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冷热与温度》是四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模块:感受冷热,建立温度的概念;会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连续测量一杯热水降温的过程,探究热水降温的规律。
学生在生活中对冷热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是主观的、粗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本课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体会温度计的作用,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通过预测、实验、收集数据和画曲线图,发现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测量水温,难点是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并分时段记录数据,把记录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分析概括出热水变凉的规律。
3.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4.能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记录,领悟到身边平常的小事中也蕴涵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难点
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并分时段记录数据,把记录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分析概括出热水变凉的规律。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秒表一块、温度计、冷水、热水、水槽。
分组材料:热水,烧杯,一枝温度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示前概念导入
1.谈话:
3只杯子分别放的是热水、冷水和凉水,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呢?
2.活动:学生把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5秒后把两个手指同时放入中间的温水中。
生谈手指的感受。教育学生不了解的水不能用手试。
3.小结导入: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水的冷热与温度(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冷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心理产生强烈的矛盾,认识到对物体冷热的判断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认识并正确使用温度计
1.谈话:看来我们只凭感觉无法准确知道水的温度,要想准确地知道水的温度,需要一个测量工具——温度计。(板书:温度计)
2.利用模型介绍温度计的结构。(板书:℃、摄氏度)
3.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歌谣:测量温度要注意,轻拿轻放不易碎;液泡全插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和壁;等到液柱不动时,视线要与液柱平。
4.测量练习。
(1)测量三杯水的温度。
(2)交流测量的结果,提问:哪一杯的温度最高,哪一杯最低?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有必要进行细致地介绍。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要点很多,学生不容易掌握,采用琅琅上口的歌谣形式,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测量三杯水温的练习,更好地巩固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
1.谈话:一杯热水放久了会逐渐变凉,你觉得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有规律吗?(板书: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匀速下降)
2.引导:怎样知道我们的预测对不对呢?(实验验证)
3.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提示:实验需要哪些器材?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
4.小组测量,记录数据。教师统一计时。
5.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将技能训练与科学探究融为一体,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在老师指导下,通过预测、制定计划、试验、收集数据等发现了热水变凉的规律。这一活动使学生从中领会到身边平常的小事里也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四、利用曲线图分析数据
1.谈话:为了更容易发现数据中隐含的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曲线图。
2.介绍曲线图的画法。简单说明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3.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画出曲线图。
4.小组讨论交流: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5.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比较规律是否一样。
6.小结: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7.思考:热水的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8.教师解释: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变慢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实验后的分析和思考更加重要。如果没有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而只有热热闹闹的探究活动,这样的科学课是不科学的。]
五、总结拓展
1.总结:教师评价学生在本节课的中表现,学生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主要收获。
2.拓展:如果继续观察下去,水的温度会怎样变化?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
[设计意图:强化用证据证明猜测的意识,教育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了,要把学生引向一个新的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