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声音的传播》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第2课。本课先从月球
宇航员大声说话,对方听不见声音导入。老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接着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开始,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对声音在液体、固体中能传播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在猜测声音能否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来证明,从中知道声音要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进行传播。?
在本课中,教材从最难的证明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的实验开始,给学生示范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传播声音,从难至易,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也能传播声音。第一个活动是演示实验,后一个活动是学生实验,两个活动引导中,主要是训练学生预测实验结果,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比较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方法证明预测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接着,通过做个“土电话”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并学会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巩固之前的声音传播的规律。?
由于受到教学器材的限制,我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重组,也打乱了课本的顺序安排,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验操作,在活动中探究出声音传播的一些规律。
二、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声音传播的途径,课本在学生已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来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到声音思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比较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知道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最后学以致用,解释故事“伏罂而听”以及怎样使瓶中豆粒的声音变小。
三、学情分析
声现象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声音是我们重要交流的方式之一。但是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是很迷茫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同学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并设计传声实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四、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知道不同的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
3、知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瓶、小铃、酒精灯,水槽、闹钟、石头等;
学生准备:沙袋,水袋,气袋,纸杯,棉线,牙签、带橡皮头的铅笔等;
课前准备:学生利用纸杯、棉线和牙签制作土电话。
九、教学内容的安排:
活动一:探究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活动二:比较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声的效果不同
活动三:学生设计活动证明声音传播的方向
活动四:学以致用,制作“土电话”,解释故事“伏罂而听”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听说宇航员在月球上就算面对面大声地说话,对方也不能直接听到他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学生讨论,提出猜想。
(设计意图:从登月宇航员在月球上面对面说话而对方无法听到的现象入手,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的猜想增加一点悬念。)
(二)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探究
1、活动1:烧瓶中的小铃
(1)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的水,放在火上烧,然后将皮管加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它有没有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预测实验的结果。
学生预测声音会变小或消失。
(3)观察实验现象。
刚开始能清晰地听到铃声,用加水烧热后,听到的声音变小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直接听铃铛声音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对空气这一传声介质的认识。)
(4)讨论实验现象说明的问题。
师:刚开始烧瓶里空气较多时,我们能清楚地听到声音;加水烧热后,把烧瓶中的一部分空气赶走了,我们听到的声音也越来越小了。如果我们条件允许,把烧瓶里的空气全部赶走,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我们把没有空气的环境称为真空。跟月球上差不多时,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呢?是声音不存在了?还是只是没有传到我们的耳朵,所以我们听不到?
学生讨论、分析。
(5)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举例说明声音在气体中传播:听诊器、说话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离开空气,我们就听不到声音,空气传声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传声方式)
活动2: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1)师: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它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
学生猜测并讨论。
(2)教师敲击石块,问学生能听到声音吗?(能)再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水槽里,敲击石块。学生认真听听看,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很容易听到声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3)举例说明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如潜水艇水下探测,水下声纳定位、游泳时头没入水中却能听到岸边人说话的声音等。?
(4)学生把耳朵贴在课桌上,然后用一只手在桌面或桌腿上轻轻敲击或摩擦,听听看能听到声音吗?(出示活动要求:保持安静,按老师的要求做)
学生能清晰地听到声音。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6)举例说明固体也可以出传播声音:敲门、压在枕头下面的闹钟等。
师: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设计意图:直接感受到声音的变化,理解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介质是传播声音的条件。)
活动3:比一比,谁最响亮
(1)师: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那么它们传播声音的效果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不一样,哪一种传播声音的效果好些呢?
学生猜测。填写实验记录单猜测栏。
(2)学生操作。
出示实验要求:
①、准备装有沙子、水、空气的三个袋子,封口。
②、把桌面整理干净,将其中的一只袋子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用铅笔上的橡皮头轻敲桌子或摩擦桌子。
③、橡皮头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敲击的位置大致相同。敲击的距离也要一样。
④、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不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⑤、一人分别操作之后,轮流给其他人。
⑥、操作结束后,小组交流填写试验单。
实验记录单:
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效果
传播的介质
你的猜测
实际效果
备注
空气
用好、中、差来评价
水
沙子
你的结论: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听一听,比一比,看看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到的声音最响亮?最不容易听到声音的袋子里又是装什么的?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液体和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气体好。
师: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设计意图:亲身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参与积极性,帮助养成正确良好的实验习惯,有利于突破难点形成完整认知。)
活动4:哪个方向可以听到声音
(1)师: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呢?
(2)学生思考并讨论,提出假设。
(3)师:你们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吗?
(4)学生交流、实验、汇报。学生基本能自己设计实验。比如站在教室中间说话,教室各个方向的同学都能听到声音;轻敲桌子,把耳朵贴在桌子的每一个方向上都能听到声音。向水中扔一块石头,石头周围各个方向上的鱼都会被吓跑。
(5)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
(6)教师小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设计意图:此环节不需要讲解,通过观察老师的行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简单明了。)
(三)巩固与运用
做一个“土电话”
师:请同学们放松一下,现在做个游戏好不好?
游戏方法:
1、两个同学用课前准备好的“土电话”说悄悄话。
2、第一次棉线拉直,注意不能太用劲,把土电话拉坏了。第二次棉线松松
垮垮。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谈话: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
师: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
4、讨论:为什么棉线不拉直,土电话就不能工作?
学生回答。
师:因为拉直的棉线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而松松的棉线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乐于参与,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懂得一些交往的方法。)
(四)拓展
1、师:你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伏罂而听”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2、让学生用不同的办法是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和生活的联系。)
(五)总结全课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气体(差)
声音可以通过
液体(中)
传播
固体(好)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传播的方向
各个方向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从登月宇航员在月球上面对面说话而对方无法听到的现象入手,提出声音传播的问题,然后通过“烧瓶中的小铃”和“声音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这两个活动,充分证明了“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接着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探究声音在哪种物质中的传播效果好的问题。于是,学生完成了“比一比,谁最响亮”这一活动,亲身体验了三种状态的物质传播声音的效果确实是不一样的,证明了“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声音的传播中一个重要部分,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发现了“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然后,通过“做一个‘土电话’”的活动对这一结论进行巩固和运用。最后作为拓展部分,还让学生想办法完成“让声音变小或消失”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发声和消声的关系。
本节课体现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这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学活动由易到难,步步深入,首先学生只是观察教师做实验,接着到自己动手做实验,到最后自己能够亲自设计实验,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知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我们的生活出发,在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中找答案,然后再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从神秘的月球和学生崇拜的宇航员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愉快的进入学习。本课的教学活动比较简单,学生在完成活动后自信心得到了满足,对下一环节会更期待和自信,教学会更轻松。在学中乐,在乐中学,真正实现了快乐学习。
2、在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但是教师作为引导者,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猜测,也能够分析一些较简单的现象,但是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并不强,更谈不上具备自己设计实验的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要尽量通俗化、简单化,避免过多使用科学术语和一些让学生感觉难以理解的词汇。比如,“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样的问法就会让学生难以回答。“现象”这一个词汇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学生不知道什么才是所谓的“现象”。我们可以试着把问题改成“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就不会难以理解了。想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也需要把问题简化,有时甚至要提供给学生一个思路或突破口,有时要给学生降低难度。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其中液体和固体的传播效果比气体好;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等知识。但是有些同学会认为在“烧瓶中的小铃”实验中,空气没有了,声音也就消失了,他们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其实声音还在,只是没有传播到我们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