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双测卷——能力测】
第五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说明:全卷满分120分,有三大题,共24小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请选出各题中唯一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是4,E是AB的中点,且DE⊥AB,,则菱形ABCD的面积为(
)
A.12
B.
C.
D.8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2.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沿折叠后,若,则的度数为(
)
A.
B.
C.
D.
3.如图,中,.若于点,于点,分则为、的中点,若,则的长为(
)
A.
B.
C.8
D.9
4.如图,点是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以为边构造菱形且点在上,连接,则的度数为(
)
A.
B.
C.
D.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是AB上的一点,△ADE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点P、Q、M、N分别为AB、BC、CD、DA的中点,则四边形MNPQ是(
)
A.等腰梯形
B.矩形
C.菱形
D.正方形
6.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连结AC、BD,CE平分∠ACD交BD于点E,则DE长(
)
A.
B.
C.1
D.1﹣
7.如图,在菱形ABCD中,AB=6,∠A=135°,点P是菱形内部一点,且满足,则PC+PD的最小值为(
)
A.
B.
C.6
D.
第7题图
第8题图
8.图形分割是令人困惑有趣的.比如将一个正方形分割成若干锐角三角形,要求分割的锐角三角的个数尽可能少就是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下图即是将正方形分割成11个、10个、9个、8个锐角三角形的图形(如图
①~④):其中图④将正方形分割成8个锐角三角形不仅是一种巧妙的方法,而且图④还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请找一找图④中全等三角形有(
)对.
A.3
B.4
C.5
D.6
9.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和一个正方形,给出如下定义:若在正方形的边上存在两个点、,使得,则称点为这个正方形的关联点.在点,,,四个点中,正方形的关联点的个数(
)
A.1
B.2
C.3
D.4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如图,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OEFG都是正方形,O是正方形ABCD的中心,OE交BC于点M,OG交CD于点N,下列结论:①△ODG≌△OCE;②GD=CE;③OG⊥CE;④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则四边形OMCN的面积等于1,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本题有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1.已知:线段AB,BC,.
求作:矩形ABCD.
老师说甲、乙同学的作图都正确.
请你选择其中一位同学的作业说明其作图依据.
我选择____同学,他的作图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25,菱形PQCB的面积为20,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3.如图,Rt△ABC中,∠C=90°,AC
=BC=
6,E是斜边AB上任意一点,作EF⊥AC于F,EG⊥BC于G,则矩形CFEG的周长是_______.
14.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G的边长分别为1和3,点C在边BG上,线段DF、EG交于点M,连接DE、BM,则△DEG的面积为____,BM=____.
15.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AB=3,AD=8,顶点A、D分别在x轴、y轴上滑动,在矩形滑动过程中,点C到原点O距离的最大值是______.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16.将
n
个边长都为
2cm
的正方形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摆放,点
A1、A2、…、An
分别是正方形的中心,则
2020
个这样的正方形重叠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和为_____
三、解答题(本题有8小题,共66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题6分)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BC=3.
(1)在图①中,P是BC上一点,EF垂直平分AP,分别交AD、BC边于点E、F,求证:四边形AFPE是菱形;
(2)在图②中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出面积最大的菱形,使得菱形的四个顶点都在矩形ABCD的边上,并直接标出菱形的边长.(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18.(本题6分)(1)在图①中,在AB上找一点D,连接CD,使△BCD的面积是△ABC面积的一半.
(2)在图②中,在△ABC内部(不含边界)找一点E,并连接BE、CE,使△BCE的面积是△ABC面积的一半.
19.(本题8分)如图,矩形ABCD,过点B作BE∥AC交DC的延长线于点E.过点D作DH⊥BE于H,G为AC中点,连接GH.
(1)求证:BE=AC.
(2)判断GH与BE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0.(本题8分)已知:如图,在中,,,为外角的平分线,.
(1)求证:四边形为矩形;
(2)当与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四边形是正方形?并给予证明
21.(本题8分)如图,在中,.,平分,交于点,交于点.过点作交于点,连接.
(1)求证:四边形是菱形;
(2)若,,求的长.
22.(本题10分)已知:在矩形中,是对角线,于点,于点.
(1)如图1,求证:;
(2)如图2,当时,连接、,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请直接写出图2中四个三角形,使写出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矩形面积的.
23.(本题10分)如图1,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着对角线BD向上折叠,顶点C落到点E处,BE交AD于点F,AB=6cm,AD=8cm.
(1)求证:△BDF是等腰三角形;
(2)如图2,过点D作DG∥BE,交BC于点G,连结FG交BD于点O.判断四边形FBG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求FG的长.
24.(本题10分)在正方形
ABCD
中.
(1)如图
1,点
E、F
分别在
BC、CD
上,AE、BF
相交于点
O,∠AOB=90°,试判断AE
与
BF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
2,点
E、F、G、H
分别在边
BC、CD、DA、AB
上,EG、FH
相交于点
O,∠GOH=90°,且
EG=7,求
FH
的长;
(3)如图
3,点
E、F
分别在
BC、CD
上,AE、BF
相交于点
O,∠AOB=90°,若
AB=3,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之比为
2:3,求△ABO
的周长.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出DE,根据菱形ABCD的面积=AB?DE计算即可.
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
∴AD=AB=4,
∵AE=EB=2,
∵DE⊥AB,
∴∠AED=90°
在Rt△ADE中,DE==2,
∴菱形ABCD的面积=AB?DE=4×2=8,
故选C.
2.B
【解析】先根据折叠的性质以及对顶角相等,得出∠A'FG=90°-40°=50°,再根据∠1+∠EFG=180°,可得∠1+∠1-50°=180°,进而得出∠1=115°.
解:∵∠2=40°,
∴∠FGA'=40°,
又∵∠A'=∠A=90°,
∴Rt△A'FG中,∠A'FG=90°-40°=50°,
∴∠EFG=∠EFA'-50°,
又∵∠1=∠EFA',
∴∠EFG=∠1-50°,
又∵∠1+∠EFG=180°,
∴∠1+∠1-50°=180°,
解得∠1=115°,
故选:B.
3.A
【解析】连接EF、DF,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FG⊥DE,,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即可.
解:连接EF、DF,
∵BD⊥AC,F为BC的中点,
∵CE⊥AB,F为BC的中点,
∴FE=FD,又G为DE的中点,
由勾股定理得,
故选:A.
4.B
【解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到,,,,推出,然后由即可.
解:∵四边形是正方形,
∴,,,
∵四边形是菱形,
∴,,
∴,,
∴,
∴.
故选:B.
5.C
【解析】连接AC与BD,首先证得△AEC≌△DEB,即可得到AC=BD,然后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得四边形MNPQ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并且邻边相等,从而证得四边形MNPQ是菱形.
证明:连接BD、AC;
∵△ADE、△ECB是等边三角形,
∴AE=DE,EC=BE,∠AED=∠BEC=60°;
∴∠AEC=∠DEB=120°;
在△AEC与△DEB中,
,
∴△AEC≌△DEB(SAS);
∴AC=BD;
∵M、N是CD、AD的中点,
∴MN是△ACD的中位线,即MN=AC,
同理可证得:NP=DB,QP=AC,MQ=BD,
∴MN=NP=PQ=MQ,
∴四边形NPQM是菱形.
故选C.
6.A
【解析】过E作EF⊥DC于F,根据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EO=EF,再由正方形的性质可得CO=AC=,继而可得EF=DF=DC-CF=1-,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得DE长.
解:过E作EF⊥DC于F,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C⊥BD,
∵CE平分∠ACD交BD于点E,
∴EO=EF,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
∴AC=,
∴CO=AC=,
∴CF=CO=,
∴EF=DF=DC-CF=1-,
∴DE=
=-1,
故选A.
7.B
【解析】在BC上截取点E使CE=BC=2,过点E作EF//AB,交AD于点F,
由可知点P线段EF上,作C’与C关于EF对称,连接DC’,则DC’的长即是PC+PD的最小值.
解:在BC上截取点E使CE=BC=2,过点E作EF//AB,交AD于点F,
∴
∴当点P在线段EF上是时,.
作C’与C关于EF对称,连接DC’,则DC’的长即是PC+PD的最小值.
由题可知,,
∴,,
由勾股定理得,.
故选B.
8.A
【解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直接得出全等三角形即可.
解:∵图④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图④中全等三角形有△AFC≌△EGC,△AFB≌△EGD,△BFN≌△DGN一个有3对.
故选;A.
9.D
【解析】若点是正方形ABCD的关联点,则点到正方形边顶点的夹角大于60°,据此判断即可得.
解:如图,∵∠ADC=90°>60°,
∴D点是关联点,
∵∠AEB=∠BEC>90°,
∴E点是关联点,
∵∠DFC=60°,
∴F点是关联点,
∵∠AGC>60°,
∴G点是关联点,
故选D.
10.C
【解析】根据O是正方形ABCD的中心以及四边形OEFG是正方形,利用SAS可证明△DOG≌△CO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G=CE,由此可判定①②正确,由正方形OEFG可得OE⊥OG,从而可得OG不垂直CE,判定③错误,证明△DON≌△COM,从而可得S△DON=S△COM,继而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可求得S四边形OMCN=S△COD=1,判定④正确,据此即可得答案.
解:∵O是正方形ABCD的中心,
∴OD=OC,AC⊥BD,∠ODN=∠OCM=45°,
∴∠DOC=90°,
∵四边形OEFG是正方形,
∴OG=OE,∠EOG=90°,
∴∠DOG=∠COE,
在△DOG和△COE中,
,
∴△DOG≌△COE,
∴DG=CE,所以①②正确,
∵∠EOG=90°,
∴OE⊥OG,
过点E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OG垂直,
∴OG不垂直CE,所以③错误;
在△DON和△COM中,
,
∴△DON≌△COM,
∴S△DON=S△COM,
∴S四边形OMCN=S△COD,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
∴S△COD=S正方形ABCD=1,
∴S四边形OMCN=S△COD=1,所以④正确,
即:正确的有①②④,
故选C.
11.选甲或选乙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或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矩形的判定定理即可解答.
解:甲:由作法可得:AB=CD,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
甲的作图依据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乙:由作法可得:AM=CM,BM=DM,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
乙的作图依据是: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故答案为:选甲或选乙;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或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12.11
【解析】由题意易得AB=BC=BP=PQ=QC=5,EC=4,在Rt△QEC中,可根据勾股定理求得EQ=3,又有PE=PQ-EQ=2,进而可得S阴影的值.
解:∵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25,
∴AB=BC=BP=PQ=QC=5,
又∵S菱形PQCB=PQ×EC=5×EC=20,
∴S菱形PQCB=BC?EC,
即20=5?EC,
∴EC=4,
在Rt△QEC中,EQ==3;
∴PE=PQ-EQ=2,
∴S阴影=S正方形ABCD-S梯形PBCE=25-×(5+2)×4=25-14=11.
故答案为11.
13.12.
【解析】解:∵∠C=90°,EF⊥AC,EG⊥BC,∴∠C=∠EFC=∠EGC=90°.∴四边形FCGE是矩形.
∴FC=EG,FE=CG,EF∥CG,EG∥CA,∴∠BEG=∠A=45°=∠B.∴EG=BG.
同理AF=EF,
∴矩形CFEG的周长是CF+EF+EG+CG=CF+AF+BG+CG=AC+BC=6+6=12.
故答案为:12
14.
.
【解析】依据五边形AEFGD的面积减去△ADE和△EFG的面积,即可得到△DEG的面积;连接BD,BF,即可得到△BDF是直角三角形,然后证明M是DF的中点,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F的长,依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即可得出BM的长.
解:根据题意得:△DEG的面积为:12+321×(3﹣1)1×(1+3)32=1+9+1﹣2,
如图,连接BD,BF,则∠DBF=90°,
∴△BDF是直角三角形.
∵BM与FM关于GE对称,
∴BM=FM,
∴∠MBF=∠MFB,
又∵∠MBF+∠MBD=∠MFB+∠MDB,
∴∠MDB=∠MBD,
∴DM=BM,
∴M是DF的中点,
∴Rt△BDF中,BMDF.
∵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G的边长分别为1和3,
∴BD,BF=3,
∴DF2,
∴BM.
故答案为:,.
15.9
【解析】取AD的中点E,连接OE,CE,OC,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求出OE,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CE,然后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即可求出OC的最大值.
解:如图,取AD的中点E,连接OE,CE,OC,
∵∠AOD=90°,
∴Rt△AOD中,OE=AD=4,
又∵∠ADC=90°,AB=CD=3,DE=4,
∴Rt△CDE中,CE==5,
又∵OC≤CE+OE=9(当且仅当O、E、C共线时取等号),
∴OC的最大值为9,
即点C到原点O距离的最大值是9,
故答案为:9.
16.2019cm2
【解析】根据题意可得,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面积的,已知两个正方形可得到一个阴影部分,则n个这样的正方形重叠部分即为(n-1)阴影部分的和.
解:
解:作A1E⊥A2E,A1F⊥A2H.
则∠FA1E=∠HA1G=90°,
∴∠FA1H=∠GA1E,
在△A1HF和△A1GE中,,
∴△A1HF≌△A1GE,
∴四边形A2HA1G的面积=四边形A1EA2F的面积=×4=1,
同理,各个重合部分的面积都是1,
则n个这样的正方形重叠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和为1×(n-1)=n-1(cm2),
∴2020个这样的正方形重叠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和为:2020-1=2019(cm2),
故答案为2019cm2.
17.(1)见解析;(2)见解析
【解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和EF垂直平分AP推出AF=PF=AE=PE即可判断;
(2)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和这条对角线的垂直平分线作菱形的对角线,此时的菱形即为矩形ABCD内面积最大的菱形.
解:(1)证明:如图①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
∴∠1=∠2,
∵EF垂直平分AP,
∴AF=PF,AE=PE,
∴∠2=∠3,
∴∠1=∠3,
∴AE=AF,
∴AF=PF=AE=PE,
∴四边形AFPE是菱形;
(2)如图②,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和这条对角线的垂直平分线作菱形的对角线,连接各个点,所得的菱形即为矩形ABCD内面积最大的菱形;
此时设菱形边长为x,
则可得12+(3-x)2=x2,
解得x=,
所以菱形的边长为.
18.(1)在图①中,点D即为所求;见解析;(2)在图②中,点E即为所求;见解析.
【解析】(1)连接EF交AB于D,根据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得:D为AB的中点,可得结论;
(2)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和AC的中点D、H,连接DH,取DH的中点E,则△BCE的面积是△ABC面积的一半.
解:
解:(1)在图①中,点D即为所求;
(2)在图②中,点E即为所求.
19.(1)证明见解析;(2)GH=BE.
【解析】(1)由题意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出AB∥CD,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得出四边形ABEC是平行四边形,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题意连接BD,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出AC=BD,求出G为BD的中点,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得出GH=BD即可.
解:(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
∵AC∥BE,
∴四边形ABEC是平行四边形,
∴BE=AC;
(2)GH=BE,
证明:连接BD,
∵四边形ABCD是矩形,G为AC的中点,
∴G为BD的中点,AC=BD,
∵DH⊥BE,即∠DHB=90°,
∴GH=BD,
∵AC=BD,AC═BE,
∴GH=BE.
20.(1)见解析 (2) ,理由见解析.
【解析】(1)根据矩形的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已知CE⊥AN,AD⊥BC,所以求证∠DAE=90°,可以证明四边形ADCE为矩形.(2)由正方形的性质逆推得,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答案.
解:(1)证明:在△ABC中,AB=AC,AD⊥BC,
∴∠BAD=∠DAC,
∵AN是△ABC外角∠CAM的平分线,
∴∠MAE=∠CAE,
∴∠DAE=∠DAC+∠CAE=×180°=90°,
又∵AD⊥BC,CE⊥AN,
∴∠ADC=∠CEA=90°,
∴四边形ADCE为矩形.
(2)当时,四边形ADCE是一个正方形.
理由:∵AB=AC,
AD⊥BC
,
,
,
∵四边形ADCE为矩形,
∴矩形ADCE是正方形.
∴当时,四边形ADCE是一个正方形.
21.(1)见解析;(2)
【解析】(1)根据题意先证得,再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证得进而得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并根据证得四边形是菱形;
(2)根据题意先利用得出,进而运用三角函数中正切值进行分析即可.
解:(1)证明:∵,
∴
∴
∵平分,,
∴,
∵
∴
∴
∴
∴
∴且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
∴
∵
∴在中,
∴BG=AB-AG=12-6=6,
∴在中,tan∠B=
∴.
22.(1)见解析;(2),,,
【解析】(1)由AAS证明△ABE≌△CDF,即可得出结论;
(2)连接AC,交BD于点O,由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以及得到是等边三角形,,由于点,得到BE=OE,OF=DF,进而BF=BD,故,由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得到====.
解:(1)∵在矩形中,,,
∴,
∵,,
∴,
∴,
∴;
(2)如图:连接AC,交BD于点O,
∵四边形是矩形,
∴OA=OB=OC=OD,
∵,
∴AB=OB=OA,
∴是等边三角形,
∵于点,
∴BE=OE,
同理OF=DF,
∴BE=OE=OF=DF,
∴BF=BD,
∴
∴BF=DE,
由(1)知,AE=CF,
∴====
23.(1)见解析;(2)见解析;(3).
【解析】(1)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及折叠特性判断;
(2)根据已知矩形性质及第一问证得邻边相等判断;
(3)根据折叠特性设未知边,构造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解:(1)如图1,根据折叠,∠DBC=∠DBE,又AD∥BC,
∴∠DBC=∠ADB,
∴∠DBE=∠ADB,
∴DF=BF,∴△BDF是等腰三角形;
(2)∵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
∴FD∥BG
又∵DG∥BE
∴四边形BFDG是平行四边形
∵DF=BF
∴四边形BFDG是菱形;
(3)设DF为xcm,则BF=xcm,AF=(8-x)cm
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62+(8-x)2=x2,解得x=,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90°,∴BD==10,
∵四边形BGDF是菱形,
∴BD⊥FG,
∵
10×FG×=,
∴FG,∴FG的长为.
24.(1)AE=BF,见解析;(2)FH的长7;(3)△ABO的周长为.
【解析】(1)证△ABE≌△BCF即可得;
(2)如下图,证△IGE≌△JHF,可得HF=GE,从而得出FH的长;
(3)根据△ABE≌△BCF和面积比例,可得出△ABO的大小,设AO=x,BO=y,则可得xy的值,然后再Rt△ABO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x、y的关系式,进行变形可推导出x+y的值,从而得出△ABO的周长.
解:(1)AE=BF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BC,∠ABE=∠BCF
∵∠AOB=90°
∴∠BAE+∠ABO=90°
∵∠ABO+∠CBF=90°
∴∠BAE=∠CBF
∴△ABE≌△BCF(ASA)
∴AE=BF
(2)如下图,过点G作BC的垂线,交BC于点I,过点H作CD的垂线,交CD于点J,GI与JH交于点K,GI与HF交于点L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GI⊥BC,HJ⊥CD
∴GI=HJ,∠GIE=∠HJF=90°,∠GKJ=90°
∴∠JHF+∠HLK=90°
∵∠GOH=90°
∴∠IGE+∠GLO=90°
∵∠HLK=∠GLO
∴∠IGE=∠FHJ
∴△IGE≌△JHF(ASA)
∴HF=EG=7
(3)∵AB=3,∴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9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之比为
2:3
∴阴影部分面积为9×,∴空白部分面积=9-6=3
第(1)问已证△ABE≌△BCF
∴
∴
设AO=x,BO=y
则,即xy=3
在Rt△ABO中,
则,即
∴x+y=
∴△ABO的周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