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8 16:5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综合能力检测卷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弓弩(nǔ)
   负荷(hè)
   
 曩者(rǎng)
B.遗孀(shuāng)
   穷匮(guì)
    作揖(yī)
C.夯实(hāng)
   冠礼(guàn)
    阻塞(sài)
D.迂回(yū)
   诏书(zhào)
    箕畚(jī)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B.
C.
D.
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B.
C.
D.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5.从句式上看,下列句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甚矣,汝之不惠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此真将军矣
6.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居于天下最正确的官职,推行天下最正确的道理。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C.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译文: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小孩做游戏,那里的将士一定会遭偷袭而被俘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雁门太守行》一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B.《赤壁》中,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以小见大,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
C.《春望》中,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颈联思家之忧,以“恨别鸟惊心”应首联国破之叹,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D.《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在上阕描绘了一幅水天相接、千帆飞舞的画面,亦真亦幻;下阕写词人渴望借助鹏抟九天的风力去往神仙居住的地方。全词气势磅礴,是李清照词中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8.默写。(7分)
(1)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饮酒(其五)》)?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是:        。?
(3)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诗句是:        ,        。?
(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借“燕昭王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诗句是:        ,        。?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
【甲】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9.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2分)
10.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亲戚畔之
          ?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3)足兵
     ?
(4)民信之矣
     ?
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分)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分)
13.
【甲】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4分)
1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②辑屦③,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
【注】 ①黔敖:人名。②袂(mèi):袖子。③屦(jù):麻鞋。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戒之曰            ?
(2)富贵不能淫
     ?
(3)以待饿者而食之
     ?
(4)从而谢焉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分)
(2)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2分)
17.【乙】文中饥者的            行为体现了【甲】文中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                 品格。(用原文相关语句回答)(2分)?
18.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劳其筋骨    
     ?
(2)行拂乱其所为
     ?
(3)而后作
     ?
(4)越王句践反国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
(2)女忘会稽之耻邪?(2分)
21.【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内有法家拂士”和“             ”两个条件;【乙】文又很好地证明了【甲】文中的                 这一观点。(2分)?
22.两文都写了逆境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阐明了“逆境成就人才”的道理,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①,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②,课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毕沅《岳飞》,有删改)
【注】 ①宵旰:天未亮就穿衣起床,天黑了才吃饭。②休舍:休息。③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容。注坡:从斜坡上疾驰而下;跳壕:跃过壕沟。
2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飞事亲至孝            ?
(2)饰名姝遗之
         ?
(3)皆重铠以习之
         ?
(4)秋毫无犯
         ?
2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2分)
(2)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2分)
25.为什么敌人会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请概括其原因。(3分)
七、作文。(4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生活中,一句夸奖的话可以使我们受到鼓舞,但也可以使我们沾沾自喜,故步自封;一句批评的话可以使我们垂头丧气,甚至失去进取之心,但也可以警醒我们,振奋精神。面对夸奖或批评时的心态不同,感受就会不同,其影响也会不同。
  请以“一句令我   的话”为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
第六单元 综合能力检测卷
1.D A项,rǎng—nǎng。B项,guì—kuì。C项,sài—sè。
2.C C项,均为“到”的意思。A项,顽固/必,一定。B项,在国内/回来,进入。D项,同“增”,增加/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3.A A项,均为“怎么,哪里”的意思。B项,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代词,代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C项,介词,向/介词,在。D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凭借。
4.D D项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5.D A、B、C三项均为倒装句,D项为判断句。
6.A 正确的译文为:(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7.C 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
8.(1)而无车马喧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天接云涛连晓雾 (4)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5)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每空1分)
9.【答案示例】 【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1分)【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1分)
10.【答案示例】 【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1分)【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1分)
【诗歌鉴赏】
【乙】诗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后面做好了铺垫。次句强调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项羽自刎前亭长的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项羽如果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首诗表达了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也暗含讽刺之意。
11.(1)同“叛”,背叛 (2)归顺,服从 (3)军备(军队) (4)信任(4分,每个1分)
12.(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2分。关键词:故、必)
(2)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根本无法存在。(2分。关键词:皆、立)
13.【答案示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分)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分)
【解题思路】 阅读两文,从中找出能表达两文主旨的关键句即可得出答案,如【甲】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则强调的是“民无信不立”。
14.【答案示例】 【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有密切的相关性。(2分)“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2分)
【解题思路】 【甲】【乙】两文讲的都是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国家,【甲】文强调的是“人和”,即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乙】文强调的是“民无信不立”,即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是“人和”的基础。
【参考译文】
【乙】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使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根本无法存在。”
15.(1)告诫 (2)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3)给……吃 (4)道歉(每空1分)
16.(1)能实现志向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2分。关键词:得志、由)
(2)他叫喊着(让你吃)时可以离去,他道歉了就可以吃。(2分。关键词:去、谢)
17.不食嗟来之食 贫贱不能移(每空1分)
18.【答案示例】 不矛盾。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2分)当黔敖道歉之后,饥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2分)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意,然后分析这句话和孟子的“贫贱不能移”的观点是否相符合。
【参考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等待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说道:“喂,来吃!”(那个饥饿的人)抬眼看着他,说:“我正是因为不吃这样叫喊着施舍的食物,才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说:“恐怕不用这样吧!他叫喊着(让你吃)时可以离去,他道歉了就可以吃。”
19.(1)使……劳累 (2)违背 (3)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4)同“返”,返回 (每小题1分)
20.(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2分。关键词:动、忍、曾益)
(2)你难道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2分。关键词:女、耻)
21.外有敌国外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空1分)
22.示例略。结合生活实际谈,言之有理即可。(4分)
【参考译文】
  【乙】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就亲身受苦,忧心思虑,将苦胆悬挂在座位上方,坐着躺着都时时仰尝苦胆,吃饭喝水也要先尝尝苦胆,说:“你难道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没有荤菜,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能自降身份谦恭地对待贤人,给宾客优厚的待遇,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23.(1)伺候(侍奉;照顾;服侍) (2)赠送(给予;馈赠) (3)穿上铠甲 (4)侵占(侵犯)(每空1分)
24.(1)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吝惜生命,天下就太平了!(2分。关键词:爱、惜)
(2)(他)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2分。关键词:辞。倒装句式)
25.【答案示例】 岳家军训练严格;军纪严明;岳飞关爱体恤下属、百姓;清廉不贪;军事才能杰出;岳家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岳飞伺候父母极为孝顺,家里没有侍妾。吴玠素来佩服岳飞,希望与他交好,把著名的美女打扮起来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没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才吃饭(整天勤于政事),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吗?”推辞不接受。吴玠大为叹服。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吝惜生命,天下就太平了!”军队每次休整,(岳飞)督促将士跑下山坡、跃过壕沟,(让将士)都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士兵有拿百姓一缕麻来捆束牲口草料的,立即斩首示众。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牺牲的,为之痛哭,并抚育他们的遗孤。(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百姓的财物。凡是有军事行动,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因此敌人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军难。”每次调集军粮,一定皱着眉头说:“东南百姓的财力用尽了!”(他)尊敬贤士,恭顺谦和得就像一介书生。(他)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26.【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首先需要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处可以填“难忘”“心痛”“振奋”“深思”……也可以填令人耳目一新的词语,如“苦痛而又甜蜜”“哭笑不得”等。其次,要明确重点,确立文体。写作时要重点交代这句令你印象深刻的话。写记叙文,应选择自己经历过的典型事件来写,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充分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议论文,确立好中心论点后,要安排好文章结构,要选择典型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写抒情散文,就要依托这一句话来展开,要捕捉细节,抓住动情点。
  总之,要认真选材,合理布局,才能写出好文。
【佳作展台】
一句令我奋进的话
那一次的谈话,特别是那一句令我奋进的话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炎炎夏日,聒噪的蝉鸣搅乱人的心绪,我站在桌前,提笔润墨,下笔却在宣纸上印出一朵朵“墨花”,让人好不心烦。
不写了。我把笔一丢,自己在一旁生闷气。前来指导的父亲仿佛看出了端倪,也坐在我身边,不言不语。
  良久,父亲那充满磁性的声音传入耳里:“走,跟我去见一个人。”我默应着,和父亲出了门。七月的太阳毒辣地试探着人们的耐力,使人热出了一身臭汗。我跟着父亲在小巷子里七转八转,来到了一所院子前。
  门是木制的,两侧门框上贴着一副对联,字苍劲有力。推开门,一位老人正顶着烈日在地上写些什么,头上已冒出层层汗珠。
  “李老,原谅我冒昧登门啊。”父亲很熟络地跟老人打起招呼。老人也直起身,笑着答道:“没事,欢迎,欢迎!”趁他俩交谈之际,我俯下身去看老人在地上写的是什么。呵,是诸葛亮的名篇《出师表》!这字的风格与门框上的对联的风格大致相同,不过,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一份清新与平静。
  我直起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他便邀请我们进屋。一进屋,墨香扑鼻而来,清朗苍劲的字体跃然墙面。老人要我写几个字,我有点不好意思,几番推辞后,只好提笔写了一个“学”字。老人略看了一会儿,便在旁边也写了个“学”字。我把两字进行对比,有些羞愧。这时,他抓住我的手,开始在纸上写“学”字。
  在触碰到他的手指的一瞬间,我惊了一下。由于长期习字,他手指上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写完后,老人笑着对我说:“你有天赋,只是少了那么一点耐心。要记住,心静,方能成大器。”
  听了老人的叮嘱,我深呼吸一下,重新站在书桌前。提笔,润墨,回锋,收笔。写毕细看,字已然有了进步。
  从那以后,每当我心情浮躁,静不下心来时,我总会想起老人的话——“心静,方能成大器。”
  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奋勇前进。
【名师点评】 本文开头点题,然后以“我”心绪的变化为主线展开,由浮躁烦乱变得平静安然,通过前后心绪的对比突出了李老,特别是他说的那句话对“我”产生的影响。结尾照应开头,再次点题。全文刻画细致,特别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而又变化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