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2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二课时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1.1.2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二课时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19 20:3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包括:
温故知新
非生物因素
阳光
温度
空气
水分
土壤
生物因素


讨论:分析以下例子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
2、北方人体重比南方人体重略重
温度
3、平原地区的人到达高原后,血液中红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空气
温故知新
非生物因素

……
阳光
空气
水分
温度
土壤



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
分析影响小麦生活的因素
生物因素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第二课时
1、什么是生物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自学探究
阅读第43~44页图6.1-5内容,思考一下一些问题。时间3分钟。
1、哪组生物之间存在着斗争?哪组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2、什么是生物因素?它具体指的是什么?
3、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
4、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生物生存有什么意义?
斗争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斗争
斗争
斗争
依存
依存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什么是生物因素?它具体指的是什么?
(1)生物因素主要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及其作用,包括 之间和 之间的相互作用。
(2)同种生物间既有 ,又有 。不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关系。

同种生物
不同种生物
互助
斗争
种间
种间
种内
种内
斗争
斗争
互助
互助
猎豹捕食跳羚等动物
菟丝子汲取其他植物养分
大豆和根瘤菌
蜜蜂采集花粉并帮植物传粉
羚羊在争夺配偶
蚂蚁展现团队力量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
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种内斗争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
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生物的种
内斗争是残酷的,但对种族的
生存有利的,可以得到比较充
分的生存条件,使其后代更优良……
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牛、羊等反刍动物与瘤胃微生物;
羊反刍

共生使不同的生物相互促进,使其更加适应环境
种间 共生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

寄生:
菟丝子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
种间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寄生。
一种生物被迫支持或帮助另一种功能缺乏的生物,使得功能缺乏生物能够生存
举例:同一片树林树木向上生不同种生物之间
农作物与杂草之间
生物与生物之间因争夺食物、空间、阳光等资源而竞相生长。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
种间 竞争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
种间 捕食
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
依存,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
展。
4、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生物生存有什么意义?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多种形式相互作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说说这节课你
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有什么感想?
收获园地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温度
空气
水分
土壤
同种生物间
不同种生物间
所有生物的生活都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互助
斗争
1.下列各项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食草动物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2.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是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A
c
3.一块农田,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
A. 阳光 B.温度 C.田间杂草 D.水分
4.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
c
A
巩固提高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东晋诗人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名句。试从生物学
角度分析:
(1)“南山”影响“豆”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
哪些?
(2)说明“草盛豆苗稀”的原因。
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
杂草和豆苗同为绿色植物,二者在空间、光、
水分、空气、土壤等方面存在着竞争关系。当
杂草生长旺盛时,会严重影响豆苗的生长,导
致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巩固与提高”
2.智慧学习——智慧应用


自学探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