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问题探讨
项
目
测定值
单
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7
IU/L
0-45
肌酐
1.9
mg/dl
0.5-1.5
尿素氮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179
mg/dl
150-220
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1、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
(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问题探讨
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
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项
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7
IU/L
0-
45
肌酐
1.9
mg/dl
0.5-1.5
尿素氮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179
mg/dl
150-220
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问题1
因为内环境成分的变动影响体内细胞的代谢,从而也影响器官的生理功能。
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
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
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
换,会不会影响内环境的稳定?
1、稳态的事实
内环境的
理化性质
血浆的PH:7.35~7.45
体温:37OC
渗透压:血浆37OC渗透压770kPa左右
请尝试举出体温、
PH、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的例子
某位同学调查了该家庭各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情况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讨论!
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不同时间有波动,但变化幅度不大。
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不完全一致。这说明人的体温有个体差异。
人体体温的变化随当地气温变化的影响不大。
成员
上午
6h
上午10h
中午12h
下午
2h
傍晚
6h
晚上
9h
母亲
37.0℃
37.0℃
37.3℃
37.4℃
37.2℃
37.1℃
父亲
36.8℃
36.8℃
37.1℃
37.3℃
37.1℃
36.9℃
自己
37.1℃
37.1℃
37.4℃
37.5℃
37.3℃
37.1℃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体的人的体温具有差异,同一个人一天中的体温也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一差异往往不超过1
℃。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
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
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pH=7.35~7.45
人体在新陈代谢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的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发生变化,实际上正常人血液中的pH变化范围很小,这是为什么?
乳酸+NaHCO3
乳酸钠+H2CO3
2、血浆pH的调节:
缓冲物质: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剧烈运动时:
H2O+CO2
由肺将CO2排出
NaCO3
+
H2CO3
NaHCO3
碳酸钠进入血液:
由肾脏排出
解决碱性物质
解决酸性物质
弱酸/相应强碱盐
温度:正常人平均体温37度。
渗透压: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kPa;
pH:
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
CO2:动脉血CO2分压为36-44mmHg;
血糖:正常人血糖浓度为80-120mg/dL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
内环境的
理化性质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稳态的概念
如何调节?
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
外环境
内环境
外环境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阅读教材P8)
(稳态的维持)
思考2
主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认识的不断深化)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
法国
贝尔纳
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美国
坎农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的。
三、
稳态失调的病例及其原因
(一)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二)稳态失调的原因(P9)
1.外环境的变化过于激烈;
2.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5.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复杂的酶促反应
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
件,例如温度、pH值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
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可见,内环境
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四、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保护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保健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调节功能,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小结
(动态平衡)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总在不断发生变化着
B.尽管外界环境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是37oC
C.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B
练习
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
)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B
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
(09广东高考)5、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三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B
6.人剧烈运动后,释放大量乳酸,但pH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 ( )
A.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排出CO2
B.NaHCO3与乳酸反应,调节pH
C.H2CO3抑制乳酸的酸性,并通过呼吸系统排出CO2
D.乳酸酸性弱,不易引起酸中毒
B
图1-1-2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
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
,B液为
,C液为
,
三者共同组成的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
内环境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
是
,
。
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
的浓度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
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
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
浓度
升高,导致
病的发生。
糖尿
胰岛素
葡萄糖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
会变小。这样内
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
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
,进一步导致细胞
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渗透作用
吸水肿胀
代谢和功能
渗透压
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说明:
。
稀薄,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高原空气
说明:
。
外环境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
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性、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
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通过各
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
稳定的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
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的状态
2、毛细淋巴管组塞,会引起
①组织发生水肿
②组织发生脱水
③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④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各因素中,不直接影响稳态的是: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4、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
交换的系统是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5、下列各项中是血液中一对缓冲物质的是:
A.H2CO3/NaHCO3
B.NaHCO3/Na2CO3
C.HCl/NaOH
D.HNO3/NaNO3
6、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和无机盐等
C.细胞不断进行有氧呼吸
D.肝脏储存的肝糖元在血糖浓度下降时不断释放入血液中
7、(02上海)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7.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含量大增而pH基本
不变,对此现象的不正确解释是(
)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成的CO2可经呼吸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8.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
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
A.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