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 课件(共32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消息二则》 课件(共32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6 11:03:51

文档简介

渡江战役相关信息
目录
资料链接一:渡江战役
1
资料链接二:揭秘60年前“渡江战役”始末
2
资料链接一:渡江战役
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沉重打击下,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陷入总崩溃。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伺机卷土重来,企图依托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一方面宣告“引退”,由“代总统”李宗仁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加紧部署长江防线。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2个舰队和空军4个大队支援陆军作战。
  1949年二三月间,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100万人,统归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指挥,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津地区南下武汉以北、以东地区,归第二野战军指挥,牵制白崇禧集团。3月31日,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将第二、第三野战军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战法,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然后向南发展,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
  为了早日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毛泽东提出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人民解放军为此数度推迟渡江南进的时间。当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已达成的和平协定上签字后,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于1949年4月21日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0日晚至21日晚,第二、第三野战军百万大军,发起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渡江作战。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陆、海、空军组成的长江防线。22日,国民党军实施总退却,分别向浙赣路、杭州和上海撤逃。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突破江防之后,由第三野战军组成的中、东两集团东西对进,29日将由南京、镇江撤逃的国民党军5个军8万余人围歼于皖南的郎溪、广德地区。5月3日第7兵团解放杭州。与此同时,由第二野战军组成的西集团渡江后向南疾进,先后解放九江、南昌,斩断了浙赣路,割断了汤恩伯与白崇禧两集团的联系。
  随后,第9、第10兵团指挥8个军(后增加2个军)及特种兵纵队近30万人,于5月12日向上海发起攻击,从浦东、浦西两翼迂回,以吴淞口为目标向心突击。为求完整地接收中国最大城市上海,避免市区遭受战火破坏,作战中尽量不使用重武器。至27日,完全攻占上海。汤恩伯集团除约5万人经吴淞口登舰逃跑外,15万余人被歼灭。6月2日,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宣告胜利结束。
  在此期间,第7兵团解放了浙东、浙南广大地区,第二野战军解放了闽北、赣中大部地区。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完成牵制白崇禧集团,不使其向东增援汤恩伯集团的任务后,于5月15日发起渡江作战,17日解放武汉三镇。
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资料链接二:揭秘60年前“渡江战役”始末
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就是解放战争中著名的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
渡江战役历时40多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毛主席在当时的北平双清别墅闻讯后,欣然命笔,写下了光辉的史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负隅顽抗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
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的部队组织长江防御。
到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江、上海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
长江下游江面宽达2至10余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间开始上涨,特别是5月汛期,不仅水位猛涨,而且风大浪高,影响航渡。沿江广阔地域为水网稻田地,河流湖泊较多,不利大兵团行动。防守该地段的汤恩伯集团,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据点作为警戒阵地外,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量杀伤其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若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往上海及浙赣铁路沿线,组织新的防御。
部署渡江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
1949年2~3月,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指挥,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今北京)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总前委依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军的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地理特点,于1949年3月31日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战法,于4月15日在江苏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实施渡江作战,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尔后向南发展,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占领江苏、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
参加渡江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于3月初~4月初先后进抵长江北岸,开展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形势任务和新区城市政策纪律教育;侦察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工事和长江水情、两岸地形;在地方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筹集、修理船只,到渡江前夕,共筹集各型木船9400余只,培训了数千名部队选调的水手;开展以强渡江河和水网稻田地作战为主要内容的战术、技术训练等。
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原局的统一部署下,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竭尽全力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支前工作,仅随军参战的船工即达1万余名,临时民工达300万人,山东、苏北解放区还组建了16个民工团随军服务。与此同时,各兵团还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枞阳、土桥、仪征、三江营等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据点10余处,从北岸控制了长江航道,为主力渡江开辟了道路。
攻陷“首府”
1949年4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为争取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人民解放军数度推迟渡江时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4月20日签字。但南京国民党政府却拒绝签字。
人民解放军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于20日夜发起渡江作战。中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4、第25、第27、第21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冒着国民党军军舰和江防炮火的拦截,在100余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鲫鱼洲等江心洲。接着,突破鲁港(芜湖西南)至铜陵段国民党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巩固了滩头阵地,尔后向纵深发展攻势,至21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
国民党军芜湖以西地段的长江防御被人民解放军突破后,汤恩伯于21日到芜湖亲自布置堵击,但已无济于事。当晚,人民解放军东、西两突击集团发起强大的渡江作战。
东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3、第28、第29军展开于龙稍港(泰兴西南)至张黄港段,在天生港(泰兴以南)等地突破守军防御后,击退其第45、第21、第123军的多次反击,于22日进抵南闸(江阴以南)、百丈镇(申港以西)之线,建立了东西50余公里、南北10余公里的滩头阵地。同时,争取了国民党军江阴要塞守军7000余人起义,控制了江阴炮台,封锁了江面。第20军由泰兴西北龙窝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占扬中。
西突击集团也于21日晚在预定地段突破守军江防阵地,控制了宽100余公里、纵深5至10公里的滩头阵地,于22日占领彭泽、东流等地,并解放安庆。
中突击集团则继续发展攻势,占领南陵,歼国民党军第88军大部。
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停泊在镇江附近江面的英国军舰4艘公然炮击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人民解放军当即以炮火猛烈还击,击伤其旗舰“紫石英”号,后4艘军舰相继逃往上海。
国民党集团鉴于江防已全线被突破,部队有在沿江一线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围歼的危险,于22日下午仓促部署总退却,芜湖以西的部队向浙赣铁路沿线撤退,芜湖以东、常州以西的部队向杭州方向撤退,常州以东的部队向上海方向撤退,企图在浙赣铁路沿线和上海地区组织新的防御。
人民解放军除组织第二梯队军继续渡江外,主力向国民党军防御纵深发展攻势。23日,东突击集团主力相继解放丹阳、常州、无锡等城,切断了宁沪铁路,争取了国民党海军海防第2舰队司令林遵,率舰艇25艘在南京以东江面和另一部舰艇23艘在镇江江面起义。第34军进占镇江,第35军于23日晚进占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
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22年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中突击集团一部占领芜湖,主力渡过青弋江,歼灭国民党军第20军大部和第99军一部。西突击集团占领贵池、青阳等地,歼国民党军第8兵团一部。
解放武汉
在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同时,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武汉以东以西的黄梅、浠水、汉川等地,有力地牵制了白崇禧集团,保障了第二野战军渡江作战的翼侧安全。
4月22~23日,总前委依据沿江国民党军全线南撤的情况,迅速调整进攻部署,令第三野战军除以第8兵团部率第34、第35军担任镇江、南京地区的警备任务,以第10兵团第29军东进占领苏州并向上海方向警戒外,主力在粟裕统一指挥下分别沿丹阳、金坛、溧阳及太湖西侧和南陵、宣城、广德之线向长兴、吴兴(今湖州)地区疾进,完成战役合围,歼灭由南京、镇江、芜湖地区南逃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同时解除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沿江东进的任务,改为与第3、第5兵团并肩向浙赣铁路沿线挺进,追歼逃敌,控制浙赣铁路,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另以第10军担任安庆、芜湖地区的警备任务。
4月26日,第9兵团主力通过广德;第10兵团进抵天王寺、宜兴一线,并在溧阳以西、以南地区歼国民党军第4、第28、第51军各一部。国民党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多路追击下,改由宜兴以西山区直下郎溪、广德,企图由此突出重围,直趋杭州。27日,第10兵团第29军进占苏州。第三野战军主力会师吴兴,将国民党军第4、第28、第45、第51、第66军等5个军包围于郎溪、广德之间地区,经两天激战,将其8万余人全部歼灭。
5月3日,第7兵团占领杭州。第二野战军在皖南游击队的策应下,经屯溪、婺源、乐平等地,于5月4~7日相继占领浙赣铁路沿线的贵溪、上饶、衢县、金华等地,并在追击作战中歼国民党军第68、第88、第106、第73军各一部。
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孝感、黄陂,逼近武汉。
郎广围歼战后,汤恩伯集团一部逃往福建,主力25个师共20余万人退守上海,继续顽抗。位于武汉地区的白崇禧集团,除以一部兵力迟滞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渡江外,主力准备南撤湘鄂边、湘中、湘鄂西地区组织新的防线,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西进四川。
中共中央军委和总前委依据战局的发展,决定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主力向浙江东部和南部进军,解放浙江省;第8兵团一部兵力继续担任南京、镇江地区警备,并肃清溃散于苏浙皖边界地区国民党军的任务;第9、第10兵团并指挥第8兵团一部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战军位于浙赣铁路金华至东乡段休整,策应第三野战军夺取上海,准备对付美、英等国可能的武装干涉,并以一部兵力向福建北部、江西中部进击,视机进占南昌。第四野战军于从5月14日武汉以东团风至武穴200多里地段南渡长江,16日、17日,相继解放武汉三镇。
大获全胜
为求完整地接收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避免市区遭受战火破坏,第三野战军决定以第9兵团指挥第20、第27、第30、第31军,第10兵团指挥第26、第28、第29、第33军,分别经由浦东、浦西实施钳形突击,直插吴淞,截断敌军海上退路,迫敌投降。如敌继续顽抗,则对市区发起攻击,分割、歼灭全部守敌。
5月12日,上海战役开始。至22日,将汤恩伯集团主力压缩到苏州河以北地区。经第三野战军增调第7兵团第23军和第8兵团第25军分别加强第9、第10兵团,该两兵团于23日夜向上海守军发起总攻。各攻击部队多路直插市区和宝山、吴淞。为减轻对市区建筑物的破坏,尽量不使用重武器。至27日,完全攻占上海。汤恩伯集团除约5万人经吴淞口登舰逃跑外,15万余人被歼灭。
在此期间,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在浙东、浙南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了宁波、奉化、镇海(今宁波市北部)、温州、临海、黄岩等城市和广大地区。第二野战军一部解放江西省南城和福建省建阳、建瓯、南平等地;另一部为策应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的渡江作战,进至江西省丰城、樟树(今清江)一线,并于22日占领南昌。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于5月14日开始举行汉浔间渡江作战,从武汉至九江间横渡长江。15日,争取了国民党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9兵团司令官张轸率2万余人在贺胜桥起义,17日解放华中经济中心——武汉。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伟大起点。之所以取得胜利,战役指挥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国共两党再度和平谈判,存在着和平渡江和战斗渡江两种可能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的一切工作立足于战斗渡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对战斗渡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均预筹对策,因而顺利达成了预定战役目的;三是利用长江在南京、镇江地段江身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实施钳形突击,先完成合围,尔后从容歼灭。(文章来源:人民长江报)(共32张PPT)
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
文体知识
定义:又称消息,是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
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
结构
标题:引题、主题、副题。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
背景和结语常暗含在主体里,也不是每一篇新闻都有。
字词积累
督战(
)  荻港(
)   
趋势(

泄气(

摧枯拉朽(

锐不可当(




xiè
cuī
dāng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摧枯拉朽】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
势力被迅速摧毁。
研读课文
读标题
从标题中你能够获取哪些信息?(提示:找六要素)
何人:
何事: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读导语
二十一日
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
渡过长江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交代了哪些信息?和标题相比,包含的要素更多
还是更少?
标题和导语都概括了消息内容,
但是导语更详细,标题更简洁。
读标题·读导语
找到标题和导语里表述相同内容的词语,分析标题
和导语的语言特点。
我三十万

英勇的
人民解放军
大约
三十万人
南渡长江
渡过长江

简洁
醒目
胜利
准确
读主体
1.主体是否有导语未交待的要素?相同要素的表述有
何不同?体现了主体部分的什么特点?
交代了六要素的“如何”,即事情具体的发展。
对何时何地的介绍更加详细,而且描写了战争场景。
特点:主体要素更完整,表述更详细。
整篇消息缺了哪一个要素?为什么不交代这个要素?
何故
因为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玩弄阴谋天下人皆知。
2.细读下面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结合具体用词,赏析
其表达效果,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多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多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了三个多月”与“摧枯拉朽”形成强烈对比,三个成语连用写出了敌军溃退之势,反衬出我军的英勇,而且暗含讽刺。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万船”“直取”写出了我军的气势与英勇;
“不到”“即已”写出了我军的进展神速和敌军的不堪一击;
“突破”“占领”用词准确,“现正向”凝练有力,“进击”用词典雅、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
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对我军英勇善战的赞扬、胜利的喜悦和取得最终胜利的自信。
读结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
朱总司令的命令。
展现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目标,含而不露地对整个
战役的走向做了判断。
电头有什么作用?
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标注时间,体现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同样表述结果,为何第二篇用“横渡”,而不是直观的“南渡”?
“横渡”的意思是横穿水面到达彼岸,不仅说明了客观事实,
还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勇往直前,而且这个词读来更有气势,
又表达了胜利的豪情。
研读课文
运用第一课学到的方法,分三小组,分别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组:找到新闻的六要素。
第二组:真实准确、凝练是消息语言的两个特点,找出体现
这些特点的词句。
第三组:这篇新闻语言还兼具典雅与口语化的特点,
你能找到相关词句吗?
新闻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
横渡长江

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
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真实准确、凝练是消息语言的两个特点,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词句。
西起九江(不含)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读过三十万人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冲破敌阵
突破安庆、芜湖线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歼灭及击溃、占领、控制、封锁
真实准确
凝练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对比:就已经)
这一路现已占领
(对比:现在已经)
至发电时止
(对比: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
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对比:余下的部队)
这篇新闻语言还兼具典雅与口语化的特点,
你能找到相关词句吗?
典雅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
为微弱。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二十二日……
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口语化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
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
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本文有一处语句和“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有异曲同工
之妙,你能找到并作赏析吗?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
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又”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
巩固性,过低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这篇消息比《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篇幅更长,
因为它详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本文详写的内容。
1.三路部队的作战过程。
2.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状况的原因分析。
再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
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2.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描写战争场面时是敌略我详,
本文分析战场情况时却是敌详我略,本文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
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
再说东路军?
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
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③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军写得最详。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描写战争场面时是
敌略我详,本文分析战场情况时却是敌详我略,
作者为何这样安排?
①我军之英勇通过对三路军队的展开的记述即可知,若这里再
详细表述,则会重复;
②详细分析敌军失败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以使读者进
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
道的主题。
按常规,消息就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就是客观叙述,作者
不能抒情,不能评论,如实在有话要说,再另写言论。但是毛
泽东的军事新闻稿还有“长我志气,瓦解敌军”的巨大作用,
所以他并不完全遵照这个原则。阅读下面这篇毛泽东在三大战
役期间写的消息,用我们学习课文时用的方法,分析毛泽东是
如何运用文字来达到这个作用的。
拓展延伸
东北解放军正举行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一个军被我包围击溃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新华社辽西前线二十七日十七时急电]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军五个军,
已全部被我包围和击溃。我军俘敌数万,现正猛烈扩张战果中。此五个军,
即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七十一军、四十九军,全部美械装备,由廖
耀湘统率,锦州作战时即由沈阳进至新民、彰武、新立屯地区。锦州攻克,
长春解放,该敌走投无路,全部猬集黑山、北镇、打虎山地区,企图逃跑。
我军迅移锦州得胜之师回头围歼,飞将军从天而降,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
蒋军尚有五十二军、五十三军、青年军整编二○七师(辖三个旅)及各特种
部队、杂色部队,在沈阳、铁岭、抚顺、本溪、辽阳、新民、台安等处,
一部占我海城、营口,连廖兵团在内,共有二十二个正规师,加上其他各
部,共约二十万至三十万人,为蒋军在东北的主力。廖兵团五个军,则为
其主力中的主力。从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
州,救长春,救廖兵团,并且决定了所谓“总退却”,自己住在北平,每
天睁起眼睛向东北看着。他看着失锦州,他看着失长春,现在他又看着廖
兵团覆灭。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
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全军现正举行全线进攻,为歼灭全部蒋军而战。
①详细罗列敌军被灭番号,可以想象每读到稿中一个被歼灭的
敌军番号,我军民都为之一跃,而蒋介石则心中一阵剧痛。
②对我军和敌军两方运用感彩鲜明的词句,如“猛烈扩张”
“得胜之师回头围歼,飞将军从天而降”,“走投无路”“猬集”
“企图逃跑”等。
③结尾点评,辛辣地讽刺、调侃、嘲弄,更有一种必胜的豪情。