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20 11:2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课题: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重点)
②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难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②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渗透环保意识。
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内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贯穿观察和讨论,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实例和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前指导学生完成“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探究,并进行观察记录和拍照。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 激趣导入 3分钟 教师播放视频:“青蛙体色变化”小实验。 思考: 1、青蛙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青蛙体色的变化对青蛙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3、枯叶蝶的体色、体型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教师: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 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青蛙体色的变化,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 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对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枯叶蝶的形态是一种保护性适应。 利用学生所喜欢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发表意见,认识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自主合作 探究交流 28分钟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观察教材46-47页的图6.1-7,思考各种生物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2、以小组为单位,你们还能说出其他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 3、师生共同小结:通过以上很多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的适应性是______存在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________的。 (生物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适应的方式多种多样。) 资料分析:通过以下两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1)刺猬遇到敌害时身体缩成一团,以背部的硬刺保护自己。但狐狸有时会把刺猬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的 刹那间,咬住其无刺的腹部而将它吃掉。 (2)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冬天的羽毛是白色,夏天是棕褐色,这是一种保护色,这对它躲避天敌的捕食十分有利, 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如果这一年冬天雷鸟如常换羽,但降雪推迟,白色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 师:生物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过渡:骆驼能够适应干旱沙漠环境,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2周,如果骆驼缺水3周呢?生物适应环境也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具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5、结合课本小组讨论: (1)植物和动物一般生活在什么温度范围? 如果生物生活在温度低于A点或高于F点的环境时,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 AP段和PF段,生物数量变化与温度有何关系? 教师小结:生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当环境改变时,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就可能被淘汰。生物要生存,一定要适应环境。 过渡: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探究一: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 (1)蚯蚓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有哪些? (2)把做好的实验装置放在什么样环境中?为什么? (3)一段时间后,装置内沙与土的分界是否还明显? (4)蚯蚓是怎样翻耕土壤?它的生活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5)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6)实验后蚯蚓应如何处理? ? 教师小结:通过“探究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我们知道了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的环境。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绿头鸭的蹼适于游泳,油脂使羽毛避免濡湿。 叶海马伪装有利于逃避敌害。 水毛茛丝状叶增加吸收面积,减少水流的冲击。 莲藕内发达气腔满足在水中呼吸需求。 白鼬体色为保护色即有利于逃避敌害,还有利于捕食。 桦树落叶减少蒸腾作用,保持体内水分,适应严寒和干旱。 学生分小组讨论,举出例子。 如:绿色植物叶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有机物。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青蛙的冬眠。细菌产生芽孢抵抗恶劣环境。斑马身上都有鲜艳的花纹,还有发达的四肢可以逃避敌害。黄鼬遇到敌害时能够释放臭气以赶走敌害。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抵御寒冷的环境。鱼的体色为保护色,身体呈梭形,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有侧线等特点适于水中生活相适应。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骨中空,胸肌发达,双重呼吸,直肠很短等特点适于空中飞行。 学生讨论交流: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植物一般生活在0°C至35°C的温度范围内,动物一般生活在—2°C至50°C的温度范围内。 生物生活在温度低于A点或高于F点的环境时,可能会出现死亡。 AP段随温度上升生物数量增加,PF段随温度上升生物数量下降。 1、学生讨论交流: (1)蚯蚓身体上着生的刚毛有助于它在洞穴中运动,体表的黏液有助于它减少与土壤之间的摩擦。 (2)温暖、黑暗的环境中。因为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放在放在暗处,可以让其充分活动,增强实验效果。同时由于现在的温度较低,蚯蚓不能充分活动,所以放在温暖的环境中。 (3)不明显。 (4)蚯蚓在土壤中寻找潮湿的环境和食物,需要不断活动,遇到干燥的细沙后便会改变位置,这样在不断活动中改变了土壤和沙的分界层次。蚯蚓能够使土壤变得疏松和肥沃。 (5)说明蚯蚓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通过翻耕土壤影响环境。 (6)我们小组的同学一致认为应放归原来的家园,让它们恢复正常的生活。 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让小组长组织组内学生讨论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图片的展示,视觉冲击力较强,学生参与积极高涨,气氛活跃。 利用这个两个有趣的例子,很自然的就让学生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的相对性。 通过对动物适应能力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种的灭绝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人们不仅保护生物,还要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人类应与生物和谐共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道德情感意识。 尝试设计“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感知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交流合作和探究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全面。
总结提升 2分钟 教师: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的生活受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环境会反过来影响我们,我们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诣共处。 学生讨论交流: 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迁移深化 4分钟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猫为什么白天休息,晚上活动捕鼠? 2、秋天,为什么大雁要南飞? 3、夏天,人们为什么总是喜欢到大树底下乘凉? 4、山东烟台苹果全国有名,它能在南方栽种吗?南方的香蕉能在北方栽种吗? 5、利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作用的知识,谈谈人类将怎样与生物和谐共存。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猫白天休息,晚上活动捕鼠,是因为晚上老鼠活动,便于猫捕食。 大雁要南飞是南方温度较高,适合大雁度过冬天。 3、“人们总是喜欢到大树底下乘凉”是因为树木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降低了大气的温度,使大叔地下凉爽宜人。 4、烟台苹果不能在南方栽种,南方的香蕉能在北方栽种,温度对它们不适宜。 5、如果把所有的生物挤出地球,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人类应该保护生物极其生存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全面深刻的掌握,进而形成能力。
技能检测 当堂达标 (6分钟) 【达标检测 自我评价】 1.仙人掌、树、狮、虎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各自适应于它们的生活环境,这种现象体现了适应的 ( ) A.相对性B.绝对性 C.普遍性D.稳定性 2.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捕食,对此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3.在干燥多风的沙漠地区进行绿化,选择的最理想植物是(? ) A.根系发达、矮小丛生的灌木(如沙棘)  B.根系发达、树冠高大的乔木(如杨树) C.根系浅小、地上部分较大的植物(如仙人掌)  D.根系浅小、生长快速的大叶植物(如白菜) 4.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能相互影响 5.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_。蚯蚓的活动能够使土地疏松、肥沃,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__。 6.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7.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织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学生完成并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 2【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3【解析】选A。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适应的结构特点。干燥多风需要的根系发达(吸水和固定),多风还需要植株矮小。 4【解析】选A。本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5 【解析】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6【解析】因为鲤鱼的受精作用在水中完成,且受到其它生物的影响,后代成活率太低,所以产卵量多;小鸟受精作用在体内完成,小鸟对后代保护好,成活率高。 7【解析】山羊虽好,但山羊连草根都啃食,草就不能继续生长,且使沙土裸露,一遇大风,会使草原沙化,影响环境。 当堂检测的题目设计成梯次,主要能覆盖到全班同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题快递精选重点省市的学业考试题目,能让学生训练做题的技能,学业考试呈现的方式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表现了对环境的适应,但这种适应是相对的。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

教学反思
1、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为后面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做好铺垫。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从而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教学过程设计,努力体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倡导主动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在活动中构建起自己的认知内容。本节课主要是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同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意见,自己设计和操作实验来验证假设。
3、本节课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
4、不足:探究活动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自己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去完成探究过程,部分小组的个别同学没有真正了解探究的方法和实质,存在问题较多。如: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愿思考,自信心不足,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活动时,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时间,避免前松后紧,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除了注意这几个问题,还应同时加强学生的评价手段。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多启发、多鼓励,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放手给学生,让他们会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