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列夫·托尔斯泰》课件+素材(44张PPT+音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8《列夫·托尔斯泰》课件+素材(44张PPT+音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9 15:26:50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8
列夫·托尔斯泰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助学资料
03
预习思考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课堂小结
07
跟踪检测
08
积累拓展
09
课后作业
10
1.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重点)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难点)
3.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学习目标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新知导入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念念不忘的人和事。
作者简介
助学资料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三作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王雪飞译。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1928年茨威格访问苏联,当时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年诞辰。茨威格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感受到了托尔斯泰为揭露社会现实、反对农奴制所做出的努力,深深地折服于他卓越而深邃的精神世界。茨威格回国后写了此传记,表达了他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7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人物介绍
助学资料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是一种文学体裁。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从叙述人称看,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自传”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他传”是他人撰写的,如杨振宁写的《邓稼先》。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叙事为主;有一种传记,一面记叙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价,被称为“评传”。
文体知识
助学资料
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并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学描写,称为“文学性传记”,本文便是一篇文学性传记。
文体知识
助学资料
胡髭(

长髯(

黝黑(

一绺(

鬈发(

粗劣(

崎岖(

蒙昧(

犀利


锃亮(

甲胄(

粲然(

·
·
·
·
·
·
·
·
z!
r2n
y7u
li&
qu2n
li=
q%
m=i
·
·
·
·
x!
z=ng
zh8u
c4n
学习字词
预习思考
愚钝:愚笨。?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理解词义
预习思考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难得有高兴的时候。?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光彩。?
理解词义
预习思考

读课

思考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思考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思考问题
预习思考
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学习课文时解决。
1.说说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6-9):
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描写列夫·
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第一部分(1-5):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拜访者失望之情。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作用:形象逼真,使特征更加鲜明,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品味第一部分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长髯覆盖了两颊……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这几句话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的脸膛比作树皮,眉毛比作树根,鬈发比作泡沫,须发夸张地比作热带森林,大胡子比作“卷起的滔滔白浪”,极力铺排渲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点,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富有趣味,让人印象深刻。
第2段中为何用“低矮的陋屋”来比喻外貌?
把托尔斯泰的脸孔比作“低矮的陋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长相的粗劣。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3段中连用三个“找不到”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三个“找不到……”的句子构成排比,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面部表情进行对比,突出托尔斯泰面容的丑陋、毫无灵气与活力,为下文揭示托尔斯泰的精神做铺垫。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3段中为什么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
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为了将其与托尔斯泰进行对比,突出托尔斯泰面容的“丑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联系上下文和托尔斯泰的生平,谈谈第3段中“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的含义。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既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晚年的外貌变化,也形象地揭示了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的巨大变化。晚年的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政府和教会进行了猛烈抨击,说其“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就是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4段中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天才灵魂”了,作者为什么再三强调这一点?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作者再三强调“天才灵魂”,是为了突出托尔斯泰的卓越才华与高尚品格,使作者的赞美与敬佩之情更加强烈、充沛。
简要概括第4段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多角度展现托尔斯泰相貌平平的特点,表明托尔斯泰是俄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
描写拜访者见到托尔斯泰后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写拜访者见到托尔斯泰的心理活动及惊讶的神情,与上文他们的心理期待形成对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拜访者见到托尔斯泰后的失望,进一步从侧面衬托出托尔斯泰相貌的普通、身材的矮小,为下文写其深邃的内心世界蓄势。
(1)
内容上:本段通过对客人拜见托尔斯泰的情景的描写,全面地展示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和待客方式,加深了读者对其形象的认识。
(2)结构上:过渡段,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托尔斯泰面貌的整体
描写,又引出下文对托尔斯泰眼睛的具体描写。
第5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1)犀利目光。
(2)目光蕴含丰富的感情。
(3)眼睛有威力。
(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品味第二部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比喻、夸张。把托尔斯泰的目光夸张地比作“锃亮的钢刀”“枪弹”“金刚刀”,极言其目光的敏锐、犀利和富有洞察力,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2.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比喻。以“刀剑入鞘”的比喻写托尔斯泰目光由犀利到柔和的变化,既照应上文“钢刀”的比喻,又生动形象。
“神奇的星光”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此时满含粲然笑意的目光的美好。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比喻。把托尔斯泰犀利的眼神比作“寒光四射的匕首”,表明托尔斯泰对自我的审视和解剖也是冷酷而锐利的。
文章第一部分真实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粗鄙、丑陋、普通的外貌,第二部分描写了其富有洞察力的眼睛,二者是否矛盾?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不矛盾。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描绘托尔斯泰粗鄙、丑陋、普通的外貌,正是为了反衬他敏锐、犀利的目光,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和精神世界的丰富,突出表现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对比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与写眼睛时的写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两处的写法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同点: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不同点:前者多用抑笔,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后者高度赞美,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
文中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不矛盾。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产,以致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本文是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对托尔斯泰的外貌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为我们展现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了其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列夫·
托尔斯泰
外貌
眼睛
崇敬与赞美
须发
面部
表情

犀利且富有洞察力
蕴含丰富的感情
威力大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1.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2)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3)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比喻
比喻、夸张
排比
跟踪检测
2.文中引用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来描述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句话是“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B.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托尔斯泰眼界很宽,能一下子看见许多事物。
C.高尔基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托尔斯泰的眼光很灵活。
D.这句话是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调侃之语,没有实在意义。
A
跟踪检测
3.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巧妙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前半部分写他  
   ,后半部分写他  
    ,揭示了他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他的      之情。?
欲扬先抑 
平庸丑陋的外表
非同寻常的眼睛
崇敬赞美
跟踪检测
请你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的眼睛,注意突出特征。
示例一:她的卧在长长睫毛下的两颗眸子,像会说话的精灵一样,每一忽闪,都会传出女孩子飘忽莫测的心绪,有时让你怀疑是个可爱的小坏主意。
示例二: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亮,特别明亮。那一对水汪汪的瞳仁骨碌碌地转,像闪光的露珠在绿荷上晃,又像晶莹的珍珠在玉盘里溜。当聂老师的目光转过来,跟我的目光相碰时,我赶紧低下头来。真的,那目光已经照到我心底去了。看着老师的眼睛,我忽然想起了电影里的探照灯,想起了童话里的宝镜。
积累拓展
班级要举行以“走近名人——托尔斯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营造活动气氛,请你紧扣活动主题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读巨人著作,做时代先锋。
课后作业
(2)下面这段文字是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复活》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的简单介绍,请按要求帮忙修改。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如果说与聂赫留朵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A】玛丝洛娃的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
课后作业
【B】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优秀作品。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①【A】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
修改意见:

②【B】处画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修改意见:

应在“不可摧毁”后面加上“的坚强意志”
删去省略号
课后作业
(3)请你为托尔斯泰拟写一段颁奖词。
课后作业
沧桑的面孔有着天才的灵魂,锐利的双眼代表着高超的境界。他的笔是一把利刃,直直劈开世人冷漠的面具;他的文字是一曲小调,婉转唤醒世人愚钝的良知。站起来,他是高耸入云的乌拉尔山;倒下去,他是深远悠长的伏尔加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