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5-12 08:01:22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第一课时说课提纲
李伟琴
台州 临海市杜桥中学
一、学习任务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六、教具与教学手段
七、教学过程
设疑激趣——明确目标
释疑导引——观察探究
引申扩展——知识迁移
反馈评价——构建内化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环一体”
教学思路:
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
探究红细胞能否发生渗透作用
渗透装置演示实验:渗透作用
自主学习,情景模拟
列表比较、归纳
反馈
第二环节
2min
28-33min
5min
5-10min
说解题过程
1、讲解过程清晰
2、解题方法巧妙
3、解题结果正确
说习题价值
1、学生容易产生的典型错误
2、本题的功能与价值
3、如果本题作为例题,请总结提炼对学生今后解决问题最有用的“一句话”
38.(10分)回答下列有关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
(1)图1中分子Z的名称是________。
(2)Z物质的形成过程是:光能活化位于______
上的____________分子,释放出______,并经最
终传递体最终生成Z.
(3)在暗反应中,CO2必须与RuBP(五碳化合物)结合,这是CO2被固定的第一步,RuBP可循环使用,使光合作用不断进行,但O2也可与RuBP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和一个二氧化碳,此二碳化合物不参与光合作用,图2为不同O2浓度下叶表面温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2,该植物在25℃、适宜光照、
1.5%与21%的O2浓度下,每小时单位
叶面积积累的葡萄糖的差值是_____mg。
(相对分子质量:CO2—44,葡萄糖—180.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结合暗反应的过程,解释不同氧浓度下葡萄糖
积累量产生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说明不同叶表面温度、不同氧浓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8.(10分)回答下列有关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
(1)图1中分子Z的名称是________。
(2)Z物质的形成过程是:光能活化位于____ __上的____________分子,释放出______,并经最终传递体最终生成Z.
还原型辅酶Ⅱ(NADPH)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
叶绿素a
高能电子
回归书本,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38.(10分)回答下列有关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
(3)在暗反应中,CO2必须与RuBP(五碳化合物)结合,这是CO2被固定的第一步,RuBP可循环使用,使光合作用不断进行,但O2也可与RuBP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和一个二氧化碳,此二碳化合物不参与光合作用,图2为不同O2浓度下叶表面温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2,该植物在25℃、适宜光照、1.5%与21%的O2浓度下,每小时单位叶面积积累的葡萄糖的差值是_____mg。(相对分子质量:CO2—44,葡萄糖—180.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9.5
结合暗反应的过程,解释不同氧浓度下葡萄糖积累量产生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浓度相等时,低氧浓度比高氧浓度下葡萄糖的积累量要多。
结合暗反应的过程,解释不同氧浓度下葡萄糖积累量产生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干中的背景知识:在暗反应中,CO2必须与RuBP(五碳化合物)结合,这是CO2被固定的第一步,RuBP可循环使用,使光合作用不断进行,但O2也可与RuBP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和一个二氧化碳,此二碳化合物不参与光合作用。
O2与RuBP结合,减少了用于还原的C3化合物,
从而降低了光合作用速率,高O2浓度抑制了光合作用速率
2)图2说明不同叶表面温度、不同氧浓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当CO2浓度一定时,较高氧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
抑制作用在较高温度下更为显著。
全面思考,规范答题!物质的跨膜运输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即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而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就是控制物质进出的大门。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
第1节通过水和无机盐的跨膜运输为实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通过性膜。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总是相适应的,故第2节着重介绍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体现它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还表现在不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不同上,因此为让学生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第3节就探讨了物质进出细胞的不同方式。
本章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重要作用。通过完成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通过对生物膜探索历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体验人类认识自然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二、教材处理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能灵活运用教科书这一载体,在完成新课标任务的前提下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因此,为了适应教学实际,本章可以与第3章细胞膜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遵循人们探究事物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细胞膜功能的探究和认识,进而引申出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究。本课时将跨膜运输的实例和跨膜运输的方式合为一节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而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将在下一课时完成。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学有了较浓的学习兴趣,他们很渴望更深的了解有关细胞的功能。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7中属B类学校,而我所教的班是理科重点班,他们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技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较好的完成一般的探究实验。在生物课外小组的带动下,学生对生物课有很浓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
2、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进行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 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2、难点:
1)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
3)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4)主动运输
六、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 ,把有关渗透作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等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点评法和点拔法
本节课把点评法和点拔法自始自终贯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适时得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3、自学导思法
本节课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质壁分离的条件、三种跨膜运输的区别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4、微格教学法
将复杂的问题细分为若干小的问题,降低了学习探究的难度,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七、学习方法指导
1、合作学习法: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互相讨论,发挥群体智慧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本节课学生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设计实验、分组实验、观看动画、结合教材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2、实验探究法:
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拔,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八、教学程序
[生活常识引入新课]:
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磕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
[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用白菜做馅时水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为什么会变硬挺?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教师点拨,突破“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难点。
展示渗透实验装置,由课外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探究实验结果:
1、水分子为什么能够扩散?
由于单位体积内清水中的水分子比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所以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数量,比由漏斗透过半透膜进入烧杯中的多,因此液面上升。(教师展示相关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2、渗透作用发生的必需条件是什么?
具有半透膜
②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不同
[具体实例发现问题]:出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图片,结合开题所留的生活常识的思考,通过类比,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与渗透作用相同吗?什么情况下失水?细胞内有半透膜吗?
[分组探究]小组讨论,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教师点拨]
1、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
2、要与结合相关信息,利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提出假设,并且,猜想和假设要能进行检验
3、设计实验要注意材料的选择,仪器、设备、技术条件要符合实际;实验步骤要安全、科学、易操作、可重复等
4、要根据自己的假设确定实验预期,确定要获取的实验证据与事实,并准确记录
5、根据实验结果及现象,结合自己的假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6、将自己的探究过程及结论与其他人交流时要实事求是,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实验方案做必要的修改
[成果交流]教师出示成熟植物细胞图,提出原生质层的概念,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得出结论:
1、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2、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3、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复原)
教师出示有关细胞选择性吸收离子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出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吸收量也不同,得出结论:
4、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拓展延伸]如何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鉴别两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用0.1g/mg 0.8g/mg的蔗糖溶液分别做前面的探究实验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
[问题探讨]:
1、水分子可以很容易的进出细胞膜,蛋白质可以吗?
2、水分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离子和蛋白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相同的吗?
3、你还能提出有关物质出入细胞的其他问题吗?
[分组探究]教师展示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flash动画,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自学
[成果交流,教师点拨]列表比较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
[分析图表,拓展延伸]出示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坐标曲线图,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理解每条曲线所表示的运输方式
[复习小结,构建体系]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科学实验
5、记录结果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7、表达与交流
质壁分离的条件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胞吞和胞吐
九、教学反思
1、教学中要体现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
本节内容的教学采用实验观察、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理想。
2、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研究性学习。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分组探究
自主学习
生活常识
引入课题
具体实例
发现问题
复习小结
构建体系
分析图表
拓展延伸
成果交流
教师点拨
探究的过程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原生质层是半透膜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
有细胞壁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跨膜运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