃时,才有较多氧气产生。而相同质量5%的H2O2溶液加入催化剂,常温下就会立即产生氧气,反应速度快、所需时间短。

(1)小晨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当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出现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并未复燃。为此,他利用图乙装置收集气体,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那么图甲实验中带火星木条未复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柯利用催化剂使H2O2溶液分解制取氧气,图丙是他设计的气体发生装置,请你指出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用相同质量5%的H2O2溶液,图丁虚线表示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曲线,请你在该图中用实线画出利用催化剂制取氧气的大致曲线。(假定两种方法H2O2均完全分解)


参考答案
1—4. BCAD
5. (1)试管口没有放一小团棉花
(2)集气瓶底部没有放水或沙子
(3)没有预热或试管外壁有水珠等
(4)试管破裂 (5)水倒吸,试管破裂
6. (1)A C(或E) 密度比空气大(或不易溶于水)
(2)正
(3)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写出一条即可) 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而使集气瓶炸裂
(4)E
7. (1)用手紧握试管 (2)AB (3)A
8. (1)直立型
(2)斜卧型装置中的固体被气流带到试管口(或棉花团)附近更多,未完全反应的更多,所以收集到的氧气较少
(3)反应生成的锰酸钾在较高温度下受热分解放出氧气(或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和锰酸钾在较高温度下受热分解放出氧气) 取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若冷却后测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证明小峰的假设不成立,否则假设成立
9. (1)氧气中混有较多水蒸气 (2)长颈漏斗下端没有插入液面下 (3)图略,曲线要体现:①“0”点开始,②斜率大于虚线(反应所需时间较虚线短),③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相等。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第1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 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比约为4∶1,是指它们的( )
A. 体积比 B. 质量比
C. 密度比 D. 质量分数比
2. (齐齐哈尔中考)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B.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防腐的保护气
C. 被污染的空气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D. 稀有气体常用来做光源
3. (潍坊中考)如图是空气成分体积分数柱状示意图,其中“a”代表的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4. 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氧气,生成液态的五氧化二磷
B. 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 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 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5. 食品保鲜的措施有添加防腐剂、填充气体、放置干燥剂和脱氧剂等。氮气是常用的填充气体,可用于食品保鲜。你认为选用氮气的主要原因是( )
A. 沸点低 B. 密度大
C. 与氧气不反应 D. 性质不活泼
6. 人们制作霓虹灯时需充入稀有气体,这是因为稀有气体( )
A. 密度比较小
B. 在空气中比较多
C. 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 能制造低温环境
7. 小明发现新买的白炽灯泡的玻璃柱上带有一点暗红色物质。这是什么呢?他经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红磷,那么红磷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 )
A. 只是为了装饰灯光
B. 让灯泡发出柔和的红光
C. 可除去灯泡内残留的氧
D. 红磷燃烧,使灯泡更亮
8. (绍兴中考)下列利用空气某成分物理性质的是( )
A. 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B. 氮气可以制造化肥
C.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
9. 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闭合电源开关,可以观察到白磷____________。
(2)装置冷却到室温,可观察到U形管内左侧液面____________。
(3)通过这个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种成分?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
(2)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____________ 。
(3)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逐渐变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长期放在空气中的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色的固体物质:____________ 。
B组 自主提高
11.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如图所示为空气成分示意图,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Y、M均为纯净物
B. X约占空气质量的78%
C. 用铁丝代替红磷,可以测定空气中Y的含量
D. 灯泡和食品包装中均可充入X作为保护气

12. 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错误的是( )

A. 铜粉用量的多少,会影响实验结果
B. 实验结束后冷却到室温才能读数
C. 气球的作用是调节气压,使氧气完全反应
D. 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反应结束后消耗氧气的总体积应该是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体积的
13. 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用到一些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为了隔绝空气,可用下列哪组气体作为保护气( )
A. H2、N2 B. N2、O2
C. CO2、CO D. N2、Ar
14. 实验室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下图能正确表示广口瓶内气体体积变化情况的是( )





15. (杭州中考)图甲所示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及药品。



(1)为获得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燃烧匙中的红磷足量
C. 点燃红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D. 红磷熄灭,广口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2)小明同学用足量的木炭代替红磷、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水来做此实验。小明操作正确,但是测得的数据小于用红磷测得的数据,其原因是木炭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碳外还可能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市售“暖宝宝”中发热剂主要成分是:铁粉、炭粉、水和食盐等,反应原理可简化为铁生锈。小明用配制的发热剂按图乙装置实验。他不是将足量的发热剂堆在瓶底,而是将其涂抹在广口瓶内壁的四周,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 (温州中考)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明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每次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总是远小于21%,他认为误差主要由实验装置造成,于是改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在量筒内加入100毫升的水。
③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水,使瓶内空气体积为250毫升。
④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塞紧瓶塞,关闭止水夹,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
⑤燃烧结束并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待量筒内水面不再下降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5毫升。


(1)小明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时,该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
(2)与装置甲相比,装置乙中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根据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 。
小明发现,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仍有较大差距,查阅资料发现,引起本实验的误差除装置外,还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











参考答案
1—5. AAADD 6—8. CCC
9. (1)燃烧 (2)上升至刻度“1”处 (3)空气中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10. (1)氧气 (2)氮气 (3)水蒸气 (4)二氧化碳
11—14. DDDB
15. (1)C (2)CO (3)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加快缓慢氧化
16. (1)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用手紧握广口瓶外壁,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2)改进后的装置无需打开瓶塞点燃红磷,避免瓶内空气外逸而造成实验误差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