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于肾脏的衰竭,导致代谢失常引起的毒害: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无法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从而引起机体内部生化过程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综合征。
人体时刻都在进行着生命活动,外界的环境也是起伏波动,那我们的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化吗?
一、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问题探讨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项 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脂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提出问题,讨论: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
葡萄糖含量超标,可能引起糖尿病,还可能并发酮症酸中毒等;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血脂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问题探讨2:内环境pH的变化特点
1、剧烈运动后,为什么会肌肉酸痛呢?
2、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pH的大幅度下降呢?
探究实验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目的】
1.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
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器材】
50ml烧杯
量筒
PH计或万用PH试纸
镊子
彩色铅笔
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HCl
物质的量浓度为0.1
0.1mol/L的NaOH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等)
PH=7的磷酸缓冲液
【实验原理】
注意事项:
安全
盐酸和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要避免接触。
量筒的使用
使用量筒量液时,应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测定pH
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沾有待测液的玻璃棒或胶头滴管滴于试纸的中部,观察颜色的变化,得出pH并作记录。
试纸不可直接伸入溶液;测试溶液的pH值时,不可事先用蒸馏水润湿,这就相当于稀释了。
试剂
PH
实验试剂
加入0.1mol/L的HCl
加入0.1mol/L的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的P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的PH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自来水
5.5
5.1
4.6
4.1
3.5
3.0
2.5
5.6
6.6
7.5
8.5
7.0
10
11
肝匀浆
6.0
6.0
5.5
4.8
4.6
4.6
4.6
6.0
6.0
6.5
6.5
7.0
7.5
7.5
马铃薯匀浆
6.0
5.5
5.5
4.8
4.6
4.6
4.4
6.0
6.0
6.5
6.5
7.0
7.0
7.5
鸡蛋清
7.0
7.0
6.5
6.0
6.0
6.0
6.0
7.0
7.5
8.0
8.0
8.5
9.0
10
黄瓜匀浆
6.0
5.5
5.1
4.6
4.1
4.1
3.8
6.0
6.0
6.5
6.5
7.5
7.5
8.5
缓冲液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结论:
1)加入HCI
或NaOH后pH的变化,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
2)生物材料中有缓冲物质,有利于维持pH的稳定。
用传感器完成实验
讨论:
1、就加入HCl或NaOH后的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
更像缓冲液
2、对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
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
血浆pH调节小结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
小结1
正常人体内,内环境的PH处于动态平衡
结论:动物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对酸碱都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使血浆PH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
问题探讨3:体温的变化特点
事实材料1:体温调查
成员
7点
13点
18
点
21点
睡前
平均
温度
甲
乙
丙
★人体温会不会随着外界环境气温变化有微小差异?
★同一人在不同时刻的体温有没有变化?
★
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有没有变化?
有变化,1℃左右
有微小差异
健康人体温约为
℃,处于
中。
小结2
有微小差异
动态平衡
37
问题探讨4: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特点
1、如果生病时输液,需用生理盐水,大家能
说出生理盐水的浓度吗?
小结3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也是处于动态平衡中。
2、请预测,输液时NaCl溶液浓度过低(低渗溶液)或过高(高渗溶液)会对红细胞的形态或结构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总结
通过以上的问题探究,可以说明健康人体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即内环境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那么,正常机体的内环境为什么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呢?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是什么?
1、葡萄糖在人体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1)依靠细胞的正常代谢;
(2)依靠各器官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协调;
二、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
物质基础和调节机制
2、生物体是怎样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
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
外环境
内环境
外环境
细胞
消化系统
碳酸钠
组织液
乳酸
血浆中
缓冲物质
H2CO3
NaHCO3
乳酸
C02
H2O
碳酸钠
泌尿系统
排出
Na2HPO4
NaH2PO4
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如碳酸钠
NaHCO3
H2CO3
乳酸钠
+
呼吸系统
排出
C02
思考2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
法国
贝尔纳
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美国
坎农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的。
小结
(动态平衡)
稳态既然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这样完善的调节机制下维持的,那是否意味着内环境稳态一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思考3
一个健康的人到高原后会可能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
某同学在上午第5节课时,因低血糖而晕倒,送到医务室医生立即给其静脉注射了葡萄糖溶液,很快就舒醒了。
军训时,环境温度持续高达39℃,班上有同学出现中暑现象……
发烧的经历与原因初探,从酶促反应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等症状?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
会变小。这样内
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
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
,进一步导致细胞
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渗透作用
吸水肿胀
代谢和功能
渗透压
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细胞代谢紊乱甚至导致疾病发生
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因)
外环境变化过于剧烈(外因)
结论
总结
巩固练习
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
A
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
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
2.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
A
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
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
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
适当撤减衣被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