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20 23:3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耳朵的常用方法。
2.
知道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能够用耳朵模拟装置研究耳朵内部各部分结构(尤其是鼓膜和听小骨)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4.能够通过模拟耳廓研究耳廓的作用。
5.认识到噪音的危害,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耳朵有一些了解,比如,外面有大家称之为“耳朵”的漂亮结构,中间有小孔,里面有耳屎,有些同学会被告知挖耳屎不能太往里挖,否则会伤到耳膜(其实是鼓膜),影响听力。因此也能知道耳膜这个结构的大概位置。关于鼓膜的功能,大多不了解,而鼓膜里面的结构及功能就几乎不知道。那么对耳朵的工作机理更是不了解。因此把它作为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级一年的学习已经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比如之前所学习的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等。但关于人体暗箱的探究还是第一次接触。在教学中以引和导为主。
教学重点:
人耳的构造及声波的传递过程。
教学难点:
研究耳朵内部各部分结构(尤其是鼓膜和听小骨)是怎样协同工作。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纸屏、塑料泡沫小球、大鼓、鼓槌;耳朵的模型。
2.多媒体课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景,产生问题
场景:师敲鼓。
(1)???
听,谁发出声音了?(2)鼓声是如何产生的?(3)它是如何到达你那儿的?你是怎么听到的?
2.质疑揭题:声波传到你那儿,我们的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它是如何让我们感知到声音的?
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及听觉的产生过程。
(一)认识人耳的构造
1.相互观察耳朵,交流耳朵共同点。
2.谈话:其实耳朵的结构还不止这些。科学家已经揭开了耳朵的秘密。出示耳朵构造图。
3.认识耳朵的构造及其特点:耳廓、外耳道、鼓膜(薄)、听小骨(人体最小)、耳蜗、听神经等。
(二)怎样听到声音
1.提问:耳朵里有这么多复杂的结构,它们是怎么配合工作,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的?猜一猜,声音是怎么进去的?进去后可能又是怎么传递的?
2.学生提出假设。
3.激励:说的真好,声音是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在耳朵里又是以什么形式传递?怎么传递的?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科学家发现鼓膜很薄,就像气球皮那样,我们不可能打开耳朵来观察,但是我们看不到耳朵里面的工作情况,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
老师出示自制的耳朵模拟结构(在去底的一次性透明杯子底部蒙上气球皮,紧贴气球皮粘上一系绳的泡沫小球),你们看,这杯身像什么(外耳道)?气球皮可以当什么(鼓膜)?泡沫小球又是什么(听小骨)?那我们就用这个模拟装置来研究一下鼓膜、听小骨它们是如何配合工作的?
出示实验要求。(注意泡沫小球要紧贴气球皮)
5.分组实验探究耳朵工作的秘密。并记录。
6.根据实验结果说说耳朵是怎么工作的。
(师出示课件进一步解说声波在耳朵内的传递过程。)
7.小结:我们知道,只要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而声音以声波的形式进入耳朵,穿过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振动,紧贴着鼓膜的听小骨一起振动,然后是耳蜗一起振动,把声音信号传递下去,最后通过听神经报告大脑。于是我们就感知到声音。(播放视频,加深印象。)
(三)研究耳廓的作用
8.质疑:从视频当中,我们看到好像有些结构非常重要。有哪些?学生发言,师小结:这些结构都非常重要。但是同学们的发言都集中在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那耳廓呢,它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我们身上多余的部分呢?
9.学生发言,以自己的已有经验阐述耳廓的重要作用。
10.耳廓是不是真的有收集、放大声音的作用呢?
生分组探究:耳廓的作用。师指导学生在“外耳道”的前面增加一个“耳廓”(用纸卷成喇叭形,固定好,减去尖尖的部分),敲鼓,对比有耳廓和没有耳廓,哪一个的听小骨振动更厉害?(要求与鼓的距离一样,敲鼓力度一样)
11.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耳廓非常重要,耳廓有收集、放大声音的作用。(师引导)外耳道的形状也是由宽到窄,像喇叭形,其实也有类似的作用。
三、认识噪音,知道保护耳朵的方法。
1.讨论:看来耳朵每个部分都很重要,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护耳朵?
2.播放两段音乐。学生谈感受,认识噪音极其危害。
3.小结:出示保护耳朵方法。
【板书设计】
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声音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神经
收集声音
振动
振动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形式,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及一般思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就所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推测,之后进行表达交流。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探究自身身体的秘密。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合作,在小组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