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关于“水”和“水蒸气”,学生已有许多生活经验,比如地上的水干了,晾起来的衣服干了,烧开水等等。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水蒸气”、“蒸发”已经有了模模糊糊的初步认识。比如衣服上的水干了,有些学生会用“水蒸发了”去解释。但是在他们的前概念中有着许多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最典型的便是对于热水中冒出的“白汽”的认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白汽”便是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这个错误的前概念中隐含着两方面的信息:1.学生认为“白汽”是“气态”,其实“白汽”是“液态”;2.学生认为“白汽”是蒸发现象,其实“白汽”是凝结现象。因此,对“白汽”的研究认识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与水蒸气可以相互转化;水由于温度变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由于温度变化而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过程与方法:经历“预测——观察——解释——预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水与水蒸气能互相转化。
三、教学难点: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四、教学准备:
一小杯水、玻璃片、烧杯、毛巾、黑色KT板、酒精灯、烧瓶、热水、演示记录图、课件。
五、活动过程: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引导建立“蒸发”“水蒸气”的概念
(一)质疑导入,观察水烧开的现象,说说现象?(二)观察活动,建立“水蒸发变为看不见的水蒸气”的概念。观察实验:水少了,作出解释。建立蒸发的概念并板书。观察实验:少量水在桌面蒸发现象。建立水蒸气的特点:看不见,无色无味,摸不着。
1.唤醒先前原有经验。2.引起注意、熟悉概念。
(二)引导建立“凝结”的概念
(一)问题情境:冷热不同的玻璃片同时盖在相同的温水上,观察玻璃片上会产生什么现象。先预测,再实验。(二)组织交流:1、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在冷玻璃片上形成了什么?3、水蒸气在哪里?学生在图上标一标。
解释:水蒸气遇到比自己冷的环境就会形成小水滴、水。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凝结。(板书:凝结)
引导学生经历“预测——观察——解释”的学习过程,建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的科学概念。
(三)巩固提升,寻找水蒸气的活动
(一)实验情境:水蒸气的产生。组织交流:1、看不见的部分是什么?2、白汽是怎样产生的?3、白汽是什么物体?(二)实验情境:产生的水蒸气把塑料袋给撑起来,学生说说实验现象并做解释。(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白气”的产生。
1.暴露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2.
引导学生经历“预测观察、描述”的学习过程,在有层次的观察活动中不断寻找新证据验证原先的猜想,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四)师生总结
(一)思考:水烧开后先看了很多细小颗粒的小水珠,最后他们又都不见了,为什么?(二)实验情境:观察原先的两块玻璃片,说说观察到的现象,思考为什么?(三)水的三态变化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去研究。
整理学生的概念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