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昆明的雨》课件+素材(30张PPT+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7《昆明的雨》课件+素材(30张PPT+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9 15:37:21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17
昆明的雨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助学资料
03
预习思考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课堂小结
07
跟踪检测
08
积累拓展
09
课后作业
10
1.了解汪曾祺及其创作风格,通读全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重点)
2.梳理文章的抒情线索,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文章语言。(难点)
3.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培养热爱自己生活过的地方的思想感情。
4.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细微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目标
汪曾祺是一位诗意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充满诗意。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起来欣赏《昆明的雨》,感受这份诗意吧!
新知导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者简介
助学资料
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至今都是非常感人或是具有深刻影响的,它已成为昆明文化的一项具有深厚意义的地域文化。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辟邪(

鲜腴(




择净(

炽红(

缅甸(

绿釉(

饱涨(

·
·
·
·
·
·
·
·
b$
y^
z5ng
zh2i
ch$
mi3n
y8u
zh4ng
学习字词
预习思考
鲜腴:新鲜肥美。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方比:比较、对比。
连绵:(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张目结舌: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理解词义
预习思考

读课

思考1:梳理文章写作思路。
思考2:课文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事、物?
思考问题
预习思考
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学课文时解决。
1.读课文,思考昆明的雨的特点。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3-5):
引子,引出“昆明的雨”。
总写昆明的雨季,突出其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特点。
第一部分(1-2):
第三部分(6-8):
写昆明雨季中有代表性的景、物、人。
第四部分(9-10):
写“我”在昆明雨季时的经历,引发乡愁和诗情,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怀念和珍爱之情。
第五部分(11):
再次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事、物?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
文中的景:一切都是在雨季中。文中的事:一切都是在雨季,比如逛菜市场、房东送缅桂花、去莲花池边上的小酒馆。文中的物:仙人掌、各类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
、干巴菌、鸡油菌)、果子杨梅、缅桂花、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的鸡。围绕着“雨”连在了一起。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2.这篇文章借昆明的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开篇点题,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先写昆明的“雨季”,从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到在昆明“有了具体感受”,再到对昆明雨季的赞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再写“雨季的果子”和“雨季的花”,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最后写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醉人境界。这一切都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所画的倒挂而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同时这样的开头还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①内容上,点明了文章中心,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有昆明特点的画的介绍,又引起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叙写。
简要说说第2段的作用。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昆明的雨季是相当长的,但并不使人厌烦。因为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所以并不使人气闷。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说说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并不使人厌烦”“并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使人动情的”“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我想念昆明的雨”。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语言赏析
分析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3.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写房东送给“我”的缅桂花让“我”心有感动,表现出房东的热情善良,表达出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对昆明人和昆明雨季的怀念和感动。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总写雨季中景物的特点,既描写又评述,暗含着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欣喜和赞叹之情。
4.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结合全文简要说说。
作者对昆明、昆明的雨的爱是深沉的,但寄托感情的载体却选得很小。作者将丰富的情感,凝聚在一个个细节之中。仙人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以及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作者对昆明、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篇文章不仅写了雨,而且从昆明的雨入手写了当今的艺术,表达了作者对闲适、平淡生活的怀念与珍爱。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作者通过回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一些生活经历,表现了昆明的雨季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对过往岁月的想念以及对平淡生活的珍爱。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昆明的雨
喜爱
怀念
珍惜
由画开篇,奠定基调——想念
总写雨季的特点:长、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细说雨季中的景、物、人
雨季生活经历,引发乡情、诗情
再次点题,收束全文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1.根据全文来看,“我”为什么“想念昆明的雨”?
因为昆明的雨季让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在昆明的雨季里,有很多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让“我”感受到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让“我”体验到了生活的诗意,所以“我想念昆明的雨”。
跟踪检测
2.作者写昆明的雨,为什么要着力写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
一方面,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都是昆明雨季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从它们身上可以窥见昆明的雨的影子,可以反映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们又都具有非凡的意义,是作者
情感的载体。作者通过对这些“琐细事物”的审视,发现了生活的美好,生活的情味,而将它们入文,既可以“小中见大”,彰显对昆明的雨,对昆明生活的喜爱、怀念以及对平淡生活的珍爱之情,还能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跟踪检测
人,是美的,是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不纠结、少俗虑,随遇而安,以一颗初心,安静地慢煮生活。
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兴致盎然地生活。
——汪曾祺
积累拓展
1.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文本,试分析文章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课后作业
2.作者在第11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吗?试着写出来,80字左右。
【写作提示】“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
【写作】略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