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第1课时
6
藤野先生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助学资料
03
预习思考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跟踪检测
07
1.
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
2.
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重难点)
3.
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作者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时期的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到在他的老师中,最使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新知导入
鲁迅(1881—1936),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做笔名。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作者简介
助学资料
1902年,鲁迅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此认识了藤野先生,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以怀念藤野先生。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散
文
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又指形式自由、结构灵活、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文体知识
助学资料
绯红
(
)
畸形(
)
解剖(
)
油光可鉴(
)
匿名(
)
诘责(
)
瞥见(
)
深恶痛疾(
)
抑扬顿挫(
)
杳无消息(
)
·
·
·
·
·
·
·
·
·
·
fēi
jī
pōu
jiàn
nì
jié
piē
wù
cuò
yǎo
学习字词
预习思考
颤
(
)寒颤
(
)颤抖
解
(
)解剖
(
)解元
(
)浑身解数
zhàn
chàn
jiě
jiè
xiè
多音字
预习思考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理解词义
预习思考
速
读课
文
思考1:作者转换了哪几个地点?
思考3:文章除了写藤野先生的这几件事情外,还写了谁的什么事?这些事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思考2:课文写了藤野先生哪些事?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思考问题
预习思考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的感情,思考这篇文章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地点转换。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4-35):
第三部分(36-38):
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崇高的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第一部分(1-3):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鲁迅的这段留学生活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录了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
变换了三个地点:“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
事件:①离开东京之缘由。②仙台求学受优待。③初识藤野先生。④添改讲义。⑤纠正解剖图。⑥关心解剖实习。⑦了解女人裹脚。⑧匿名信事件。⑨看电影事件。⑩离别先生。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是围绕什么记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围绕藤野先生展开记叙。
3.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在东京
在仙台
离开仙台
1
2
3
精读课文
如何理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句中“无非”是“只,不外乎”的意思。文章第一句就表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去仙台埋下了伏笔。
品味第一部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描写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生活?
因为鲁迅对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感到失望与厌恶,所以他决定离开东京,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也为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做铺垫。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朗读技巧:在朗读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语句时,注意轻重音,读出讽刺、揶揄的意味。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简要赏析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句子。
此处抓住典型细节对人物进行具体刻画,“盘着大辫子”既是对满清王朝表示忠心,又是赶时髦的做法。“顶”“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夸张与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画出“清国留学生”的怪异、庸俗;“油光可鉴”突出了他们对头发的精心护理,“扭几扭”形象地描画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作者用揶揄的口吻,揭示了“清国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与嘲讽之情,为下文写离开东京做铺垫。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3段有什么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课文开头,承接前面写作者在东京的生活;开启下文,写作者在仙台的生活。
2.内容上:独句成段,强调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在东京
所见
所感
——
厌恶
赏樱花
盘辫子、解辫子
学跳舞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
有几个和我熟_______
(shí)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________(tuō)
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2.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_______(piē)
见他黑瘦的面貌,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_______(cuò)的话来。
识
托
瞥
挫
跟踪检测
二、下面句中标红的词语的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C.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
跟踪检测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④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跟踪检测
1.
从选文看,“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这样”指代清国留学生表现出的种种丑态丑行。这句话在结构上领起全段内容,内容上一开始就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即对清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种种表现非常厌恶与反感,这为下文写离开东京埋下了伏笔。
跟踪检测
3.
第④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在这里的作用是
。
2.“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一句运用了
、
的修辞方法。
比喻
夸张
反语
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跟踪检测(共38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第2课时
6
藤野先生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学情回顾
02
精读课文
03
课堂小结
04
跟踪检测
05
积累拓展
06
课后作业
07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重点)
2.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难点)
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情正直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学习目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看看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情回顾
1.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加彩词语的含义。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学习目标
回顾练习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学习目标
回顾练习
2.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时间先后
学习目标
回顾练习
“我”为什么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不仅让“我”联想到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而且还有“日暮途穷”之意,表达了“我”的思乡爱国之情;
“水户”是反清志士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反映了“我”的爱国情怀。
品味第二部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朗读第5段,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大概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的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居然睡安稳了”中的“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第6段: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治学严谨)。
(2)第9段:穿衣服太模胡;忘记打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生活简朴)。
(3)小结:初见藤野先生,作者从他的外貌和举止入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朗读11~23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藤野先生的,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3)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4)询问裹脚——求实精神。
小结: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作者围绕藤野先生写的四件事中,哪些属于详写?哪些属于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前两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详略得当,不仅突出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爱护,也表现了藤野先生在其他方面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详略得当的作用
详略得当是一种表达技巧,可以使文章点面结合,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还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写作技巧: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15段,“我”由“吃了一惊”到“不安”“感激”,矛盾吗?结合语境,简要说明理由。
不矛盾。“吃了一惊”是因为先生竟然亲自给“我”这个弱国的学生添改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里有那么多的疏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改正;“感激”是因为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对“我”特别热情,特别关心。由“吃了一惊”到“不安”,到“感激”,符合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17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语言描写。
(2)藤野先生纠正“我”画的解剖图,语气委婉,但要求严格,进一步体现了藤野先生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生动地描画了一个认真负责的严师形象。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朗读指导:读藤野先生教导“我”的话时,语速要稍慢,语气要委婉,读出谆谆教导的意味。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朗读第22段,“担心”“放心”两词说明了什么?
藤野先生的这种“担心”“放心”,实际上是一种关心,一种尊重。藤野先生尊重中国的民族传统,给了“我”热情的帮助和无私的关心。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自读第24~31段,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达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的中国人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就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的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作者的意见发生了什么改变?为什么发生变化?
(1)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2)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也激发了他对祖国的忧思;二是看电影事件,让作者看到了麻木不仁的国人只能沦为“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意识到,民众的不觉醒是国家落后受欺凌的根本原因,学医只能医治身体疾病,无法唤起国民的反抗意识,只有通过文学创作,才能救治国人的灵魂。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文章是如何刻画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
(1)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情形,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他治学严谨、做事认真、关心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良师形象。
(2)运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主要特征,例如“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活画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3)运用细节描写,对藤野先生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刻画,突出人物形象。
(4)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例如写耳闻先生衣着“模胡”,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生活俭朴、不拘小节。
(5)运用对比手法,将“清国留学生”的腐朽庸俗、不务正业与藤野先生期望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的高尚品质进行对比,把思想狭隘、歧视中国人的日本“爱国青年”与热情诚恳帮助中国留学生的藤野先生进行对比,突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形象。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在仙台:
相识
相别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弃医从文
藤野先生
相处
“我”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怎样理解“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句话?
直接抒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感激藤野先生“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思想和品德。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
品味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大而言之”
?
“小而言之”表明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所以对中国学生能一视同仁,耐心教育;“大而言之”表明藤野先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医学交流与发展不受国界的限制,希望新的医学能广泛传播。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离开仙台
装订、收藏讲义
多写文章
歉意
汲取勇气和力量
悬挂照相
感激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心。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藤
野
先
生
在东京的见闻与感受
“清国留学生”——赏花跳舞,不学无术
“我”——失望厌恶,心生离开
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
初到仙台
交往经过
装订、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裹脚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离开仙台后怀念先生
离别
收藏讲义
悬挂照片
多写文章
暗线:爱国之情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1.填空题。
鲁迅原名
,浙江 人,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周树人
绍兴
文学
思想
革命
狂人日记
跟踪检测
2.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 ,给我 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 ,不倦的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A.鼓舞 感激 希望 教导
B.感激 鼓舞 期望 教诲
C.感谢 鼓励 教诲 希望
D.感激 鼓励 希望 教诲
D
跟踪检测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赏析:首句写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句写遥望故园风雨飘摇之状;第三句写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是作者毕生实践的格言。
积累拓展
比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课后作业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
·
自序》)
课后作业
1.
文段(甲)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借荒谬的推理表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激。
2.
文段(甲)中(A)(B)前面的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他们:
。
B.他们:
。?
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
麻木的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课后作业
3.
文段(甲)中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4.
在文段(乙)中用波浪线画出(甲)段中“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具体心理变化。
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课后作业
5.
联系两则材料看,(乙)文中的“那一回”指什么?为什么“那一回”之后,作者的认识有了改变,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回答。
“那一回”指在医学课上看幻灯片的经历。在那次的事件里,中国人表现出的麻木与漠然深深地刺痛了作者,使作者认识到对于愚弱的中国国民来说,思想的医治远比身体的医治更为重要和紧迫。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