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拓展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拓展阅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0 10:2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第22课《孟子》三章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云:“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扬扬颜色不变,观者如堵?②。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而就死。见者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
①自赞:自我总结。②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
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
(2)
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
(3)
庶几无愧
_________
(4)
见者闻者,无不流涕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分)
(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而就死。
(2分)
3.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者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1.(1)住宅,这里喻指“仁”(2)使……动摇(改变)(3)差不多(4)眼泪(每空1分)
2.((1)(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2分。关键词:广居、正位、大道)
(2)(他)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2分。关键词:孰、再、就死)
3.D
D项,写“观者”的反应也从侧面表现了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4.【答案示例】[JP3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3分)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熟悉文天祥的生平事迹,然后找出他身上体现“大丈夫”精神的事例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乙】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仁德达到了极致。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神色从容不变,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他)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第23课
愚公移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ZZ1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ZZ1亡以应。
【乙】[JP2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叠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HTF〗①治:修建。②颠踬(zhì):跌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止,息。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_
(2)
固不可彻
_________
(3)
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_
(4)
公遂止
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分)
(2)或曰:“土可叠山。”公善之,欲行。(2分)
3.
【甲】文中写山的险峻、智叟的阻止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4.
请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4分)
1.(1)用箕畚(装土石)(2)改变(3)同“无”,没有(4)于是,就(各1分)
2.(1)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铲除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2分。关键词:以、曾、如……何)
(2)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这个方法去做。(2分。关键词:或、善)
3.【答案示例】写山的险峻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写智叟的阻止反衬出愚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2分)
【解题思路】【甲】文主要是表现愚公的精神,写其他的人或事物都是侧面烘托愚公的形象。
4.【答案示例】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2分)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2分)
【解题思路】根据文中愚公和鲁公的语言和行为来归纳其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乙】
鲁公修建园子,想要凿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孩子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不够,很需要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事情就停下来了。
第24课
周亚夫军细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乙】
上居禁中?①,召亚夫赐食。独置大胾?②,无切肉,又不置箸。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③取箸。上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上。上曰:“起。”亚夫因趋?④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⑤,非少主臣也!”
(节选自《汉书》)
【注】〖HTF〗①上:汉景帝。禁中:宫禁,帝王的住所。②胾(zì):大块的肉。③尚席:掌管宴席的官员。④趋:快步走。
⑤鞅鞅:因不满或不平而心中不快。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
已而之细柳军_________
(2)
彀弓弩
_________
(3)
顾谓尚席取箸_________
(4)
亚夫免冠谢上_________
2.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断两处)。(2分)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分)
(2)此非不足君所乎?
(2分)
4.
【甲】【乙】两文中,汉文帝和汉景帝对周亚夫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1)到,往(2)张开(3)回头(4)谢罪(每空1分)
2.居

何/上
至/又


入。(每处1分)
3.(1)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2分。关键词:介胄、请、见)
(2)这难道不能满足您的需要?(2分。关键词:足)
4.【答案示例】【甲】文中汉文帝说“嗟乎,此真将军矣”,对周亚夫的态度是称赞、肯定。(2分)
【乙】文中汉景帝说“此鞅鞅,非少主臣也”,对周亚夫的态度是猜忌、不满。(2分)
【解题思路】抓住两文中汉文帝和汉景帝所说的话即可得出他们对周亚夫的态度。
【参考译文】
【乙】
汉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酒食。席上只放了一大块肉,没有切碎的肉,也不放筷子。亚夫心中不满,回头叫掌管宴席的官员拿筷子来。景帝看到后笑着说:“这难道不能满足您的需要?”亚夫脱下帽子向景帝谢罪。汉景帝说:“起来吧。”亚夫于是快步走出。景帝目送他出去,说:“这个遇事就不满的人,不能任少主的大臣啊!”
第25课
诗词五首
一、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5分)
(甲)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甲)诗表达了_________,(乙)诗表达了_________。(2分)
2.
请对《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压”字加以赏析。(3分)
1.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1分)诗人立志报国之情(或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愿望)(1分)
2.【答案示例】“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巨大的情状,(1分)反映了守城将士的艰难处境,(1分)也表现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决心。(1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二句中“盛”与“稀”前后对比,突出南山下的土地的荒芜,侧面写出诗人的灰心丧气。
B.三、四句写一早就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才扛着锄头回家。截取两个片段,归纳一天劳动的辛苦。
C.五、六句承上而来,描绘了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垦荒劳动的艰辛。
D.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卒章显志,表达出诗人的心愿。
4.
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3.A
A项,“侧面写出诗人的灰心丧气”表述有误,从三、四句可以看出,土地的荒芜并没有使诗人灰心丧气,诗人反而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早到晚在田间铲锄荒草。
4.【答案示例】指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