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取自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节,主要阐述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卫生知识。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大多数人有过换传染病的经历。学生对流感、足癣、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常见传染病的病情有所了解,但是对传染病的病因及在人群中怎样流行、怎样预防知之甚少。关于艾滋病这个名词,学生不陌生,然而很少有学生知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就是艾滋病,对于艾滋病的病因、病情和预防措施更是一知半解,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多元手段,帮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为以后的健康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目标定位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常见疾病的分析,区分常见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知道传染病的发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重点
2、举例说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概述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概念。难点
3、说出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
培养科学探究的学习能力及合作学习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知道传染病的危害,关注艾滋病等疾病的预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如何与病人相处的正确方法态度。
方法阐释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降低学生认知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充分的引入我们常见的传染病和世界级的传染病,回归科学本质的同时,师生、生生互动,达到共建新知的目的。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编制教学案,导学案;搜集有关常见传染病的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和家人一起搜集资料,完成导学案,了解常见的传染病。
?
环节一?
导入
(1)展示地震过后防疫的图片
问题导入: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方力量在紧急展开救援的同时,防疫队的成员们,要重点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什么是传染病?灾后为什么容易爆发传染病?为什么控制传染病的爆发如此重要?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板书)从而引出课题。
教师引导:患病无疑是痛苦的,同学们想不想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呢?(学生:想。)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让我们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传染病?它是怎么传播的,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好不好?
(2)演一演:请事先准备好的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位是流感患者,他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结果他的同桌也被传染了。
【设计意图】地震灾难是无情的,人间却有爱,地震过后,为什么要积极预防传染病的爆发,学生之前基本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流感是班级中学生能够亲身体会的传染病,学生深有体会。在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环节二??
师生互动?
共建新知
(1)根据流感的特点,教师和学生总结出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间传播的疾病。
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
(2)展示资料?
深入生活
活动探究一:
用图表方式列举常见的病症,日常生活中哪些是传染病?
展示课前准备的常见疾病名称列表,师生分析这些常见的疾病,看能否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出哪些能传染,哪些不能传染?
疾病
是否传染
是否换过此病
是否接种过疫苗
?
流行性感冒
?
?
?
?????
水痘
?
?
?
?????
肺结核
?
?
?
?????
近视眼
?
?
?
?????
结膜炎
?
?
?
?????
贫血
?
?
?
?????
龋齿
?
?
?
?????
蛔虫病
?
?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
?
????
流行性感冒
?
?
?
?????
水痘
?
?
?
?????
肺结核
?
?
?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调查的结果小组讨论并回答。
强调近视、龋齿、贫血这些是不传染的,其它能够传染。
【设计意图】课前给学生布置和家人一起搜集资料共同填写老师课前发放的表格,了解常见的传染病这个作业,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之外,搜集更多的信息,储备更多的知识,利于课堂的知识的理解和延伸。
(3)实例比较?
区分概念
展示结膜炎和近视眼成因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明确近视眼是由于眼球结构变化引起的,不会传染;而结膜炎是由于细菌引起的,能传染,进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染病?
同时出示图片资料,引入观察实例,对病原体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讨论。让学生了解引起传染病的生物统称为病原体,且不同的传染病会由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生总结?
明确概念
我们把这些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实例入手:近视眼和结膜炎。通过对比二者形成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图片展示各种不同的病原体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传染病及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
(4)常见的传染病可以分为哪些种类呢?
学生预习教材,小组讨论,认识传染病类型及其传播途径
活动探究二:
甲同学得了流行性感冒,可是他仍然坚持带病上学,在教室中他不停的咳嗽,打喷嚏,一段时间后,他所在的班级中,一些体质较弱的同学被检查出传染上了流行性感冒。
思考:流行性感冒在班级为什么会流行?
资料分析: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流感患者的鼻涕、唾液和痰液中有大量的流感病毒。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接触过流感患者,或者使用流感患者用过的食具、被服等的人,都可能传染上流感。与青壮年相比,老人、小孩更容易患流感。
由学习小组根据资料分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挑选出能够反映本节学习目标的四五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什么?
(2)、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是什么?
(3)、上述材料中,易感人群指的是什么?
(4)、流感病毒是通过什么途径到达健康人身上?
通过对资料分析,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初步完成知识目标)
并同时展示多媒体课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强调:一种传染病能够大面积流行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找出这三个环节的基本概念是怎样表述的。
活动探究三:
怎样预防流感呢?
学生利用实例,结合资料,并通过小组讨论,剖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师生共同修改、纠正,总结常见的传播途径:空气飞沫、接触、饮食等。
活动探究四:图片展示日常生活的做法,是从那种角度预防传染病的?
【设计意图】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身边典型的传染病“流感”来分析传染病的三个环节,使学生对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更易理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环节三:分析艾滋病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换位思考?
情感升华
视频资料:播放一段艾滋病病人被歧视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应怎样面对艾滋病病人?对学生进行艾滋病预防教育。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并表达。
教师简要总结,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意图】我们都知道艾滋病是“世纪瘟疫”,可以说是“谈艾色变”,在这里适时的插入一段视频,让学生正视艾滋病人,不要歧视他们,而是要关心他们,进行充分的情感教育。同时让学生明了,传染病虽然可怕,但是只要我们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没有什么是战胜不了的。向更深一层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环节四
归纳梳理盘点新知
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交流,要求能够简单的画出概念图,评价学习效果。
我的概念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层次,掌握知识要点,加深知识的理解。
环节五
课堂小测?
检验新知
1、经诊断某人得了某种传染病,医生立即采取了如下措施:
(1)给病人吃药打针进行治疗;(????
)
(2)对病人的用具进行消毒;(???
)
(3)不让病人家属外出,也不让外人探望。(??
)
(4)给附近的居民进行预防注射;(???
)
(5)消灭蚊虫(???
)(6)不随地吐痰(???
)?
(7)生吃瓜果要洗净(???
)
????
请你指出这些措施各属哪一项?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A和C
2、
1988年上海曾流行甲型肝炎,后查明原因是食用了不清洁的毛蚶引起的。这种不清洁的毛蚶属于(??
)
A.传染源??
B.病原体??
C.抗原????
D.易感者
3.为了防止艾滋病传入我国,我国政府决定停止进口一切外国血液制剂,这种预防措施是(??
)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保护传染源
4、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
A、给儿童接种卡介苗?B、清扫居民楼内的垃圾
??
C、给医疗仪器消毒????
D、给儿童注射青霉素
【设计意图】最后学生通过一组形成性的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反馈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