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下2.1-2.2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知识点与考点题目分析
2.1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知识梳理
符号: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如录音机、随身听上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我们曾经用过的符号有:速度v、时间t、质量m、密度ρ、压强p、电流I、电压U、电阻R、冷锋、暖锋等,你可以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我们生活中,用过的符号有: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等。
符号的作用和意义: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用符号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模型:
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到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如:地球仪、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而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如:1.图;2.表;3.计算机图像;4.公式;5.化学方程式;等等……都是模型。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考点分类
考点一.模型与符号的辨别
1.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或复杂的事物,仔细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其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B )
A.水分子
B.开关
C.眼球模型
D.植物细胞
2.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放大法、分类法、模型法等,以下用到模型法的是(
B
)
A.根据生物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分为植物和动物
B.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C.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D.将一用细线悬挂着的乒乓球轻轻靠在发声的音叉上,乒乓球会被弹开,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3.下列四个图形属于符号的是(
B
)
A.原子结构
B.节水标志
C.甲烷分子结构
D.足球烯结构
4.回顾所用的科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找出固体、液体、气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利用了比较法
B.在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关系时,要保证压力大小不变,这是转换法
C.在研究功率时,想到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速度表示运动快慢这一特性,推测功率的定义与速度相似,这是类比法
D.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这是模型法
5.模型类型: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
、一张
或
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
或
的示意。模型可以是
的,也可以是
的。
【答案】图;表;计算机;对象;过程;具体形象;抽象概念。
2.2物质的微观粒子
一、知识梳理
1.分子的定义:
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注:“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和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如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所以单个分子是不能表现的。保持化学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外,还有其他的粒子,如原子、离子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性质:
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分子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如远处可闻到花香,樟脑球在衣柜中时间久了就不见了。
分子间有空隙: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很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容易压缩(如可向轮胎中打气),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两者的原体积和等现象。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此处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通直流电时,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拓展实验: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③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④在化学变过程中分子可以成分更小的原子;⑤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4.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5.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6.原子的性质
原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原子间有空隙:如由原子构成的金属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此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7.物质的构成
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属单质、碳(石墨)、磷等固态非金属单质(碘除外)、氦气、氖气和氩气等稀有气体。
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食盐、烧碱(氢氧化钠)等。
8.不同的分子
(1)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
(4)物质的性质是由它自身的结构决定的。结构→性质
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网状,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层状,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状。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物理性质“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不同;化学性质一样。(科学家做过的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分别放入金刚石和石墨,结果都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
9.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10.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1.分子与原子质量
(1)分子和原子都是非常微小的粒子。
(2)
原子半径:10-10米数量级;⑵
原子质量:10-26千克、10-27千克数量级。
(3)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质量往往不同。
二、考点分类
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2018·长春]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C )
A.氧气
B.金刚石
C.氯化钠
D.蒸馏水
2.如图为两种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1个甲分子由5个原子组成
C.该示意图中共有2种化合物分子
D.反应中乙、丁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2
3.化学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的学科,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________。
(2)在水、汞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3)从微观来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原子 (2)氯化钠 水分子 (3)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4.[衢州中考]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在此基础上,经过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不断完善和修正,建立了现代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是小柯整理的物质微观构成知识网络图,则汤姆生当年推测的“带正电的物质”相当于图中的( B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因汤姆生发现的原子是电子和“带正电的物质”两部分组成,所以“带正电的物质”相当于图中的乙(原子核)。
5.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小李同学对物质组成和结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归纳,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1)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2)概念的辨析和应用。
A.在①2N、②Mg2+、③C、④H、⑤Cu、⑥SO2中,表示分子的是__⑥__;表示离子的是__②__;能表示一种物质、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三层含义的__⑤__(填序号)。
B.科学研究证实,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请你填写构成下列物质的具体微粒的名称。
体温计中的汞是由__汞原子__构成的;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是__二氧化碳分子__构成的;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氯化钠晶体是由__钠离子和氯离子__构成的。
6.[2018·台州]如图,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
(1)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__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__。
(2)自然界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动态平衡,如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存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再举1个类似的动态平衡例子。__人体体温的恒定,是由于人体内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或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和结晶的动态平衡;人体内的水盐平衡;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大气成分的稳定等)__。
考点二、分子与原子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极小的小水珠就是一个个水分子
C.把一块铜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
2.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氢原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C )
A.
B.
C.
D.
3.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D.原子不能再分,分子可以再分
4.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B.“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C.“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5.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C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C.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
D.CO2和CO的性质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6.刘方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后,知道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为:
A.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B.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于是他准备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
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提起弹簧测力计,那么你看到这里时,请提出你的猜想。
刘方可能是要验证上述分子动理论的内容_______(填序号),可能看
到的现象是_______,结论是_______。
【答案】C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大于玻璃板本身的重力
分子间存在引力
7.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
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沾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变蓝色(“会”或“不会”)。
(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用来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馒头
(“会”或“不会”)变蓝色。
(3)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
(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答案】(1)会
(2)会
(3)不存在
8.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一)如图1。
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
②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__
。(说出一点即可)
(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4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的热水中。
①观察到的现象是__;
②图2、图3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请说出4个被控制的量__。
③若图4中的小纸花上喷有__,而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的是浓盐酸,可以观察到小纸花的颜色从下至上变为红色。
(实验方案三)如图5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①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__。
②图5中生成白烟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__有关。(说出一点即可)
【答案】酚酞溶液变红色
没有设计对比实验
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图3比图2变色快
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小纸花大小和形状相同;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
石蕊溶液
氯化氢和氨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氨分子运动的比氯化氢分子运动的快
NH3+HCl=NH4Cl
相对分子质
考点三、物质变化的过程模型
1.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上下自由移动)。容器内的水被加热,液态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后的微观示意图可表示为(
A
)
A.B.C.
D.
2.如图是教材中用来表示电解水过程的示意图(其中“O”、“●”分别表示H原子和O原子)。分析示意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C
)
A.常温常压下水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B.电解水的最终产物是H、O原子
C.H原子是图示微粒中的最小微粒
D.O原子只有在通电条件下才能转化为O2分子
3.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从中获得信息错误的是(
B
)
A.两种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1
B.生成物中两种分子大小相同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变化
D.化学反应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试卷第1页,总3页浙教版八下2.1-2.2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知识点与考点题目分析
2.1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知识梳理
符号: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如录音机、随身听上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我们曾经用过的符号有:速度v、时间t、质量m、密度ρ、压强p、电流I、电压U、电阻R、冷锋、暖锋等,你可以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我们生活中,用过的符号有: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等。
符号的作用和意义:用符号能
地表示事物;用符号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模型:
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
一些不能
的到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模型可以表示
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
的,如:地球仪、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而有的模型则是
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如:1.图;2.表;3.计算机图像;4.公式;5.化学方程式;等等……都是模型。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
方法。
考点分类
考点一.模型与符号的辨别
1.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或复杂的事物,仔细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其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水分子
B.开关
C.眼球模型
D.植物细胞
2.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放大法、分类法、模型法等,以下用到模型法的是
A.根据生物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分为植物和动物
B.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C.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D.将一用细线悬挂着的乒乓球轻轻靠在发声的音叉上,乒乓球会被弹开,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3.下列四个图形属于符号的是(
)
A.原子结构
B.节水标志
C.甲烷分子结构
D.足球烯结构
4.回顾所用的科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找出固体、液体、气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利用了比较法
B.在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关系时,要保证压力大小不变,这是转换法
C.在研究功率时,想到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速度表示运动快慢这一特性,推测功率的定义与速度相似,这是类比法
D.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这是模型法
5.模型类型: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
、一张
或
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
或
的示意。模型可以是
的,也可以是
的。
2.2物质的微观粒子
一、知识梳理
1.分子的定义:
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注:“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和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如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所以单个分子是不能表现的。保持化学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外,还有其他的粒子,如原子、离子等。)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性质:
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
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分子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
。如远处可闻到花香,樟脑球在衣柜中时间久了就不见了。
分子间有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很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容易压缩(如可向轮胎中打气),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两者的原体积和等现象。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此处的性质是指
。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的
发生了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
变大。水通直流电时,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拓展实验: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水电解是一个
过程;③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④在化学变过程中分子可以成分更小的
;⑤在化学变化过程
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
4.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
。
5.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6.原子的性质
原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原子间有
:如由原子构成的金属也具有
的性质。
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此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7.物质的构成
有的物质是由
构成的。如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有的物质是由
直接构成的。如金属单质、碳(石墨)、磷等固态非金属单质(碘除外)、氦气、氖气和氩气等稀有气体。
有的物质是由
构成的。如食盐、烧碱(氢氧化钠)等。
8.不同的分子
(1)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各种不同的
。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
,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
是不一样的。
(4)物质的性质是由它自身的
决定的。结构→性质
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网状,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层状,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状。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
“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不同;化学性质一样。(科学家做过的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分别放入金刚石和石墨,结果都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
9.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
10.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1.分子与原子质量
(1)分子和原子都是非常微小的粒子。
(2)
原子半径:10-10米数量级;⑵
原子质量:10-26千克、10-27千克数量级。
(3)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质量往往不同。
二、考点分类
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2018·长春]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
A.氧气
B.金刚石
C.氯化钠
D.蒸馏水
2.如图为两种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1个甲分子由5个原子组成
C.该示意图中共有2种化合物分子
D.反应中乙、丁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2
3.化学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的学科,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________。
(2)在水、汞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3)从微观来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衢州中考]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在此基础上,经过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不断完善和修正,建立了现代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是小柯整理的物质微观构成知识网络图,则汤姆生当年推测的“带正电的物质”相当于图中的( B )
A.甲
B.乙
C.丙
D.丁
5.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小李同学对物质组成和结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归纳,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1)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2)概念的辨析和应用。
A.在①2N、②Mg2+、③C、④H、⑤Cu、⑥SO2中,表示分子的是____;表示离子的是____;能表示一种物质、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三层含义的____(填序号)。
B.科学研究证实,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请你填写构成下列物质的具体微粒的名称。
体温计中的汞是由__
__构成的;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是__
__构成的;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氯化钠晶体是由__
__构成的。
6.[2018·台州]如图,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
(1)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__
__。
(2)自然界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动态平衡,如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存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再举1个类似的动态平衡例子。__
__。
考点二、分子与原子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极小的小水珠就是一个个水分子
C.把一块铜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
2.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氢原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
B.
C.
D.
3.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D.原子不能再分,分子可以再分
4.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B.“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C.“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5.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C.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
D.CO2和CO的性质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6.刘方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后,知道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为:
A.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B.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于是他准备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
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提起弹簧测力计,那么你看到这里时,请提出你的猜想。
刘方可能是要验证上述分子动理论的内容_______(填序号),可能看
到的现象是_______,结论是_______。
7.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
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沾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变蓝色(“会”或“不会”)。
(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用来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馒头
(“会”或“不会”)变蓝色。
(3)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
(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8.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一)如图1。
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
②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__
。(说出一点即可)
(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4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的热水中。
①观察到的现象是__;
②图2、图3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请说出4个被控制的量__。
③若图4中的小纸花上喷有__,而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的是浓盐酸,可以观察到小纸花的颜色从下至上变为红色。
(实验方案三)如图5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①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__。
②图5中生成白烟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__有关。(说出一点即可)
考点三、物质变化的过程模型
1.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上下自由移动)。容器内的水被加热,液态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后的微观示意图可表示为(
)
A.B.C.
D.
2.如图是教材中用来表示电解水过程的示意图(其中“O”、“●”分别表示H原子和O原子)。分析示意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常温常压下水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B.电解水的最终产物是H、O原子
C.H原子是图示微粒中的最小微粒
D.O原子只有在通电条件下才能转化为O2分子
3.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从中获得信息错误的是(
)
A.两种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1
B.生成物中两种分子大小相同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变化
D.化学反应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