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物质运输的途径
一、教材分析
《物质运输的途径》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于一体,既是对吸收、呼吸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尿的形成知识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技术手段采用了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探究中进行体验、感知和收获,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兴趣,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血液的循环途径及其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为本节学习减少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学?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四、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生病时到医院“输液”过?(展示输液的图片)有没有同学注意过不管你哪个部位生病,医生或护士大多数是从手背输液?药物通过什么样的路径从手背到达生病的部位的?药物进入血液,血液是物质运输的载体。要分析药物怎么样到达病灶,本节《物质运输的途径》将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观察输液图片并思考。
利用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场景,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怎样到达病灶?既引出了物质运输的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过程
提出目标
PPT展示本节学习目标我们体内很多物质都可以像药物一样溶解在血液中,随血液的循环流动而运输,因此,物质运输的途径也就是血液循环的途径。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的那么,什么是血液循环?(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的动态示意图)提问:该过程涉及到哪些器官?
学生熟悉并掌握本节学习目标学生思考回答:心脏、血管。总结血液循环的过程。
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动态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并总结血液循环的概念,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这一抽象概念。
复习旧知
血液循环与心脏和血管有关,为了更好地学习,我们回顾一下血管和心脏的知识。1.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提出问题:(1)识别心脏的四个腔并说明它们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通?(2)心脏内有什么瓣膜?各自有什么作用?(3)回顾三种血管并指出血液在三者之间的流动方向如何?(4)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
观察PPT中的相应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快速回答。总结:室连动、房连静;心脏内血流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血液总是沿着“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循环流动。
1.PPT图片展示问题。2.学生通过交互式白板展示答案。复习旧知,强调知识的识记与落实并找出与新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复习心脏的结构的同时,总结出血液循环流动的总体路线,为学生学习体循环、肺循环做好铺垫,降低学习的难度。
探究新知
(一)探究血液循环路线活动:一滴血的旅程(结合教材55页文字和课件动画)1.假如我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我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我回到心脏时,我会进入哪个心房呢?总结指出一条是体循环,另一条是肺循环,学生区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分别在何处?止点呢?(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2.假如我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左心室→???????????→左心室(二)探究血液成分变化观察教材血液循环示意图,结合动态示意图,对比血液流经肺循环和体循环后,思考并讨论:(1)血液成分有什么变化?
结果如何(2)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3)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观察、思考、总结与分析,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血液通过循环流动为细胞运来所需的氧气和养料,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物质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这也正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1.认真观察动画,小组内合作,完成探究报告,组间通过讲台上展示、交流,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后总结出两条路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学生得出结论:(1)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2)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强,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3)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学生重新审视血液循环的途径,认识到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两条途径,它们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也就是说经肺循环回到心脏的血液紧接着会参与到体循环中去。学生仔细找出教材上的不同,主要在于颜色的变化,代表的是不同的血液成分。(1)体循环:动脉血→静脉血
肺循环:静脉血→动脉血(2)全身毛细血管网和肺泡外毛细血管网(3)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进一步完善血液循环中气体变化的原因,学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绘出血液循环示意图。
1.利用动画展示血液循环过程;2.利用课件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动态、直观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突破本节难点。血液循环途径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该知识点的处理采用了“总—分—总”的教学设计。并以“一滴血的旅程”作为学习的线索,诱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在不知不觉中将难点突破。在对“左心室壁最厚,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的思考中,培养学生逐渐树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问题层层递进,强调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利用图片和动态示意图能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并通过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示意图、师生分析总结血液循环途径中物质的变化,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意义的理解。
三、知识迁移
回到刚开始上课的问题:假如你的扁桃体发炎,药物如何从你的手背到你的病灶?(PPT展示选项,学生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到黑板上写出路径)①左心房、左心室
②右心房、右心室
③肺部毛细血管
④主动脉
⑤肺动脉
⑥肺静脉
⑦上腔静脉
⑧头颈部动脉
⑨头部毛细血管
⑩头部组织细胞
1.小组展示、解说。2.进一步熟悉血液循环的路径
学生通过习题进一步熟悉血液循环的途径,有利于学生解决这一类似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总结
1.利用PPT展示本节所学内容,使学生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
做好知识点的记录
PPT图片展示本节知识点,使知识点成为完整的体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五、巩固提高
1.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
A.右心室
右心房
B.左心室
左心房C.右心室
左心房
D.左心室
右心房2.血液循环过程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部位是
(
)
A.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
B.心脏
C.肺部的毛细血管
D.肝脏3.体循环和肺循环之间的关系是(
)
A.先体循环,后肺循环
B.先肺循环,后体循环
C.体循环和肺循环交替进行D.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4.某同学的膝盖发炎,需要输液。医生在该同学的手腕静脉注射消炎药物。下面是药物经过的器官,请你排出药物经过各器官的正确顺序。①左心房、左心室
②
右心房
、右心室
③肺部毛细血管
④主动脉
⑤肺动脉
⑥肺静脉
⑦上腔静脉
⑧下肢动脉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练习纸上写出答案
四个问题易中难都有,照顾到了不同层次需求的学生,适合检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习题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并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六、教有所思
《物质运输的途径》这节教材只有一张图片和几段密密麻麻的文字,而它的内容可以说是济南版生物教材中最难理解的一节。我在教学中,为了使本节内容简单、形象、直观,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了许多利于学习的素材,如血液循环的动态示意图、血液循环过程中动脉血静脉血的变化动画等,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比传统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循环的途径。具体思路如下所示:
(
一)创设情境,融入生活元素。《物质运输的途径》中单“物质”就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并与后面所讲的血液循环的途径相统一,我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输液”场景,让学生思考药物如何从手上的静脉运输到病灶,从而非常自然地进入课题。所以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感悟,即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力的情感,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心理需求。
(
二)总体把握,探寻循环规律。血液循环途径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时直接提出体循环、肺循环会让学生感到很突然,不容易接受。于是,教学开始我设计了“温故知新”的环节,通过循循善诱,在潜移默化中,找出了血液循环的共同规律。这样我在教学之初不是把两条途径单独处理,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宏观上着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组织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在这节课中,我给每位学生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先通过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建议他们结组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绘出循环的路线,每小组必须推出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进行评比,作为小组成绩,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四)多样呈现,加深知识理解。由于这节课难度较大,加上直观教具较少,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概括、绘图、游戏等活动,以多种形式,使知识呈现,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形成技能。
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要尽量简洁、精炼、准确、生动,环节设计要灵活,让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等。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