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课件+素材(2课时,25+28张PPT+音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短文二篇》课件+素材(2课时,25+28张PPT+音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9 15:32:19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11
短文二篇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助学资料
03
预习思考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跟踪检测
07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重点)
2.欣赏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目标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一定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新知导入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者简介
助学资料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五色交辉(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理解词义
预习思考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
共同谈论
交相辉映
完备,齐备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将要
天明,天刚亮
消散
坠落
争着,争相
实在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奇丽的景色。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1.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2.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积累文言知识
精读课文
3.一词多义
(1)欲
①夕日欲颓(
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
(2)自
①自康乐以来(

)
;②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
积累文言知识
精读课文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感叹总括前文。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第一个“书”指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第二个“书”指书信,是文体的一种。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中,“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这两句不仅有领起下文的作用,而且反映了作者的一种思想观念——描写山水美景,既是人们的共同爱好,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本文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情感的?
作者在写景时,抓住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传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谈谈这篇文章的文本特色。
1.结构严谨。文章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全文。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2.意境优美。文章意境优美。有山水相映之美:山峰高耸入云,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水给山带来了活力,山为水增添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有色彩搭配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景象动人。同时,文章还具有晨昏变化之美以及动静相衬之美。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3.语言凝练。文章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言简意赅。“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交”“乱”“竞”三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表现得具体、形象、生动,十分凝练。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本文通过对景物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心意,也透露出作者归隐山泉的高洁志趣。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
总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鸣
夕日欲颓——沉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静
相衬
寄情山水
愉悦得意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跟踪检测
二、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跟踪检测(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第2课时
11
短文二篇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助学资料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跟踪检测
06
积累拓展
07
课后作业
08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重点)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独运,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难点)
3.把握作者情感,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新知导入
苏轼(1037-1101),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简介
助学资料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苏轼被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打算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共同,一起
院子里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大概是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清闲的人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1.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积累文言知识
精读课文
2.一词多义
(1)寻
①寻张怀民(找);②未果,寻病终(不久)
(2)与
①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
②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积累文言知识
精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启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简要分析。
这短短的三句话,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动静结合。
“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
,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雅趣。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人”指清闲的人。“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比喻传神,用语精准
文章写景,比喻传神。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朗照,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可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色之清。积水空明与藻荇交横,互相衬托。作者写了庭下诸景后,一句“盖竹柏影也”使文意突然一变,揭示藻、荇的比喻义,比喻新奇。
谈谈这篇文章的文本特色。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虽然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如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微妙的感情变化。结尾更是用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达观自得中惆怅悲凉的复杂微妙心境。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中庭赏月
写景——月下庭中景物
抒情议论——月下感慨
达观自得中
含惆怅悲凉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一、下面对加彩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D
跟踪检测
二、翻译下面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跟踪检测
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月亮的古诗词?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积累拓展
一、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B
课后作业
二、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B
课后作业
三、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