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
群落
的
概念
研究
群落
种群种类
优势种群
种间关系
群落的
空间结构
种群位置
群落演替
池塘的范围和边界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群落特征: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等。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常绿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如从热带到极地生物种数变化?
武夷山 西伯利亚
低等植物 840种 低等植物 670种
高等植物 2888种 高等植物 139种
动物 5000余种 动物 约1000种
脊椎动物 475种
又如在美洲大陆上,从热带到极地生物种数逐渐减少。
营巢鸟 高等植物
哥伦比亚 1395种 佛罗里达 2500种
巴拿马 1100种 马萨诸塞 1650种
佛罗里达 143种 拉布拉多 390种
纽芬兰 118种 巴芬岛 218种
格陵兰 56种
常绿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三、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则可表示为:
生物数量
时间
生物A
生物B
生物A
生物B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生物数量
时间
生物A
生物B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现象。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分开至少一方不能独立存活。
小结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生物数量
时间
A 宿主(寄主)
B 寄生虫
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共生关系:
生物A
生物B
生物数量
时间
切叶蚁与真菌
地衣
1.垂直结构的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层现象。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木层
地被物层
森林中鸟类分层现象示意图
林冠
杜鹃等
中层
啄木鸟等
下层
画眉等
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
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
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鲢鱼在水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
(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光照强度
(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食物、栖息场所等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思考讨论
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现象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
地球表面因降雨量、温度大小等生态因子从赤道到北极依次
有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苔原等不同类型的群落。
我国 南方 北方群落的变化?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苔原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特点: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是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
2. 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布差异。同种生物的不同不能构成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也不因同种生物的一致而影响垂直或水平结构的存在。)
判断:八面山(在湖南桂东县)海拔2042米,8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800至1300米为针阔混交林,1300至1600米为针叶林,1600至1800米为灌木林,1800米以上为草地。植物的这种分带现象属于什么结构?
判断:八面山(在湖南桂东县)海拔2042米,8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800至1300米为针阔混交林,1300至1600米为针叶林,1600至1800米为灌木林,1800米以上为草地。植物的这种分带现象属于水平结构。 分析,这种分带由海拔(地形)造成的温度和湿度差异引起而不是生物自身差异引起的。
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丝兰蛾与丝兰的关系( )
A. 共生 B.竞争 C. 寄生 D. 捕食
采蜜的蜜蜂回巢后便围绕蜂房以跳舞的方式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A
A
练习
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B·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C·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 D·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
人类在北半球生产和使用农药DDT,却在南极的磷虾体内发现了DDT。该现象可解释为( ) A·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生物群落 B·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种群 C·人类对南极的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 D·磷虾特别容易吸收农药DDT
C
A
C
(广东200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三条曲线分别代表的是什么?
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曲线升降的主要原因?
最终相对平衡时为什么与初始水平不同?
1900年人类大量捕杀狼和狮子后草原上鹿和 植被的变化趋势
时间(年)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相对生物量
①
②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