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4课
背
影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父亲的针线活儿
周
莹
①父亲和母亲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自从母亲走后,我就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我一直怪父亲心狠,让我们像飞离鸟巢的幼雀,失去了母爱的庇护。
②母亲离开后的那些年,父亲既当爹又当妈,辛苦地照顾着我们。很多时候,为了“惩罚”父亲,我和弟弟商量好了在外疯狂地玩耍,故意隔三岔五地把衣服和裤子的线缝扯脱。父亲虽然脾气很大,却从不打骂我们。
③那个时候,他忽然就学会了针线活儿。最初,父亲那些蹩脚的针线活儿,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
④16岁那年的一个冬夜,我半夜醒来,发现父亲的屋子里还亮着灯。我就蹑手蹑脚地走近门边,透过缝隙,看见了令我终生难忘的情景。父亲坐在椅子上,正为我缝补衣袖。灯光下,父亲的头微微地低着,目不转睛地盯着袖口,不紧不慢地穿一针,拉一下,再穿一针,再拉一下,一针又一针,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他全神贯注的样子,让我心生愧疚。父亲在门里,我在门外,隔着一扇虚掩的门,我清楚地看见他缝补时笨拙的样子,像极了耕地的老黄牛,慢腾腾的。再抬头看一眼,在那忽闪忽闪的灯光中,父亲脸上沧桑的皱纹,格外显眼。
⑤寒冷的冬夜,屋外冷风呼啸,哗啦啦地刮过屋顶,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纸,呼啦啦作响。父亲缝补一会儿,手指冻僵了。他捧着手,哈一口气,再继续缝补。
⑥我站在门外,虽然冷得直打寒战,但心里却倍感温暖。那是爱的阳光,穿透了少年的叛逆和幼稚,直抵被寒冷包围的心灵。爱的温度,融化了那块久居心扉的坚冰。那晚,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心酸。可惜,以前小小年纪并不理解父亲的苦楚,也不懂得父亲的疼爱,甚至看不出父亲为我们所做的改变。
⑦我暗暗自责:对不起,父亲,我曾经对您有过深深的成见。从此,我变得乖巧懂事了,弟弟变得不再调皮捣蛋了。
⑧大学毕业那年,因为工作上的事情不尽如人意,我得了失眠症。
⑨父亲为我找医生,我也吃了一些药物,均不见效。那年秋天,父亲到很远的山上摘回很多金黄灿烂的银杏叶,一片片洗净灰尘,摊在门外的竹架上晒干,收藏。然后,他到镇上的商店买回很多橘子,把橘子一瓣瓣剥出来,用白糖腌制在瓦罐内,封存。
⑩弟弟好奇,就问他腌制那么多橘瓤干啥。父亲慢言慢语地说:“我要用橘子皮,那些橘瓤也不能糟蹋吧。腌制后啥时间想吃都可以。”弟弟又问父亲:“你要橘子皮有什么用?”父亲一边忙着将晒干的橘子皮细心地掰碎,一边回答说:“我要缝银杏陈皮枕头。”
?
父亲用掰碎的橘子皮和银杏叶做了一个枕头。当我抱着那个散发着清香味的枕头时,百感交集。我枕着父亲缝制的银杏陈皮枕头,一如枕着一腔爱的暖流,安然入睡。没过多久,我的失眠症就痊愈了。
?搬家多次,我都没有舍得丢弃父亲缝制的枕头,枕头上面保留着父亲的指纹和爱的香味。枕头上那些细细密密的针脚,就像一束束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我没有母爱的天空,温暖着我失眠的神经,滋润着我忧伤的心灵。
(有删改)
1.仔细阅读选文,梳理“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2分)
怪父亲心狠→_____→感动、心酸→_____→百感交集
2.
选文围绕着“父亲的针线活儿”具体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3.
结合语境,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画线语句。(6分)
(1)父亲的头微微地低着,目不转睛地盯着袖口,不紧不慢地穿一针,拉一下,再穿一针,再拉一下,一针又一针,反反复复,来来回回。(3分)
寒冷的冬夜,屋外冷风呼啸,哗啦啦地刮过屋顶,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纸,呼啦啦作响。(3分)
4.选文以“父亲的针线活儿”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1.【答案示例】心生愧疚暗暗自责(每空1分)
【解题思路】从文中找出表明感情变化的词语,即可得出答案。选文先写“我”幼时对父亲怀有成见,再写16岁那年深夜因目睹父亲补衣而产生愧疚之情,并为之感动、心酸、自责,最后写大学毕业那年父亲为“我”缝银杏陈皮枕头,让“我”百感交集。
2.【答案示例】①16岁那年的一个冬夜,父亲为“我”缝补衣袖,融化了“我”内心的坚冰;②大学毕业那年,父亲为“我”缝制银杏陈皮枕头,治好了“我”的失眠症,温暖了“我”的心。(共4分。每点2分)
【解题思路】概括事件首先要明确记叙要素,即“谁”“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文章第④—⑦段叙述了第一件事,时间是“16岁那年的一个冬夜”,人物是“父亲”,事件是“为‘我’缝补衣袖”,结果是“融化了‘我’内心的坚冰”。据此,可将该事件概括为:16岁那年的一个冬夜,父亲为“我”缝补衣袖,融化了“我”内心的坚冰。第⑧—段叙述了第二件事,可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概括。
3.【答案示例】(1)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描写方法。(1分)“目不转睛”写出父亲为“我”缝补衣袖时全神贯注的神情,“穿”“拉”“再穿”“再拉”等动作写出了父亲为“我”缝补衣袖时的笨拙。(1分)综合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突出表现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1分)
(2)运用环境描写的描写方法。(1分)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体现了父亲为“我”缝补衣袖的辛苦,(1分)也反衬出父爱带给“我”的温暖。(1分)
【解题思路】第(1)句,“目不转睛”属于神态描写,“穿”“拉”等属于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第(2)句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可从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等角度入手。
4.【答案示例】①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篇;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解题思路】本文主要围绕“父亲的针线活儿”写了两件事,因此标题既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又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常理上讲,做针线活儿的大都是母亲,“父亲的针线活儿”这一标题会让读者耳目一新,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15课
白杨礼赞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3分)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①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②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③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④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林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就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⑤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⑥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⑦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⑧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⑨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惧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选自《当代作家》,有删改)
1.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试品析本文题目的妙处。(2分)
2.
第③段作者着力描写了高原的环境,有什么作用?(2分)
3.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结合全文说说这株柳树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里。(3分)
4.
本文的主角是高原柳,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的灞河柳?(3分)
5.作者赞美了这株柳值得人们学习的什么精神?(3分)
1.【答案示例】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柳”,指出了其特殊的生长环境;用“一株”强调独一无二,与文中的“一株柳”遥相呼应,重点突出,简洁明了。(2分)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标题中的“柳”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青海高原”说明生长的环境,“一株”强调了独一无二。
2.【答案示例】写高原环境恶劣,不利于植物生存,从而突出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2分)
【解题思路】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写作对象的生存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特点等。本段写高原环境,突出环境之恶劣,衬托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3.【答案示例】这株柳树是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并形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1分)它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2分)
【解题思路】“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出现在文章第②段,要通过对下文的理解,筛选概括出其“神奇”之处。
4.【答案示例】通过对比,(1分)突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进一步突出高原柳生命力的顽强。(2分)
【解题思路】作者在写高原柳的同时又写家乡的灞河柳,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本文运用对比手法是为了突出高原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及其生命力的顽强。
5.【答案示例】不抱怨命运,不畏恶劣的环境,满怀希望,与生命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3分)
【解题思路】从文中找到作者赞美这株柳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如“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等。
第16课
散文二篇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生机
丰子恺
①去年除夕夜买的一球水仙花,养了两个多月,直到今天方才开花。
②今春天气酷寒,别的花木萌芽都迟,我的水仙尤迟。因为它到我家来,遭了好几次灾难,生机被阻抑了。
③第一次遭的是旱灾。它于去年除夕到我家,当时因为我的别寓里没有水仙花盆,我特地跑到瓷器店去买一只纯白的瓷盘来供养它,可是不到一个月,盘与花就要别离。因为我要到石门湾去过阴历年,预期在缘缘堂住一个多月,希望把这水仙花带回去。如何带?颇费踌躇。工人阿毛提议:“盘儿不要了,水仙花拔起来装在饼干箱里,携了上车,到家不过三四个钟头,不会旱杀的。”我通过了。水仙就与盘暂别,坐在饼干箱里旅行。回到家里,大家纷忙得很,我也忘记了水仙花。三天之后,阿毛突然说起,我猛然觉悟,找寻它的下落,原来被人当作饼干,搁在石灰甏上。连忙取出一看,绿叶憔悴,根须焦黄。阿毛说:“不要紧。”立刻把它供养在家里旧有的水仙花盆中,又放些白糖在水里。幸而果然不要紧,过了几天它又欣欣向荣了。
④第二次遭的是水灾。家里的水仙花盆中,原有许多色泽很美丽的雨花台石子。有一天早晨,孩子们说石子上都是灰尘,他们把水仙花拔起,暂时养在脸盆里,把石子倒在另一脸盆里,掇到墙角的太阳光中,给它们一一洗刷。
⑤看的人越聚越多,女孩子最热心。她们把石子照形状分类,照色彩分类,照花纹分类;然后品评其好坏……直到晚上,阿毛在墙角发现了石子的图案,叫道:“咦,水仙花哪里去了?”东寻西找,发现它横卧在花台边上的脸盆中,浑身浸在水里。自晨至晚,浸了十来个小时,绿叶已浸得发肿,发黑了!阿毛说:“不要紧。”再用小石子给它扶持,坐在水仙花盆中,过了几天,竟然又开始发绿了。
⑥第三次遭的是冻灾。水仙花在缘缘堂里住了一个多月。其间春寒太甚,患难迭起,始终不能开花。直到我要离开缘缘堂的前一天,它还是含苞未放。我此去预定暮春回来,不见它开花又不甘心,以问阿毛。阿毛说:“用绳子穿好,提了去。”我赞成。于是水仙花倒悬在阿毛的手里旅行了。它到了我的寓中,仍旧坐在原配的盘里。雨水过了,不开花。惊蛰过了,又不开花。阿毛说:“不晒太阳的缘故。”就掇到阳台上,请它晒太阳。今年春寒殊甚,阳台上虽有太阳光,同时也有料峭的东风,使人立不住脚。所以人都闭居在室内,从不走到阳台上去看水仙花。
⑦直到次日清晨,阿毛叫了:“啊哟!昨晚水仙花没有拿进来,冻杀了!”一看,水仙花的鳞茎冻得像一块圆圆、白白的石头,叶子冻得像许多绿绿的翡翠条。惋惜,赶快拿进来,放在火炉边。久之久之,盘里的水溶了,花里的水也溶了;但是叶子很软,一条一条弯下来,叶尖儿垂在水面。阿毛说:“糟了。”但是它的花蕊还是笔挺地立着。阿毛随后说:“索性拿到灶间里去,暖些,我也可以常常顾到。”我赞成。垂死的水仙花就被从房中移到灶间。
⑧谁说水仙花清?它也像普通人一样,需要烟火气的。自从移入灶间之后,叶子渐渐抬起头来,花苞渐渐展开。今天花儿开得很好了!阿毛送它回来,我见了心中大快。此大快非仅为水仙花。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选自丰子恺《白鹅》,有删改)
材料二
丰子恺画作《生机》
材料三
抗日战争让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之中。1936年丰子恺写下《生机》一文,1938年创作了画作《生机》。
1.
材料一中的水仙花遭受了哪几次灾难?又呈现出了怎样的“生机”?请分别概括。(3分)
2.
材料一中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一看,水仙花的鳞茎冻得像一块圆圆、白白的石头,叶子冻得像许多绿绿的翡翠条。
4.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从“画面内容”与“画面寓意”两方面,为材料二配写一段解说词。(4分)
1.【答案示例】第一次,遭受旱灾后,过几天又欣欣向荣了;(1分)第二次,遭受水灾后,叶子由黑变绿;(1分)第三次,遭受冻灾后,花蕊还是笔挺地立着,放到灶间后,叶子渐渐抬起头来,花苞渐渐展开。(1分)
【解题思路】根据文中相关段落以及关键语句进行概述即可。文中水仙花“第一次遭的是旱灾”,然而“过了几天它又欣欣向荣了”;“第二次遭的是水灾”,然而“过了几天,竟然又开始发绿了”;“第三次遭的是冻灾”,然而“它的花蕊还是笔挺地立着”,之后叶子抬起了头,花苞展开。
2.【答案示例】渲染了寒冷的气氛,为自己闭居在室内交代了原因,(1分)为水仙花受冻埋下了伏笔,还从侧面衬托了水仙花的生机活力。(1分)
【解题思路】画线句是环境描写,描写了冬日的寒冷,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即可。
3.【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地写出了鳞茎和水仙花叶子受冻后僵硬的形状,表达了作者对受冻的水仙花的惋惜之情。(2分)
【解题思路】首先可判断其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然后根据比喻修辞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4.【答案示例】一只蜻蜓飞向一株从砖缝里钻出来的新苗,新苗和蜻蜓勾画出一种静态与动态的美感,相互辉映,象征着困境中也孕育着希望,告诉人们即使在困境中也要顽强。(画面内容2分,画面寓意2分)
【解题思路】首先完整介绍画面内容,然后分析其寓意,围绕“困境”“希望”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第17课
昆明的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根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错,相互纠缠。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地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被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
(有删改)
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为“心中的树”?(3分)
2.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3分)
_____→平静→_____→_____
3.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3分)
4.本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4分)
5.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3分)
1.【答案示例】①这棵树是父亲给儿子树立的一块“人标”,它“使我的生命茁壮”,“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②三十多年来,“我”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③这棵树的形象特征、精神品格影响、塑造了“我”生命的品质:遭遇困难,坚毅迎战;遇到歪风邪气,站得稳立得正;面对挫折,不屈不挠,锐意进取;遭遇不幸,旷达乐观,笑迎挑战。④这棵树给了“我”品格的历练、精神的熏染、生命的启迪。(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解题思路】阅读全文可知,应从上文找答案。根据文中的“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可知白杨树给了“我”前行的动力和锐气,让“我”能乐观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磨难。结合这些关键句分点概括即可。
2.【答案示例】示例一:难过崇敬震惊
示例二:痛心肃然起敬惊异
(答对一空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解题思路】根据“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可知第一空的答案为“痛惜(痛心、难过)”。根据“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可知第二空的答案为“肃然起敬(崇敬)”。根据“我被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可知第三空的答案为“震惊(惊异)”。
3.【答案示例】①既写出根的整体形态,又写出其各自不同的外形特征。运用比喻既展现了根的外形特征,又写出了根的内在精神品质。②以根的外形和功用为着眼点,借助联想想象着重突出了根的精神品格: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为了输送营养给树干拼命地汲取;为了大树的稳固死抱着岩石。③运用排比句式,通过铺陈有力地表现了形态多样的根,均以自己的生命方式为树身做着自己的贡献,洋溢着崇敬赞美之情。(答对一种得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解题思路】细读文本可知,本文倒数第六段细致描绘了根的形态。该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根比作“兵士”“矿工”“蚯蚓”和“锚”,同时这几个比喻句又构成了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生动形象且富有气势地表现了根的千姿百态和精神品质。
4.【答案示例】①文章借叙述“刨树”事件为根作赋,从事件过程看,“刨树”过程中对树根有了意外发现;“刨树”首先想到的是树身。因此,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是一种自然的联想。②从根与树身的关系看,写根离不开写树身,写树身是间接写根。有这样的树根才会有那样的树身;只有根的艰辛坚韧、奉献付出,才会有树身的挺拔威严、伟岸正直、蓬勃向上和生机活力。③为根作赋的目的,在于展示根的力量创造的奇迹,讴歌不慕荣耀、不计得失,竭尽全力为他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写树身和父亲对树的呵护,使这一目的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答对一种得4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解题思路】本文题目为“根赋”,意为为根作赋,抒情对象是根。写树身和父亲对树的呵护,是用树身的挺拔、繁茂来侧面表现根的伟大,也是为了引出下文对根的描写和赞美。
5.【答案示例】①树木要枝繁叶茂,必须将根扎深扎牢。(或:树高千尺,功在树根。)②生命要向上发展,必须向下深入。(或:学业要向高处发展,必须打牢基础。或: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或: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会创造生命的辉煌。或:生命的深度决定着生命的高度。)③树高千尺莫忘根本。(或: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④奉献自己,成就他人,也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答出其中的一种得2分,答出两种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解题思路】父亲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意在强调树木的繁茂关键在于根。据此可从“根基”“基础”“付出”“生命的深度”“奉献”等角度阐述“生命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